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装备与军事工程

根据专家的研究,这一时期印度的武器装备形式多样,十分复杂,但大体可归类为军械与武器两大类。

古代印度的军械有固定军械与活动军械之分。具体说来,固定军械有 10 项。它们是:①萨罗婆德帕陀罗,其形状如车轮一般,将其安放在城岩上, 轮盘一转,上面的石块如骤雨般四处降落;②耆摩陀迦那耶,此乃射箭武器, 里面装有许多箭矢,可自动射向敌人;③波胡木诃,这是安放在城墙上的守望塔,可容纳数名弓箭手,战斗开始时,弓箭手在此齐放密箭;④毗舍瓦西卡底,这是一种堆砌在城外的倾斜着的墙壁,敌兵一旦接触,即被压得粉碎;

⑤森卡提,是一种钉在木头上的发火装置,其杀伤力很强,它可将敌军的大型军用设施甚至王宫烧掉;⑥亚那迦,一种安装在轮子上的长木棍,可向敌人投掷;⑦波罗阇那迦,一种盛水器械,专用于灭火;⑧巴胡因陀罗,乃两个相同的圆柱形状之装置,一旦开动其机关,便可将敌人拽倒杀伤;⑨阿罗特巴胡;⑩优罗陀尼胡。活动军械更多,共有 16 项。可细分为:①旁查利迦, 一种障碍物,在木头上钉入锋利的铁钉,将之置于护城河中,以阻止敌军攻入;②提婆檀陀,钉有铁钉的木桩,竖立于城墙之上,作护城之用;③苏迦里卡,装有棉花或羊毛的大型皮囊,是一种预防敌军投掷石块的抵挡物;④ 摩斯罗耶舍提,一种木棍,与标枪的作用相同,以上等木料制作而成;⑤诃斯提婆罗迦,形状为三角或双角的长木棍,用于驱使战象后退;⑥塔罗婆里陀,圆盘状的风扇;⑦靡陀迦罗,在木棍顶端嵌上石丸,向敌人投掷;⑧迦塔,一种铁制武器;⑨斯帕里迦陀拉,一种带刺的粗木棍,即狼牙棒;⑩俱塔罗,即锄头或镐,用于挖掘堑壕;(11)阿斯伐提摩,即皮面鼓;(12)优塔提迦,一种摧毁城堡的武器;(13)优陀帕提摩,一种排除路障的器械;(14) 舍特尼,一种大木梁,上钉有尖铁钉,置于城墙上面,一经推动,可使爬上城墙的敌人随之滚下墙去;(15)特里首罗,即三角镖枪;(16)旃迦罗,即轮盘。

战士的武器装备也有许多,仅尖端锋利的武器(名叫“诃罗摩迦”)就有 11 项:①铄积底,一种金属制的手执武器,约有 4 臂长;②帕罗斯,约

24 安古尔(1 安古尔=1 英寸)长的双柄铁制武器;③恭特,长约 7 臂(或 6

臂或 5 臂)的标枪;④哈特迦,三角矛;⑤朱底帕拉,巨型标枪;⑥首罗,

尖角矛;⑦达摩罗,前端如箭形,长 4 臂(或 4 臂半、或 5 臂)的木棍;⑧ 猪耳,顶端如猪耳形的锋利木棍;⑨迦那那,长有 20、22、24 安古尔,中间有双柄,两端各有三角的铁制武器;⑩迦罗帕那,即矛,重量分别为 7、8、9 迦尔沙(1 迦尔沙=16 克),很轻,实际上是箭;(11)特拉悉迦,尖端锋利的铁制武器。斧、铲、戟、镐、锯也属锋利武器。

弓箭也是士兵的常备武器。“印度弓的长度为 4 至 5 英尺”①,多用棕榈、竹子、木头或兽角制作,“也试用过一些包括金属在内的别的材料”②。弓弦则用几种藤蔓植物纤维、竹子纤维以及羊肠制作而成。迦罗摩迦、桥檀陀、特鲁那便是 3 种弓的名字。“箭的长度为 2 至 3 英尺”③,可分为竹箭、大箭

① [美] T·N· 杜普伊:《武器和战争的演变》,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7 页。

② [美] T·N· 杜普伊:《武器和战争的演变》,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7 页。

③ [美] T·N· 杜普伊:《武器和战争的演变》,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7 页。

或铁箭,箭矢用木、骨、铁制作而成,其作用是切割、穿刺和撞击敌人。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旃陀罗笈多的开国功臣考底利耶写有《政事论》一书,书中“战争”一节还提到有“带刺的箭,带毒的箭,以及在尖端用火烧红了的箭④。

