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曲子——眉户戏

眉户戏又称为“郿鄠”、“迷糊”、“眉户”、“曲子戏”、或“弦子戏”,文人学士称之为“清曲”。它是流行于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宁夏等地的一种地方曲子戏。

眉户戏主要流传于陕西的咸阳、华阴等地,其演出形式多样,既有地摊子演唱的曲艺形式,又有舞台演出形式。

眉户戏的唱腔不同于秦腔的高昂激扬,而有更多的委婉细腻,曲调十分丰富。仅新中国成立后收集整理的就达两三百个,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说。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板胡、海笛为辅助乐器。

民间歌曲演变成眉户戏

那是在很早的时候,在陕西眉县和户县一带位于秦岭太白山麓,盛行民间歌曲,并被称为“清曲调”。这些清曲调以当地老百姓的劳动、感情、婚嫁、殡丧等方方面面的日常生活为基调,以丰富的演唱素材和演唱形式,说道寻常人家的喜怒哀乐,以及普通百姓的志趣和爱好。

后来,当地的艺人把清曲调在继承元代小令和套数的基础上,汇入明代、清代以来的俗曲以及民间小调,经过长期演变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戏曲,这就是眉户戏。

关于眉户戏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说眉户戏源自陕西的华阴和华县。因为这里是周代郑国地域,自古盛行民间歌曲,也就是所谓的郑声。

因此,如果说眉户戏起源于这里,它可能曾经受到郑声的影响。因为这里的曲调悦耳动听、婉转迷人,因此取出一个迷字;又因为陕西当地人有将胡做戏解释,两者合二为一就叫做“迷胡戏”,也就是说小曲子戏非常迷人的意思。

在这些说法中,第一种是较为公认的看法,即眉户戏起源于陕西的眉县和户县一带流行的古清曲调。随后,陕西的眉户戏又流传到山西省临汾和临猗、河南、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并与当地的民间曲艺结合,于是形成了许多风格各异的小曲子。

陕西眉户戏的唱腔清雅悦耳,唱词通俗易懂,非常大众化。再加上一些传统的历史故事联唱,满足了各层次群众的需求,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因此受了男女老少的欢迎。

陕西眉户戏的曲牌较多,而且常常由于地域不同以及流传时间久远等因素,历来的曲牌名称往往都是一曲多名,或一名多曲。

如元代的南北曲中就有黄龙滚、五更啭、满江红、罗江怨、柳青娘、珍珠帘的曲牌,明代的小曲中就有银纽丝、哭皇天、闹五更、打枣竿、耍孩儿、太平年等曲牌,清代的小曲中就有剪靛花、叠断桥、跌落金钱、绣荷包、四大景、边关调、平调、勾调、钉缸调等曲牌。

这些曲牌的名称和后来眉户戏曲牌的名称几乎如出一辙,这说明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一脉相承的亲缘关系。但究竟此曲牌是否就是彼曲牌,还有待更进一步考证。

陕西眉户戏的早期演出形式,是农村、乡镇群众以自乐会的形式坐唱清曲、小曲,即所谓的地摊子演唱,内容多是民间生活故事,主要用三弦伴奏。当时,艺人们所唱曲子又分大调小调两类。

大调曲子如大金钱、黄龙滚、满江红等曲牌,格律比较严谨,不易掌握;小调曲子如岗调、越调、五更、银纽丝、戏秋千等曲牌,曲调灵活自由,易学易唱,便于流传。

这类演出形式的唱本多是折子戏。所谓的折子戏是针对全本戏而言的,顾名思义,就是全本戏里的一折戏或者是一出戏。因为演出全本戏既费时费人又费事,所以地摊子艺人就不演全本戏,只演其中剧情相对完整而又能展示自己水平的几出折戏。

这类折子戏的唱本有《寡妇验田》、《古城会》、《皇姑出家》等,这种节目常常是一唱到底,念白很少。

除此之外,当时还有清曲坐唱的形式。这种形式一般是有亲朋好友来访时,一些有家班的大户人家就让家班唱清曲以示欢迎。

到了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陕西的艺人把这种唱曲子与当地民间秧歌、社火相结合,还是以小调曲子为主。于是,唱曲子逐步发展成为小戏,眉户戏逐步由地摊子走上了舞台。

眉户戏早期的舞台演出形式,多是和当地的社火、秧歌以及其他大戏同台演出。

演出剧目既有如《反大同》、《火焰驹》等大型全本戏,又有如《张良卖布》、《两亲家打架》、《杜十娘》等折子戏,有道白、有演唱、有表演,曲牌则自由选用。

后来,陕西、山西、河南等地成立了眉户剧团以后,眉户戏舞台演出形式,就逐步向男角、女角齐全的独立演出方向发展了。

眉户戏音乐主要由唱腔、锣鼓经与曲牌三部分组成。前面已经说过,眉户戏的唱腔为曲牌联曲体形式,它是吸收明代、清代时期关中民间俗曲形成的。

眉户戏音乐的曲调主要为《月起月落》等套曲形式。曲调有200多首,分为越弦调和平弦调两大类。

越弦调古老,曲体结构复杂,旋律富于变化,音域宽广,拖腔委婉,演唱难度大。主要曲调有越调、背宫、满江红、混江龙、边关、寄生草、老龙哭海、凤落箫、肝肠断、哭道情、罗江怨、金钱、黄龙滚、琵琶、吹腔、五更、大十片、十字慢、长城、西京等。

