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愔地怀念《虞美人·枕上》

1920 年冬,毛泽东同志在长沙与杨开慧同志结婚。到 1921 年 1 月 1 日

至 3 日,在长沙的新民学会上,会员 18 人举行新年大会。毛泽东同志在会上发言,提到“现在国中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显然有两派主张:一派主张改造,一派则主张改良。”主张改造的用俄式,“因俄式是诸路皆走不通了新发明的一条路”。会上,何叔衡等 12 人赞成布尔什维克主义,取得胜利(见

《毛泽东著作选读》第 1 页及注)。毛泽东同志又称杨开慧同志为知己(见

《贺新郎》:“算人间知己吾和汝。”)杨开慧同志亦于 1921 年加入共产党。这样,杨开慧同志不仅是毛泽东同志新婚不久的爱人,又是共同为革命奋斗的同志。

“据初步考证,可能是在春夏间,毛泽东曾到沿洞庭湖的岳阳、华容、南县、常德、湘阴等地考察学校教育,进行社会调查。”(见 1994 年 12 月

26 日《人民日报》吴正裕《读新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二首》)在调查中,可能会接触到主张改良的人士,这使作者更怀念杨开慧同志。因此,夜间在枕上吟了这首词。

这首《虞美人·枕上》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说:“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作者靠在枕上,觉得有很多愁堆积着,这种愁像江海中的波浪起伏。是什么愁呢?猜想起来,当时讨论的革命路线,有革命和改良的两条路线。在新民学会里,在 18 位会员里,有六位会员主张改良。在毛泽东沿洞庭湖各县考察的学校的教师中,恐怕主张改良的老师也不在少数,和他们讨论时,相当激烈,像“江海翻波浪”。因此夜不成寐。“夜长天色总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愁人知夜长”,因此感到夜长总难等到天明,索性披衣起坐数寒星。为什么“数寒星”呢?鲁迅在《自题小像》里说:“寄意寒星荃不察。”鲁迅要把革命的意思托寒星寄给国人,国人不理解。毛泽东同志的“数寒星”,可能也同鲁迅的用意,用来指当时主张革命的同志吧。

下片:“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天亮了,像波浪翻腾的愁绪都消尽了,怎样消尽呢?应该是革命的精神战胜了这种“百念”。这时留在脑海里的,只有离人杨开慧同志的影象,因为新婚时的热烈爱情在分别后更为热烈,更重要的是杨开慧的革命精神更足以使他怀念。“一钩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这时看到像一只钩子的残月向西方落下去,这时当在阴历月如钩的日子,因为残月如钩,所以勾起胸中的离情别绪,要不让眼泪流下来,也由不得自己了。表达出对爱人的极大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