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碗碗腔异彩纷呈
到了1911年,陕西华县咸林中学创始人杨松轩与同仁白瑞生、顾熠山等7人赞助组织了“强聒社”,对华州一带的皮影戏进行了大胆改革。
为了宣传救国,他们编演了新碗碗腔皮影戏《金莲痛》、《鸦片战》、《革命军攻潼关》等剧目。对于这件事,华县县志记载说:
前后不十月即略见规模,成效颇为可观,对地方文化大有裨益。
新中国成立后,东路碗碗腔皮影又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其皮影班社一度达到了50多家。在这期间,著名的班社有:渭南的一杆旗、十四红、同乐会、振华班、德庆社;华县的光明、光艺、光华、光庆;华阴的民生皮影社、革新碗碗腔皮影社;大荔县的皮影社;蒲城县的王正云皮影社、党猪娃皮影社、白水刘仁房皮影社;富平县的陈相公、有娃子、乔娃子、顺京子、焕子娃、猛出窝、群乐等皮影社。
后来,在陕西省第一届皮影、木偶戏观摩演出大会上,东路碗碗腔皮影获得大奖。随后,东路碗碗腔皮影代表陕西省参加了全国皮影木偶戏观摩演出大会,受到了广泛赞誉和众多好评。
东路碗碗腔皮影的唱腔细致幽雅、婉转缠绵、清新柔腻、典雅通俗。音乐节奏复杂、节拍重音有其特殊规律。旋律进行起伏较大,其中7度、11度大跳很多,但进行得很自然,因此极有个性,表现喜怒哀乐的情绪也非常丰富。
东路碗碗腔皮影的唱词典雅瑰丽,韵辙和谐,文句耐人寻味,这不仅受到广大群众热爱,就是有些知识分子也常常听得入迷。它的唱词一般有3句、5句或7句,由单句落板,这是东路碗碗腔特有的唱法。
东路碗碗腔皮影的演唱很有特点,例如:花脸戏吐字重,杀声如雷,震烈金石;生旦戏启口轻圆、柔情似水,转腔疾徐绵细,如清丝随风,上下起伏,一曲三折,荡气回肠,而且注重用拖音,表现出激越委婉的艺术特色。
东路碗碗腔传统的演出是乐队和整个演出属同一体。其具体分工是:前声是戏班的主演者,负责全部说唱,还要演奏月琴、堂鼓等;上档主拉二弦和兼执铙钹、唢呐等;签手负责全部人马活动及景物布置,有时兼帮腔,为皮影戏的重要角儿;下档也叫板胡手,主要演奏板胡,兼执唢呐、大号,还要帮签及帮腔;后槽也叫打后台,一人操作碗碗、梆子、铰子、大锣和马锣等。
东路碗碗腔皮影戏演出用的皮影,做工极其讲究。皮影的刻制极复杂,它的传统工序是:一选皮;二制皮,需要用刮刀及木推板;三过稿用钢针笔;四镂刻,需要用各种刻刀;五敷彩,需要各种敷彩用具碟碗笔;六发汗慰平,需要用砖头蒙布;七缀结,需要用牛皮捻线及钢针笔刻骨眼,用牛皮线穿过骨眼,缀联起皮影各个部位即完成。用铁丝装上三根竹棍作为操杆,即签子。
东路碗碗腔皮影戏的皮影,是以影像作为基本造型依据的艺术,它和汉代画像石艺术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它的具体特征是:强调外形轮廓,内部装饰服从于形象整体;平面化的构图处理,尽量避免形与形的重叠,可称之为片状展开式;装饰性强,即程式化的造型语汇,赋予一些无形或不稳定形象的物象以具体形象;象征寓意的表现手法,以简约的象征符号表现相应的内涵。
也就是说,东路碗碗腔皮影的表情处理不在脸上,而是在整个形体动作上。皮影的相貌特征是作夸张处理的,使人一看就知它的忠奸贤恶。公正忠诚的雕成美貌,奸邪者雕成丑貌。
东路碗碗腔皮影也比其他流派的皮影总体显得小巧玲珑,男性角色大多数是豹头环眼,女性角色大多数是高额直鼻,以表达它们忠勇潇洒和纤细俊美的神态。
西路碗碗腔俗称“灯盏头腔”、“灯碗腔”,因以小铁棒敲击灯碗掌握节奏而得名。西路碗碗腔主要流行于陕西兴平县以西的武功、千阳、凤翔、岐山、宝鸡、眉县、扶风和甘肃的平凉、徽县、天水、兰州,以及青海的西宁等地。
在西府碗碗腔盛行的时期,当时陕西千阳、宝鸡、眉县、扶风、麟游等县,先后有40多个皮影班社演出。他们所到之处,受到广大群众热烈欢迎。
