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动魄的舞台表演

演员行当有“五生”、“五旦”、“五花面”之分。表演既有唐宫廷的痕迹,又有北方戏剧刚健劲拔,豪迈威猛之风;还有古杂技功底和宋太祖的大洪拳架势,形成了独特的手势,台步、架势、亮相的艺术风格,素有李奎笑、敬德傲、张飞出场三不照之说。

脸谱讲究,化妆细腻,人物性格分明,如:秦琼红脸五道眉、敬德黑脸三块瓦、杨七花脸细而俊、张飞黑花倒丝钩、牛皋铜铃两竖眉等有别于其他剧种。

大弦戏的表演身段,是以武术中的大洪拳和梅花拳为基架的,具有粗犷、泼辣、极其夸张之特点。如“云手”一技,花脸、武生、武旦皆可过顶。

武生、武旦出场,多大蹦大跃,善用飞脚,俗称“旋风脚”,可连旋数十个。花脸则拔躯、振臂、眦目、顿足、踊跃。行军打仗动作常用推固跨步,势如推山。跃起似蛟龙颠浪,蹲伏如猛虎下山,颇具特色。

大弦戏除演朝代忠奸等大戏外,武打戏也是其一大特色。在舞台表演方面,以真刀真枪见长,多配以“出彩”,极具真实性,对演员武术功底的要求十分高。

演员在舞台表演中,双目炯炯、精神抖擞、肌肉突起、筋骨嘣响,即便是三九严寒甚至冰天雪地,根据剧情都是赤膊露臂。

“出彩”时更是使人产生恐惧,刀枪宝剑插进肚子里,前露剑把后露剑尖,“肠子”外溢,“鲜血”直冒,菜刀劈头,剪刺双眼,“血”流满面。“

出彩”演员满台冲撞,十分逼真,不但儿童观之哭叫连天,就是成人看后也感到胆战心惊。如《薛刚打朝》、《秦琼打擂》等剧目都是典型的宋杂剧“赤膊戏”。

武戏的过场、行军打仗等场面,往往阵势浩大、威风凛凛,运用其独特的推囤跨步、飞脚、起径、双开门、蹲步、扎架等式,使场景龙腾虎跃、势若倒海。

大弦戏的表演中有很多类似于武术、杂技的特技表演,保留有唐代杂耍的痕迹,惊险刺激,极具舞台表现力。双头人就是其中一个。

双头人是大弦戏传统剧目《孙二娘开店》,又名《武松打店》中的特技。在两层叠起的桌子上放置柳圈椅一把,孙二娘家将双手握椅扶手“拿大顶”,脚蹬顶棚,表示为暗算武松从房顶揭瓦钻身探视的动作。

后两腿叉开,腿挡现一假面人头,且双腿轮番伸屈,用假手理假面、抚假发,给武松造成错觉。为防被武松猝然击中,又将双手撤去并于腿上,只用头顶在圈椅上支撑全身。当武松警觉起身之际,收架坐于椅上,接着凌空而下打腿蹲亮相。

还有特技开膛剖肚。这个特技要预先准备好猪肠一副,用红颜色水浸泡,在一端装上吹气筒,藏于受刑者腹部,上用新鲜猪皮贴盖,并在中间划破缝口,只留小部分连接,使其不至断开。

行刑时,用红布蒙受刑者头,后将衣服撩开,用匕首划破猪皮连接部分,并将口中所含之“彩”喷于行刑者坦露之胸部以示血溅。肠体充气后自动爆出,行刑者用刀柄将其徐徐拉出,十分逼真,在大弦戏《杀闺女》中有此特技。

还有盘叉。盘叉是两个表演者站于舞台两侧,两叉对抛。后增至五人六杆叉,五人于台中站成五角形,抛时叉头向前,弧形抛出,每隔一人抛一人。受叉者于接叉同时亦将手中叉抛出,由慢到快,周而复始。此特技要求表演者胆大心细、眼疾手快。大弦戏《黑石关》中有此特技。

削柳椽特技勇于大弦戏传统剧目《黑石关》中。张定边持镗镰,常遇春握柳椽,激烈对打中,柳椽削成木片或木节落地。

当剩尺余时,张定边持镗镰向常遇春头上削来;常猛低头,紧接着将柳椽转向背部在脑后一挡,恰被镗镰勾住。二人相持,绕场一周后,张用力一拉,柳椽又被削去一截。此特技要求双方默契配合,多用于武将激战。

打五把彩是大弦戏传统剧目《胡罗锅抢亲》中的专用特技。特技演员分别用抓钩、菜刀、剪刀、腰刀、铡刀、五样道具开打,五样道具各备真假,由双方演员分别佩用比如用剪刀开打。

先用真剪子“嚓嚓嚓”比划着亮给观众看,而后被刺者将假剪子扎向眼睛,并在脸上抹“血彩,”其他四样道具皆如此处理,只是带彩位置不同,开打时不管劈在对万哪个部位,受伤者均需用手抚摸伤处,让手中“血彩”流出,并配以大哭大叫以示其痛此打斗场面紧张而刺徽。

