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达斯皮斯河战役

希达斯皮斯河战役是公元前 326 年在此河左岸马其顿军与印度王波鲁斯的军队展开的一场激战。

公元前 5 世纪末 4 世纪初,正当希腊本土各城邦之间混战之际,在其北

部的马其顿逐渐壮大起来,不久便成为希腊世界的主宰。公元前 336 年,马

其顿王腓力在其女儿的婚礼上被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继位为王。公元前 334 年,亚历山大留下一部分军队在马其顿镇守希腊,自己亲率大军向亚洲挺进, 大败波斯军队,灭亡波斯帝国,于公元前 330 年成为波斯帝国的主人。

三年后(公元前 327 年),亚历山大越过兴都库什山,准备征服印度各州。因为这些州曾经承认过他的波斯前辈的统治权。

“大流士一世的儿子薛西斯和他的继承者对印度各省似曾保持某种形式的控制,这些省并且派兵参加他们的军队。”①虽然后来波斯帝王对印度的控制逐渐削弱,印度的边地被各小邦所分割,这些小邦的统治者已实际独立。亚历山大率领约 2.7 万至 3 万人的步兵和骑兵首先侵入印度河流域的上游地区。印度河上游共有五条支流(因而被称为五河流域)。亚历山大的人马进军丛林到达奥欣德,于公元前 326 年利用浮桥渡过印度河。至于亚历山大是用什么方法在印度河上架起一座桥的,古希腊史学家阿里安认为,“较大的可能是用许多船搭的浮桥。因为河水太深,不可能修建普通的桥梁,而且在那样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巨大的工程也是不可能的。”②之后,亚历山大很快征服了■叉始罗国,到达布克法拉城。沿途许多部落纷纷派代表前往迎接, 愿意与之结成同盟,并派兵助战。亚历山大趁势将骑兵队伍加以改组,近卫骑兵被分成 7 个旅,并且重新任免指挥官,加强了队伍的实力。随后,队伍向印度河以东的第一条支流希达斯皮斯河(亦译海达斯帕斯河,即现代的杰卢姆河)进军。

“在希达斯皮斯河与阿塞希涅斯河之间,首先是波鲁斯的国家,广阔而肥沃,大约有 300 座城市。”③当亚历山大到达希达斯皮斯河右岸靠近哈兰普尔村的时候,发现有一支大军列在河的对岸阻止他的前进,这便是波鲁斯的队伍。据载,波鲁斯王身材魁伟,深为邻国■叉始罗投降亚历山大的行为感到可耻,他决心捍卫家乡,与亚历山大较量一番。因此,波鲁斯“在希达斯皮斯河彼岸集结了他的全部兵力,决心阻止亚历山大过河,至少是要在他试图过河时进行阻止。”①

亚历山大首先派出使节向波鲁斯王发出通牒,要求他放弃抵抗,前来表示臣服。但波鲁斯一口回绝了对方,同时认真防范,戒备森严,在一切可以渡河的地点增设岗哨。

面对阵容强大、士气高涨的波鲁斯军队,亚历山大意识到不可能从波鲁斯本人驻守的那一带河道渡过河去,因为“那里不但兵力雄厚,而且还有许多大象,那些部队装备齐全,阵容严整。如果在那里渡河,对方已准备好进

① [印度]R.C.马宗达、H.C.赖乔杜里、卡利金卡尔·达塔:《高级印度史》上册,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 第 71 页。

② 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第 166 页。

③ 崔连仲:《古印度帝国时代史料选辑》上古部分,商务印书院 1989 版,第 8 页年。

① 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第 167、169 页。

行阻止。他还想到,他那些马匹甚至连登上对岸都不敢,因为马匹一靠岸, 那些大象将立刻向它们冲来,而且那些大象的巨大而奇怪的形状和怪声怪气的吼叫定会把马匹吓坏。甚至当他的马匹在皮筏上渡河的过程中,老远地看见大象,就会吓得跳进水里,不敢站在筏子上。”②于是,亚历山大采用偷渡的办法。他把部队分成几部分,让他们在河岸上同时向不同的方向行进,以引起波鲁斯的注意;而亚历山大本人则带领一部分兵力乘机侦察,寻找可以突破的渡口。与此同时,亚历山大又命令部队从四面八方运来大量粮食物资, 堆积在希达斯皮斯河边营地,以此给波鲁斯一个错觉:马其顿军队被夏季洪水阻隔,正忙着搬运粮食,无法渡河,准备长期驻扎,大概要等到冬季河水下落时再渡河。就在波鲁斯作出错误判断时,亚历山大秘密行动,利用皮筏侦察河川,最后终于在离希腊军营上游约 17 英里的拐角处找到目标,拐角对面河中有一个小岛,那里林木森森,人迹罕见,便于渡河。为保证渡河成功, 亚历山大想出了一条妙计:夜晚来临后,他命令骑兵在河岸上故意高喊杀声, 来回奔跑,把河岸上搞得越乱越好,同时又命人点起熊熊篝火,设岗传令, 仿佛要立马渡河一般。波鲁斯看到这一情景,信以为真,急忙带领部队,赶着大象,随着亚历山大兵的喊声来回跟着奔跑,以阻止马其顿军过河。过了好一会儿,波鲁斯才知中计,于是不再跟着折腾,也因此而放松警惕,只派哨兵沿岸监视。趁此功夫,亚历山大开始渡河。他把 3 千骑兵,8 千步兵留在营地,以稳住对方,也作为后备力量,支援或接替渡河部队。另以 5 千骑兵、1 万步兵组成突击渡河队伍,在亚历山大亲自指挥下开拔到渡河点,然后分别登上船筏,驶向对岸。

