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艺人不断完美艺术

在清代除了魏长生外,在秦腔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还涌现出了众多的知名秦腔艺人,如被誉为“秦腔戏圣”的润润子、被称为“麻子红”的李云亭、有“秦腔王瑶琴”之称的陈雨农和与京剧的名旦梅兰芳齐名的刘箴俗等。

润润子被誉为“秦腔戏圣”。他于1850年出生于陕西长安灵感寺太原庄,姓张行五,所以人们都称其为“张老五”。

润润子早年坐科于玉盛班,满师后,搭入名小生丑儿所领的庆泰班。与当时著名须生二楼子、林儿等同台,任二路角色。

润润子的声技最初并不出众,但是因为他的天赋较高,又和当时一些负有绝技的名角同台演唱,学到了许多须生及小生的优美唱腔与身段,日积月累,集于一身,终于成为一名唱做俱佳的演员。

在一次庙会演出中,润润子替二楼子演了《大报仇》,不料观众为之喝彩起来。润润子的声名从此传扬三秦大地,成为须生一代名宿。

润润子文武唱做都很擅长。他唱的戏很多,最拿手的有《春秋笔》、《破宁国》、《出棠邑》、《摘缨会》、《血带诏》、《大报仇》、《状元媒》、《八义图》等数十本。

此外,润润子还擅长小生戏,如《和氏璧》、《穷人计》、《渔家乐》、《折桂斧》、《木楠寺》等。他在临终前几年,又经常演唱《取成都》、《满床笏》等戏。

这些剧目都成了后世的典范,凡有名的须生,都须善演他这些戏目,而且成了中路须生的一个规例,即须生必须要兼演小生。

润润子的表演真实细腻,具有许多独到之处。他在演《渔家乐》中简人吃鱼的戏段时,渔翁对他扮演的简人说:“慢些,慢些,留神看刺!”

他就抓住这个表演的机会,忽然一怔,果然感觉不对,伸手由牙边一摸,便拿出个一寸长的鱼刺,使观众目瞪口呆,为之惊叹!

润润子在演《鄱阳湖》的赵德胜带箭一戏时,他将胡须平置右臂,左手暗中将一个弯曲的彩箭准备停当,暗箭射上来,右手即刻在项上戴定彩箭。他将头向左一偏,右臂上的胡须落在箭杆之上,将须劈作左右两半,宛如真箭由咽喉穿过一般。

此外,《折桂斧》的作揖担柴,《破宁国》的双枪,《祭灵》、《启箭》的蹉步等,也都令人叹为观止。

论起唱工,润润子的嗓音并非高亢洪亮,且有点沙音。但他善于运用,更长于拖腔,吐宇收声,行腔运调,尤善于缠绵之中体现慷慨之情,使听众觉得既爽朗,又委婉,唱念之中又多用二音,富于感染力量。

虽然唱音不大,但有高有低,有宽有窄,有刚有柔、又甜又润,所谓云遮月的唱法,越唱越亮,越唱越美,十分耐人玩味咀嚼。

润润子秉性纯厚质朴,平日寡于言笑,拙于心计,尤其不谙经济,通常五百文制钱他都数不清楚,所有财政家事,皆赖他的妻子执掌。他貌不惊人,才不外露,但一登戏台,立刻精神焕发,英气逼人,所以被人称为“怪才”。

润润子雄踞西安剧坛数十年,演出盛况不衰,深得观众欢迎。行腔运调,吐字收声,皆有特色。尤其善用二方拉腔,于慷慨激起中富有缠绵抒情之妙,极富艺术感染魅力。他在《激友》、《祭灵》、《探监》、《坐窑》、《扑池》、《折桂斧》等戏中,均以拉腔夺人,嗓音虽然稍沙,却韵味无穷。

润润子在其戏剧生涯中,塑造了一大批感人的艺术形象,如《空人计》中的皇甫帝、《木楠寺》中的吕蒙正、《折桂斧》中的陈勋、《春秋革》中的吴承恩、《大报仇》中的刘备、《八义图》中的程婴和《串龙珠》中的徐达等,个个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而且几乎每出戏里都有他的“绝活”,如《折桂斧》的柴担、《破宁国》的双枪、《祭灵》中的挪步等无不精美,使后人不得不效法。

