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竹于胸的湖州竹派

960年,宋王朝建立。从宋真宗开始,统治集团内部提出了许多政治主张以挽救当时的社会危机,激进派的代表有王安石,保守派的代表有司马光、文彦博等,两个派别之间的斗争一直延续数十年。文同和苏轼就是在这个时候步入政坛。

宋代的政治、思想以及生活方式对当时文人们的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宋代的文学艺术作品含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深刻的人生感受。

同时,宋代的绘画艺术在题材扩展、表现手法以及审美意识等方面迈入了成熟辉煌时期,并在绘画题材专门化方面出现了精彩纷繁盛况。墨竹绘画艺术以其特殊的品位气节为文人政治家所钟爱,文人士大夫在绘画中涵养内心、抒发情怀、寄寓人生,成为一种时代的风尚。

我国画中墨竹的出现可以远溯至唐代与五代时期,究竟谁发明了墨竹画法,历来众说纷纭,难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传说五代时期李夫人映窗画竹,产生了第一张墨竹图。后来用水墨画竹的人渐多,可是真正使墨竹在画坛上自成一体,甚至成为一个影响广大的派别,那是宋代文同和苏轼创立的“湖州竹派”。

1017年5月20日,文同出生在梓州永泰县新兴乡新兴里,也就是后来的四川盐亭县永泰乡文同村,一个“儒服不仕”、以农为业的书香之家。父亲文昌翰饱读诗书,学识渊博,为人正直厚道。母亲知书达理,勤劳贤淑。他们家境虽不富裕,却乐善好施,济困扶贫,受到乡邻们的敬重和爱戴。

幼年时的文同聪颖好学,读书识字,舞文弄墨。尤其是文同的记忆力特强,常常过目不忘,小小年纪就能背诵许多诗文。父母亲很早就发现了他的天资聪慧。他们因势利导,严格要求,为文同提供了良好的读书环境。

文家诗书传家,珍藏着许多书籍,经史诸子、楚辞汉赋、乐府唐诗,乃至天文星经、地理、音律、医药等类型的书籍,应有尽有。父亲把这些书籍收藏在光线充沛、冬暖夏凉的南屋,让文同随时阅读。还准备充足的文房四宝,让文同学习书画。

文同便整日沉浸在诗书笔墨的海洋中。他的绘画天分也一点点现出来,大自然中的花草竹木,山石虫鱼,他都爱随手画来,而且画啥像啥。只要兴致一来,他便随意书画,有时就在洁白的墙壁上信手涂鸦,画得满壁都是墨迹。父母也听之任之,顺其发展,这更增添了文同对书画的兴趣。

1030年,文同13岁。传说,有一天,文同到永泰县城去卖柴,恰逢一乘官轿迎面而来,当时街上看热闹的人很多,推推攘攘,文同躲避不及,一下子连人带柴背篓就撞上了官轿,他立即遭到跟差的抽打。

文同忍痛回到家里,含泪告诉父母,述说心中的不平。他实在不明白官差凭啥打人?

父母告诉他:古往今来,就有好官与坏官。当官应当为民做主,爱民如子,才能受到百姓的拥护怀念。那些坏官令人憎恶,必将遗臭万年。

文同说:“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当好官,把那些贪官污吏清除干净!”

父母听了高兴万分,鼓励他以先祖文翁、文立为榜样,发奋努力,重振家族荣耀。

从此以后,文同树立了勤奋读书、出人头地、天下为公的远大志向。白天,他悉心帮助父母做农活家务,一有空闲,就埋头读书,常常通宵达旦地攻读。

有时他还经常到一个山洞里去看书,村里人很看重这位年幼远志的孩子,都称他为“石室先生”。他博通经史子集,无所不究,还没到20岁,就写得一手好文章,成为远近闻名的青年才子。

文同的家乡永泰绿竹遍布,住家的房前屋后更是竹林掩映,郁郁葱葱。传说一天夜里,月亮在深蓝色的天幕上伸出头来,倾泻下皎洁的光芒,照得大地像银色的世界。它把竹影映在了文同书房的窗纸上,那枝叶更加清晰,那意态显得更加孤高不群。顿时,引起了文同的极大兴趣!

