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基本粒子
什么是基本粒子 在古代就有一些哲学家认为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颗粒,不可再分,有基本的涵义,可称为基本粒子。19 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以化学反应为依据,提出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学说,使原子理论成为科学。原子作为基本粒子的概念,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科学家发现了电子。随后,确认氢的原子核就是质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不再是基本粒子。1932 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人们知道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这样,除电子外,质子和中子都是基本粒子了。后来人们又发现了正电子、中微子、介子等大量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数目的大量增加,使人们认识到它们也不可能是最基本的组分,所以有“基本粒子不基本”的说法。
中微子的发现 中子不是稳定粒子,它衰变为质子和电子:1 n→1P
0 1
+0 e。实验发现此衰变中动量不守恒。例如,静止的中子衰变成的质
子和电子应该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实验测量并非如此。瑞士物理学家泡利据此预言存在中微子,中微子不带电,质量可能为零,有极强的穿透力。把中微子的动量计算在内,反应前后的动量是守恒的。虽然到 50 年代才从实验上得到中微子存在的直接证据,但是物理学家已经肯定中微子也是一个基本粒子。中子衰变的正确反应应为
1 n→1P+ 0 e+ν
0 1 −1
ν为中微子的符号,ν为ν的反粒子的符号。
粒子的自旋 到本世纪 30 年代末,加上在宇宙射线中发现的μ子, 人们认为,电子、质子、中子、中微子、μ子和光子都是基本粒子。除中子和μ子是不稳粒子外,其余都是稳定的。基本粒子的主要特征除质量和电荷外,还有自旋,这是一个量子力学概念,表征粒子的内部属性,相当于经典物理概念是微粒的自转。它遵从量子力学的规律,以 h/2π为单位,只能取整数 0、1、2、⋯⋯,或半整数 1/2、3/2⋯⋯。上述 6 种粒子, 除光子自旋为 1 外,其余都是自旋为 1/2 的粒子。自旋为整数的粒子又称为玻色子;自旋为半整数的粒子又称为费米子。
粒子和反粒子 在本章第六节已经提到,每一种粒子都存在相应的反粒子。反粒子和粒子的质量、自旋都相同,电量相同而符号相反。对不带电的粒子,粒子和反粒子有其它的区分标志,这里不具体描述。在粒子的符号上加一横,代表反粒子,如ν为反中微子。也有的粒子的反粒子就是自身,而无区别,如光子。1932 年安德森发现了正电子,使反粒子的存在第一次得到了证实。其他反粒子也先后被发现。如反质子和反中子分别是1955 年和 1956 年在加速器中发现的。粒子和反粒子是互为反粒子的,只是当初称呼电子、质子等为粒子而已。我们这个世界是由粒子组成的,而不是由反粒子组成的。
核子玻色子遵从玻色—爱因斯坦统计,费米子遵从泡利不相容原理。
①
① 泡利不相容原理: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粒子同时处于相同的状态。
强子——介子和重子 本世纪 40 年代到 50 年代,从宇宙射线中又发现了一批粒子。比如发现了π介子和 K 介子,它们的自旋为零;又发现了与核子(质子和中子)属于同一类而质量更大的粒子,称为超子,有Λ超子、∑超子和Ξ超子,它们都是不稳定粒子。π介子就是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在 30 年代预言的传递核力的粒子和超子统称重子。介子和重子又统称为强子,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大。
粒子的奇异性 仔细地分析新发现的各种粒子的衰变反应,以及它们参与的其它反应,发现 K 介子和超子具有产生快,衰变慢和同时产生两个或多个粒子的新特性,与π介子和核子所有的性质不同,当时认为有些奇异,引入了一个称为奇异数的量子数来标志这种奇异性.K+介子和 K0 介子的奇异数为 1;Λ0,∑-,∑0,∑+超子的奇异数为-1;Ξ-、Ξ0 超子的奇异数为-2。具有奇异数的粒子,如其奇异数为 s,则其反粒子的奇异数为-s。π介子和核子的奇异数为 0。在强相互作用中,奇异数守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