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与军工厂局的创办
19 世纪 60 年代,在西方列强入侵和农民起义的双重冲击下,清王朝中的一些具有改良思想的当权者不得不睁开眼睛看世界,对中国及世界的形势
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他们从无情的现实中终于看到,清王朝面临着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局”,列强所以敢于逞凶,清军所以遭致惨败,很重要的就是因为中国火器不及,武备不兴。为了寻求中国自强自立的道路,他们接受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纷纷上奏朝廷,主张开办洋务,学习欧美造坚船、制利炮的长技,按照“洋法”操练一支用近代武器装备的陆、海军, 增强国家的武备,以御外侮,以靖“内患”。尽管他们的建议遭到了以“天朝大国”自居、反对学习西方、拒绝任何变革的顽固派的政讦指责,但由于这些主张有利于维护清朝的统治,因此被朝廷所采纳,并作为一种国策开始推行。当时倡导和主持洋务活动的官僚被称作洋务派。其代表人物,在朝廷里是领班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奕和军机大臣文祥等,在地方是握有实权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张之洞等督抚官员。
在洋务派官员的主持下,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初起,清政府即着手从外国购买洋枪洋炮,使用机器创办军用企业,开厂办矿创办民用企业,用新法编练陆、海军及兴办新式学堂,向国外派遣留学生。这一系列活动,史称“洋务运动”。洋务运动自 60 年代开始到中日甲午战争止,共延续 30 年,而兴办军事工业,建立新式装备的陆、海军,则是其主要内容。奕曾经说过: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这可以说代表了洋务派的共同主张。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开始艰难地起步了。最早出现的制造现代武器的军事工厂,是曾国藩于 1861 年 12 月创建的“安庆内军械所”,该所主要是以手工制造子弹、火药、炸炮等弹药。随后,李鸿章于 1862 年在上海、1863 年在苏州建立了“洋炮局”,开始用机器生产枪炮子弹。接着,各省督抚也陆续创办各种兵工厂。到 1890 年止,洋务派所办的近代军工厂局共有 24 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和湖北枪炮厂,它们构成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主干。
①江南制造总局。1865 年,李鸿章购买了上海美商旗记铁工厂,并将上海的两所洋炮局并入,再加上从美国购来的机器,合并建成“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7 年该局由虹口迁至上海城南高昌庙,规模大加扩充,1891 年又进行了扩建,是晚清洋务派兴办的最大的综合性军工厂局。由丁日昌、沈保靖先后任督办,以美国人科尔任总监工,并由两个英国人任顾问。有工人 3500 多人,设机器厂、铸铁厂、枪厂、炮厂、火药厂、炼钢厂、轮船厂等十几个分厂。曾先后制造过旧式前膛枪、快利新枪,改制过林明敦式后膛枪;生产过旧式劈山炮、新式大炮、快炮,以及地雷、水雷等。1885 年该局制造了第一艘轮船“恬吉号”(后改名“惠吉”),至 1885 年先后制造大小轮船 10 余艘。此后就专门经营南北洋各省舰船修理业务。该局设有翻译馆和兵工学校,从而使其成为当时中国军工生产、培养军事技术人才、传播欧美军事科学技术的中心。
②金陵制造局。1865 年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将苏州洋炮局迁至南京, 并加以扩充,改名为“金陵制造局”,是淮系军队军火供应的重要基地。由英国军医出身的马格里任主持制造的监督,生产弹药和大炮。由于所造的大炮质量低劣,经常发生火炮膛炸事故,马格里因此被撤职。以后该局不再雇佣外国人,完全由中国人自己主持生产。1894 年后经两次扩建,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该局主要生产后装枪和各种炮弹、枪弹,其仿制的克虏伯炮及诺登飞、格林多管速射炮的性能在当时名列前茅。
