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两首词——《长沙》《游泳》

毛主席的诗词,过去正式发表的很少,但某些作品已经普遍流传在人民口头上了。这次,把新旧作品 18 篇,集中发表在《诗刊》创刊号上,给了我

们一个很好的欣赏学习机会,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呵。这 18 篇旧体诗词, 从原稿到出版以后,我一读再读,越读兴致越浓,所得到的也越多。现在就其中的两首词,说一说自己的读后感。

咏雪的那首有名的《沁园春》,早已家传户诵,可是同一调子的这首咏长沙的词,写作年代虽然最早,但这一次才和我们正式见面。湖南是毛主席的故乡;长沙是毛主席的旧游地。中学时代他就在这里的师范学校读过书, 若干年以后,他又来到这里,对着眼前的景色,回忆往事,诗的情感不禁涌上心来。

正是凉秋时节,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即“水陆洲”),湘江的水滚滚向北流去。看,眼前的秋色多么令人陶醉:千山万壑(岳麓山)一片红红的颜色,一层层经霜的树林,叶子红似二月的花朵;秋天的江水碧绿澄澈, 成百条的大船争着在江上行驶。仰望雄鹰正展翅向万里长空搏击;俯看浅水底下,鱼儿在随意游动。在这大好的秋天里,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各得其乐,一派生机,看谁比谁更自由自在。

上面写的全是一个人站在洲头看到的秋景。这景色画一般地赏心悦目, 令人神往。这是写实,但却是经过艺术的概括。毛主席用自己的想象和情感, 把这些特征性的景物连成一个生气活泼的有机体,造成了一个美丽的诗的意境。写的是秋景,但毫无充满在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恰相反,这首词把秋天写得爽朗,活泼,这是多么动人的一幅生机勃勃的秋的生命画图呀!这表现了毛主席宽广的胸怀,乐观的情绪。写了山水,写了红叶,写了搏击长空的苍鹰和碧水里的游鱼。这仅是一些自然景物。接着用“万类霜天竟自由”一句作一个小结,使得上面那一些出色的描绘,得到鲜明的意义,因而提高了这首词的思想性。对着眼前这些生机活泼的自然景物,谁能不感到宇宙的寥廓,因而发问:这苍茫大地,谁是它的主宰?也就是说,谁是我们世界、我们社会的主宰力量呢?言下之意,不说自明,人民是世界和国家的主人。但在当时,他们却受着帝国主义、军阀的统治和奴役,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人民在斗争,虽然是星星之火,将来一定会势成燎原。对革命事业信心坚强,对人民的光明未来,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

下边是往事的追忆。对着眼前的景物,不禁回首当年。若干年的时光逝水般地流去了。那是怎样沸腾着的不平常的一些岁月呵!那时候,曾经和很多同学成群结队地来这里玩过。那时候,大家正当青春年少,对现实深感不满,义气填胸,充满着自信力量。指点着眼前的江山,激发成为慷慨激昂的文章,把当时那些祸国殃民的反动政客和军阀,看得粪土不如!接下去向他的老同学亲切发问:还记不记得?当我们游泳,游到江的中流,用手击水, 激起的水浪,把小船儿阻遏得不能顺利前进了。

这一节回忆,在我们眼前活绘出在那黑暗浓重的社会里,一群向往革命的青年人的伟大抱负和慷慨激昂的气势。整个词的文字是精练的,概括力是很强的。旧时代的社会环境,人民斗争的情况,只用了“峥嵘岁月稠”五个字来形容。细细地品味,这五个字已经够了。描写青年们的心情与怀抱,使

我们仿佛看到他们激昂的情态,好似听到他们自豪的壮语!“中流击水”, 并不仅仅是写青年人玩水的兴致,此中活现出大风暴里海燕们的慷慨意气、英武精神。

这首词,前半是对景抒情,后半是追忆往事,前后结成一个整体。回忆过去,没有怅惆伤逝的情调,令人只觉得热情激发;描写眼前风光,也是一派生机,活泼泼的,而我们在“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样的句子中,从整个词的情调里,显然会感觉到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情绪,这正是这篇词的主调。它使人奋发,它使人感觉到情味无穷。