润润子一生还培养了不少徒弟,像后来的李云亭、陆顺子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可以说,他创造了中路西安秦腔的“张派”艺术,对西安秦腔产生了深刻影响。

李云亭是陕西户县秦渡镇人,乳名修德子。他幼年入西安东关“中和班”学艺,后加入“德胜班”,成为该班须生台柱,人称“十八红”。因脸上有几颗麻子,又称“麻子红”。

李云亭扮相端庄,面如冠玉,装龙像龙,装虎像虎。他在唱、做、念、打等方面均出类拔萃。尤其他的身架台步,气度轩昂,扮王则龙眉凤,扮官则气度不凡,深得其师润润子真传。

李云亭所演出的著名角色有《无影簪》中的苏护、《美人图》中的介子推、《法门寺》中的赵廉、《老辕门》中的吕蒙正等,唱白做打,处处生色。他反串《高三上坟》更是妙趣横生,形体传神。

李云亭的拿手戏《折出》、《逃国》、《广宫图》、《破宁国》、《宁武关》、《大报仇》、《八件衣》、《霍光回府》等独步剧坛,无人能够超越。

后来在清代光绪末年,李云亭进入玉成班,与关中名旦陈雨农会作,更是珠联璧合,相得盖影。二人所演的《走雪》、《周文送女》、《傅杨争亲》、《进宫背舌》、《周仁顺府》等达到至化境界,是公认的秦腔艺术珍品。

在表演技巧方面,李云亭在《折出》等戏中所用的“踏在缍”、“蹲三子”、“抖须”、“唱场”、“跌生”堪称绝活。

后来,他应易德社聘请,任该社教练,为第一期学生排练《将相和》、《开园图》、《卜式传》、《崖山泪》、《争座战》、《马嵬驿》、《蒙恬折出》以及外题材戏《泗林湖》、《巴里西烧瓷》等20多本新剧目。

李云亭作为清末最富盛名的秦腔须生表演艺术家,他全面继承了润润子的表演艺术和绝活儿,并有新的创造和发展,达到了形神兼备、以神取胜的艺术境界。

陈雨农是清代光绪年间秦腔著名旦角演员。他幼时就读私塾,因家贫辍学转而学艺。他因酷爱戏曲,就背着家人私自到临潼入“华清班”学艺。

陈雨农工花旦和青衣,其唱腔圆润、托腔平稳,表演讲究分寸。因为陈雨农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所以他很重视研究角色和分析剧情,十分讲究人物创造。他不拘陈规,时有创新,因此深受观众欢迎,是光绪、宣统年间“关中第一名旦”。当时关中有一首民谣唱道:

快走别歇,去看德儿的《走雪》;

快跑快跑,去看德儿的《皇姑打朝》!

由此可见,陈雨农在观众中的深刻影响。那时书局印他拿手戏剧本子,都要印他的名字,只要是《德娃走雪》之类,那么销路就十分广泛。

后来,孙仁玉与李桐轩发起组织易俗社时,就邀请陈雨农加盟。陈雨农慨然应允,并毅然解散自己的“玉成班”,放弃丰厚的经济收入,携带价值数百金的全副戏箱,无偿捐赠易俗社,并在易俗社担任教练长,每月只拿微薄的工薪,他全身心地为这一新型戏曲团体贡献力量。

陈雨农执教的学生极多,后来大都成为西北多地剧团的骨干。其中刘箴俗、刘迪民、刘毓中、马平民、沈和中、王天民等还成为群众公认的秦腔大师。他亲自导演的新创作剧目,大小约300多本,影响十分深远。

