四、为仁由己

认识到在管理中要体现仁爱的重要性、懂得了“行仁”的指导思想,对管理者来说故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行动,是在管理工作中具体地去体现这种思想。

“爱人”不是“爱我”,在人我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我”而不是“人”。“爱人”的主动方面是:‘我”,而“人”则置于被动地位。因此,爱人。行仁,不能依靠他人,而只能依靠自己,要自己动手去实施仁。除此,别无选择。

对于这一点,孔子讲的是非常清楚的。他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实现仁,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会在于别人吗?他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它难道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吗?不!只要下定决心去求仁,想仁,实施仁,仁就来了。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也同样体现着“为仁由己”的思想。管理者为仁可贵,而长期坚持更可贵。一个人做一点“仁”的事并不困

难,在一殷时间内做。一些“仁”的事也并不困难,难的是一辈子按“仁” 的宗旨去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

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里仁》) 。一个管理者如果抛弃仁,那怎么能成就名声呢?管理者不应有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即使是在最忙乱的时候也是这样, 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孔子这段活很有现实意义。它既强调了行仁要自觉地坚持始终,又指出了最容易“去仁”的两个场合,这就是“造次”和“颠沛”。当一个管理者处于工作繁忙的时候,当他面临着一系列重大而又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当这些要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组织效益的时候,当他在处理这些问题而深感时间紧迫、时间不足的时候,“爱人”这个“软”任务、这个不会:“立竿见影”、不会立 即影响组织效益的工作,就会被置于一边,受到冷落,甚至会被遗忘。因此、越是“造次”,管理者思想越不能忙乱,从主观上必须冷静地认识到“爱人”的长期性、重要性、决不要被工作的“造次”所干扰。“颠沛”,在管理中是指遇到了重大的难题, 甚至是面临组织生死存亡的威胁时,或者是管理者自身遇到重大麻烦的时候。在这种时期,管理者的注意必然转向这些难题,甚至全身心投入。这样, 极有可能把“爱人”搁置一边。因此,越是在“造次”的时候,越是在“颠沛”的时候,管理者越是要有意识地坚持“为仁”。

孔子又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这是说,有节操、公而忘私的人,没有贪生怕死而去损害仁的,只有牺牲生

命来成全仁的。对管理者来说,应该是“志士仁人”。他们在管理实践中坚持“为仁”,一般来说,不会存在“杀身成仁”的问题。但是,孔子这句活告诉我们,“为仁”是会有阻力,有困难的。作为管理者,要有勇气,要有牺牲自己“己利”的精神,全力以赴去排除困难,完成“为仁”的使命。在“为仁”这个问题上,应该是义无反顾的。

孔子的弟子曾子在讲到“为仁”时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泰伯》)。士,通仕, 作宫讲,这里可比喻为管理者。这是说:管理者不可以不心襟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们任务重大而道路遥远。他们把实行仁作为自己的使命,这不是意义重大吗?他们为实行仁,奋斗到死才停止,这不是很遥远吗?的确,在管理实践中体现仁,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每一个管理者既要认识其“任重”,更要有终身为仁的思想准备和决心。

在实践中,有的管理者,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来对待管理中的“为仁”。为此,他们试着做了一些“为仁”的工作。但结果,不理想,甚至很不理想。于是,他们得出结论:在管理中“为仁”“不中用”。面对这些管理者的认识和实践。我想,盂子有一段话或许是有所裨益的。

孟子说:“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令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这是说:在管理中为仁必然要胜过不仁,这好比水可以扑灭火一样。但如今有些行仁的管理者,他们的为仁就好像用一杯水来救由一车木柴所燃起的大火;火没有扑灭,他们就说水不能灭火。这些人和不仁的管理者差不多了,结果,他们会把自己仅有的一点仁也丢掉的。孟子的这段话。对管理中“为仁”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仁胜不仁”是必然无疑的。但是、在“为仁”上,没有一定的量的积累,不是体现到管理中所应体现的各个领域,那末,这种“仁胜不仁”的必然性就不能充分体现,甚至不能体现出来。其原因十分简单,管理者并未真正的“为仁”。

为仁,决非一事,而应该涉及管理相关的各个领域。为仁,决不是局部的事,而是管理的整体行为。为仁,决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道远”的行为。否则,管理中的为仁就不是全心全意、真心实意的,而很可能是半心半意,虚情假意的。虚假的“为仁”,是决不会收到“为仁”应有的效果的。

为仁,在管理上是一种投入。这种投入,应该是有产出的,而且产出会大大超过投入的。但是,“为仁”的投入,其特点是全面而长期;“为仁” 的产出,又往往滞后。如果用短期行为来对待,要求在“为仁”上一经投入就有产出,要求刚有一星半点仁的投入就有大的产出,这是不现实的,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因此,在管理中“为仁”,切不可用法制路线的短期行为,以投入的短期效果来衡量其可行性。否则,就会作出失真、错误的判断, 最终又把管理拖回不仁的老路上去。

管理中的“为仁”,平时要做,在关键时刻,更必须高度重视。否则, 平时、长时间的“仁”的投入,会由于在这关键时刻管理的失误、不仁而全部被否定,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的将不是爱而是恨。反之,在这种关键时刻, 如果管理者充分体现了爱。那末,下属会深刻铭记这份情意,甚至会永志不忘,还会产生“轰动效应”。在这种时刻“仁”的投入,是投入产出率最高的时刻,切不可错过,更不可忽视。石家庄第二即染厂的孙灵菊在最需要别

人帮助她克服自己无法克服的困难的关键时刻,企业伸出了仁爱之手。这种爱的投入,孙灵菊感受极深,震动极大,终身难忘。这时,表面上看,是企业关怀了一个职工;实际上,通过一个孙灵菊,教育一大片,不少人会从中受到教益,受到感化,产生“轰动效应”。类似这样的关键时刻,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可能会出现。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有的是物质上的困难,有的是时间上的困难,有的是恋爱婚姻家庭上的难题(象李丹的找对象问题), 有的是工作中遇到重大挫折、失误,有的是精神、心理上受到重大折磨或打击,等等,但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靠自己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对这些问题,管理者一定要抓紧时机,充分体现仁爱的魅力,切不可无动于衷,轻易地丢失良机。此外,在企业不景气时,“裁员”似乎是一个惯例。但是,“裁员”恰恰与管理中的仁爱相悖。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是简单的裁员, 而是通过其它办法,比如压缩开支,降低成本、普遍地、;临时性地降低工资,等等,来共渡难关,尽力地把职工维持下来。在这个时刻,职工的待遇可能会明显地降低,但他们会领你这份情,企业的凝聚力也会明显增强的。日本企业和个别西方企业在这方面已有实践的先例,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力的证明。

在管理中“为仁”,决不是搞小恩小惠,更不是以此去收买人心。在管理中“为仁”,要解决一些人的具体问题。但是,对管理者来说,尤其对高层管理者来说,他不可能对每一个下属逐一去爱,逐一去体现:“为仁”, 逐一去解决他们的一个个具体问题,对管理者来说,尤其是高层管理者来说, 管理中的爱人,重点要放在“爱众人”上面。这一点,对高层管理者尤为重要。他们的下属众多,而时间是有限的,要一个个地分别去体现爱。在时间、精力上也是办不到的。因此,他们除对若干下属的关键问题要具体地去体现仁爱外,最主要的是要从管理上去解决。体现对全体下属共同的爱。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想,管理者应在实践中努力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