文同心中一想:“嘿,我何不依照竹影摹画呢?”文同立即在书桌上铺开纸张,提笔勾画轮廓,然后填墨。画着画着,月光渐渐消逝了,竹影没有了,文同索性提起灯,快步走进竹林,把灯挂在竹枝上,利用灯光照出的竹影,继续摹画起来。

一天,正巧有一位织席的篾工,也走进来看画。文同很谦逊地征求他的意见说:“老人家,你编篾织席,跟竹子打交道大概几十年了吧?你对竹子一定是最了解的。你觉得我这几幅墨竹画得怎样呢?”

“你画的竹,形状上很像、很好、很活。只是美中不足,分不出春夏秋冬,也分不出个早午晚的时辰来。”

文同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他就像小学生一样赶忙求教:“请老人家指点,怎样才能分出春夏秋冬呢?”

“一年四季气候不同,春天气温好,竹粉生于节,笋梢出于林,根鞭出于篱,孙大于母。竹叶淡绿,纤巧清秀。夏天天气热,竹叶浓绿而肥润。阳光只能透过竹叶的缝隙照射下来。到了秋天,竹干迂回而劲,竹叶瘦硬而锐。到了冬天,天寒地冻,但竹子仍然是一片翠绿,被誉之为‘岁寒之友’。”

老人继续微笑道:“观察竹还有时辰的区分,比如朝叶沉、午叶扬、晚风吹来胡乱向。这些你都要记住。留心观察。”

经反复实践,反复琢磨。文同就尝试着不用勾勒法,直接在纸上用墨笔写竹。没想到竟然达到了十分满意的效果。竹子不但形象逼真,而且画者还能随心所欲。功夫不负苦心人,文同终于成功地创造出了画竹叶以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不施勾勒,一笔写成的“莫骨”画竹之法。

文同将自己探索出来的写意墨竹画带出山乡,逐渐被人们接受。同时他也在不断吸取书画艺术营养,不断改进自己的绘画方法和绘画意境。

文同墨竹一出,立即名声大噪!向他学画求画的人络绎不绝,接踵而来。有人请教文同画竹的奥秘,他回答说:“画竹之前,必须成竹在胸。”从此,“胸有成竹”就广泛流传开来。

在1068年至1077年间,文同先后任兴元知府、洋州知州。

传说,文同出任洋州知州那天,衙门前挤满了人。父老乡亲们想看看文大人坐堂的气派,文人雅士们想看看他画竹的技艺。这时,前任州官趁机讨好,大摆筵席为文同接风,还特地从南郑县请来一家汉剧班子。可是文同无心做官,有戏不看,逢宴不吃,常常漫步在汉江河畔,欣赏茂林修竹,清波激浪,寄情于山水之间。

文同的墨竹画早有盛名,他到洋州任职后,常有富户豪绅持绢索画,但他总是拒之门外。这天,他出外查访,途经谢村镇一家黄酒作坊门前,一位鬓发皆白的老人朝他点头微笑,热情的请他到屋里饮酒。闲聊中才知老人靠酿酒谋生,只缘他的作坊地处偏僻小巷,销路一直不好,生活非常艰难。

文同饮罢一杯黄酒之后,顿时喜上眉梢,于是,命随从取出文房四宝,一阵淡泼浓抹,便画成了一幅墨竹图。说来巧得很,正在文同往画上落款之际,他的表兄苏东坡也赶到谢村黄酒作坊来了。

苏东坡一边喝酒,一边赞叹:佳作,佳作!说罢,操笔在墨竹图的右下方画了一头黄牛,同时还写了七绝一首:

汉水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谗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没多久,洋州三县远近都知道文同和苏东坡为谢村黄酒题诗赐画了,人们纷纷前往观赏。真是门庭若市,生意兴隆,谢村黄酒很快就名声大震了。从此,作坊主把这幅文人画高悬中堂,供人观赏,招揽顾客。

在凤翔,苏东坡便与文同交往,并向这位年长的兄长学习墨竹绘画。两人不仅是亲家,情同手足,并且同为“竹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苏轼在凤翔遍访竹林,并在竹海深处筑一茅堂以供赏竹时落脚,并称之为“避世堂”,一方面可以消解官场之繁缛与应酬,可以在荒野竹林中图一时清静;另一方面的原因便是苏轼爱竹、画竹,有意无意中与清劲高洁的万干碧竹融为一体,体会文同相授的画竹“先得成竹于胸中”的原理。

