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高望世界——学习毛主席《重上井冈山》《鸟儿问答》词二首的 一点体会

毛主席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以“久有凌云志”起首的。这一开头,就给我们展开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境界,使我们心潮腾涌、浮想联翩。它不只使我们看到了解放以后井冈山的挺秀欢颜,还使我们想到当年“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奋战情景,想到当年“森严壁垒”、“众志成城”的伟大气概和上冲霄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几十年来,风云变幻,旋乾转坤。这“凌云志”,又使我们联系到“五四”运动时代播散革命的火种——《湘江评论》;使我们联想到“秋收暴动”、第一杆红旗插上这座革命的山头;使我们联想到在三座大山压顶、暗夜如磐的反动统治之下,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壮志。全国人民,就是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团结起来,以万马奔腾之势,汇成汹涌澎湃的斗争洪流,冲垮了蒋介石的反动王朝,终于“雄鸡一唱天下白”。

从“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烽火岁月,到 1965 年,38 年弹指间就过去了,毛主席又重上井冈山。这是两个时代、两样天地,对照起来是如何的鲜明呵!

在历史的长河里,38 年不过是浪花一闪,可是其中包含了多少次猛如烈火的斗争!毛主席站在井冈山上,看到莺歌燕舞,听到流水潺潺⋯⋯这眼前的生气蓬勃、欣欣向荣的青春气象,不就是解放以后全国革命事业突飞猛进、万紫千红的一个壮丽缩影吗?38 年间,地覆天翻,”旧貌变新颜”——这里边充满了斗争,流血,奋战⋯⋯其含义又多么丰富,深远!我们再诵读“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更会使我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葆共产主义的理想青春万年!

毛主席看到了井冈山令人心旷神怡的大好景象,扰今追昔,仿佛当年奋战的红旗又在眼前招展;工农红军惊风雨、撼天地的伟大气概又在心里翻腾。建设宏伟的社会主义事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旌旗奋”。只要我们的立场端正,路线对头,有移山倒海的雄心,有不怕牺牲的壮志,有“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革命气魄,我们就一定能够“凯歌还”, 一定能够战胜形形色色的阶级敌人,像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英雄一样,登上共产主义的理想高峰!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句自古流传的成语成为鲜明对比的一例。一大一小,一高一下,这样对比,它的意义权限于燕雀和鸿鹄的不相知而已。但毛主席《念奴娇·鸟儿问答》中的“鲲鹏”与“蓬间雀”对比,则完全不同,而是充满了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强烈的政治内容。鲲鹏翻动扶摇羊角而上九万里,海阔天空,意气壮烈;雀儿的活动天地,仅是蓬蒿之间。重要的是, 毛主席把这两者放在矛盾的对立面上,成为敌对的双方。“鲲鹏”成为无产阶级的化身;而“蓬间雀”代表了反社会主义思潮。“鲲鹏”和“蓬间雀” 两者,反映了绝对相反的两种世界观、两种立场的矛盾和斗争,二者对于历史上的、现在社会上的一切事物和问题的看法,也就大相径庭。就战争来说吧,“蓬间雀”一听到“炮火连天”就吓得发抖,到处“飞跃”,去寻求安静和平的“海市蜃楼”、“仙山琼阁”。“鲲鹏”正相反,它却精神抖擞, 要把旧世界彻底掀翻。从这首词末二句的讽嘲中,“鲲鹏”的心境、意气、情态、壮志跃然而出。

毛主席引用《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只是假借一下高大的形象而已。引喻是为了抒发无产阶级的伟大胸怀、政治远见,对全中国、全世界革命人民作出有力的号召,指出斗争的方向和道路。

对于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毛主席早就有明确的论述。战争,有正义的,有非正义的。正义的,我们赞成,支持。非正义的,我们反对。我们要以革命的战争消灭反革命的战争。但有人却大叫什么:一地的星星之火,可以燃起战争烈焰。好像他们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手捏净瓶,用绿柳枝向人间洒 “和平”甘露。其实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空嚷和平,不是“放屁”是什么!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屡次被经验证明还将继续被证明的一句伟

