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青年同志谈毛主席的《词六首》——《蒋桂战争》《重阳》《广昌路上》《从汀州向长沙》《反第一次大“围剿”》《反第二次大“围剿”》

毛主席的《词六首》发表以后,许多青年同志从报纸上把它剪下保存起来,有的珍重地抄录在小本上,一遍又一遍地吟诵,牢牢地记在心头。

这六首词,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反“围剿”胜利的作品。篇章虽然不很大,但它所表现的丰富内容,它所反映的红军和广大群众的意志与情绪, 它所发扬的作为革命领袖又是诗人的指挥若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好似大幅油画,灼灼耀人眼目,动人心魄。它可以称得起是气势宏伟的史诗,可以给写战争题材作品的同志们以极大的教益和启发。在第一、二次反”围剿” 的时候,敌人的兵力比我们大,可是从词句里却处处看到我方军民的坚强决心,必胜信念;而敌人是外强中干,处处被动,立于必败之地。所以能够有这种气概和信心,并不是全凭主观希望,而是因为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与理论基础,我们一读当时毛主席的许多理论文章, 像《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等等,就可以得到印证。

毛主席把 30 年前的作品公诸广大读者的时候,正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

上的讲话》发表 20 周年的前夕,这就格外有意义,也格外叫人高兴。毛主席不但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武装了中国作家,使创作得到空前的繁荣与发展,他还以伟大的革命实践,用自己的诗词,使中国的文坛生色增光。

现在让我们挨次对每一首词进行欣赏和粗略的分析吧。

第一首《清平乐·蒋桂战争》是 1929 年的作品。开头两句概括地说明了时代环境,布好了整首词的气氛。我们常说天有不测风云,“风云突变”就是拿自然的现象比政治上的变化。“军阀重开战”一句,包含着重大意义。自从推倒清朝,建立”民国”以来,军阀混战,接连不断。旧军阀之间的战争,就其大者而言,有“直皖”之战、“直奉”之战;新军阀之间的战争, 也是时常发生,弄得民生涂炭,如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次“重开战”是指蒋介石与桂系之间的战争。他们争地盘,夺权力,都想打倒对方,大权独揽,坐在老百姓头上作福作威,鱼肉人民,惟我独尊。毛主席早在 1928 年就指出:“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种军阀混战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害,但另一方面,它也成为革命胜利的一个条件。毛主席说:“我们只须知道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因为军阀之间相互战争,广大人民怒火中烧,人间充满了怨愤之气,而那些派系不同的军阀们像唐人传奇中的那个卢生,枕着吕翁给他的枕头,做着荣华富贵的好梦。这梦虽然美,无奈釜中黄粱未熟,而好梦早已成空。

上半阕,写军阀混战,写出了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反面的。下边才正面写红军的胜利,然而在意义上是前后紧相连结,相互映衬的。“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仅用两句就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红军的跃进与轻捷;读到“直下”,令人发生大军到处势如破竹之感。“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把红军的伟大理想和冲天壮志,以及刚刚得到解放的人民的欢腾情绪,逼真地描写了出来,这情景是多么动人呵。

《采桑子·重阳》,是毛主席在重阳佳节的战地上抒发的一种豪迈的革

命情感。这首侍写在 1929 年。它写了战地风光,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 读了之后,使人心怀旷达,欢欣无限。有情,有景,有重大意义,这三者结合在一起,如天衣无缝。在毛主席眼中的秋色,多么宜人呵。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对人生的看法问题,也就是人生观问题,随着阶级、思想的差异而各自不同。古来一般人往往因为人生无常而“叹老”,多少诗人写过不朽的名句,类似“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类的词句, 真可以说车载斗量。是的,人生是易老的,确如李白所吟叹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可是,在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家看来,人生易老,这是大自然的法则,我老了,我死了,而宇宙依然存在,继我之后的有儿子一辈,儿子死了有孙子,真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历史是一条长河,浩然如长江涌流,后浪推着前浪。“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有什么可悲可叹的呢?因为“人生易老”,更应该好好利用宝贵的时间,竭尽个人的力量,为革命献身,为人民事业多贡献一份力量,使现在活着的享受到解放的幸福,使后代子孙生活在共产主义的人间天堂中。我们的革命领袖,就是以这种精神领导革命,就是以这种心怀写出这些动人词句来的。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用快乐的心情欣赏眼前的景色,虽然没有正面写战争,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毛主席对战争的看法来。古代诗人,看到花开花谢而生感,看到秋菊开放而兴悲,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像“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等等都是。而毛主席的词句却意趣不同。古代诗文中写战场的,多半是写得情景悲惨, 令人感到战争的可怕。《吊古战场文》一开头就是“浩浩乎平沙无垠,遇不见人⋯⋯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挺亡群”, 这景象多悲惨,气氛多压人!但再看“战地黄花分外香”,情味却又多么美, 它鲜明地透露出毛主席对革命战争必然胜利的乐观心情。

