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眉户戏进入兴盛时期

据有关专家考证,陕西眉户戏早在清代就已经十分盛行。例如近代戏曲家王敬一在他编著的眉户唱本《羽衣新谱》中,就称赞眉户戏:

是古诗源、是新乐府;是莲叶曲、是竹枝词。

可见眉户戏在当时社会影响已经相当大了。

其中,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陕西眉户戏涌现出了一批艺人和一些专业戏班,如月月红、柴寅娃的少华班,他们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以南地区;艺人印福、杨老四等人由花鼓戏改唱眉户,他们主要在陕西渭河以北地区活动。著名的艺人还有清末的刘清心和李卜等。

刘清心出生在陕西韩城一个贫穷的小村庄里,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剩下他跟母亲相依为命。

刘清心因为小时出天花,致使面麻、眼盲、鼻塌。但他身残志不残,10多岁时,就跟村上的艺人赵根红学弹三弦、唱眉户戏。

后来,韩城市郭庄村的满儿成立了一个眉户戏班,刘清心也加入进去,在戏班弹三弦。不久戏班演出后,刘清心的技艺受到观众的交口称赞。从此,他便正式步入了艺术生涯。

后来,刘清心约合姚庄村的王志英、涧南村的木儿、柳枝村的孙仰吉,以及山西两个弹唱艺人共同组成了秦晋同乐社。

随后,他们6个人先上陕西的安边、定边、靖边,后来又到宁夏,再沿甘肃的吴中堡、靖远一线,直至甘肃的兰州,最后经过甘肃的定西、秦州,陕西的西安、铜川回到了老家韩城。

在这期间,刘清心他们演出的大小剧目数十个,每当遇到有庙会和红白喜事,他们和当地的大戏、唢呐班演对台戏,所到之处,都得到好评。

这之后,当地艺人以刘清心为首,在韩城市寺庄村成立了一个行当齐全、阵容整齐的眉户戏班。当时,这个戏班的著名艺人有须生卜明祥、正旦王庚来、小生王根新、小旦孙仰吉、媒旦王百合、老生王文、大丑高宝合,以及范三儿、王正儿、王安才、李乙未等艺人。

就这样,他们利用冬闲,自筹粮款,自排自演,演出活动前后达十多年之久,成为韩城北原民间艺苑的一枝奇葩。

刘清心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弹唱特色。他在唱前,都要先弹一个与切合剧情的前奏曲,从而把听众的情绪引入特定环境中。

在曲调运用上,刘清心一般以月调起兴,以背弓、西京、慢诉抒情,以岗调、劳子、五更叙事,以紧诉、长城、茶花激化感情,最后以月尾结束。

刘清心演唱时,常常是手口并用,弦声、歌声紧密结合,浑然一体,丝丝入扣,令人心旷神怡。

刘清心唱的《古城会》、《秦琼观阵》、《访白袍》等戏,大多是人们不常听的大调,他唱起来缠绵婉转,跌宕有致。

刘清心唱《出五关》时,在马蹄“嘚嘚”的三弦声中,他运用丹田之气,骤然唱出“盖世忠良……”一句,使人立即感到,犹如威武凛然的关云长就站立在眼前。

刘清心唱《月明楼报菜》时,他借堂馆之口,把名目繁多的酒、菜、饭、茶,介绍得淋漓尽致,令听众拍手叫绝。

清代以后,陕西眉户仍沿袭着与其他大型剧种同班、同台演出的习俗。另外,西安市还设有专门演出眉户戏的班社。

起初,陕西眉户戏演出的剧目以小戏为主,角色行当、故事情节、表现手法都比较简单,如《张连买布》、《老小换妻》、《石榴娃烧火》等。

后来,它与秦腔等大型剧种同台演出,吸收和移植了许多大型剧目,如《蝴蝶杯》、《八件衣》、《刺目劝学》、《火焰驹》、《白兔记》、《呼延庆打擂》等,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行当齐全、剧目丰富、表现手法多样、深受群众欢迎的剧种。

20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的文艺工作者编演了许多反映边区人民生活的现代戏,有《十二把镰刀》、《大家喜欢》、《夫妻识字》、《两家亲》等,使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当时的著名艺人李卜对当时眉户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作用。

