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苑拾英——地方戏剧
河南省被人们称为“戏曲之乡”,因为这里有光辉灿烂的戏剧文化,其中的民间小戏如罗卷戏、道情戏、落腔、宛梆和坠子戏,都别具特色。
罗卷戏俗称“喇叭戏”,是由“罗戏”和“卷戏”这两个中州大地的古老剧种融合而成的。其唱腔粗犷豪爽、奔放高昂,具有典型的北方戏曲音乐风格。
道情戏是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它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深受当地观众的喜爱。
落腔原名“落子腔”,也称“安阳腔”,是由地方民歌小调发展而在来,因其曲调轻快欢乐,故又名“乐腔”。
宛梆是一个稀有的地方戏曲剧种,是明末清初陕西的东路秦腔传入南阳后,与南阳当地的民歌小调、民间说唱融合后,演变形成的一个戏曲剧种。
坠子戏源于河南坠子,有单唱、对口唱、多人分唱,唱腔流畅婉转,词句通俗易懂,为群众喜闻乐见。
皇帝梦中走出的罗卷戏
相传,在唐代的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国泰民安、政通人和,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李世民因为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经常微服私访,到民间查访百姓的疾苦。
有一天,李世民带着几个随从走出皇宫,来到京城附近的一个小村庄,走访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刚到村口,就听见一连串的叫好声,还有此起彼伏的掌声。他们连忙走进村中,就见许多人围成一圈,当中有两位老汉在表演节目。
这两位表演者的表演让李世民眼前一亮,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也赶忙走了上去。李世民是第一次见到如此有趣的表演,表演内容虽然简单,却被两位老汉演绎得淋漓尽致。
李世民不知不觉就看得忘了时间,一转眼到了晚上,他依依不舍地回到了宫中,可是脑子里还在想着表演的场景,躺到床上后不知不觉竟然睡着了。
在梦中,李世民来到了天上,天上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舞台上正在表演节目,和他白天看到的表演有些相似,只是表演者的人数多了,音乐也更加动听了,李世民不禁拍手叫好,却猛然醒来了,才发现原来是个梦。
醒来后的李世民立即召集了文武大臣,把自己梦中见到的情况告诉大家,并且要求据此编写戏本,组织人员表演。
大臣们下去后纷纷准备,很快,戏本就编写完成了,李世民随即下旨挑选聪明伶俐的年轻人,让他们按照戏文进行排练。
过了不长时间,他们练得就十分纯熟了,李世民就让他们在皇宫里正式上演。李世民和皇后等皇室内眷一起观看了表演后,都赞不绝口,夸奖演得好,于是李世民下旨把表演命名为“乐眷戏”。
后来,乐眷戏渐渐流传开来,民间也开始进行表演,但是由于读音的误差,乐眷戏这个名字被老百姓讹传为了“罗卷戏”,时间一长,罗卷戏竟代替了乐眷戏这个原名。
但是传说终归是传说而已,根据历史学家推测,罗卷戏应该是罗戏和卷戏融为一体而形成的新剧种。
罗戏是从傩戏演变而来的,而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祭祀仪式。在元末明初时期,这种仪式逐渐发生了改变,开始以歌舞排演故事,等到钟馗的形象出现之后,傩戏才应运而生。
钟馗打鬼的故事始见于唐代传奇志怪小说集《逸史》,戏曲里的钟馗形象即是从小说中移植而来的。
艺人们在长期的表演中逐渐去除了傩戏的一些弊端,增加了利于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傩戏的特点越来越少,逐渐过渡到了罗戏。
罗戏是从舞蹈演变而来的,因此保留了很多舞蹈的动作,特别是一些武打场面,最初的道具都是真刀真枪,对打起来惊险刺激,演员们常常还在表演时增加一些高难度的动作,以真功夫博得观众的掌声。可以说,罗戏的特点在动作,即体现在“武”上。
卷戏则正好相反,崇尚文绉绉的表演,这和它的历史渊源有着很深的关系。卷戏的“卷”字取自佛门圣地的僧人们修行研习时所念的一本经书《卷经》,在做道场时,除了诵经念佛外,还会伴以吹奏、敲打、哼唱着的一种音乐,僧人们称之为“卷调”。
相传,明惠帝朱允炆即位之时,他的叔叔燕王朱棣欲夺取皇位,遂在北京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挥师南下时曾在河南省汝南县县城外驻扎。
后来,朱棣做了皇帝,再次来到汝南,就在当年驻扎军队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寺庙,取名“燕王庙”,并将驻军之处取名为“燕亭店”。
到了明代末期,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汝南后,一把火烧毁了燕王庙,庙里的一部分僧人被迫还俗到当地民间。别无所长的僧人没有办法,只好靠演奏“卷调”维持生计,他们又将当地的一些民间小调和传说故事加入到“卷调”的演奏之中,使“卷调”逐步演变成了带有故事情节的“卷戏”。
久而久之,卷戏得到了汝南当地人的一致认可,随后迅速向外地扩展,豫东、豫北等地开始广泛流行卷戏。当时在汝南县、内黄县、通许县等地都有卷戏班子,逢年过节搭台唱戏成为地方上的重要事项。
到了清代初期,由于战乱,山东的郑月景携全家来到盛行卷戏的汝南县戴堂村定居。郑月景是一位在戏剧方面很有影响的民间艺人,精通于罗戏。
自古以来,就是英雄惜英雄,好汉爱好汉。卷戏源自寺庙,以“文戏”为主。作为中原地带“戏剧基地”的汝南人,不仅一点也没有排斥郑月景,而且很快从罗戏那儿发现了卷戏所没有的优点,即武戏。
当时中原地区那些最优秀的卷戏民间艺术家,被罗戏的“武”字深深地震撼和打动了。罗戏的“武”可是真功夫,台上常用的拳路就有大、小红拳,长路有马蹄枪、满堂红、三节棍、春秋刀、四十八杆、大小别式,这些武打套路,绝大多数都是武术套路。
为了强化武打场面效果,罗戏演员还在八仙桌和椅子叠起来的高架子上蹿、跳、蹦、翻等,甚至演出空手夺枪的绝技,真是紧张刺激、扣人心弦!