在战斗中,印度士兵也使用剑作为武器。就其形状来看,剑有弓形剑、圆形剑和细长形剑 3 种。剑柄由犀牛角、母水牛角或象牙制成,也可用木或竹制成。

石块也常被古印度人作为战斗武器,其中有用器械发射的石块和用手投掷的石块。

在战斗中,为了使自己免受敌人的伤害,印度人使用铠甲和盾牌。这些装备是专门的工匠制造的。这些工匠从孔雀帝国国库中领取生活费。印度战士使用的铠甲盾牌也有 20 余种:①罗哈甲利克,用铁丝制作而成,遮盖士兵周身;②罗哈帕陀,除手之外全身被遮盖的一种铁制铠甲;③罗哈迦婆阇, 遮盖头、胸、手臂的铁制铠甲;④罗哈苏陀罗迦,用铁丝制成,系于腰间或腿部;⑤悉罗斯特拉那,即头盔;⑥乾陀特拉那,咽喉甲;⑦俱罗帕斯,胸甲;⑧乾鸠迦,膝甲;⑨婆罗婆那,直至脚部的全身甲胄;⑩帕陀,仅露出手臂的铠甲;(11)那高陀里迦,即手套;(12)帕提,用植物纤维制作的铠甲; (13)旃摩罗,用兽皮制作的铠甲;(14)诃斯提迦尔那,用宽篾条制作的盾牌; (15)达摩罗摩,木制防护板;(16)迦罗尼迦,一种盾牌;(17)迦婆陀,一种木制盾牌;(18)迦提迦,用兽皮或竹皮制作的遮盖物;(19)阿帕罗诃陀,赶牛后退的工具;(20)婆罗哈刚陀,同前者一样,在其边缘处系以金属板①。

在古印度的 6 个兵种中,步兵通常使用的武器是长弓和竹制的铁簇箭, 有的手持长矛,也使用双手剑和用生牛皮制作的圆盾。“弓箭兵一般不带盾, 由前面一排持盾的标枪兵来保护。在印度,不论弓箭兵或是标枪兵都配备有相当长而宽的砍剑。”②

骑兵的武器装备与步兵的基本相同。“在印度,由于气候的关系难以培育出品种优良的马匹,而最好的牲口又都用于马拉战车”③,因此,古代印度的骑兵很少。有的印度史家认为,“在作战技术上,印度人远较亚洲其他民族优越。他们所以未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者,往往是由于骑兵的劣势所致。古代印度的指挥官更多地信赖象而不大信赖马。”④战车则是由马或驴拖曳, 每车配备 6 人,其中弓手 2 人,盾手 2 人,御者 2 人。古代印度还用大象进行作战。大象“这种巨型动物组成的部队的突然出现常常使敌人惊恐不已”, 但这种动物“很容易四散乱窜”,有时“反而将自己的队伍搞得乱七八糟”。因此,印度人“用沉重的铁箭和燃烧的火箭射击大象”①。

在衣甲装备方面,各兵种也不尽相同。步兵骑兵身披甲胄者不多,而车兵和象兵则普遍使用甲胄。原因在于,前者在步骑中不便穿上沉重而昂贵的甲胄,而后者在战场上是对方打击的主要目标,随时可能受到弓箭的射杀,

④ 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商务印书馆 1963 年版,第 225 页。

① 参见崔连仲《世界军事后勤史》古代部分,金盾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44— 166 页。

② T.N.杜普伊:《武器和战争的演变》,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7 页。

③ T.N.杜普伊:《武器和战争的演变》,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9 页。

④ [印度]R.C.马宗达、H.C.赖乔杜里、卡利金卡尔·达塔:《高级印度史》上册,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 第 79—80 页。

① T. N.杜普伊:《武器和战争的演变》,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9 页。

所以须用甲胄护身,而且后者多为贵族,有能力和财力装备自己。

古代印度的军事工事水平较高。总的来看,其军事工事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城堡和堡垒的修筑,主要用作固城防守和对敌作战。

古印度人认为,城堡和堡垒的建造十分必要。《政事论》中记载,“在王国的边境,应建筑堡垒,配备边防军,他们的职责是守卫进入王国的关口。”

②《摩奴法典》中指出,“国王要定居在有田园,谷物丰饶,有良民居住,卫

生,宜人,与爱好和平者为邻,居民易于谋生的地区。”而且“边界四周有干燥的荒漠延伸,或砖石堡垒,或盈水的水沟,或不能深入的树林,或武装人员,或山脉围护和山有要塞的地方。”③显然,城堡应是国王及其臣民的避难之所和安居乐业之地;遇外侵和其它战事时,它又是一个坚固的堡垒。因此,城堡的建筑应是高水平的。据希腊学者麦伽斯梯尼的记载,孔雀王朝的首都华氏城四周便有坚固的城防设施。“城的周围有一道宽阔的壕沟,护城墙有 570 座城楼和 64 座城门。”①一般说来,城墙用石块作材料砌成,其根基十分牢靠,战车兵可驱车在上面通行;城墙上面建有塔楼(守望塔),在塔和城门外还设有射箭台,上面可容纳 3 名弓箭手;城的周围挖有 3 道充水

城壕,每道间隔 1 檀陀(约 6 英尺);距城壕(内侧)4 檀陀处建土制棱堡,

高 6 檀陀,上面再覆盖上灌木荆棘和剧毒藤蔓,加大障碍,以阻止外敌攻入; 城堡还开凿运河,运输粮食。城堡内任命多名军官分别管理象、马、战车和步兵,使之互相监督,不被敌人密探钻空子。

古印度的堡垒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是河中堡垒,即水上岛屿或被沟壑围绕的高地;二是山上堡垒,即利用岩石和山洞构筑的堡垒;三是沙漠堡垒, 指在缺乏水草之地或不毛之地构筑的堡垒;四是森林堡垒,指在沼泽或带刺的灌木丛构筑的堡垒。

② 转引自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商务印书馆 1963 年版,第 210 页。

③ [法] 迭朗善译:《摩奴法典》,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151—152 页。

① 转引自[印] 恩·克·辛哈、阿·克班纳吉《印度通史》第 1 册,商务印书馆 1973 年版,第 12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