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民族大起义

英国殖民者 17 世纪开始侵入印度。1600 年组成东印度公司,并以此作为侵略印度的主要工具。18 世纪中叶以后,英国殖民者利用莫卧儿帝国的解体,一面竭力排斥法国殖民者在印度的势力,一面加紧对印度的鲸吞和蚕食, 到 19 世纪中期完全吞并了印度。

英国殖民者在对印度进行军事侵略的同时,在经济上也进行着疯狂的掠夺和剥削。他们通过抢劫、垄断性贸易和征收高额赋税等手段,榨取了惊人的财富。据统计,1757—1815 年,英国从印度掠走的财富达 10 亿英镑。因此有人曾生动地比喻说,英国“像海绵一样从恒河上吸取了财富,又挤出来倒在泰晤士河中”。

在英国殖民者的压迫和剥削下,印度人民生活贫困不堪。占印度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每百人中有 99 人负债,遇有灾荒,就成批地死于饥馑。由于英国利用殖民地倾销商品,使印度手工业者被剥夺了谋生手段而找不到生活出路,有的死亡,有的流落街头沦为乞丐。

在英国殖民军中服役的印度士兵,其生活景况更为恶化。英国从印度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中共招募了 20 万士兵,他们受着 4 万英军控制,受尽了英国军官的歧视和欺凌。英国在蒙蔽和利用印兵征服了南亚次大陆以后,对印兵实行了更为苛刻的政策,印兵的薪金被降低,原有的一些优待也被取消,

而且不顾印度教的种姓规定,常常把他们调到伊斯兰教国家去作战。1856 年英国制定新的募兵法,规定印兵必须绝对服从长官的命令,企图以新兵代替旧兵,进一步取消印兵的某些权利。殖民军中的不平等待遇,引起了印兵的强烈不满。他们同印度受压迫受剥削的农民、手工业者一道,结成了最坚强的反英同盟。

①起义的爆发。从 1856 年起,印度社会各阶层都在酝酿反英起义活动。在农村中开始传递烧饼,作为联络起义的信号;在城市里出现了号召起义的秘密传单;在军队中以传递荷花作为秘密起义准备的标志。印兵中反英情绪最强烈,宣传鼓动最活跃。印度教士兵手捧恒河水,伊斯兰教士兵面对《古兰经》,庄严宣誓要消灭英国殖民者。印兵还利用暗语通讯方式,与各团队建立联系。

1857 年初,殖民当局下发的一种新子弹,是用涂有牛油和猪油的纸包装的,使用时必须用牙齿咬开,信奉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士兵都认为是对他们宗教信仰的侮辱,无比愤慨。印兵们经常秘密集会,联合附近居民,控诉殖民者的恶行,表示战斗的决心,准备起义。4 月,德里附近的米鲁特发生印兵拒绝使用新子弹事件,殖民者对参与这一事件的 85 名印兵判以 10 年重刑, 并当众加以侮辱,激起了印兵的更大愤怒。5 月 9 日,当被判刑的印兵被押赴监狱时,其他印兵举行会议,一致决定举行武装暴动。于是,新子弹事件就成了起义的导火线。5 月 10 日,驻在米鲁特的印兵首先发动起义,市民和郊区的农民也纷纷参加了战斗。起义者杀死英国官员,烧毁营房和殖民衙署, 释放狱中“政治犯”。5 月 10 日晚间,起义者行军 40 英里,浩浩荡荡向德里进攻,德里军民纷纷响应,把英军打得一败涂地。5 月 16 日,起义者控制了整个德里。

德里收复后,起义者拥立早已名存实亡的莫卧儿王朝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赫二世为印度皇帝,并以他的名义发布文告,号召人民不分宗教信仰, 团结一致,驱逐英国殖民者。同时,起义军人和市民代表共 10 人组成了行政会议,作为印度的临时政府。行政会议颁布命令,宣布废除殖民者实行的土地制度,取消贫民捐税,对地主、富商、高利贷者征收特别税。

以德里为中心的起义的胜利,推动了全国各地的反英斗争。起义烈火迅猛燃遍印度北部和西北部,一个月内,有 40 个地区发生了起义。接着,南部和东南部广大地区也相继爆发起义。全国各民族各阶层都纷纷响应和参加起义,使这一由印度士兵发起的抗英斗争发展成为印度民族反对殖民主义的大起义。

②德里、勒克瑙和詹西的战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以后,英国殖民者丧魂落魄,立即调兵遣将,向起义军进行反扑。1857 年 6 月,英军围攻起义中心德里。据守德里的 4 万起义军英勇善战,不断奇袭敌军,英军损伤严重。

英军围住德里 3 个月内不敢攻城。但是,起义军缺乏统一领导,没有乘胜突围。追歼敌军,贵族军官统领的军队,不服从出身微寒的总司令巴赫德·罕的调遣;一部分贵族、地主和买办商人投机倒把,抬高物价,制造混乱,通敌叛国,甚至炸毁起义军的军火库。这一切,使起义力量遭受很大的损失。9 月,英军增援部队到达,发动猛烈攻势,用重炮轰破德里城。起义者进行巷战,利用楼房和街道掩护,狠狠打击敌人,打死敌军 5 千余人,击毙英军两个司令官。9 月 20 日,英军占领了德里城。他们在德里大肆抢劫、烧杀、掳掠,犯下滔天罪行。医院伤员被杀死;不少老百姓被割下一块块肌肉,然后

