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关于革命战争题材的六首诗词——《井冈山》《元旦》《会昌》

《大柏地》《娄山关》《长征》

在毛主席最近发表的 18 首旧体诗词里,就有七八首是采用了战争题材的。这些作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产物。在这个时期里,毛主席曾经写过许多辉煌的大作,指路明灯似的照出革命的光明远大前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等都是。在这些文章里,毛主席用了科学的逻辑,分析了革命的现况及其胜利成功的必然性;另外,他又用充满了信心的壮丽的诗句,记录了战斗的情况和个人的革命豪情,鼓舞了千千万万人的斗志。从这些作品里,可以听到那个时代的声音;这些作品,号角一般地发出激动人心的声响。这些作品的篇目虽然不多,但短短的诗行却表现出了那个时代的形势,从中体现出了红军战士胜利在握的信心和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这些有关革命战争的作品,有的我在别处已经谈过了,如《六盘山》;有的留在将来再谈,如《十六字令》三首。现在,就其中的六首诗词,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咏井冈山的《西江月》,从内容上看,它写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所谓“会剿”时期的红军情况。我们知道,在那时候,从占领的地域和军队的人数上看,国民党反动派比红军都大得多。势力是悬殊的, 情况是严重的。但表现在《西江月》这首词里的情调,是从容的,充满信心的,虽是在被“围困”的情况下,仍使人有“撼山易,撼红军难”的感觉, 字里行间充满着力量和信心。这种气吞强敌的自信,并不是从侥幸心理或主观幻想出发,而是有着事实根据的。

从高高的山上往下看去,我军的旌旗遥遥在望,山头上我军鼓角的声音, 不时地传入耳中。一远一近,一“望”一“闻”,仅两句就画出一个战斗的阵势,有颜色,有声音,布好了战斗气氛,这是一幅既美丽又严肃的画图。“敌军围困万千重”一句写的是实况,紧接下去的一句“我自岿然不动”, 把我军的不可动摇的气势托了出来。这么一来,第三句反倒作了第四句的陪衬,使人觉得我军屹立如山,在敌人的围困中,更显出它的坚强和雄伟。

乐观是从现实出发的。虽然大敌当前,但我军已胸有成竹,严阵以待了。革命的战士勇敢赴敌,军民一致,万众同心,更增强了克敌制胜的信心和意志。这两个诗句,道破了革命所以必然胜利的原因,说出了革命是为了人民, 它得到人民拥护的重要道理。局势布置好了,条件成熟了,敌人落到我们的计划中来了,也在我们的预料中失败、遁逃了。

这场战争的实际情况是紧张的,但写来从容不迫,字里行间贯注着镇定自若的气魄。头六句布好了一场恶战的空气,而结尾却是“报道敌军宵遁”, 读到这里,紧张的情绪舒缓了,从心里发出一种对敌人的轻蔑感:“原来如此呵!”

《如梦令·元旦》是描写红军向武夷山下进发的情况。1929 年,毛主席领导红四军进入闽西,开辟了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人民武装,声势浩大,群众革命热情高涨。国民党反动派震于红军主力到了闽西,几十万群众暴动了起来,蒋介石慌忙调动军队,实行“三省会剿”。1930 年初,红四军向敌人后方移动,西去江西开展游击战争,闽西群众的游击战到处展开,这样,我军处处主动,使敌人的“会剿”很快就以失败结束。元旦是阴历正月初一, 阳历 1930 年 1 月 30 日,是毛主席作这首词的日子。毛主席在 1 月 7 日领导

红四军从古田出发去江西,这首词就是在途中写的。因为革命形势很好,红军的战斗意志和必胜的信心很强,所以这首《如梦令》里充满了乐观精神。开头一连用了三个地名,第二句概括而又形象地给了上面的这几个县份

以活生生的特别气氛。“路隘林深苔滑”,这六个字,是从丰富的经历里归结出来的,这就给了这三个县一种特殊色彩,在我们心中唤起一种深切的感觉。它写出了自然环境的复杂、行军的艰苦,写出了抛开敌人、隐蔽行进的战略⋯⋯六个字包括丰富的内容,并不是纯乎写景。经过了这样艰苦而又多情趣的行军,“今日向何方”呢?这么一设问,紧接着回答是“直指武夷山下”。我们要注意“直指”两个字,它表现出了红军勇往直前的气势。“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两个字一个节奏,情调紧迫;到此,环境变了,把敌人远远抛开,战略上已取得胜利,海阔天空,浩浩荡荡直向武夷山下。第三、四句一问一答之后,接下去是“山下山下”。这四个字情绪饱满,精神舒快。我们从中听到作者的革命心声,也仿佛听到千万红军战士斗志昂扬地高呼“到武夷山下去呵,到武夷山下去”。这四个字在词意上讲是一顿,一顿之后又用了“风展红旗如画”作结。这幅”画”是美丽的,它不仅是一种景色在我们的眼前闪耀光彩,它还飘扬起一阵欢快的风,一阵革命胜利的风。