快到岸时,一道闪电划破夜空,印度哨兵发觉了一切,消息 很快传到波鲁斯那里,波鲁斯没有料到对方会如此神速地偷渡成功。但此时此刻,波鲁斯并未弄清马其顿军的真正作战意图,对方是真正的主动出击还是佯攻?他一时难以定夺。最后,波鲁斯派遣自己的儿子率 2 千骑兵和 120 辆战车前往迎击亚历山大军。

就在波鲁斯迟疑不决之时,马其顿军已很快作好战斗准备。在波鲁斯之子赶来之前,亚历山大已把最后一批部队运过了河。接着,亚历山大派弓箭手攻击波鲁斯的儿子所率部队,随后自己又亲率骑兵大部队猛冲向印度军, 波鲁斯之子和 400 名印度兵战死,其余战车和车上的各小队士兵连忙撤退, 但因道路泥泞,车辆难于运转,很快被马其顿俘获。

逃兵很快回到波鲁斯那里,波鲁斯听了他们的汇报之后才恍然大悟,后悔自己一时的犹豫不决所造成的损失。此刻他下定决心,与亚历山大一决雌雄。他留下几头大象和少数兵力驻守营地,自己则亲率 4000 骑兵、300 辆战车、200 头大象和精锐步兵约 3 万人朝亚历山大开去。队伍很快来到一片平坦而坚硬的沙地(有学者认为,此地乃加尔里平原,现在的地名是塞瓦尔村和巴克拉尔村),停止前进,扎下营地,并布下阵来。“最前线布置一列大象,每隔大约十来丈摆一头,以便在整条步兵防线之前再形成一条防线,这样到处都可以吓唬亚历山大的骑兵。”①并在对方的重装部队前进时,使之遭受大象的冲击与践踏。“大象后面部署的是步兵,处于第二线。实际上这些步兵纵队或多或少填补了大象之间的空隙。”此外,波鲁斯又在其“两翼部

② 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第 167、169 页。

① 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商务印书馆 1797 年版,第 173 页。

署了步兵,甚至延伸到大象防线以外。在两翼的步兵之外又部署了骑兵,骑兵之间还部署了战车”。

与此同时,亚历山大也部署好军队,采用以己之长击敌之短的战术。“决定不从中央突破敌阵,因为那里有一排大象摆在最前面,方阵也以密集队形部署在大象的间隙中。”②亚历山大深知骑兵是自己的优势,于是准备率骑兵从左右两翼夹击波鲁斯,由他自己和大将科那斯及德米特里亚分别指挥左右两路骑兵。接着又命令部将塞琉古、安提格尼斯和陶郎带领步兵方阵,等待骑兵将敌军步兵主力和骑兵打乱之时,立即出击。

双方兵力部署完毕且已作好战斗准备。希腊军先发制人,亚历山大命令马上弓箭手约 1 千人向敌军左翼猛冲,并且齐放排箭,迅速打乱对方,亚历山大趁此率军飞奔敌人左翼,给予猛烈打击,大将科那斯也依令行动。印度军不得不将骑兵改为双重队形,波鲁斯连忙抽出其中数量最大、战斗力最强的那一部分骑兵对抗亚历山大,另再派一部分迂回对付科那斯,印军由此打乱了阵势和部署。亚历山大趁印军骑兵后转时,连忙发动对正面敌人的攻击, 迫使印军急忙向自己的大象靠拢,而印度象倌则驱赶大象前去阻止亚历山大骑兵。马其顿方阵兵立即向赶象者投掷标枪,随即包围大象,向大象投枪射箭,大象被挤到一个狭窄范围,又无人驾驭,被刺激得胡乱冲撞,践踏破坏, 使处于大象四周狭窄地带的印度骑兵受害不小。而马其顿兵则在大象冲来时撤退,大象逃跑时追击。后来,大象精疲力竭后,狂吼着慢慢后撤,亚历山大立即率骑兵包围上去,再令步兵把盾牌连接起来互相靠拢,形成极其密集的队形,一齐攻击印军。波鲁斯虽亲率骑兵英勇作战,且身先士卒,奔驰在战场上,但终究敌不过亚历山大的强大军队。最后,印度骑兵除极少数逃脱外,在希腊方阵的进攻下全军覆没。印度步兵也在四面八方遭受伤亡。据统计,此战下来,“印度步兵死亡近 2 万,骑兵约 3000,战车全部被毁”,幸存的战象全部被俘获。波鲁斯的两个儿子、当地的总督以及不少指挥官均被打死。而亚历山大的队伍则损失极小,战死约 80 名步兵、200 多名骑兵①。

波鲁斯本人在战斗中右肩受伤,不得不向后撤退。亚历山大派早已归顺的印度首领太克西利斯劝降波鲁斯,波鲁斯一口回绝,被带至亚历山大面前, 仍旧无屈服之意,反要求对方象对待国王一样对待他。亚历山大非常欣赏波鲁斯的英勇不屈,更重要的是,印度河流域地域广阔且复杂,亚历山大无法且无力统治,因此将波鲁斯的王国主权还给波鲁斯,甚至把比他原来国土更大的地区也划给了他,以此争取人心,减少抵抗。

希达斯皮斯战役的一大特点是利用大象作战,这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象战。在战斗中,波鲁斯消极防御,部署失当,听任对方采取攻势,而马其顿军队则采用了灵活机动的战术,亚历山大善于调动敌人,佯动惑敌, 使对方放松警惕,松懈斗志,再作迂回行动,避敌之长,击敌之短,骑兵与步兵协同作战,使对方的阵脚大乱,高大凶猛的大象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威力,反而伤害了自己人。在波鲁斯之后,布阵战法一般已不再使用,它逐渐被机动灵活的战术所取代。

② 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第 174 页。

① 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第 17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