经过多年的揣摩和学习,加上他文学、书法、绘画及阅历等方面的功底,他的墨竹艺术达到了“胸中元自有壑”的艺术境界。文同也在10年后欣喜地对一些求画的士大夫说:“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

1079年正月,文同抱病衰之躯离京赴知湖州任,途经陈州时客居丘驿之宾馆,由于病情恶化,不幸于正月21日与世长辞。就因为文同是死在了去湖州赴任的途中,故其与湖州就有了这么一层薄薄的关系,文同所创立的墨竹画派被称作“湖州竹派”,他也被叫做“文湖州”。

苏轼晚年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与丛竹朝夕相处,技艺更为长进,有诗写道:

东坡虽是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

前世画师今姓李,不妨还作辋川诗。

苏轼于文同病逝的3月调任湖州太守的。作为文同的表弟,一生视为知己的朋友,湖州竹派的最忠实的推广者与最热烈的鼓吹者,苏轼以他的才情与影响力使湖州竹派真正成为了当时文人圈内最受欢迎的一种艺术流派。

与此比较,文同的传世作品极少,只有《墨竹图》为文同的真迹,画面为倒垂竹一枝,形象真实,笔法严谨。画悬崖垂竹,主干曲生,至末端而微仰,寓屈服中隐有劲拔之生意。枝叶甚密,交相间错,向背俯仰各具姿态,画叶之墨色浓淡相依,正如米芾谈论文同画竹时候所说:“以墨深为面,淡墨为背,自与可始也。”

[旁注]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和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他写诗文时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精辟精绝,情韵深婉。

墨竹 墨画的竹子,相传始于唐代吴道子。北宋时期的文同、清代的郑板桥都是画墨竹的名家。郑板桥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妙。

楚辞 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这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文学体裁。楚辞是指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明显区别。

经史子集 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4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可见四部分类对古籍的重要意义。经、史、子、集4部分类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

时辰 古时把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我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淡墨 国画传统上有墨分五色之说:“运墨内五色具”。主要是说明墨的从浓到淡有5个色阶的差别。这样才能浓淡分明,画出色调层次,古人过去对墨的五色,有黑、浓、湿、干、淡,有人说是浓、宿、焦、退、埃,有人说是焦、浓、重、淡、清,还有用墨,浓、湿、干、淡、白作为墨的大彩,历来说法不一。

知州 古代官名。宋代至清代地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长官。唐代以建都之地为府,以府尹为行政长官。宋代升大郡为府,以朝臣充各府长官,称以某官知某府事,简称“知府”。明代以知府为正式官名,为府的行政长官,管辖所属州县。清代沿明制不改。知府又尊称“太守”、“府尊”,也称“黄堂”。

七绝 也就是七言绝句,是古代文体的一种。七绝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各两种,一是平起平收,首句押韵;二是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三是仄起平收,首句押韵;四是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士大夫 古时做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在中世纪,我国所独有的人事体制为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官吏,因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士大夫阶层,即专门为做官而读书考试的知识分子阶层。士大夫出现于战国时期,在古代历史上形成一个特殊的集团。他们是知识分子与官僚相结合的产物,是两者的胶着体。

团练 古代地方民兵制度,在乡间的民兵,也称“乡兵”。唐代设有团练使一职,类似民间的自卫队队长,以管理团练事务。宋代置诸州团练使,北宋时期苏轼曾任黄州团练副使。明代取消团练使,改以按察使、兵备道分统团练诸务。

[阅读链接]

竹画是我国绘画所特有的专科,历史悠久。唐代画竹已为独立题材,开始出现专门画竹的名家如箫悦。

他工于画竹,一色而有雅趣。这里的“一色”可能是纯用青色或绿色,而非墨竹画的黑色,但已开始对竹进行艺术抽象化,是工笔设色竹画走向墨竹画的关键的一步。

萧悦很珍重自己的艺术,有人求他只画一竿一枝,求了一年还未求到。有一次,他却画了15竿竹,送给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感谢他的厚意,也赞叹他的艺术,写下了《画竹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