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保障制度的变革

进入 19 世纪特别是自 50 年代以后,在欧洲、美洲一些国家,火器已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义务兵役制的实行,使兵员大量增加,建立了庞大的常备军和后备军。战争规模也不断扩大。军事技术的进步和武器装备的发展, 把世界军事史推到了近代。各国军队先后完成了向近代化的过渡,后勤保障方式也随之发生了与冷兵器时代及旧火器时代显著不同的变化。

第一,军队武器装备的筹措和保障方式由以往的就地供应为主,转变为后方供应为主。由于各种技术兵器数量急剧增长和火力极大增强,使枪炮、弹药等物资成为战争消耗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弹药需求量显著上升,技术保障成为后勤保障的重要内容。比如,克里木战争爆发后,在塞瓦斯托波尔包围战中,英、法军队动用了 2587 门炮,共发射了 238 万余发炮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提出“炮兵的预备队就弹药”。在这种情况下,军队的武器装备不可能再依靠临时筹措或依靠从外国进口,各国普遍建立起一整套生产、储备和供应的系统,建立起专门的后勤机构,在保障方式上开始采用中央供给制,同时辅之以军队携带和就地取给。欧洲一些国家在中央军事部门的部队编成内,设置了后勤机关、部队、分队,成立了总军需部门和各级部队军需部。法国在陆军部下除设军需部外,还设有军械部、财务部、军医委员会和兽医委员会,并在陆军中编有军需兵、卫生兵和弹药兵。美国陆军在第二次独立战争后的正规化建设时期,曾设立了军械部、卫生部、财务部、采购部,1818 年又设立了给养部。这些机构在陆军首长领导下,共同负责解决军队的后勤供给问题。

第二,军事运输由人力、畜力和自然动力运输为主,开始向机器动力的运输方式过渡。过去军队的补给主要是靠人力、风力驱动的舟船和人力、畜力为动力的车辆。近代以来轮船、火车的出现,使传统的运输手段逐步为先进的运输手段所取代。自 1807 年富尔顿建造的“克莱蒙特”号开始商业运行

后,到 1830 年,已有成百艘蒸汽船在内河水域行驶。特别是火车的发明,使交通变得迅速而又价格低廉。1860 年,美国境内已拥有 3.1 万英里的铁路线。在内战中,轮船、铁路成了重要的运输工具。战争期间,军需部拥有 274 艘

轮船,此外还包租了 1386 艘轮船,通过水路运送了大批武器装备和军用物

资。当时,南方仅占有 3.1 万英里铁路中的 9000 英时,北方则占有 2.2 万英里,铁路网比较完整。内战爆发后不久,为保障军事运输,林肯总统即将全部铁路置于自己的直接管理之下。铁路为部队运输提供了很大的机动能力。北方曾在 11 天时间里,通过铁路把布托马克集团军的第 6 和第 7 军共 2.5

万人、10 个炮兵连及其战马和 100 车行李,从弗吉尼亚运送到 1200 英里外的查塔努加。北军所以战胜南军,运输手段比较先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后,普鲁士也正是依靠铁路线,在 21 天内将 55 万军队、15

万匹马和 6000 门炮集中到法国边境,并运输了大量物资,为赢得战争胜利创造了重要条件。

第三,医疗保障由就地治疗为主,转变为后送治疗为主。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火器杀伤力的提高,战斗伤亡率也随之提高,医疗保障越来越重要。在 1846 至 1848 年的美墨战争中,美军参战人数最高时为 6 万人,死亡 12876

人,其中仅有 1271 人是阵亡或重伤不治而死,由于生病得不到及时治病和因

事故而死亡的人数远远多于死于子弹和刺刀的人数。而在 19 世纪中叶以前, 欧美国家每逢战事大都是临时组织医疗队伍。受伤或生病的士兵只有巧遇能干的医生并且是在环境比较好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得到治疗。战争实践的发展,迫使许多国家对这种医疗保障方式进行改革,将军事医疗机构正式编入军队序列,并配备养伤病床和各种药品。美国内战中,布托马克集团军的一名军医莱特曼创造了一项实际可行的医疗制度,即各团设急救站,负责把伤病员转送到野战医院,然后再由野战医院将伤病员转送到战区外的基地医院。这一改革方案于 1864 年 3 月被国会正式批准实施,从而使北方军的伤病员在战争中得到了良好的治疗。后来,许多国家的军队也都采用了这种医疗保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