搁在火上活活烧死;许多水井填满了害怕英军污辱而自杀的妇女的尸体。英军的暴行惨绝人寰!巴哈杜尔·沙赫二世皇帝为首的封建贵族集团向英投降。起义军撤退到恒河与朱木拿河之间的大平原,展开游击战。

德里失陷后,起义的中心转移到印度北部敖德公国的首府勒克瑙。早在1857 年 5 月底,敖德的士兵、市民和农民举行了反英起义,把英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敖德的行政长官兼司令官蒙哥马利·亨利·劳伦斯率领残兵败将龟缩在勒克瑙总督府,被起义军层层围困住。6 月,起义军不仅控制了勒克瑙,而且控制敖德全境,不断向总督府进攻。7 月,歼灭了几百英军, 把劳伦斯击毙。英军曾多次进攻勒克瑙,均被起义军打败。1858 年 2—3 月, 英国殖民者集中七八万兵力,180 门大炮围攻勒克瑙。起义者以少抗多,英勇奋战 20 多天后撤退。3 月 19 日,英军占领勒克瑙,实行极其野蛮的“抢

光”、“杀光”政策,洗劫两星期之久,勒克瑙所受损失达 600 万英镑。 勒克瑙失陷后,敖德的许多地区仍继续战斗,在阿拉哈巴德境内一个小

土邦首领宫瓦尔·辛哈,年逾八十,于 1858 年 3 月 18 日收编了一些从勒克瑙退出的起义队伍,时而集中兵力会战,时而化整为零突围,出没无定,到处打击敌人,把英军打得晕头转向。在一次渡恒河作战时,他的右臂中弹, 恐毒性蔓延全身,遂拔刀砍掉右臂,扔进河中,强渡恒河,继续指挥战斗。4 月 2 日,重新夺回小土邦,重创英军,4 月 26 日,辛哈臂伤发作而死。

英军占领勒克瑙后,开始进攻印度中部的起义中心詹西。早在 1857 年 6 月,詹西士兵和人民起义摧毁了殖民政权。在民族大起义的浪潮中,与英国有矛盾的詹西女王拉克什米·巴伊也参加了起义,并掌握了詹西地区的起义领导权。巴伊的丈夫詹西王死后无嗣,只有一个收养的儿子,英国殖民当局不承认他这个养子有权继承王位,引起了巴伊的愤恨,因此她积极参加反英起义。她领导詹西人民赶走英国殖民势力,使詹西维持独立达 11 个月之久。

1958 年 3 月,英军进攻詹西之前,女王就在詹西周围实行坚壁清野政策,以迎击敌人,并亲自修筑工事。3 月 24 日,敌军围攻詹西,23 岁的女王率领全城军民奋勇抗击。3 月 29 日,敌人的炮弹把城墙轰塌了一段,11 名妇女身裹毛毡,冒着枪林弹雨进行抢修;工匠们也日夜赶造武器弹药。起义军架着大炮向敌人射击。4 月 3 日,英军突入城内,詹西人民进行巷战、白刃战,杀死不少敌人。500 名坚守高地的壮士,誓与詹西共存亡,流尽最后一滴血。4 月 5 日,詹西陷落。女王巴伊手持武器,身穿男装,带领一支队伍突围,连

夜赶路 100 英里,与领导游击队伍的唐提亚·托比会师,继续坚持抗战。在

6 月 18 日一次战役中,女王的头、臂、眼、胸被敌人砍得鲜血直淌,她已神智不清时,仍在马上用佩刀把一个英军骑兵杀下马,最后女王巴伊英勇牺牲。

③后期的游击战争。詹西失守后,印度民族大起义由城市保卫战转为游击战。1858 年,约有 15 至 20 万人拿起武器,继续战斗。其中以平民出身的将军唐提亚·托比领导的起义队伍战斗得最出色。他率领的部队转战在恒河流域一带,支援过德里、勒克瑙和詹西等城市的保卫战,多次袭击英军据点。詹西失陷后,托比转战中印度,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到处袭击英军,烧毁军火库,夺取大炮,往往接连几个星期每天转移几十公里,使英军疲于奔命。他的部队,时而分散,时而集中,时而占领城市,时而放弃城市,选择有利时机打击敌人。英军四面八方包围他的部队,但他们总是不可捉摸地突出重围。

英国政府一面加强军事力量,疯狂镇压印度起义军,一面颁布英国女王

诏书,收买封建主为其效劳。1859 年 4 月 7 日,印度民族英雄、起义军领袖唐提亚·托比被叛徒出卖,献给英军。4 月 18 日,托比泰然自若、毫无惧色地走上绞刑架,英勇就义。其他一些游击队伍仍然坚持斗争,直到 1859 年底起义最后失败为止。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主义者, 削弱了英国的侵略扩张势力,有力地推动了印度和整个亚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