《清平乐·会昌》是景色的描写和革命战士们心情的抒发。这两者是连在一起写的。开头两句道破了拂晓行军的情况。在东方要亮还没亮的时候就整装出发,本来应该说“早”的,作者偏说“莫道君行早”,这里边包含着不畏途苦的行军乐的意味在内。最早最好的景色,只有起得最早的人才能够领略到。往深处探索,其中可能包含着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寓意。为革命事业东征西战踏遍了青山万重,但人呢,却不因风尘跋涉而感到衰老。请放眼看吧,经历过多少名山大川呵!而这边的风景却是最出色。这“君”字是作者自称。这虽然是几个写景的句子,但它们把红军战士转战东西的旺盛精神、永不衰竭的革命情绪都表现了出来。后一段的头两句,写出了高峰迤逦直接东海的山势,具体地证实上面的所谓“独好”。下一句推出南粤,更进一层, 反使会昌景色为了壮南粤而存在。目前的已经“独好”了,而“南粤”却更加“郁郁葱葱”!战士们“指看”它,这气象是引动人的,是使人奋发的。“我们一定能够到达那里!”我们不是会从字句之间感觉出一种高昂奋发的精神和对革命远景的无限憧憬来吗?

《菩萨蛮》是给大柏地写照的一首词。它以自然景色的描写开头,这和

《如梦令·元旦》《清平乐·会昌》又有不同。第一句就用了七种颜色。第二句以新鲜的比喻形容雨后的长虹,把第一句也连带了起来,不但七色灿烂耀目,一个“舞”字给静的彩虹以动的姿态。关山经雨,分外青翠,在斜阳明灭的情况之下,一眼看上去,有一种忽而这样忽而那样的飘忽不定的感觉, “阵阵苍”三个字细腻入微地把眼前这种景色体现了出来。

大柏地,当年在这里打过仗,墙壁被子弹洞穿了。这些战斗的遗迹好似一种装饰,使得今天的关山更加美丽动人。毛主席对着当前的景色联想到过去,其实也就是把革命斗争的实际和自然景色打成了一片。自然景色是美丽的,大柏地的关山是悦目的。当年革命战士曾经在这里打击过敌人,这种革命战斗的故事,使人心激动,关山生色。毛主席的诗词境界很高,情景融会, 含蓄有味。他的某些作品,如咏雪的《沁园春》,咏昆仑的《念奴娇》等, 大气磅礴;某些作品秀气逼人,《大柏地》就是如此。过去的词人,有的以

豪放见称,有的以婉约名世,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在毛主席的诗伺中都可以找到实例。这是个人艺术修养的问题,但又不仅仅是个人艺术修养的问题。任何人读了《忆秦娥·娄山关》,也会义气填胸,精神为之一振的!整

首词的气氛是雄壮的。这种气氛里带有悲壮的意味。头五句用景物来布置好一团浓重的空气。眼里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是一片战争的情调、猛烈的西风在吹,霜晨凛冽,万里长空里的过雁在鸣叫;战马在行进,喇叭在呜呜咽咽地作响。每一个形象,每一个形容词,都在为一个主题服务,好似旧剧里一个大将出场之前一阵激动人心的响鼓密锣一般。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主题在这里。这表现了革命力量在遵义会议后所向无敌,表现了人民的雄伟气魄。这两个句子像并峙的双峰, 其他的词句起伏环连,衬出了它的雄壮巍峨。最后三句又跌落下辛,以描写眼前的景色收场。可是,这又不纯粹是写景,像“残阳如血”这一句,有着象征意味的双关意义。如果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当年红军和敌人在这里打过怎样激烈的一场大仗,便会了解到这个“血”字的含义。我上面说,这首词里含悲壮意味,也是从“雁叫霜晨月”、“声咽”、“残阳如血”等字眼里体味出来的。娄山关战役已成陈迹了,但毛主席的这首词,像一幅历史画图似的,永远在我们眼前放出异彩。

毛主席的《长征》诗,早已普遍流传。想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 用文艺表现出来,这是件难事。在戏剧、散文、诗歌方面,都有过这样的尝试,大都是企图取其中一个片断表现出红军的精神。而毛主席这八句诗,却写了红军整个长征的过程。长征,这是多么丰富的包罗万象的一个主题呵。这首诗只有八句,却抓住了典型性的事物,把红军所遇到的艰苦和他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表现出来了。

这首诗,从红军克服艰苦的气魄写起,先发制人地把读者抓住。三、四两句,概括地描写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苦。从迤逦于江西、广东、湖南、广西一带的五岭,一下子到了云南、贵州的乌蒙,接下去是金沙江、大渡河、岷山。这种伟大气魄,这种概括能力,是由于作者就是这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领导人,他总揽全局,从繁富丰满的现实和形象里挑选了最有代表性的东西。当然,这也和湛深的艺术修养密切关连。

渡过了金沙江,渡过了大渡河,踏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三军过后尽开颜”,用了克服困难后的欢欣作结。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写实中还多少含有象征意义。就在这大渡河上,太平天国的名将石达开,曾遭到覆灭的命运,而今天的人民革命的队伍红军呢,却能以少胜多,冲破敌人的追击、阻拦,冲破天险,像一股势不可挡的铁流。大河渡过了,大山踏过了,胜利在握,目的地在望,这种“开颜”,不同寻常。这“开颜”不只是一个人的,也不只是“三军”的, 它是一种克敌制胜的革命乐观主义情调的充沛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