李卜是山西运城市盐湖区人。李卜5岁丧母,由父亲养大。因家庭贫困,他自幼学做木工、瓦工。年纪稍大以后,他便外出谋生,后来流落到陕西。并在陕西富县娶妻成家,落户定居。

李卜从小酷爱戏曲演唱。有一次,他在蒲城县做木活时,因为贪听艺人打莲花落唱小曲而耽误了功夫,受到主人的责难。在这之后,他就干脆丢弃木工家具,跟随戏班到处演唱谋生。

李卜会的戏曲种类很多,山西晋剧、陕西秦腔、河北梆子、河南豫剧他都会唱,而他尤其喜爱陕西眉户戏和陕北民歌。

那时,李卜以一曲《张连卖布》唱红了陕北黄土高原和甘肃陇东地区,从而成为当时很有名气的民间艺人,被人称作“眉户王”。

1940年冬,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在陕西富县演出,李卜身披老羊皮袄在台下观看。有人问:“你看演得怎样?”

李卜回答说:“这是一部打富济贫、惩恶扬善的好戏,就是唱腔和做工还不精细,演戏没有功夫。太差!太差!”所谓没有功夫,就是指演员没有演技。

不料,这话恰巧被民众剧团在台下收集群众意见的工作人员听见,这个人随即报告了团长柯仲平。柯仲平慧眼识人才,三次登门拜访李卜。

柯仲平听完李卜的唱腔,看完李卜演的戏以后,便邀请他到民众剧团当声乐教练和舞台导演。

李心直口快,并不保守,他说:“我虽然会唱100多个曲调,但那都是老一套。我告诉你们我心里酝酿已久的新玩意儿。你们再去编,该怎么改就怎么改,只要老百姓喜欢就行。”

就这样,李卜在延安协助民众剧团先后创编排演了盛演不衰的秦腔现代剧《血泪仇》、《三世仇》、《穷人恨》、和秧歌剧《十二把镰刀》、《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两亲家》等。

此外,李卜还无偿地包揽了民众剧团桌椅板凳的修理和舞台道具的制作工作。

[旁注]

《羽衣新谱》 由清代戏曲家王敬一编著的曲艺专著。王敬一特别喜爱曲子,又能演唱,他用了14年的时间收集成约11万余字的《羽衣新谱》。这部谱集清晰地体现了陕西曲子曲牌联套的曲体结构和连缀特征,是最早的一部陕西曲子书目集成。

《秦琼观阵》 戏曲中的传统剧目。故事说的是秦琼因在潼关三挡靠山王杨林,与其结下了仇,后来秦琼在登州遇见了杨林,杨林摆下一座连环阵要害秦琼,后来秦琼被瓦岗众英雄所救。

《出五关》 戏曲传统剧目。刘备与关羽、张飞在徐州一战中失散。袁绍遣大将颜良兵犯曹操。在连折魏营几员大将之后,关羽上阵先后将颜良、文丑斩杀。当关羽知刘备在河北袁绍那里时,毅然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最终护送嫂子与刘备、张飞相会。

《呼延庆打擂》 戏曲的传统剧目。剧情为靖山王呼丕显被太师庞文诬陷,合家300多人只有其曾孙呼延庆随母幸免于难。庞文以招考抗辽元帅为名摆下百日擂台。包拯运筹帷幄,让呼延庆打擂降妖,夺取帅印。最终呼延庆国恨家仇终于得报,并与众英雄合力保国抗辽。

晋剧 又名“山西梆子”。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所以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晋剧传统剧目丰富,经常上演的有《渭水河》、《打金枝》等200多出。

豫剧 发源于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是我国的五大剧种之一。它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阅读链接]

贠根实是陕西华阴市的一名老艺人,他20岁那年,家乡委婉动听的眉户戏让贠根实听得上了瘾,随后他就经常跟村上的戏班子一起去唱戏。这一唱就是50多年,也使他成为眉户戏的行家里手。

2003年,贠根实发现一起唱戏的人越来越少了,他认为这是因为剧本在流失。因此,贠根实便萌生出整理眉户戏剧本的想法。他先从自己会唱的折子戏入手,把记忆中的唱词变成文字。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2009年,贠根实在5年的时间里共整理出了32本眉户折子戏剧本。这其中,既有久唱不衰的《张连卖布》,也有已逐渐淡出视野的《古城会》、《赵五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