罗戏来到汝南这样一个戏剧之乡,也受益匪浅。受卷戏等的影响,其唱腔和表演得到进一步完善,戏曲的行当也由原来的“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发展到了“四生”,即文武小生、文武老生,“四旦”,即花旦、彩旦、青衣、老旦,还有“四花脸”,即花脸、武净、三花脸、大净。
两派艺人的交流融合,很快形成了当时汝南县所有的卷戏班子都会唱罗戏,所有的罗戏班子都会唱卷戏的局面。罗、卷两戏经常同台演出,在同一个剧目中,也往往是上部唱卷戏,下部唱罗戏。或甲角唱卷戏、乙角唱罗戏。后来,群众甚至习惯直呼“卷罗戏”或“罗卷戏”,而对二者不加区分了。
罗卷戏的行当很有特色,首先是生、旦、净、丑行当俱全。各行当表演从不同角度把武术、杂技、狮舞、竹马、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吸收到剧种里来。武打戏粗犷、奔放、真实,用的全是真刀真枪,开打时不但“当当”有声,而且火花飞射,具有独特风格。
罗卷戏唱腔一般比较深奥,讲究音韵,词格为七、十字句,以婉转清新、优雅抒情见长。罗卷戏的唱词有个很独特的地方,即每一大段唱词由一叠一叠的三长一短句组成,类似于古典诗词的词牌,一直沿传至今毫不改变。
并且,罗卷戏传统剧目中的唱词都很文雅,专家称这很可能是该剧种鼎盛时文人墨客加盟形成的,绝不类同于其他传统地方戏的顺口溜唱词,很有古老剧种昆剧、京戏的味道,却又固守着词牌似的唱法。
罗卷戏的音乐自成风格,主要伴奏乐器有筚篥、大笛、唢呐、笙、闷子等。演武打戏时,还加有一米多长的喇叭、羊角号。
罗卷戏的打击乐器有鼓板、大锣、大镲、小镲、小锣、堂鼓、大鼓、梆子等,随着音乐的发展,不断加进了弓弦乐器,如二胡、板胡、曲胡及大、小提琴等,为其他剧种所少见。凡两军厮杀等场面,所有吹奏乐器、打击乐器一齐奏鸣,大有雷电交加,金戈铁马的壮观气势。
罗卷戏不仅是艺人们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承载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罗卷戏融合了卷戏中民间传说故事、俚语风情和男女爱情的故事。
常演的传统剧目有《吴汉杀妻》、《刘金定下南唐》、《朱洪武吊孝》等。同时有吸收了罗戏常演的神话戏、宫廷戏和征战戏之类的武打戏,常演《皇太子出家》、《杨景探兵》、《斩宗保》等。
这些都符合当时群众的情感需求,再加上罗卷戏唱腔道白接近群众的生活语言,演员在演剧中人物时真实感人,生活气息浓厚,而且一些常演剧目中有大胆表现男女爱情的情节。所以,罗卷戏在诞生后深受人们的喜爱,长演不衰。
[旁注]
李世民(598年~649年),即唐太宗,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代第二位皇帝。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同时,李世民在音乐上也有极高天赋。
皇后 在上古氏族部落中,一般发号施令者为女性的权威,所以“后”的意思为有权威的女性长辈。在周代以前,天子之妻皆称为“妃”,周代开始则称为“后”。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改天子为皇帝,并订定皇帝的正妻为皇后的后妃制度。皇后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
钟馗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赐福镇宅圣君”。古书记载他系唐代初期长安终南山人,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然而实际上钟馗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人物,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胆相照。钟馗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我国传统戏曲当中。
八仙桌 指桌面四边长度相等的、桌面较宽的方桌,大方桌四边,每边可坐二人,四边围坐八人,犹如“八仙”,故民间雅称“八仙桌”。八仙桌使用方便,形态方正,结体牢固。亲切、平和又不失大气,有极强的安定感,这也使得八仙桌成为上得大雅之堂的中堂家具。
狮舞 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竹马 是民间街头单人表演的文艺形式,它同“二鬼摔跤”、“猪八戒背媳妇”、“火流星”一样,是单人表演的艺术形式。由于是单人表演,因此表演时难度较大,表演者须有一定的奇特奥妙的表演技艺,方能博得观众的欢迎,是民间社火中常见的节目。
旱船 我国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制成的木架子。在这种船形木架周围,围缀上绘有水纹的棉布裙或是海蓝色的棉布裙。在船的上面,装饰以红绸、纸花,有的地方还装有彩灯、明镜和其他装饰物,把这只或者十几只船装饰得艳丽不凡。
[阅读链接]
在民间,由于艺人们一直认罗卷戏是唐太宗李世民发明的戏曲,为戏剧的正统正宗。
所以,过去每逢庙会或春会,各种戏剧班社同地演出,只要听说有罗卷戏班来,无论到会早晚,非让它占正台不可,而其他剧种的戏班自动退让偏台演出,还得去给罗卷戏班“拜台”,而罗卷戏班从不回拜其他剧种的班社。罗卷戏的地位由此也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