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碗腔创新发展与成熟

碗碗腔早期的著名艺人还有陕西大荔、二华的张礼长、史长才、负金奎、王四贵、段转窝、王五喜、雷文立、潘径洛、王凤堂、李俊民等,陕西渭南的杜升初、参苗子、齐喜、王蔓、谢德龙、李冬娃、石光佐、冯才、芦成福、李世杰等。另外还有陕西绥德郝永发等。

其中,为碗碗腔的成熟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是勤奋好学的段转窝和眼盲艺人郝永发等。

段转窝生于1897年,他从小酷爱碗碗腔艺术,自幼拜华阴南严村德润义兄为师,学习碗碗腔的表演。他勤奋好学,师傅对他的要求也十分严格。

再加上他又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出师之后,所演唱的每一节目,都能与众不同。段转窝演唱能够深入体会剧中人的思想感情,以声传情,以情动人,所以他被称为华阴三杰之一。

段转窝没有上过学堂,学艺全凭记忆和毅力,他苦学苦练,先后学会了近百出戏。他的拿手好戏有《金沙滩》、《梅花簪》、《玉虎坠》、《蛟龙驹》、《梦红儿游地狱》、《秦英征西》、《兵火拉伞》、《十王庙》、《玉燕钗》、《火焰驹》、《紫霞宫》、《九莲灯》、《金琬钗》、《苏秦拜相》、《张仪拜相》、《珊瑚塔》等。

郝永发是陕西绥德郝白家山村人,他自幼双目失明,12岁时跟随父亲学吹唢呐和唱陕北碗碗腔。他一生未婚,早年间靠卖艺为生。后来,他在陕西省陕北碗碗腔剧团、山西省的晋剧、蒲剧戏班演唱伴奏30多年。

郝永发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善于创新,他会演奏各种乐器,会唱碗碗腔、道情、晋剧、蒲剧、秦腔、眉户戏等。

郝永发晚年以唱碗碗腔为主业,他创造性地把各剧种和民歌中的很多曲调,移植发展到陕北碗碗腔中,为原本比较单调的陕北碗碗腔,创造了许多新的唱腔曲牌。

正是由于这些艺人的不断努力和创新,再加上碗碗腔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其他大戏和地方剧种的营养,逐步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剧种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特征。

碗碗腔属于地方小戏,它的产生、形成、发展、成熟及极盛都是来自民间,所以它有对民间依存性的特征,能表达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深厚的历史底蕴。

碗碗腔的独特造型,精巧细致,形体玲珑,图案花纹典雅,制作工艺严谨,是较为完美的艺术品。

碗碗腔的唱腔浓郁,花脸戏吐字重,杀声如雷,震烈金石。生旦戏启口轻圆,柔情似水,转腔疾徐绵细、如清丝随风,上下起伏、一曲三折、荡气回肠。

碗碗腔的剧目繁多,剧本文词典雅通俗,戏中的语言明白易懂,乡音使人倍感亲切。

碗碗腔的设备简便,易于转运,5个人连同一个箱子,不论平原山区都可以演出。此外,它的舞台搭建极为简便,所以特别适合农村及边远山区演出。

碗碗腔的皮影戏班社,大多数都是半农半艺的民间文艺组织。艺人们农忙时务农,农闲时从艺,演出时集中,演出完毕后各回各家,一聚一散,绝不失信。这种规矩比一些专业文艺团体还要严格得多,演出时分工得当,人尽其用,分配合理,协调完美。

碗碗腔的唱腔特色是细腻、幽雅、耐人听闻,不但有独特、悠扬、清丽的音乐,而且有抒情、优美、感人的唱腔。

碗碗腔在皮影戏时期,没有行当之分,只有男女之别,表现人物感情,塑造人物个性,主要靠演唱者不同的唱法。这种腔既适合演现代戏,又宜演传统戏,只是在表现慷慨激昂的火爆戏上,具有一定局限性。