伤春悲秋,几乎成为许多古典诗词的主要情调。以《秋声赋》为例,状物抒情,词句美丽,但一团感伤气氛,使人心胸惆怅生悲。作者把秋天比作“刑官”,“物过盛而当杀”,触景生情,发出“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的感伤。这和毛主席在这首词下半阕中所表现的心境是如何的悬殊呵。“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看秋天写得多么美丽,比春光还可爱呢。随着作者思想情感的不同,大自然在变换它的景色和情调。真的,秋天是可爱的,特别是战地之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明朗,澄澈,而富有诗意。读了毛主席的这些词句,使人发生“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的感觉,而心情为之开阔, 眼光为之远射,多美丽的秋天,多美丽的祖国,多美丽的人生!我们应该努力奋斗,使河山为之焕然一新,使人民脱离苦海,同登欢乐之境。诗中虽然仅写了眼前的景色和个人的感受,但是它的内涵意义,我们是能够体味出来的。不是这样吗?正是这样呵。

“漫天皆白”,《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起头的这一句,使我们想起毛主席的咏雪词。一望无垠,悉是银白,在这样雪天里行军,另有一种急迫的情调,这是景。下边两句接触到战争实况,头上高山屹立,眼前红旗飘飘, 千军万马闯过大关,一往直前,旗开得胜。白的雪,红的旗,红白相映;大的关,高的山,气象壮阔。我们读了这些壮丽的词句,情景宛然在目,如闻