西府碗碗腔演出剧目丰富多彩,大小约有400多本,其中常演剧目有《万福莲》、《双亲四官》、《剪红灯》、《王宝和番》、《花为媒》、《白玉楼》等,这些剧本大多内容健康,结构严谨,故事曲折,情节感人。
西府碗碗腔早期的著名艺人有李学明、高四清、齐保魁、强汉娃、韩应娃、李新、马登祥、李有娃、李德元等,他们每人都能唱30多出戏。
其中,李学明能唱50多出剧目,被群众誉为大碗,在当地碗碗腔中首屈一指。齐保魁也能演唱50多个剧目,技艺精湛,人称齐班长。强汉娃、韩应娃以唱《梅降雪》、《六月雪》等最为拿手,这也成为他们的看家戏。
西府碗碗腔因受西府秦腔、西府曲子及西府道情的影响,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在演唱上与东路碗碗腔迥然不同,全部用本嗓,不用二音,清亮浑朴,别具一格。西府碗碗腔的唱腔优美动听,尤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更能引人入迷。
西府碗碗腔的音乐属板腔体,板式有慢板、二六板、代板、垫板、滚板等。各种板式有欢音与苦音之分,而滚板只有苦音没有欢音。欢音情绪开朗,曲调流畅。苦音凄楚柔美,如泣如诉。
西府碗碗腔皮影演出仅由5人担负,其中打鼓的带小锣一人,弹月琴的带演唱一人,敲锣的带板板、碗碗与铰子,还拉二股弦的带敲铙钹的一人,吹笛子的带吹唢呐的一人,挑签子的带拨灯、添油的一人。因此,西府碗碗腔一辆大车搭台架,撑起纱帐,点起油灯,即可开戏。有时4人演出,群众称为四人忙。
后来,西府碗碗腔被搬上大舞台,陕西陇县人民剧团排演了《剪红灯》等戏,陕西宝鸡人民剧团排演了《借年》等戏。陕西省陇县皮影剧团首次用皮影戏上演了《赶花轿》、《飞鸽迷》等现代戏。此后,他们又将《三世仇》、《李双双》、《夺印》、《箭杆河边》等现代戏搬上了皮影戏。
陕南碗碗腔也叫做“洋县碗碗腔”,主要流传于以陕西洋县为中心的陕南各地。洋县碗碗腔最初没有正式的名称,有的叫“碗碗腔”,有的叫“板板腔”,也有的叫“道情”,甚至有的说叫“汉调桄桄”。
后据考证,洋县碗碗腔源出于陕西东府碗碗腔。相传在清代乾隆年间,洋县皮影艺人雍昌杰带皮影社巡回演出,从陕西东府朝邑、同州学了碗碗腔,并吸收了汉中地区民歌和汉调桄桄的曲调,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碗碗腔。
在其最兴盛的时期,洋县碗碗腔班社已遍及陕南各地。戏剧班社已发展到了18个。
洋县碗碗腔的唱腔清雅、柔和、婉转、缠绵。小生、小旦多用真声、拖腔用假声。老生、老旦也用真声,欢音演唱则用喉音,唱腔委婉细腻,韵味浓郁。
洋县碗碗腔的板式有箭板、慢板、二六、嘹子、带板、滚板等10多种。除滚板外,其他板式都有欢音与苦音之分。洋县碗碗腔的板式还有唢呐曲牌多种,如点绛唇、三索、吹腔、将军令等。
洋县碗碗腔文场伴奏乐器有二弦、板胡、笛子、唢呐、海笛。武场伴奏乐器有板板、碗碗、暴鼓、铙钹、大锣、小锣等。它的音乐都是作为间奏和衬曲运用,演唱与念白时,弦乐和打击乐全都停止,仅用板板与碗碗击节。
洋县碗碗腔的剧目十分丰富,大约有200多出传统剧目,多为大本戏与神话戏,如《青玉瓶》、《火焰山》、《女儿国》、《劈华山》、《劈桃山》、《火化摘星楼》、《月霄剑》、《飞龙剑》等。洋县碗碗腔的历史剧有《忠烈图》、《斩杨继盛》等。此外还有《白牙摔琴》、《百草图》、《秃娃尿床》等折子戏。
这些剧目的故事曲折离奇,结构严谨,唱词讲究,颇有地方特色。每个班主都有剧目抄本,主唱演员都要将抄本放在面前,并形成习俗。而且,这些剧目的连台本戏较多,如《封神》有20多本连台戏,《西游记》则有50多本连台戏。
陕北碗碗腔源出于陕西东府碗碗腔,曲调委婉动听,幽雅缠绵,唱腔优美,并富有健康、欢快、轻柔、活泼等特点。男女演员在演唱上没有同腔同调的矛盾,因而非常和谐入耳。