碗碗腔搬上舞台以后,逐步发展了生角、旦净、丑角等行当。演员演唱时,小生、小旦、青衣真假嗓结合,吐字多用真声,拖腔多用假声。老生、须生、老旦、小丑全用真声。花脸多用喉音和脑后音。演出中并有重唱、齐唱、伴唱等形式。

碗碗腔的唱腔属于板腔体,有花花腔、叠腔等。每种唱腔又分花音和哭音两大腔系。其中花音叫做“欢音”,哭音也叫做“苦音”。唯有滚白、叠腔只有哭音,观灯、过关只有花音。

这两类唱腔体系,各有不同的音律、音阶、调式和表现功能。一般说来,花音擅长表现欢快、明朗的情调,哭音则主要表现悲伤、哀怨的情绪。而慢板与紧板,又有三不齐即西厢调的特殊唱法。

另外,碗碗腔的唱腔还有一定数量的曲牌、板式和锣鼓音乐,如杀妲己、梵王宫、重台等。碗碗腔有“以声传情,以唱制胜”的传统,其中的原因除了婉转动听和别具一格的唱腔旋律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真假声混合通用,二是“4”和“7”的特殊唱法。

碗碗腔的假声唱法,分尖音子和二音子两种。二音子是一种翻高8度的假声拖腔,有时按韵行腔,有时变韵行腔,全部旋律用衬字“咦”来唱出。

尖音子是比二音子更尖更细的假声。是把唱句尾音或二音子的尾音翻高八度后,按韵唱出的一种短尾腔。

“4”和“7”两音,是在表现悲痛伤感情绪时经常出现的两个音。在演唱时,“4”音略高但不及升“4”,“7”音略低而不及降“7”,这种音和主奏乐器月琴、胡胡的揉、滑效果极其和谐。

在皮影碗碗腔阶段,各支派都有不同特点的唱腔板式。例如,西府的板式与秦腔相近,除滚板外,还有花音、苦音的区别。

这一阶段,碗碗腔的板式有侵板、尖版、二六、代板、飞板、喝场和韵白等。其中,除它的慢板与东府最相近外,其余的都有差异。

陕西洋县唱腔的板式以微调式为多,板式有软安板、硬安板、软添板、硬添板、软二六、硬二六、代板、快板、急板、嘹子、滚板等。

陕北唱腔的板式风格近似晋剧,有慢扳、二六板、流水、大起板、铃子、导板、还阳板等。

碗碗腔发展为舞台剧后,主要板式有慢板,也称“西路”和“南路”。东路也称为“北路”、“二八板”、“慢紧板”、“紧板”,紧板也称为“流水板”、“二六板”、“飞板”、“滚板”,滚板也称为“滚白”、“闪板”、“扬句子”,垫板也称为“尖板”、“观灯”、“过关”、“导板序子”等。

碗碗腔的伴奏弦乐器有板胡、月琴、硬弦,管乐器有唢、马号等。其中,硬弦也叫做“二弦”,马号也叫做“喇叭”。

板胡是碗碗腔主奏乐器中的中音乐器,琴杆比晋剧的稍短,琴箱稍大。在演奏时,戴指帽,多用揉、滑、压三种按弦方法。

月琴是主奏乐器中的低音乐器。这种月琴,琴箱呈六角形,木板特厚,音脖长而无品,音准很难掌握,是碗碗腔特有的一种别具风格的特色乐器。

二弦是主奏乐器中的高音乐器,它比晋剧的二股子琴杆长,琴筒粗,发音和小狗叫声相似,是对胡胡、月琴进行润色性的衬托。

碗碗腔的打击乐器有节子、铜碗、边鼓、堂鼓、铙钹、铰子、手锣、大锣等。在演唱时,由月琴、碗碗领奏,硬弦、板胡伴奏。其中,碗碗和棒子是体现自己特色的特殊乐器。

碗碗也叫“盅盅”,用响铜做成,用细铁棒敲击,音色和碰铃相似,一般是一拍击一下。

节子是连接在一起的两块檀木木板,长约为15厘米,宽约为4厘米,厚约为2厘米,打法灵活,没有严格规范,主要是配合碗碗掌握唱腔速度,渲染唱腔气氛的。

碗碗腔在皮影时代,素有“七紧八慢九消停”的说法,一个班只需七八个人。文武场仅有4个人。打鼓板的兼打小锣,唱腔起板后转弹月琴。

拉胡胡的兼吹唢呐,拉二弦的兼拍铰子,其余武场乐器全由一人进行操作。这个人右手击碗碗,左手打节子,若需配马锣、铙钹时,就停下碗碗和节子,一手去拍铙钹,一手用节子去击马锣。

