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军军制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国防的孱弱,使朝野上下强烈要求改革军制,改善装备,裁汰旧军,编练新军。清廷看到用西法操练的日本陆军打败了清朝湘、淮各军,于是决定也采用西方的方法试办新军。从此,中国军制开始向新的方向变革。

1894 年冬,清政府命广西按察使胡燏芬试办新军。胡燏芬在天津附近马厂(后移小站)练兵 5000,一切操练章程及火器等均照西法办理。这支军队被命名为定武军。1895 年 11 月,又命浙江温处道袁世凯接替胡燏芬编练新军。袁世凯将定武军扩编为一支包括步兵、炮队、马队、工程队在内的 7000 人的军队,定名为新建陆军。该军以德国人为教练,全军总统由袁世凯兼摄, 下设军务营务处、执法营务处、督操营务处、督队营务处、稽查先锋官以及教习处、粮饷局、军饷局、军械局、军医局、转运局、侦探局等机构。这便是近代中国第一支完全按西方模式训练的新式陆军。与此同时,两江总督张之洞也在南京编练一支新军,定名为自强军。戊戌政变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奉命将北洋各军改编为武卫军,以提督聂士成所部武毅军编为武卫前军,以提督董福祥所部甘军为武卫后军,以提督宋庆所部毅军为武卫左军, 以候补侍郎袁世凯的所部新建陆军为武卫右军,并另募亲兵 1 万为武卫中军。各军营制饷章,大率以新建陆军为准。

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武卫军战败瓦解。为改变清军在战争中所显示出的混乱、懦弱状况,清廷在推行新政中,统一新军编制,将全国新军分为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 3 等,要求各省按新军营制编练常备军。为对编练

新军的工作进行考查、督促,清政府于 1903 年成立了练兵处,以庆亲王奕 为总理练兵事务大臣,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以户部右侍郎铁良襄同办理。各省亦设督练公所。1904 年,练兵处提出了全国常备军约需 36 镇始足分布的设想;次年宣布统一编制全国已编各新军番号。1907

年,新建立的统摄全国军事工作的陆军部决定,将计划编练的 36 镇兵力视各省情况分配,要求用两、三年最多五年时间编练完毕。清廷企图通过这些措

施统一军制,加速新军建设,将地方军权收归中央。在编练新军的同时,清政府也着手整顿地方军队,主要是从绿营、练勇中挑选精壮,再招募民丁, 编成巡防营,其编制、装备、训练也基本采用新制、新法。对清政府编练新军的要求。大多数省的行政长官因循守旧,并不真心奉行,只有袁世凯和张之洞积极响应。张之洞依照日本陆军师团兵制,将其所辖护军营扩大改编为常备军左右两翼,共有官兵 7032 人。袁世凯经几年选募操练,至 1905 年已

编成北洋常备军 6 镇,并按顺序编成陆军第 1 至第 6 镇。这 6 镇军队实际上成为清末新式陆军的基干力量,也标志着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势力的形成。在清政府全力推动下,各省练兵工作有了进展。但是随着 1910 年清政府被起义的武昌新军推翻,编练新军的计划也即告中止。终清之世,只练成了14 镇又 18 混成协又 4 个标,全国新练陆军除禁卫军 2 协万余人外,共有兵

力 17.9 万多人。

清末编练的新军全面采用了西方的营制操法、薪饷制度和兵役制度。新营制规定,常备军实行军、镇(相当于师)、协(相当于旅)、标(相当于团)、营、队(相当于连)、排、棚(相当于班)的编制序列。军主官称总统,标主官称统带,营主官称管带,队、排、棚的头目分别称队官、排长、正目。军是部队最高建制单位,每军视情况辖 2 镇、3 镇不等。实际上,军这一级编制并未成立,因此镇也即成为新军的最高单位。新军军制不仅否定了八旗、绿营的世兵制,也否定了湘、淮军的勇营制。与旧兵制比较,新军制的最大特点是仿效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兵役制度,建立并实行了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制度。这是中国军队向近代化迈出的极为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