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含着浓厚乡土气息

二夹弦是民间小戏,它的唱词不是出于文人墨客之手,而是源于农村口头语言,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为群众喜闻乐见。其唱词合辙押韵,结尾时有喜剧色彩的儿化韵,有时还附着“哪、呀、嗨”的虚词,以烘托唱腔,更加易于传唱。

二夹弦演出以农村题材居多,其剧目将近百出。它的基本剧目有:《大帘子》、《二帘子》、《赶关》、《提篮子》、《花墙》、《蓝桥》、《抱牌子》、《织机》、《拐马》、《柳迎春》、《太阳牌》等。

这些剧目主要是比较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如《大帘子》,即梁山伯与祝英台隔帘相会。《抱牌子》是何文秀私访。《织机》是秦雪梅吊孝的后半部。

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民间生活小戏,其中丑角戏占有一定的比重,如《七错》、《打老道》、《打棒槌》、《打城隍》、《打面缸》、《打瞎子》、《穷劝》、《武大仨下工》、《拴娃娃》等,幽默风趣,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文学特色。

二夹弦的独有剧目有《王小过年》、《打老道》、《吃腊肉》、《唐二卖杆草》、《翻箱子》、《穷劝》、《富劝》、《贾金莲拐马》等,从山东梆子移植过来的有《康府吊孝》、《海潮珠》、《王莽篡朝》、《斩杨人》、《背箱子》等。

二夹弦曲牌吸收了黄河号子、船歌、夯歌等小调,还吸收了大书、鼓词、花鼓、秧歌等音乐,又从罗戏、豫剧等姊妹艺术中汲取了营养,形成了构思巧妙、繁杂严谨,细腻抒情的音乐体系和富于喜剧色彩的艺术风格,如赞子、锔缸小调、四河调、撑船歌、梅花落、白垛子、打棒槌、剪剪花、九连环、呱嗒嘴等曲牌。

二夹弦的唱词有两种不同的结构表式。一是以7字句和10字句为主的上下句式,韵脚为上仄下平,下句押韵。在这种结构形式中,亦有一种字数多少变化不定的长短句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的唱词,虽仍为上下句体,但句体的排比罗列、韵脚的要求等不太严格,垛句上下的呼应也不一定对称。

另一种结构形式是“三、三、二”结构的娃娃句体,这种词格,除第四句和第七句跳韵外,其余各句均为同一韵脚。第三句为“平、平、仄”,中间三句为“仄、平、仄”,最后两句为“仄、平”。在实际应用中,对此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二夹弦所用的语言,为鲁西南地区的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声韵基本相同,但其四声调值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语汇称谓不尽相同。

二夹弦的伴奏乐器,在传统乐器中称为“三大件”的是四弦、坠琴和柳琴。四弦是二夹弦文场伴奏中的领奏乐器,木制。其弦身共分弦杆、弦柱、千金、弦马、弦桶、托板、蟒皮、弓杆、马尾九部分。

坠琴是二夹弦“三大件”主奏乐器之一。音色柔和,与四弦形式对比,相互补充。早期为八角形木制琴筒,现在改为圆形铜制。

琵琶也是二夹弦“三大件”主奏乐器之一,弹拨乐器,色彩丰富,声音与四弦、坠琴搭配和谐,共同形成二夹弦伴奏乐队中的音响核心,是该剧种音乐风格特点的重要体现。

另外,二夹弦文场乐器还配有笙、笛、三弦。后来又增加了大提琴、小提琴、电子琴、扬琴、二胡等乐器。打击乐器与山东梆子相同。

二夹弦的音乐配置武场和文场有着不同配置。文场一般是四至八人,使用的乐器以四弦为主,琴师在演奏时常戴有金属指帽按弦,音色铿锵有力。

另外,还配有笙、笛、三弦。后来又增加了大提琴、小提琴、电子琴、扬琴、二胡等乐器。打击乐器与山东梆子相同。

在武场音乐中最关键的是司鼓,他是文武场音乐的总指挥,兼奏手板、边鼓及堂鼓。云锣、木鱼、小钹等使用很少,一般不另设专人,而由操持大锣、钹的人分别兼奏,唢呐由弦乐师兼奏。