③福州船政局(亦称马尾船政局)。1866 年,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后,由沈葆桢总理船政。聘用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为正副监督,从法国购入成套设备,并雇用几十名法国技师和工头,是洋务派兴办的最大的船舶修造厂。在创办船政局过程中,左宗棠注重发展中国自己的造船工业,与法、英技师签订合同,议定 5 年内“教习中国员匠能按图监造,并能自行驾驶”。1874 年日意格按合同撤退后,外国技工减少,由船政学堂培养出来的中国技术人员接管了技术工作,继续造船, 而且新造的船都是由中国人驾驶。该局拥有工厂 16 座,船台 3 座,船槽 1 座。
自 1866 年至 1895 年,先后建造大小船 36 艘,其中 21 艘为日意格撤走后自行制造。1869 年 6 月,船政局建造的第一艘木质船体蒸汽螺轮舰船“万年青号”下水,当时只有 150 匹马力;到 1887 年 2 月下水的甲巡洋舰“开济号”
已有 2400 匹马力,造船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该局还设有船政学堂,培养制造和驾驶轮船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分配在福州船政局和福建海军中工作。在中法战争中,该船政局曾遭法军严重破坏,战后经修复有了一定发展。其所造“平远号”钢甲巡洋舰成为北舰队的八大战舰之一,在中日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中发挥了一定的战斗作用。
④天津机器制造局。1866 年,奕奏准在天津高局制造军火,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负责筹划。1867 年,崇厚在天津建立了“天津机器制造局”,是洋务派在北方办的最大的军事工业。初聘英国商人密妥士主办,主要技师为英国人。雇佣工人最多时达 2700 人。该局又分东、西两局,东局专造火药、枪、炮、子弹和水雷;西局制造军需器具、军用物资和开花子弹。1870 年由直隶总督李鸿章接办,将机器局加以整顿和扩充,随后将密妥士和技术不精的外国人辞退。到 1876 年,该局制造军工产品的能力已较初建时提高了三四倍,并能承修军舰和小型机器船。1893 年,又建成了一个炼钢厂,供制造钢枪之用。于是,天津机器局便成为仅次于江南制造局的北洋大型综合性军工厂,其制品主要供应北洋水陆各军。
⑤湖北枪炮厂(后称汉阳兵工厂)。1889 年张之洞调补湖广总督,获准将原广州炮厂机器同筹建中的炼铁厂一起,于 1890 年移至湖北汉阳,创办了“湖北枪炮厂”。该厂机器是从德国购置,设备较新,规模较大,分炮厂、枪厂、炮架所、炮弹所、枪弹所等 5 个分所,雇佣工人约 1200 人。1898 年以后,又添设了炼钢厂和无烟火药厂。该厂所造枪炮质量较好,是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所创办的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
除上述几个大型军工厂局外,还有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创办的“西安机器制造局”、“兰州机器制造局”;丁宝祯任山东巡抚时在济南建立的“山东机器局”,后调任四川总督时,在成都建立的,“四川机器局”。另外,云南、吉林、山西、湖南、广东、台湾等省也都建立了制造军火的机器局。晚清政府兴办的军事工业,尽管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但它们毕
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机器工业,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性进步。这些军工厂局分别设在全国各大城市,东西南北中处处皆有;其中既有制造枪炮弹药的专业厂局,也有建造舰船的专业厂局,还有两者兼备的大型综合性厂局;在对欧美各种火器进行全面仿制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其产品有各种步枪、多管枪、机关枪、野战炮、攻城炮、守城炮、海岸炮、舰炮、舰船,以及弹药、地雷、水雷,乃至制造枪炮所用的优质钢材,基本上包括了当时清军所需要的各种武器装备,从而初步形成了我国近代军事工业比较
完整的体系,为改善清军的武器装备和国家的防御设施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通过兴办军工厂局,不仅从国外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产业工人和科技人员,传播了科学知识,而且由于使用机器生产,雇佣了大量出卖劳动力的工人,基本上按照外国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进行生产,因而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