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之战

公元 23 年,绿林起义军与王莽主力在昆阳(河南叶县)进行了一场激战, 史称“昆阳之战”。

西汉末年,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王莽建立新朝政权更激化了阶级矛盾,加之天灾饥荒,民不得不反。王莽天凤四年(公元 17 年),荆州一带饥民在王匡、王凤兄弟的领导下,揭竿起义。数月之间,队伍发展为七、八千人,并以绿林山(今湖北省大洪山)为根据地进行斗争,故名绿林军。

地皇二年(公元 21 年),王莽派荆州牧率精兵 2 万围攻绿林军。义军在云杜(湖北沔阳西北)附近设下埋伏,大破官军。绿林军声威大震,很快发展为 5 万多人。

地皇三年(公元 22 年)夏初,绿林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领, 南下南郡(今湖北江陵),称下江兵;另一路由王匡、王凤率领,东入新市

(今湖北京山东北),称新市军,此乃绿林军主力。新市军向随县(属湖北)、平林一带发展,当地农民纷纷投奔。陈牧、廖湛聚众千人,号称“平林军”, 一并加入新市军。同年冬,南阳豪强刘縯、刘秀兄弟在春陵(河北枣阳南) 起兵,加入新市、平林起义军。

地皇四年(公元 23 年)正月,绿林军打败官军的进攻,击溃王莽军主力,

获得大量军用品和俘虏,队伍发展为 10 多万人。二月,绿林军立西汉宗室刘玄为皇帝,建立政权,仍叫汉朝,改年号为“更始”。

更始政权建立后,绿林军士气更高,并且兵分两路继续攻敌。一面派主力进攻宛城(河南南阳),以夺取洛阳,攻入关中;一面以王凤、王常、刘秀为首,率军北上,攻克昆阳、郾城(河南郾城南)、定陵(河南舞阳东北) 等地,以保障主力围攻宛城。之后,绿林军派刘秀率一支几千人的队伍北进颖川西北的阳关,直指洛阳。王莽闻讯后惊恐不已,立即集兵镇压。他把留在长安、洛阳的主力和打算去东线镇压赤眉军的队伍集中起来,一并转到南线对付绿林军,由大司马王寻、大司空王邑任主帅。此外,他还下令各州郡现抓民夫,由当地地方官亲自带队到洛阳,统归王寻、王邑指挥,共“将兵百万,其甲士四十二万人”。为了一举镇压绿林军,王莽还“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数百人,并以为军吏,选练武卫,招募猛士”,以“长一丈, 大十围”的长人巨无霸为垒尉(负责管理营垒的官),“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旌旗辎重,千里不绝”

王莽军从洛阳出发,在阳关迫使刘秀率领的小部队退回昆阳,并同严尤、陈茂部汇合,直逼昆阳,以图下一步解宛城之围。

此时,驻守昆阳的起义军仅八、九千人,众寡悬殊,难以取胜。但起义军最终仍决定迎战,并采用了刘秀提出的守城、调兵、反攻、取胜的方案。王凤、王常留下守城,刘秀、宗佻、李轶等突围出去,到郾城、定陶一带调集援兵。

王莽军一到昆阳城下,便立即包围了昆阳,“围之数十重”。多次被起义军打败的严尤向王邑建议弃昆阳,先进兵宛城灭绿林主力,但王邑仗着人多势众,以为昆阳唾手可得,于是加紧围困,并扎下 100 多座营盘,致使“旗帜蔽野,埃麈连天,钲鼓之声闻数百里”。为加快破城,王邑又下令挖掘地道,架云车 10 余丈,并用一种巨大的冲车(“动輣”)冲撞城门,向城里齐发弩矢。

守城的起义军英勇抵抗,打退王莽军一次次的进攻。20 多天过去了,昆阳城仍未攻下,王莽军的士气渐渐低落。地皇四年六月,刘秀将定陵,郾城两地的兵力全部集中起来,共约万人,迅速开向昆阳。刘秀率步骑精兵 1000 人作为队伍前锋,最先到达。在距义军主力四、五里远处布下阵势。王邑见状,不屑一顾,派几千兵前往迎战,被刘秀斩杀几十人。随后,义军主力部队紧跟上来,猛击王莽军,又斩杀千人,鼓舞了义军斗志。接着,义军中又假传宛城被克,大军将至昆阳的消息,使王莽军军心动摇。旋即,刘秀又率3000 精兵组成敢死队,出其不意地“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王寻、王邑亲率一万兵迎战,以为稳操胜券,乃令各营不得擅自出兵。但交战不久,王莽军便招架不住,队形大乱。在混战中,王寻被杀,王邑见势不妙,率少数残兵逃跑。王莽军失去主帅,四处逃窜。

守城的义军“亦鼓噪而出,中外合执,震呼动天地”,杀向官军。“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奔殪百余里间”。忽然,风雨大作,屋瓦乱飞,大雨倾盆而下,“滍川盛溢”,本已溃败的王莽兵一个个夺路而逃,跟随队伍的那些虎豹兽群亦脱缰逃掉,“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王莽军军需辎重和车甲珍宝全被缴获。

十月,义军攻入长安。王莽被市民杀死。

昆阳之战是对王莽政权最后、最沉重、最有决定性的一次打击。义军所以取胜,原因在于:(1)民心所向。王莽政权虽拥有精良的武器和庞大的兵力及充足的军需物资,但因王莽改制失败而失去民心;而绿林军则多是农民, 他们因饥寒所迫铤而走险,反抗苛暴的官府,为广大人民所拥护。(2)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的指导。绿林军将领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出有效的作战计划:先是坚壁不出,消耗敌车力量;待援军到来时, 内外合力攻敌,并假传宛城被克的消息,瓦解敌人士气而打败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