《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开头两句表示了作者的行踪,刚刚离开长沙,便来到了武昌。不说离开长沙而说才喝过长沙的水,不说到了武昌,而说又吃武昌的鱼,其中显然用了典故,因为湖南是毛主席的故乡,这里边就包含着无限亲切的情味。毛主席横渡长江的故事,曾经在人们口中流传,“万里长江横渡”一句给我们证明了这是真实的。这个句子表达了雄壮的极大的气派!这使我们想起了“投鞭断流”的壮语,但和这壮举比起来,那不过是一句空话罢了。征服了万里长江,纵眼看去,这楚地的天空一望无边。上一句叫人想象和惊涛骇浪搏斗的雄壮气势,下一句叫人体味达到目的之后的舒畅心情。接下去,像高潮过后的小浪头似的三个解说性的句子倒装在下面, 补足了前面的余意,说明了个人是非常喜欢游泳这样的活动的,虽然风吹浪打,不免冒点风险,可是兴味也就从风险里得来。这比在闲庭里散步好得多, 有一种宽余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和中国革命成功。全国大陆得到解放是有着联系的。“不管风吹浪打”,这三个句子,表现了主席横渡长江,征服困难的伟大战斗精神!

上半阕结尾两句,真是妙不可言,把几千年前孔子的话顺手引来,却截去了来一句(“不舍昼夜”),使它意味更加隽永。这是用“典”,但你觉得作者在这里用了典故吗?一点也不。一个作者,如果他没有真情实感,缺乏诗的意境,用典故的目的只是为了装饰,那典故一定是死板板的。有些人用典故,把一点活东西也给弄死了;这儿呢,却把死典故给用活了。作者盎然的情趣,生动的感觉,写到这儿,妙语天成似的,把成语作成自己的东西。请想一想这情景吧:一个人游过了万里长江,心情是怎样愉快舒坦!向上仰望,楚天无垠,向下俯视,大江滔滔东去,在这种境地里会很自然地想到孔子立在川上时那种感想:看呵,看这昼夜不息地流着的逝水呵。说的是眼前的逝水,你不会从中想出更多的东西来吗?一个希腊哲学家就想到过:“一个人不能在同一流水里有两次的涉足。”再推开去想一下,光阴呢?这“百代过客”不也是“东逝水”似的一去不复返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对待生活呢?是悲观消极地坐惊“电光石火”而叹人生无常呢,还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去鞭策这时间的“马”,叫它为我们的革命事业好好服务呢?

这首词虽然写的是游泳这件小事,但它的含义却大得多了!它表现了一种时代精神——社会主义建设精神。写游泳却能把社会主义建设也写进去, 还写得这么自然,那是非有伟大的胸襟和高度的艺术是无从措手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万里长江呀,你的水流过了千千万万年,今天,还是“不舍昼夜”地在流着,流着,但是我们却要使你起点变化。逝水似的时光呀,流呀流呀,流了千千万万年,流到了今天,我们可要叫你为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尽点义务。这词的下半阕就是从自然风景的描写到征服自然的“宏图”的抒发。看,江上的船桅在风中动摇,龟蛇二山却蹲在

那儿一动也不动。而人呢,社会主义时代的人呢,对着大江心里兴起了一个大的志愿。一座“长江大桥”,像地上的长虹似的架起来了;长江,这自古的天堑,今天变成了通行大道。没有比喻,没有夸张的描写,两个朴素有力的句子,把解放后中国人民按照共产主义理想“宏图”征服自然,从事伟大建设的气概和精神,全盘托出来了。

说起“宏图”,这个“宏图”真是不小!岂止在万里长江上架一座大桥而已!我们更要在长江上游筑一道拦河坝,把长江当腰拦住,截断千古神话里的“巫山云雨”,在高高的巫峡上叫它出现一个水光闪闪的“平湖”。2000 多米的神女峰,耸立高处仍然无恙,但她也该瞪大眼睛发出惊叹:世界变化得多么不同了!

从游泳引申到社会主义建设,是有一条线在贯串着的,这便是长江,便是由长江引起的“宏图”。由近及远,由已经实现了的,想到即将着手去实现的,这不十分自然吗?

下半阕写的是三峡“平湖”,这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现实,毛主席却运用了古代神话故事,使得这首词的色彩和情调更如优美而委婉。如果直陈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远景,或说一通征服自然的大道理,便容易概念化,诗意很少了。用在高处站了几千年的神女惊异今天世界的大变化作结,将伟大的现实和古代神话揉杂在一起,趣味隽永,含义深长。这不但在词句上加浓了色彩,增强了动人的情调,收到了对比的效果,还会使人更进一步去深思: 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简直就有点像古代神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