风里红旗猎猎作响,令人兴起一种革命豪情。“此行何去”,下半阕开头先行设问,就像“今日向何方”一样,但下面的答句并不确切指明地点,仅说“赣江风雪迷漫处”,意境更为开阔。结束两句,才一声巨响,直抒本意, 像百川喧腾,奔汇大海,红军气势之壮,革命领袖信心之强,令人心气旺盛, 斗志昂扬。红军虽然还没有到吉安,但已连战皆捷,胜利在握,命令已下, 吉安的命运就决定了。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是 1930 年的作品。开头一句,就把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大气磅礴地表现了出来。红军是为人民幸福而战斗的天兵,这个“征”字很有气魄也很有力量。腐化而恶贯满盈,仅用“腐恶”二字,国民党反动派的实质就概括无余了。“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使我们想起《清平乐·六盘山》中的“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都是用了汉朝终军请缨的故事,表示红军的壮志和伟大力量。“鲲鹏”是庞然大物,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从这些句子里可以看出革命战争的目的,我方军民力量的强大, 敌人不得人心一定要失败的命运。“赣水那边红一角”,秀丽极了,雄壮极了。“偏师借重黄公略”,当时攻打南昌时,黄公略率领的红三军是右路军, 主力是红一军团,所以称他为“偏师”。毛主席在作品中特别提出了黄公略的名字,其中含着奖许之意,和《反第一次大“围剿”》中的张辉瓒一正一反,可以对照着看。下半阕,写工农红军战无不胜,气势雄伟,眼前的节节胜利,预兆着前程远大。结尾二句,真是气势冲天,情感之强烈,好似怒潮澎湃。读着它,如闻战鼓齐鸣,如闻千军万马向前挺进之声!读着它,会怒发冲冠,挺然而起!读着它,会昂首高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读着它,人民投入革命的狂飙之中,勇气奋发!这是革命浪漫主义的号角,这是万年不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最强音,构成了撼动人心的雄壮的尾声。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的第一句,把大自然的风光写得多么严肃而美丽,一个“红”字,十分耐人寻味。接下去写红军不可一世的气概。“万木霜天”正是杀敌的大好时光,我军个个“怒”不可挡,正是取胜的重要条件。自然风物与人物情态配合得多么至当恰好。“雾满龙冈”,“千嶂” 为之隐暗,因为雾障,景物不易看清楚,使得下面”齐声唤”的“唤”字格外动听,表现了红军打败敌人欢呼胜利的活跃情况。“前头”两字和“齐声唤”是联系着的。打了大胜仗,活捉了敌军的头目,递相传呼,一片欢腾。这首词作于 1931 年初,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之后,前半阕就是写旗开得胜的情况的。蒋介石第一次“围剿”失败后,又调动大军,进行第二次“围剿”。“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看来敌人的来势颇为凶猛,气焰也很嚣张。这样状写敌情,一方面表示在战术上决不轻敌,另外也含有对敌人嘲讽的意味。看呀,敌人的声势真不小,其实呢,不过是“银样 和青年同志谈毛主席的《词六首》——《蒋桂战争》《重阳》《广昌路上》《从汀州向长沙》《反第一次大“围剿”》《反第二次大“围剿”》 - 图1枪头”。事实证明也确系如此。汹汹而来,狼狈溃去,果不出毛主席所预料。”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红军所到之处,劳动人民得到解放,万众一心,斗志昂扬地加入了革命队伍,情景热烈欢腾,令人鼓舞。共工在毛主席眼中是一位永远屹立的胜利英雄,不周山也带上了象征意味。神话故事与现实斗争结合,使得意义和情调更加浓重,口语与典故杂在一起, 令人感觉它的韵味格外和谐而深远。“红旗乱”上承“工农千百万”,气魄多大!这个“乱”字把革命群众热烘烘、气昂昂的那种情景全盘托出来了。

让我们读一读最后一首——《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吧。 “白云山头云欲立”,这个起句,使整首词挺然立起。占代诗人写战争

的诗,也常常用“白云飞”、“风沙暗”、“飞雪白”等自然景色作映衬, 以增加氛围气。像“黄云陇底白云飞”、“行人刁斗风沙暗”、“大幕阴沉飞雪白”之类就是。但我们觉得毛主席这开头一句意味更好,特别是这个“欲” 字。古诗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全凭“欲”字传神,“云欲立”也是如此。我们心境安静时看白云,会说薄云轻舒或云意悠悠,但在我军向敌人进击的时候,白云也要为之挺立了。这“立”字是写景,也写出了红军意气冲天,怒不可遏的气势。“云欲立”的“云”字和“白云山”的“云”重复一下,读起来声韵特别美。在对敌人作战的时候,我们这方面居高临下,枪林相逼;敌人惊惶不已,草木皆兵,虽然狂呼乱叫,拼命挣扎,怎能挡得住我们的大军像飞将军从天而降似的从高处下来,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呢!

这首词作于 1931 年夏,第二次反“围剿”胜利之后。我军集中兵力,在吉安打了胜仗之后,又转向东方,驰骋赣闽边境。所以下半阕说“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苍茫的水,碧绿的山,真是大好河山如图画。七百里路的山山水水,被人的脚步连成了美丽动人的一片,真是赏心悦目, 从中可以看出红军的胜利、毛主席怡悦的心情。下面写我军摧敌如风扫残叶, 敌人虽然步步为营,把战线拉长到几百里,其奈我军何!“有人泣”,这“人” 是谁?是反动派,是蒋介石。这个句子满含讽刺味。从“嗟何及”三字中可以看出我军的战无不胜和敌人心劳日拙的颓败情况。

上面是我对毛主席《词六首》的一点读后感,领会得不深,谈得也不透, 在青年同志们读毛主席这六篇作品的时候,它要是能够多少有一点帮助,那我就很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