因为陈雨农对秦腔的唱腔、表演、服装、化妆都有较大的革新和发展,所以后来有人把他对秦腔改革的贡献,比作京剧的王瑶卿。

刘箴俗,乳名平儿,早在他9岁时,他母亲就离开了人世,父亲便带着他来到西安,靠卖羊血维持生活。

1913年,易俗社面向社会招收学员时,刘箴俗的父亲就带着他前去报考。但是当时的主考因为嫌刘箴俗身子骨瘦而拒绝接收。

心中非常失落的父子俩正准备往外走时,却遇见了易俗社发起人孙仁玉。孙仁玉向来以善于识人著称,他认为刘箴俗是可造之材,便做主收下了刘箴俗。

刘箴俗入社后,孙仁玉就把自己新编的《女娃劝学》交给陈雨农、党甘亭两位师傅为他排练。刘箴俗不但天赋极高,善于领会师傅所教给的一切,而且能悉心钻研,因而训练不久之后,他就登台献艺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刘箴俗的第一次演出就博得了“迥非寻常”的评价。后来,易俗社赴汉口演出,虽说方言所限,但武汉三镇的人却非常喜爱他,将他与京剧的梅兰芳和欧阳予倩先生相提并论,被誉为“北梅、南欧、西刘”。

刘箴俗将自己的聪明才智都用在了钻研艺术之中。他技艺高超,擅演的剧目有《女娃劝学》、《慈云庵》、《忠孝图》、《青梅传》、《美人换马》等。

然而,长期的贫苦加劳累,刘箴俗不幸患了肺病,他在演出《美人换马》时晕倒在舞台上,最终去世,年仅23岁。

在清代,秦腔在这些艺术大师的推动下,成了全国最有影响的大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

据清代有关史料统计,当时除山海关以外的东北三省尚未有秦腔的足迹外,其他各省都有流行。在流行过程中,秦腔逐渐与其他戏曲形式和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演变形成了各地多种多样的梆子声腔剧种。

[旁注]

梅兰芳(1894年~1961年)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是“四大名旦”之首,是“梅派”艺术创始人。他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其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

《八义图》 又名《赵氏孤儿》。剧情为赵盾一家遭奸臣屠岸贾残害,赵媳庄姬公主避入宫中,产生一子,由赵门客程婴乔装救出。屠岸贾闻公主产子,到处搜查。后来,程婴舍子,公孙舍身,救出孤儿。孤儿成人后,得知真情遂与魏锋等,计诛屠岸贾报仇。

吕蒙正(944年~1011年),他从小刻苦学习,于977年得中北宋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他后来三次登上相位,封许国公,授太子太师。他为官清廉,敢说真话,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

吴承恩(1500年~1582年),是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我国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同严肃的批判进行巧妙结合,其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成为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春秋时期周晋人,晋国的贤臣,后人尊为介子,晋文公重耳的辅臣。晋国骊姬之乱发生后,他跟随重耳出奔,历尽艰辛,忠心辅佐重耳得以返国,介子推却淡泊功名,归隐乡间。他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

易俗社 原名“陕西伶学社”,是著名的秦腔科班。是1912年,由陕西同盟会会员李桐轩、孙仁玉以及王伯明、范紫东、高培支等160多名热心戏曲改良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在西安创建的,是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

欧阳予倩(1889年~1962年),著名戏剧、戏曲、电影艺术家,我国现代话剧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创作改编话剧40余部,导演话剧50余出,创作、改编、修改戏曲剧本近50部,编、导影片13部。他被誉为“中国现代戏剧之父”。

[阅读链接]

秦腔易俗社的发起和创办人孙仁玉是一位教育家、剧作家。易俗社创办之后,孙仁玉在任教之余,努力编写剧本,有时为了专心构思剧本的情节,越家门而过,忘了入门。

他夜间提着玻璃马灯,又是高度近视眼,徒步从东关龙渠堡的民立中学走到城里的剧社,往来途中都在想剧情,先后编写了177个大小剧本,作品数量之多,在秦腔剧作界无人可比。

孙仁玉编写的《将相和》、《火牛阵》、《柜中缘》、《三回头》、《青梅传》、《灭蟒记》、《镇台念书》、《白先生看病》、《巴里西烧瓷》、《小姑贤》、《看女》、《鸡大王》等剧,受到三秦各界人士的欢迎,不少被全国其他剧种移植,且成了常演不衰的传统剧目。他为秦腔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