陕北碗碗腔的板式有慢板、二六板、流水、大起板、铃子、倒板、还阳板多种。而且,丝弦曲牌和各种锣鼓点能够灵活使用,音乐变化无穷,并能表现出各种强不同的气氛。
由于陕北与山西近邻,因此,碗碗腔的发展受到晋剧的影响,并吸收了陕西省道情、眉户的音乐韵律。特别是滚白、介板打击乐的运用,很有晋剧的韵味,但仍不失其浓厚的陕北地方色彩。
陕北碗碗腔的著名艺人除了郝永发外,其他比较有名的还有杨宏佑、冯光临、田增厚、靳文华、胡彦华等。它的班社组织简单,演出方便,一般7至9人组成,有“紧七慢八九消停”的说法,就是说,7个人协调演出有点儿紧张,8个人协调演出就很松快,9个人协调演出就太轻松了。
陕北碗碗腔的伴奏乐器文场有大胡、二弦、月琴、三弦、唢呐。打击乐器有碗碗、马锣、中锣、小锣、板鼓、铙钹、小铰等乐器。
陕北碗碗腔剧目丰富,除反映男女爱情、忠奸斗争的内容外,大多数是《西游记》等连台本戏。它常演的传统剧目有《桃山洞》、《草桥关》、《包文正观星》、《火焰山》、《无底洞》、《琵琶洞》、《收红孩》、《隔门贤》、《铡美案》、《打金枝》、《张三姐下凡》等。
[旁注]
木偶戏 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
月琴 是从阮演变而来的乐器,自晋代起就在民间流行,因为其形圆似月、声如琴所以称作月琴。月琴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和为歌舞、戏曲、说唱音乐伴奏,是碗碗腔和京剧、评剧、豫剧等戏剧的伴奏乐器。
堂鼓 属打击乐器。以木为框,两面蒙牛皮。演奏时,将鼓放在木架上,用双木槌敲击。鼓框是木头作的,两面蒙上皮革。演奏时,将鼓放在木架上,用木头作的双槌敲击。
乾隆(1711年~1799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乾隆是我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为发展清代“康乾盛世”作出了重要贡献。
板胡 属于民乐中的弓弦乐器,琴筒由木料或椰子壳制成,它的发音清脆而响亮,适用于表现热情奔放的曲子。除了独奏外,它也是河北梆子、评剧、豫剧等北方的戏曲的主要伴奏乐器。
《伯牙摔琴》 传统剧目。剧情为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有一天,俞伯牙遇到柴夫钟子期,钟子期感叹俞伯牙的音乐“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大胡 俗称胡琴,因作为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大胡原本是羌、胡族的乐器,传入我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是一种广泛用于我国民族民间乐队的弓弦乐器。
《打金枝》 传统剧目。剧情是唐代的升平公主嫁给了汾阳王郭子仪的儿子郭暖。时值汾阳王花甲寿辰,升平公主自恃皇家身份不前往拜寿,郭暧怒而回宫,打了公主。郭子仪绑子上殿请罪,唐皇明事理、顾大局,并加封郭暧。皇后也劝婿责女,最终小夫妻和好如初。
[阅读链接]
曲沃碗碗腔是由陕西经商的商人引入的,当地人喜欢并效仿,遂得以流传。在刚开始的时候,仅在乡村的土台、门庭、街口临时搭台演出,因其形式活泼,曲调动听,班社小,要价低,很受欢迎。
清代以后,曲沃碗碗腔进入兴盛期,出现了很多班社,并形成了不艺术流派。每年元宵节和农历七月古庙会在县城竞相开台。上演剧目的内容以神话戏和武打戏为主,也有一部分是专供红白喜事和还愿的演出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