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音乐演变的道情戏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古时候,道士们在演唱道教音乐的时候,会配以鱼皮筒鼓伴奏,所以道教音乐又被称为“渔鼓道情”,俗称“道情筒子”。

到了明清时期,流行于皖北地区的渔鼓道情和阜阳一带的民间小调“莺歌柳”融合了,形成了新的曲艺说唱艺术“道情戏”。当时的道情戏演唱只限于单口说唱,伴奏也只有便于携带的渔鼓和简板。

清代后期,道情戏从沈丘、郸城一带传入太康。后来,受河南梆子、越调等地方戏曲影响,道情艺人开始尝试对口演唱和群口演唱,题材突破了原先的道教故事,扩大到家长里短、才子佳人的范围。这时的道情戏演唱演员大体分角色,但不化妆,也无明显行当,时称“座摊道情”。

1905年,河南太康县老冢镇干张村艺人张广志组建了第一个道情戏班。他是太康道情戏的最早开拓者,早年从事说唱道情,并能演唱河南梆子戏。后来,他又首创道情科班,收徒20人。

1924年,张广志的道情戏班在太康县洪山庙、五里口等村开始化妆登台演唱,将道情戏首次搬上了舞台。同时在演出伴奏中增添了坠子弦和成套打击乐器,采用了河南梆子的声腔板式和表演形式。将道情戏由曲艺形式一跃而成为戏剧舞台上一个崭新的独立剧种。

当时登台演出的除张广志之外,还有科班出身的张的养女张文秀,她是道情戏的第一位女演员。还有科班出身的张广志的得意门生李继广,李继广艺名“大白鞋”,专攻旦角。

他们唱腔新鲜,唱词通俗,表演极富乡土气息,演出轰动一时,乡民奔走相告。但因其服装道具简陋,终未进入城市演出,而活跃于太康、淮阳、西华三县边界乡村。

1930年,因为战乱该道情戏班流散,一些道情艺人如范炳、李继广、龚长法、郭大连、张六顺、周传江等,相继在河南周口的李兴营、西华营、郭楼等地组建了道情班,郭大连、龚长法还成立了科班。

到了1938年左右,马头集、常合营、四柳树、彭庄等地的道情班和科班,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发展到十几个,太康县成了名副其实的“道情之乡”。

道情戏以唱为主,并一直保留有说唱痕迹,所演剧目多以“三小戏”为主。剧本多唱词而少插白,一板下来就是上百句唱词。其唱腔中板腔和曲牌兼而有之,主要板式有慢板、流水、裁板、大过、单过、双过、哭死、哭活、垛子、滚白等。曲牌有《锁落枝》、《老桃红》等。演唱时男女唱腔都用真嗓,咬字清晰。

道情戏唱腔以真嗓演唱,清悠委婉,悦耳动听,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唱腔板式有慢板、铜器垛,另有小五板、一锣才、多口下韵、哭腔、垛子、紧打慢唱、斜板、夺口、非板等10多种板式,曲牌有锁南枝、西扯平、三孔桥、唠叨红等。

道情戏唱二八或流水时有重叠句,而且有“哪呼嗨”、“哪嗨依”的衬词,其曲调淳厚朴实,唱词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著名豫剧《朝阳沟》里拴宝唱的“那个前腿弓,那个后腿蹬,脚不要慌来手不要猛……”就是移植的道情唱腔。

道情戏的伴奏乐器由原始的渔鼓、简板,逐步过渡到以两把坠胡为主。但它的坠胡又与一般坠胡不同,它筒大杆短,中间有腰码,声似二胡。后来,伴奏又增添了皮胡、三弦、大胡、笙、唢呐以及一些民族弹拨乐器。后来,又增添了电子琴、电贝司等电声乐器。

道情戏的表演、化妆和服饰与其他剧种差别不大,主要区别是道情注重唱功,善演喜剧,其演员不习武功,科班也无武科,所以不演武功戏,而擅长演喜剧。

道情戏原本没有严格的行当区分,除生、旦、须为专行演员扮演外,净、丑、末则无固定行当。没有大花脸、黑面、铜锤、架子、花脸之类区分。丑角仅在声腔中加些滑稽的花腔衬字与灵巧的颤舌音。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道情戏角色行当划分得也相当精细了。生行根据剧中人物年龄、性格诸方面的不同,被细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红生等;旦行又分为青衣、花旦、彩旦、老旦、婆旦、闺门旦等;丑行分为小丑、老丑、官丑、丑婆、丑旦等。

道情戏传统剧目共有近百本,如《刘公案》、《金镯玉环记》、《大红袍》、《洗衣记》、《蜜蜂记》、《小昆山》、《三进士》、《吕布中状元》等。

整理改编上演的传统剧目有《打万监生》、《劝邻》、《王金豆借粮》、《站花墙》等。移植演的剧目有《三看御妹》、《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假婿乘龙》、《三哭殿》、《跪洞房》等。

其中,《王金豆借粮》是道情传统剧目,又名《小过年》、《皮袄记》、《李双喜借粮》。讲的是河南太康王湾村,王金豆自幼与张爱姐订婚,不料王家遭火灾而家败。除夕,王金豆前往岳父家借年,不敢走正门,越墙至爱姐绣房。爱姐除暖酒款待,还以父之皮袄相赠。其嫂刘氏从柜中拉出王金豆,戏谑后,取来年货,让其夫张广套车送妹夫回家。

上演的现代戏有《父女俩》、《母女赶会》、《夸媳妇》、《刘胡兰》、《江姐》、《游击队员》、《郭大娘买鱼》、《前进路上》、《两邻居》、《儿女亲事》、《登攀》等。

经过艺人们的不懈努力,道情戏已成为标志河南戏剧大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剧种。

[旁注]

简板 简板也叫“剑板”。竹制打击乐器。由两根长竹片组成,用左手夹击发声。演奏时唱者怀抱渔鼓,左手持剑板,右手拍打渔鼓筒底,以伴奏“道情”。

道教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起源于上古鬼神崇拜,发端于黄帝和老子,创教于张道陵。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和家庭和睦。

科班 我国旧时培养戏曲演员的场所。科班起源于明代,随着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戏曲除官办的梨园、教坊之外,大多数都是采取口传心授的方法,带有很大局限性,于是采用以班代班方式培养演员的大小班和专门培养童伶的科班便相继出现,其性质仍然是师徒相传。同时,科班也是成为演员必须也是唯一途径。

状元 科举时代称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宋时廷试列一甲者,有时也称“状元”。

[阅读链接]

道情戏有很多有名的演员,朱锡梅和蔡清芝便非常有名。

朱锡梅14岁进入县戏剧培训班学艺并登台演唱小生。1957年调入道情剧团获长足进展,因其嗓音饱满纯正,吐字清晰流畅,表演气质端庄,深受省内外观众一致赞赏;多次参加省级汇演、调演获奖,其主演的《王金豆借粮》、《张廷秀私访》、《李天宝吊孝》、《跪洞房》和《前进路上》等戏,先后被灌制唱片或电台录音、电视台录像。

蔡清芝自幼酷爱戏剧。1965年先后从事曲艺、豫剧、道情演出,因其唱腔浑厚甜润,表演凝重深沉,深得观众好评,以其《前进路上》春霞一角的精彩表演而蜚声剧坛,后在传统戏演出中专攻闺门旦,所主演的《王金豆借粮》、《跪洞房》等剧目和唱段,曾先后被电台录音、电视台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