大的至理名言!它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指南针,威力无比的革命真理!毛主席这首词,作于 1965 年,距今已整整 10 个年头了,它是科学的预见,是马列主义的真理,光芒四射地照亮了世界革命人民的斗争道路。不论是战争引起革命,还是革命制止战争,世界的前途总是光明的,天地总是要翻覆过来的。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一定会打碎自己颈上的铁链。他们不怕恐吓,不怕战争叫嚣,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便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毛主席教导我们,对于文学遗产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毛主席创作,用的是旧体诗词的形式,一眼可见,有一种伟力突破了旧诗词的藩篱。细读毛主席所有的诗词作品,可以发现许多艺术表现手法是崭新的、富有创造性的。我们要好好学习、细心领会。我自己喜欢欣赏旧体诗词,也学习写一点。写旧体诗词,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律,否则,就不成其为旧体诗词。但同时又必须有所突破,不然就不能成为今日的旧体诗词。毛主席写作的旧体诗词正是“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的光辉的典范。用典故,是旧体诗词的表现手法之一。但如果陈陈相因,为求“典雅”,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毛主席的诗词,用了少数比较为我们熟悉的典故,却赋予崭新的意义。“鲲鹏”与“斥鷃”在《庄子·逍遥游》里,是指这大小两种飞禽,都“有所恃”(即凭借),不能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而庄子这种追求绝对自由的境界的哲学思想是反动的。毛主席用这个典故,却把“鲲鹏”和“蓬间雀” 置于对立地位,形象地反映了现实斗争。毛主席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这首词的注释里,把神话中的共工看作胜利的英雄人物,成为工农红军革命势力的象征。再如,在《蝶恋花·答李淑一》的词里,赋予神话传说中的月中砍桂树的吴刚以同情革命烈士的高尚品质。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写诗要求精练。旧体诗词字句较少,精练尤为重要。毛主席的诗词创作, 在这一点上也有突出的成就。毛主席重上井冈山,抚今追昔,地覆天翻,内容多么丰富。他只用了“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三句来描绘自然景色,实际上却象征了整个新中国的生气勃勃的万千气象,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词的头两句——“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把多少东西包括在里边呵!其他像“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都是用对比手法, 精练地表现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天地、两个时代。精练产生于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这不只是表现手法问题,它是和思想内容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如果革命斗争经验不丰富,概括出来的东西一定会干巴,不耐咀嚼,不能动人。反过来说,光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没有或缺乏足够的艺术表现能力,也不能去粗取精,含蕴有力。陆放翁有两句谈诗创作的话:“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

妙处非刀尺。”可以供我们参考。

在旧体诗词语言运用方面,毛主席以自己的创作实践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清末黄遵宪搞“诗界革命”,“别创诗境”,号称“新诗派”。他自诩“我手写吾口”,企图对旧的规范有所突破,其实取材旧籍,满纸故实,略用几句“方言俗谚”或新名词如“轻气球”、“大西洋”、”烟叶”、“石油”⋯⋯之类而已。一点点小的突破,到了晚年“亦颇自悔”,极想“敛才就范”。我常想,作新诗的同志,应该次赏一些古典诗歌,不然,怎能在批判继承古典诗歌和民歌基础上发展新诗呢?写旧体诗词的同志也应当留心新诗对现代语言的运用。毛主席的诗词创作,内容深湛丰富,有时用的是日常口语,却平易近人,像“分田分地真忙”、“同心干”、“今朝更好看”、” 离天三尺三”、“不到长城非好汉”、“秦皇岛外打鱼船”⋯⋯不胜枚举。在《鸟儿问答》这首词中,这一点表现得更加突出。语言方面的群众化,也正是我们诗歌作者必须努力学习做到的。

毛主席的诗词创作,强有力地概括了现实革命斗争,同时又指出了瑰丽动人的光辉远景,读了之后,感受深切,鼓舞人心。这是由于毛主席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所达到的革命艺术的高峰。这种创作方法,是与革命的政治内容密切联系着的。没有丰富的革命斗争实际经验,革命的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就失去了土壤;革命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源于革命的崇高理想,没有后者,前者就会成为虚假的空喊。我们在创作方法上向毛主席学习,首先得学习毛主席的思想、毛主席的伟大革命实践、毛主席的高强的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