还有睡三孔桥,此特技为英雄豪侠歇息动作。表演者面向观众倒卧,整个身体靠左肘左膝支撑,左手把头,左肘着地,左膝着地,左腿向下曲悬,右腿向上曲悬,中间形成三个空档,故名“三孔桥”。

要求侧卧快而稳,保持平衡,不偏不斜,一般于台上或桌上做此动作。在《小五义》中徐良龙王庙避雨歇息时用此特技。

大上是舞台横梁两侧各搭一根粗绳,绳下端缀一卡子,卡子下有一铁钩。当喊到预备行刑时,行刑者将卡子卡住受刑者之颈,并将铁钩挂于受刑者腰部,继而行刑者拉绳将其吊于空中,同时另外两行刑者在受刑者背后猛力一推,受刑者遂被甩向空中荡来荡去,接着吐舌暴眼。大弦戏《杀闺女》中有此特技。

炸麻花是在舞台横梁中间绑两个小秋千,梁上再悬鞭炮一串。表演者出场后,随着翻跟头两手抓住其中一秋千棍,又折身向上将双脚搭在另一棍上。继而一棍托着脖子,一棍托着双足在棍上仰睡,并伴着鼓乐节奏左右翻滚各三圈。

滚毕划火点烟,吸两口后点燃鞭炮,接着翻身向下,鞭炮声中脑袋脱棍,只留双脚勾棍游荡,最后凭借惯性翻跟头下。此特技为旧时大弦戏常用特技。

上压杆是大弦戏传统剧目《燕青打擂》中的特技。燕青与任渊6弟子对打中,6条杆棍将燕青又围中间。杆叉成六角井形,燕青从中拔地而起站在“井沿”,6人将其举至顶绕场。

砸瓦是大弦戏传统剧目《孙二娘开店》中的武打身段。孙二娘猛地扑向武松,武松低头弯腰,抓孙二娘腰并用头顶其腹站起,旋转中借惯力甩出丈余。

孙落地后,武抓起桌子砸来,孙滚身躲过,抓椅向武打去。武轻巧接椅着地,孙顺手抓起叠在一起的4片瓦,一个猛扑,左手托住武松下巴,右手举瓦砸其头,响声过后4瓦俱碎。

因有众多特技,大弦戏的演出非常精彩刺激,获得了广大百姓的喜爱。并且,大弦戏演出内容丰富,有封神戏、列国戏、三国戏、辽宋戏和神戏,以扬善惩恶,忠奸斗争、杀伐征战、除暴安良为主。代表剧目有《杨府挑将》、《下南唐》、《战洛阳》等。

音乐伴奏因乐器不同而分为粗曲和细曲。细曲中的锡笛为独有乐器,宜表现抒情细腻的感情。粗曲配以四大扇、尖子号和螺号等乐器,以烘托紧张热烈的气氛,表现高昂激越的情绪。

大弦戏保持了原汁原味的传统特色,让人感受到唐代参军戏的风貌,唐宋大曲的神韵,元代杂剧的遗曲。它大俗大雅的表演,颇受当地群众喜爱。

[旁注]

秦琼 唐初著名大将,勇武威名震慑一时,是一个于万马军中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的传奇式人物,曾追随唐高祖李渊父子为大唐王朝的稳固南北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因其功居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民间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

枪 一种在长柄上装有锐利尖头的兵械。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的枪仅仅将木棒头削尖,汉时的枪与矛的形制相似,多以长木杆或竹竿为杆,装上锐枪枪头,配以枪缨即制成。不同用途的枪其长度各不相等,长枪可达8米多,短枪为1.3米左右。

杂剧 最早见于唐代,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到了宋代,杂剧逐渐成为一种新表演形式的专称,包括有歌舞、音乐、调笑、杂技,分为三段。第一段称为“艳段”,表演内容为日常生活中的熟事,作为正式部分的引子。第二段是主要部分,大概是表演故事、说唱或舞蹈。第三段叫散段,表演滑稽、调笑,或间有杂技。三段各一内容,互不连贯。

武松 是《水浒传》、《金瓶梅》的一个角色,也是我国历史上的真实历史人物。在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武松是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一,在梁山排行第十四位,人称“行者武松”。神武非凡,他的故事也被编排到各种戏曲中而广为流传。

[阅读链接]

大弦戏的武打戏是其突出特色。表演身段,是以武术中的大洪拳和梅花拳为基架,稍加润色,粗犷泼辣,强调力量感,以“力拔山兮”形容一点儿不为过。

它的武打戏,曾长期使用真刀真枪,惊险火爆,这是民间武术被结合进戏曲表演后未完全舞蹈化的特点。

大弦戏的武打戏,对演员武功要求很高:“卸装后的演员,看起来松松垮垮,一旦登台,赤膊露臂,肌肉凸起,筋骨迸响,喊一声能听几里,跺一脚震天动地,旋风脚声如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