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样甜音——二夹弦
二夹弦,又名“两夹弦”,群众也称它为“大五音”。是我国非物质文化剧种之一。因它的伴奏乐器四胡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所以流行地的群众按照其方言习惯称它为“二夹弦”、“两家弦”、“大五音”。
二夹弦主要流行于山东省西部以及河南省东部及北部,江苏省北部,安徽省北部一带的地方戏。
二夹弦与流行在黄河以北的聊城、德州、滨州地区的“四根弦”有密切的血缘关系。
夫妻对唱的民间小调
相传,在明末清初年间,山东郓城有一位秀才,虽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在科举考试中却屡次名落孙山。家中度日艰难,全靠妻子纺线织布换取钱粮,养家糊口。
秀才每每看到妻子日夜辛苦,不免心生悔恨,怨自己一个大男人没有用,不能让一家老少安居乐业。一次他听到纺车的“吱吱”声,不由随着纺线的节奏轻轻哼了起来。
妻子听到他的音调,也和着他有节奏的哼唱。久而久之,两人竟然在纺织的时候养成了哼唱的习惯,音调也相对固定下来。有些朋友来看望秀才,听到两人的哼唱,大为惊诧,连连称赞音调优美。
后来,秀才遂邀请一些好友自制了几件乐器,又自编了一些曲目,乡里乡亲自娱自乐。此后恰逢年馑,庄稼颗粒无收,眼看大家就要饿死。秀才和一班朋友商量一番,都说与其在家饿死,不如外出寻找活路。
于是,秀才和朋友们开始走四方。每到一处,大家拉开场子,演唱秀才所编的民间小调,倒也吸引了不少听众。天长日久,秀才的小调竟然在山东各地广泛流传,颇受大家的喜爱,于是就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花鼓丁香”。
“花鼓丁香”最初的演唱形式主要是“坐板凳头”,即清唱或“打地摊”,即简单化妆演唱,只用一面手锣,一个梆子,一个挎在腰侧的凸肚花鼓,没有丝弦乐器伴奏。
花鼓丁香常用的曲调有赞子、序子、砍头撅、货郎调、寒韵、平调、哭迷子、过序子等。经常演出的剧目,除《休丁香》外,还有《站花墙》、《梁祝下山》、《安安送米》、《吕蒙正赶斋》、《小姑贤》、《王定保借当》等数十出。
到了1897年,山东遭遇水患,老百姓纷纷离家逃荒。滑县与山东交界,又是著名的曲艺之乡,因此许多山东的艺人来到滑县,其中就包括秀才的传人马振海、吴保德等。
他们来到滑县万古镇樵邱村,一方面搭台演唱,赚取银钱以渡难关,一方面和当地的艺人切磋技艺,探讨戏曲。
当时樵邱村最有名的民间戏曲艺人当数俎兴太。他和几位山东的艺人见面之后,都极为佩服对方精湛的演唱技艺,双方难免惺惺惜惺惺,相见恨晚。
俎兴太听了一段花鼓丁香后,大加赞叹,认为这种民间小调一定会在滑县流行起来。于是邀请马振海、吴德宝等人住在自己的一处闲院,以便共同切磋技艺。
随后,他们一起参加了滑县的一些庙会,希望能够利用庙会一炮打响。可是现实极为残酷,花鼓丁香并没有得到滑县老百姓的广泛认同,和那些经常在滑县演出的大平调、大弦戏等相比,来自山东的花鼓丁香无法吸引滑县人的目光。
俎兴太和来自山东的艺人痛定思痛,他们认为必须对花鼓丁香加以改进,符合当地人的口味,如此这般才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俎兴太提出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吸收当地其他剧种之长,创新独特的板式和曲牌,自制多种演奏乐器,将花鼓丁香发展成一个新颖的剧种。
这个设想得到了马振海、吴保德等人的一致赞同,大家静下心来共同讨论,刻苦钻研,虚心向老艺人请教,私下里反复琢磨演练。历经千辛万苦,俎兴太和其他艺人终于创出了一门新的戏曲剧种。
1899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是万古镇樵邱村办庙会的日子,也是俎兴太和新剧种亮相的日子。艺人们在庙会上试演了《王小赶脚儿》、《小货郎》、《卖杆草》、《蓝桥》等几部短剧,台下的观众听了之后,叫好声不绝于耳。艺人们连演数日,在当地引起巨大轰动。
由于这种戏的主要演奏乐器是四股弦,当地又称为“二夹弦”,遂以此命名该剧种。从那时起,二夹弦开始广泛流行于滑县。
在滑县取得了巨大成功后,俎兴太并没有忘记开山鼻祖。他和那些山东的艺人商量了一番,大家都愿意回到山东老家汇报演出,一则让老家人看看花鼓丁香的新发展,另外也算是纪念当年秀才的功绩。
经过细致的准备,二夹弦的全体艺人在当年就登上奔赴山东的路程。整整半年的时间,他们踏遍了山东全境,让二夹弦的音调响彻了齐鲁大地。至此,二夹弦这一新兴剧种在河南、山东迅速发展,短短十几年就出现了36家表演二夹弦的班社。
后来,二夹弦更红火了,足迹踏遍了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等地。每到一处,演出都异常火爆,常有路远的乡亲为了看一出二夹弦,起五更上路,听完灯戏再回家。
当时,樵邱有一个特产,就是樵邱焦枣。樵邱焦枣以内黄“扁核酸”大枣为原料,经过选枣、去核、晒枣、炙烤、串串等工序,甜脆酥香。
樵邱卖焦枣的人,常成群结队扛着插满枣串的枣杆,跟随二夹弦剧团到各地叫卖。常常是台上演员卖力表演,台下焦枣串随着叫好声呼呼啦啦,成为二夹弦舞台周围一道独特的风景。
后来,二夹弦第一代女演员岳荣枝、岳桂芝在濮阳一带组团,陈新乐、魏香妞在延津组团,薛同亮、张福生在开封一代组团后发展至安徽亳县,张庆武、李爱莲在封丘组团,薛大荣二荣兄弟在长垣组团,俎兴太的子弟更是遍及了河南。
[旁注]
科举 我国古代为选拔人才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298年。
秀才 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唐代初期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后废秀才科,秀才遂作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后来,宋代为士子和应举者的统称。明代曾一度采用荐举之法,亦有举秀才。明清时期,秀才亦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生员。
诗词 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我国传统诗歌。我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二胡 我国古典乐器,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现,称“奚琴”,是北方的民间乐器,是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之一。
[阅读链接]
关于滑县二夹弦起源,流传着许多种说法。有一说是,在黄河岸边住着弟兄两个,分家时善歌的哥哥分了鼓,能舞的弟弟分了锣。后来,每逢农闲“玩会”时,这弟兄俩便拿出乐器,合作演唱,百姓们非常喜爱,称为“两家弦”。
还有一说,五代后唐庄宗降世的时候啼哭不止,宫娥把他抱到了金銮殿前,他听着檐前铜铃发出的清脆五音而欢笑。后来,乐师将根据这风铃的声音演奏而成的乐曲定名“大五音”。唐庄宗登基后,将“大五音”赐予民间,后来发展为“二家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