二夹弦脸谱吸收了京剧、山东梆子等剧种的脸谱造型艺术,大致分为“白脸”、“红脸”、“黑脸”、“二花脸”及其他“勾脸”等种类。二夹弦的“红脸”脸谱,有时在表演中并不勾脸。

二夹弦的基本唱腔为大板、二板。另外还有三板、北词、娃娃、山坡羊、捻子、赞子、砍头橛、栽板、哭迷子等腔调。

伴奏乐器,以四胡和柳叶琴为主,辅以二胡、板胡、三弦、横笛等。打击乐器与京剧相同。在唱法上,除老生受高调梆子影响用“二本腔”外,小生、旦、丑、净均以真声为主,尾声翻高用假声,保持了传统的演唱特色。

二夹弦是以唱为主,以唱制胜的剧种,在发展中也吸取了其他剧种的表演程式,使表演技艺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二夹弦行当虽有“六门十二行”之说,但以小生、小旦为主。演员一专多能,伴奏人员身兼多职。

演唱时大本嗓吐字,假声甩腔。真嗓假腔结合,明快圆润,悦耳动听。老调门显得粗犷浑厚,新曲调则绚丽花哨。叙事时如泉水涌注,涓涓细流。欢快时如喜鹊闹春,蜂蝶戏花。哀怨时如泣如诉,悲痛欲绝。愤怒时如山洪暴发,电闪雷鸣。大喜大悲时起伏跌宕,如歌似舞。

二夹弦以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唱响了黄河两岸,大江南北。

[旁注]

梁山伯《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中的男主角。历史上考证确为真人,梁山伯曾出任过地方官,历代史书可以寻找到相关记载和资料。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同学多年,后梁发现祝为女儿身,随提娶之意。而祝许配于马氏弟子,梁抑郁而终。后祝嫁马道上遇梁墓,墓开而入,合而为一。

黄河号子 远古时代,人们在与大自然搏斗时发出的呼喊声,收获时愉快地敲击石块、木棒,发出的欢呼声和歌唱声,形成了最早的民歌劳动号子。黄河号子属于劳动号子的一种,先民在与洪水的抗争中,共同协作,逐渐形成有一定节奏、一定规律、一定起伏的声音。

秧歌 民间舞蹈,源于插秧耕地的劳动生活,与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所唱的颂歌有关。秧歌流行我国北方汉族地区,主要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在广场上表演,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民间主要流传着唱秧歌、扭秧歌、戏曲秧歌、戏剧秧歌四种形式。

韵脚 韵文,即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一篇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引这些字的韵母要相似或相同。

柳琴 弹弦乐器。原流行于苏、鲁、皖等省。现流行于全国各地。属唐代以来在民间流传的梨形音箱弹弦乐器之一种,其外形、构造、奏法均与琵琶相似。最早的柳琴,构造非常简单,由于柳琴的外形土里土气,非常民间化,老百姓亲切地称它“土琵琶”。

扬琴 击弦乐器。扬琴无论用于独奏、伴奏还是合奏,扬琴的音色特点都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扬琴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独奏、合奏或为琴书、说唱和戏曲伴奏,在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在常充当“钢琴伴奏”的角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横笛 相传是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传入长安。宋代以后,横笛成为伴奏戏曲的重要乐器。唐代称“横吹”,是没有笛膜的。唐代只有箫管上才有膜,宋元以后这膜就移至横笛上,而箫管就不再贴膜了。

[阅读链接]

二夹弦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俎云善当过教师、律师职业,他不但整理出了二夹弦的基本理论体系,对于二夹弦的传承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根据俎云善描述,滑县二夹弦属典型的西路唱腔,是原生态的唱法,其他地方的二夹弦多多少少都被异化了。滑县二夹弦的起唱板眼规规整整,行腔落音逐级下行,这与东路唱腔逐级上扬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娃娃唱腔板式也始终是波浪式旋法,这都是最原始的原汁原味的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