碗碗腔搬上舞台后,伴奏乐器又增加了扬琴、笛子、大提琴等乐器。除碗碗和节子仍由一人打击外,其余乐器都是人手一件,各司其职。

碗碗腔的唱词通常是上下句结构,唱句一般为7字句、10字句,偶尔也有5字句、8字句和12字句的情况出现。唱起来腔随字走,四声严明。

碗碗腔的唱词结束时只唱一个上句,曲调慢声而下,使人有词意已尽而余韵犹存的感觉,与一般戏曲唱腔的留板不同,不用再接下句。

另外,碗碗腔在表演上主要运用我国戏曲的传统程式,适当吸收了皮影戏中人物的表演动作。例如它继承皮影艺术一手叉腰、一手做戏的传统,人物在激动时常有上身前躬、猛挺等动作,并保留了皮影侧面造型的处理手法。

碗碗腔的传统剧目多表现秦汉以来的历史故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剧目为《香莲佩》、《春秋配》、《十王庙》、《玉燕钗》、《白玉钿》、《紫霞宫》、《万福莲》、《蝴蝶媒》、《火焰驹》、《清素庵》等,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十大本,简称为“佩配庙钗瑱,宫莲媒驹庵”,深受好评,具有广泛的影响。

[旁注]

蒲剧 因兴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而得名,也称为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是晋南地区的主要剧种。蒲剧唱腔高昂,朴实奔放,长于表现慷慨激情、悲壮凄楚的英雄史剧,又善于刻画抒情剧的人物性格和情绪。

青衣 是我国戏曲中旦行的一种,按照传统来说,青衣在旦行里占着最主要的位置,所以也叫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是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韵白,唱功繁重。

曲牌 是我国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俗称“牌子”。古代词曲创作,原是“选词配乐”,后来逐渐将其中动听的曲调筛选保留,依照原词及曲调的格律填制新词,这些被保留的曲调仍多沿用原曲名称。

韵白 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中州韵语音念的说白。在昆剧和京剧界难度最大,是京剧在成型期创造出来的与“京白”不同的舞台道白。“京白”和“韵白”,使用的都是汉语。

二弦 是一种弓弦乐器,演奏者俗称“头手”,并多伴有演奏唢呐。流行在广东潮汕、福建闽南、香港、东南亚、上海等潮汕人比较多的国家和地区。二弦的琴筒为木制,蒙以蛇皮,张两根丝弦或金属弦。

扬琴 是我国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与钢琴同宗,具有音量宏大、刚柔并济的特点。其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独奏、合奏或为琴书、说唱和戏曲伴奏,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大提琴 是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乐器,属提琴族乐器里的下中音乐器,音色浑厚丰满,具有开朗的性格,擅长演奏抒情的旋律,表达深沉而复杂的感情,也与低音提琴共同担负和声的低音声部,有“音乐贵妇”之称。

[阅读链接]

新编碗碗腔历史剧《法门轶事》,于1989年由陕西省眉户碗碗腔剧团编剧袁多寿、史美强创作排演,同年参加陕西省第二届艺术,获演出银牌奖。这出戏的主要演员有李瑞芳,贺林、蔡志诚,杭立文,胡萍,聂文华,杨富学等。

故事说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媚娘,即武则天,为了重振李家基业,提出用佛法教化民众。不料,她的主张却遭到以太尉长孙无忌为首的重臣们反对,由此展开了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

李治虽赞同武则天的主张,但他生性软弱,又加上长孙无忌是他的舅父,也是扶持他继位的人,所以一直犹豫不决。武媚娘据理力争,最终将长孙无忌流放,迎取佛骨入宫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