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之音——大弦戏
大弦戏原称“公兴班”,又名“弦子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多声腔剧种,它以河南开封、濮阳为中心,流行于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一带。
一般认为大弦戏与唐代宫廷的梨园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又继承了宋元杂剧北曲的传统。
大弦戏剧目原有500余本,内容以忠奸斗争、杀伐征战及除霸安良为主。代表性剧目有《反五关》、《黑石关》、《杨府选将》、《战洛阳》、《下南唐》、《孙武子兴兵》、《黄花寺》、《西厢记》、《两架山》等。
梨园御戏流传到民间
秦汉时期,乐曲已相当盛行,皇家音乐机构“乐府”分工细密,皇帝起居、巡行、祭祀所奏乐曲各有专司,但当时乐曲是歌者随曲而唱,像现在的大鼓、坠子等,并无角色扮演。
到了唐代,始有“戏”出现。新旧唐书《礼乐志》、《音乐志》均记载,唐玄宗酷爱音乐,尤擅横笛,他在西安和洛阳设教坊院,组织300伎工和数百名宫女,让乐师教授于梨园,从而形成了梨园御戏。
相传当年唐玄宗一到梨园,便无忌天子至尊形象,或和乐工同台演奏司鼓指挥,或扮上角色戏谑。人们不便称他皇帝,尊他为“老郎”,他称演员为“戏子”,位在天子、太子、夫子之后。
后来,传说有一天晚上,唐玄宗做了一梦,游走来到了地府,忽然听到有丝竹管弦的声音,非常美妙,不知不觉唐玄宗便着了迷,细细地把这音乐记在了脑海里。第二天梦醒了,唐玄宗赶忙将自己梦中听到的曲调记录下来,让乐师演奏。
唐王朝衰亡后,唐代宫廷的“梨园弟子”纷纷迁往宋都开封。他们为了纪念梨园的祖师爷唐玄宗,在朱仙镇建了一处庙堂,俗称“唐王庙”。
宋代末年,这些“梨园弟子”的子孙,为了使梨园御戏能够流传下来,组建了一个戏班,取名为“公兴班”。又为自己所唱的戏取名为“大弦戏”。
“大弦戏”这个名字来源,是因为大弦戏的曲牌起奏均以“三弦”领头起板,所以叫“弦子戏”,至于冠以“大”字,是因为他们的戏起源于唐代宫廷梨园御戏。
公兴班先后在濮阳、开封、漯河和山东菏泽等地表演,最后滞留在濮阳县,并且备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直至后来的1940年左右,朱仙镇的群众还会敲锣打鼓迎接到那里去的濮阳大弦戏团社,并四处传告:“御戏进镇了,都不要说狂话。”并且,演员们到街上买东西格外便宜,有的甚至不收钱。
过去其他剧种的演员都称濮阳大弦戏演员为“师傅”,而濮阳大弦戏演员是从不称其他剧种演员为师傅的。
每逢迎神庙会,会主还会亲自带着香、烛、纸、炮去请弦戏,先得给弦戏供奉的“祖师爷”,即唐玄宗烧香、叩头、放鞭炮。然后,弦戏班才应邀前往。
大弦戏若与其他剧种对戏,必先等弦戏开锣方能开戏。由此可以看出,当年大弦戏的繁荣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了,那时,人们尊大弦戏为戏剧之祖。
元代时,大量胡乐的进入,给中原戏曲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弦戏演唱大曲所使用竹笛、三弦、笙三件主奏乐器略显单调,受外来乐器唢呐启发,当时制作锡笛代替竹笛,加强了曲牌表现力,同时还吸收了元杂剧的大量曲牌,如混江龙、山坡羊、叨叨令等。
到了明代,大弦戏又吸收了青阳腔、罗罗腔、沟沟腔、石牌腔、昆山腔和俗曲小令等声腔,形成了7大声腔380多支曲牌,存留下来的古曲牌有190余支,十分鼎盛。到了明万历年间,规模较大的班社“公兴班”座班到了滑县。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大弦戏的演出更加活跃,开封、太康乃至漯河一带就有18个大弦戏班,分“礼”、“敬”、“旺”三门,后来“礼门”到了山东、“敬门”流行豫北,“旺门”走向山西南部。
清代末年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大弦戏艺人,如党复修、高连元、李进田等都颇有声誉。
党复修嗓音洪亮,音域宽厚,任曲调高下流转,无偷韵离辙之弊,尤以大青刚、小青刚称誉。尤其在《送徐庶》中句“美酒饯君别”,声调高昂而婉转,催人泪下。他曾应聘在两个班社挂牌,只要把他的鞋挂上舞台就开全价。山东曹县观众跟台25千米观看。
党复修包戏300多本,育桃李数百人,个个均有所长。名净李进陬、二红脸李玉来、大红脸假妮等均出自他的授教,一直有“党家弟子——无草包”的歇后语。
