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的艺术特色

由于河南曲剧的曲调来源于民间生活小戏,因此歌词易学,并大多采用本嗓来演唱,表演也相当接近生活,传播速度极快。

曲剧的唱腔是采用曲牌体式。曲剧最初登上舞台时,腔调大多采用“杂牌小调”的形式,仅有阳调、剪靛花、诗篇等十余支。后逐渐吸收流行于南阳一带的曲艺“大调曲”,丰富了唱腔的形式。

曲剧的曲牌大多由两句、三句、四句以及各种垛子组成,有大牌子、中小杂牌和丝弦曲牌之分。总的风格具有质朴、自然、婉转、柔美等特色,还有悠扬缠绵、抒情性强、生活气息浓郁等特点。

曲剧的唱腔结构为长、短句,即曲牌联套体制。唱腔、曲牌大约有150多种,其中有来自明清民歌小曲的阳调、剪剪花、诗篇、打枣竿、茨儿山、太平年、罗江怨,有来自鼓子曲的马头、青阳扇、潼关、小桃红、满江红、劈破玉等。伴奏用的丝弦曲牌有大起板、状元游街、山坡羊、高山流水等130多种。

大牌子一般均在百板以上,主要有马头调、边关、黄鹂调、满江红、劈破玉、背弓、叠落、寄生草、叠断桥、小桃红、起子、重楼、金纽丝、上小楼等。这类大调一般慢板长腔,表现婉转柔细,缠绵悱恻。

中小杂牌则均在百板以下,主要有阳调、太平年、诗篇、满舟月、打枣竿、罗江怨、银纽丝、剪剪花。

这类小调多表现为声韵清亮,灵活多变,音域宽广,音调随高就低舒展自如,可塑性大,表现力强。也有一些把原有曲牌改编成新曲调的,如小汉江、软诗篇等。另有吸收其他剧种的,如书韵、瓦碴堆等。

丝弦曲牌则主要有老八板、过街俏、葡萄架、开手、哭周瑜、山坡羊、羝元游街、大起板、高山流水、小雀等。这类曲牌主要在剧中用来烘托气氛,配合各舞蹈动作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按表现内容风格的不同来分,曲剧的曲牌中表现活泼愉快的情绪的有银扭丝、垛子、太平年等。表现悲伤哀愁的情绪的有在汉江、诗篇等。表现激越愤慨的情绪的有阳调等。

在表演方面,曲剧比较注意运用舞蹈动作用以表现现实的各种生活内容。如《赶脚》中的耍伞、赶驴、骑驴。《游乡》中的挑担子赶路、爬山。《下乡》中的推车、拉车。《掩护》中的划船过封锁线及骑马等,都特别设计了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的舞蹈动作。

曲剧的主奏乐器是曲胡,另外还有三弦、唢呐、琵琶、二胡、筝、笙、月琴等。

新中国成立后,有些剧团还分别增加了诸如木管、铜管、弦乐、定音鼓等西洋乐器。打击乐器最初仅有锣鼓,只用于“打闹台”。

后来,曲剧吸收了京剧、豫剧的锣鼓经,打击乐器才逐步得到完善,有象鼓板、大锣、二锣、铙钹、小钹、风锣、木鱼等。1950年后,曲剧乐队的文场主要乐器有曲胡、古筝、三弦、琵琶、二胡、笛子、唢呐、笙、闷子、大提琴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增加了电子琴。武场主要有手板、班鼓、大锣、手镲、小锣、战鼓、大鼓或定音鼓等。

早期器乐曲牌只有“大起板”及数支“游场”,以后不断增加了如高山流水、思春、和番等板头曲以及菠菜叶、十番、错字等弦乐曲牌,和欠场、尾声、三枪、唢呐皮等唢呐曲牌。武场锣鼓经基本来自豫剧、越调、京剧等剧种。

早期的河南曲剧在表演上继承了高跷曲的歌舞身段和行当分工。高跷曲一般有5个角色,分别为老婆、媳妇、姑娘、相公、和尚。

和尚经常兼扮演老旦,并且有时还会增加诸如“二姑娘”、“瞎子”等配角行当。早期的河南曲剧无论演什么戏,角色一般不外乎以上5种主要形式。

早期演出时,剧中的人物出场,一般开始时都是背对观众,走至台中心后才转身亮相,然后踩着“大起板”的弦乐伴奏节拍跑“剪子股”圆场,形式与踩高跷时的打场子相同,必须跑完48板再进行正式演唱。

曲剧的动作、身段、架势还基本保留着高跷曲舞姿的原型,即表现为不停地前走和后退,而和尚或瞎子,即丑角则在其间不断地插科打诨。

在1933年,曲剧流传到河南中部周口和东部开封一带。后来,曲剧又流行于陕南和鄂北。在流传的过程中,随着上演的剧目的丰富,曲剧在吸收了豫剧、京剧、越调、汉剧等兄弟剧种的表演艺术后,才逐渐建立起生、旦、净、丑完整的各行当,并出现了一批较有成就的演员。