平弦调多为民歌小调,结构规整短小,旋律流畅,变化不大,音域较窄。曲调有放风筝、十对花、十盏灯、十杯酒、十二花、采花、剪窗花、山茶花、一点油、打枣杆、闹子调、螃蟹调、钉缸、霸王鞭、三六子调、杂货调、纱窗、小桃红、太平年、银纽丝、五里墩、五烂香、绣荷包、拉船花等。

另外,眉户音乐的曲调还有一些戏剧性强又不断反复变化的唱腔,如慢诉、岗调、落子等。这类曲调节奏自由,吟诵性强的散板或近似散板的唱腔,如滚白、说道情、箭板,以及类似秦腔紧打散唱的带板、唱场等。

眉户戏的曲调特别为丰富,仅新中国成立后收集整理的剧目就已达200多个,再加上各地同曲异唱的曲调,那就更多了。

眉户戏的唱腔曲牌,有欢音和苦音之分。如欢音硬越调,苦音软越调。此外,眉户戏的唱腔曲牌还有紧慢之分,如紧西京、慢西京,还有正反、大小之异,如金钱、反金钱、凄凉、小凄凉等。一些曲调有前后、新老、头尾之别,唱腔丰富多彩。

眉户戏在20世纪50年代前全由男演员唱,扮男角时用本嗓演唱,扮女角时用真假嗓相结合。其音域宽阔,眉户音阶调式丰富,同一曲牌也有不同的调式。

眉户戏演唱有单曲单调和联曲多调,围绕人物形象塑造设计唱腔唱段。它的连缀规律是,起调月头,终调必为月尾;起调背宫,终调必为背宫尾;起调先月后背,终调必是先背后月。中间连缀曲牌自由,词句多少不等。

眉户戏的曲牌以七声徵调式居多,商调式和羽调式很少,套曲结尾用的曲牌或单独成段的唱腔曲牌多数为宫调式,其次是徵调式和羽、商调式。这些曲牌的音高及游移性,与秦腔基本相同。

眉户戏的坐唱乐队一般由6人组成,艺人们分别演奏三弦、正板胡、反板胡,笛子、水水和四页瓦。乐器的增添变化,也是视演出人员而定。

眉户只有弦乐曲牌,没有唢呐曲牌。弦乐曲牌分纯器乐曲,有鼓耶调、八板、柳生芽、祭灵、杀妲己、凤凰三点头、四尺调、纱帽翅、割韭菜等20余首。唱腔牌子器乐化曲牌,有西京牌子、大金钱、银纽丝等十余首。另外,还有唱段中间的大过门。

前二者主要用于升帐、摆宴、祭典、迎宾等表演动作和配合唱腔之间的道白。后者多用于前奏,以渲染气氛,配合表演。

眉户戏剧目以表现民间生活的题材居多,内容大都是由元代、明代的北曲吸收陕西眉县和户县的山歌、牧歌、樵歌、儿歌等发展而成的。

如其中的《小放牛调》是牧歌调,《二姐娃》系列是陕西户县一带的道情,《文王访贤》是樵歌、山歌的对唱等。

[旁注]

秦岭 横贯我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西起甘肃南部,经陕西南部到湖北、河南西部,长约1500千米。为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陵江、汉水的分水岭。秦岭至淮河一线是我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秦岭还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

周代 是我国历史上继商代之后的朝代,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而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周代是我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

元代 由蒙古族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定都大都,即后来的北京。元代的疆域空前广阔,北至北海、东到日本海,西藏第一次被纳入了我国版图。

三弦 传统弹拨乐器。三弦的柄很长,音箱为方形,两面蒙皮,演奏时侧抱于怀中。三弦音色粗犷、豪放。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

社火 是我国民间一种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它的渊源是在祭祀土神谷神的活动中,逐渐加进了其他杂戏杂耍的“百戏”广场娱乐活动。起初,人们把社火称之为“社虎”,作为民间趋吉避凶的社祀方式之一,以后逐渐演变成了迎春贺年的娱乐活动。

《杜十娘》 我国戏曲的传统剧目。剧情为书生李甲春试时,结识金陵名妓杜十娘。杜十娘误以李可托终身,乃逃出妓院与李相陪返里。途中,为富商孙富所见,并以银千两质换杜十娘。杜十娘百念俱灰,第二天迎娶时,取出百宝箱投于江中,随后自己也投江自尽。

四页瓦 一种民族乐器,由4块长不过12厘米,宽约3厘米左右,厚半寸的竹板构成。演奏时,分拿两手,各自敲击,节奏紧迫、活泛,变化多端。

北曲 我国最早的戏曲声腔之一。为金元时期流行于北方的杂剧与散曲所用的音乐。它源于唐宋大曲、诸宫调、宋词、鼓子词、唱赚、转踏以及北方各民族音乐。为了与南宋以来流行于南方的南曲相区别称为“北曲”。

[阅读链接]

陕西眉户戏除在陕西境内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还向邻近的省份发展演变并流传。如陕西眉户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的影响就非常广泛,大西北的大部分专业文艺团体都演出眉户戏。

甘肃境内有些地方还把眉户戏称为“兰州鼓子”。青海民间艺人运用浓郁的青海方言演唱的眉户曲调,当地人称为“青海平弦”,它和青海花儿同样受到当地群众的喜欢。

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我国西北边陲的新疆伊犁地区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也传唱着优美动听眉户的旋律。当地锡伯族艺人用他们特有的民族语言演唱的眉户曲调,更富有民族色彩。再加上民族音乐舞蹈的融汇,一个深受锡伯族、回族、汉族群众喜爱的新疆曲子就这样逐步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