他在《华容道》、《古城会》巾饰演关公,在《哭头》、《下南唐》巾饰演赵匡胤,演遍冀鲁豫20余县,被誉为“活关公”。
高连元是濮阳大弦戏古曲牌、锡笛第五代传承人,他幼年师从高玉亭,1915年在大弦戏“公兴班”,任乐队司笙,1928年起任锡笛演奏员,1949年任副团长。
高连元学艺志专,从业不迁,指法灵巧,音质纯正而善变,任曲牌节奏飞速变换伴奏不讹。一生积艺成锦,三百余支曲牌尽藏胸巾,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其暗中运气一法,使笛音十分钟不断,以适应弦戏传统音乐的特殊需要,为多人折服。
高连元他吹奏的《火龙阵》、《二宵下山》等剧,在豫北、冀南、鲁西深有影响,民间一直有“大弦戏唱三天,小笛子还往耳朵里钻”的说法。
在1956年在河南省首届戏剧观摩演出中,由高连元主奏的《牛皋下书》一剧的音乐伴奏获艺术类等奖。
李进田,乳名李娃,艺名“铜铃净”,是濮阳大弦戏著名大净,代表剧目为《牛皋下书》、《张飞闯辕门》、《夜探九洪江》等。
李进田做戏讲究传神,常说“气不冲,眼不睁,演啥角都是松”,“演戏没神,不像真人”。他在《益梁会》巾饰演李克用,《夜探九洪江》巾饰演魏万吕,《张飞闯辕门》巾饰演张飞,均有独到之处。
在《牛皋下书》中饰演牛皋,充分展现了主人公粗中有细、威慑群雄的性格特征。李进田唱腔干脆利落,咬字准确清楚,扮相逼真彤象,两眠亮如铜铃,号称“铜铃净”。
在众多名角的努力下,大弦戏得以传承了下来,成为了我国戏曲界的“活化石”。
[旁注]
乐府 汉代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代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主要掌管音乐,并监管搜集各地的民歌,配上音乐,便于在朝廷宴饮或祭祀时演唱,乐府搜集演唱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
唐玄宗(685年~762年),即唐明皇李隆基,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唐玄宗除了是个政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在皇宫里设“梨园”,专门培养演员。唐明皇极有音乐天分,乐感也很灵敏,经常亲自坐镇,在梨园弟子们合奏的时候,稍微有人出一点点错,他都可以立即觉察,并给予纠正。
地府 在我国,大量的古代神话和道教典籍中都有阴曹地府的记载,地府是掌管万物生灵生命的地方。我国人把世界万物都分为两极,即阴阳学说,凡天地万物,死后其灵魂都在被黑白二常拘到阴界,其在阳间的一切善恶都要在此了结。正所谓是活人在阳间,死人在阴间,阳间一个世界,阴间一个世界。
庙会 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庙会”。
鞭炮 我国古代逢年过节或者出嫁迎亲,都会燃放鞭炮庆祝,鞭炮最开始主要用于驱魔避邪,后来表示喜悦庆祝。最早的鞭炮,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故又称“爆竹”。
《华容道》 是京剧红生的传统经典剧目。取材于《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叙述了曹兵临赤壁,为周瑜施火攻所败,全军覆没,狼狈北逃华容道,无法过关。曹探知为蜀将关云长所把守,又素知云长重于信义,乃苦苦哀求并陈以往日款待之义,纵之使归。云长因见其怜,果为所动,慨然允诺而释之,孟德始得逃脱。
张飞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其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而著称,虽然此形象主要来源于小说和戏剧等民间艺术,但已深入人心。
[阅读链接]
大弦戏名角李进田为大弦戏做出过很大贡献。李进田家境清贫,11岁随父在山东菏泽小班学艺,后转随舅父党复修“公兴班”深造。
李进田口齿清,眼神好,17岁时很快在《牛头山》、《闯辕门》中担任主角,后受辛亥革命影响,随师兄参加房山高二肥“玉庆班”。
1923年黄河决口,“玉庆班”解散,李进田又进“公兴班”,舅父党复修让贤,让他担任班主。其后在1942年特大灾荒极度困难中,李进田带班辗转黄河南北,咬牙勒带不散班。1948年参加冀鲁豫专署解放区文艺训练班,李进田在濮刚建“新新剧社”并任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