旦行是曲剧各行当之首。曲剧因早期大多演出“三小戏”,又多以旦角为主,所以河南曲剧的旦行名角颇多,在表演艺术上也各具特色。

新中国成立前,旦角多由男性来扮演,较著名的演员有许文兴、胡定、李金波、朱天水、李九常等。新中国成立后,曲剧又培养了诸多女演员,象张新芳、王秀玲等在表演艺术上就较有成就。

许文兴擅长表演农村少女形象,当时有“活闺女”之美誉。胡定是青衣,他擅长于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塑造人物形象,表演时稳重大方,擅长演出的剧目有《游龟山》等。朱天水人称“洛阳迷”,表演时嗓音细腻、音色朴素自然,唱腔甜美,声情并茂,以演《蓝桥会》著称。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张新芳。张新芳是曲剧张派艺术创始人,被称为曲剧皇后。她天资聪慧,记忆力强,嗓音洪亮,善于模仿,从7岁开始学唱戏,9岁便已在曲剧舞台上唱红。张新芳首先打破曲剧男扮女装的传统,开创女扮女角的先例,成为曲剧的第一个女演员。

张新芳从艺70余年,演戏100多部,但她从不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而是在保持曲剧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成功地吸收兄弟剧种的唱腔艺术,创造性地丰富了曲剧的艺术内涵,拓展了曲剧的表演领域和流行地域,成为河南曲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张新芳以擅演悲剧人物见长,一生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舞台艺术形象,代表作有《陈三两》、《秦香莲》、《荆钗记》、《祥林嫂》等。梅兰芳、田汉等戏剧界知名人士看后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曲剧的生行多以小生为主,表演时一般以文生、空生一类角色居多,没有武生。从1940年左右,曲剧开始演出“袍带戏”后,发展了须生。

小生朱六来在河南曲剧发展的初期,在没有锣鼓伴奏的情况下而创造出一套载歌载舞、柔和自然的表演艺术,使曲剧的表演突破了高跷曲的传统程式。

须生海连池、马琪均以表演质朴,并富于生活气息见长。后者的所演《寇准背靴》中的寇准,在台步、水袖、髯口、帽翅等技巧的运用方面,有颇高的造诣。

丑行在曲剧发展的早期,作用仅限于插科打诨、逗人取笑。自王振东开始,注意从人物的性格出发,逐渐向唱做并重方向演变,形成了诸如娃娃丑、正丑、官丑、恶丑等不同类型的丑角。

如王庆生,在以丑角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就有过颇多创造。净行自张广耀、李云城开始,逐渐成为河南曲剧的专行。他们从阳调中分出净角的专门唱腔。

曲剧由民间歌舞演变成为行当角色清晰,分工明确,深受百姓喜爱的“高台戏”,其中蕴含了诸多艺人们的不断努力,最终使之成为了河南省第二大剧种。

[旁注]

曲胡 一种拉弦弦鸣乐器,坠胡的一种,河南曲剧、越调等戏曲的主奏、领奏乐器。琴筒八方,区别于张桐木板的坠子,前端蒙蛇皮;张两根弦,琴身琴筒全用硬木制作,声音穿透力很强。低音区淳厚略带沙哑,中音高音洪亮清脆。音色接进人声,主要用于戏曲伴奏和独奏。

木鱼 打击乐器。原为佛教“梵吹”的伴奏乐器。明代以来,流行于民间,用于说唱木鱼歌和昆曲伴奏。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当时剧场里所用的乐器中就有木鱼。后来又逐渐在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中应用。后来,木鱼除在佛教、道教音乐使用外,还广泛用于各种形式的器乐合奏和乐队中。

汉剧 我国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原以秦腔经襄阳南下演变出来的西皮为主要腔调,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俗称“路子”。清多嘉庆、道光年间,汉调流传到北京,加入徽调班社演唱,逐渐融合演变而成京剧。

寇准(961年~1023年),北宋政治家、诗人。在朝廷辅佐皇帝安邦治国,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彪炳青史的名相。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我国戏曲中也经常演出他的剧目。

[阅读链接]

曲剧的名人大家有很多,周玉珍是周派创始人、曲剧双龙之一。她的表演声腔明亮清脆、委婉甜美、唱作兼工、巧妙细腻。扮相秀丽端庄、温柔俊俏。做派婀娜多姿、庄重典雅。演技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清脆悦耳、朗朗上口的道白。

民间传流:“古有杜康醉刘令,今有玉珍唱迷人”。“振乾玉珍二大贤,德艺双馨不虚传。唱做念打空前无,两袖清风诲不倦。声腔绝妙恰到好,曲剧之魂贯中原。双鞍并辔兴曲剧,独树一帜好典范”等歌谣。

专家和戏迷称周玉珍为“百灵鸣春”、“正宗曲子”、“中原乡音一绝”、“曲剧神韵”、“曲剧第一旦”、“曲剧二皇后”、“曲剧之魂”、“曲剧女皇”、“曲剧至尊”等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