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画派林立

清代画派,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他们中有承续明末董其昌衣钵的四王画派,以摹古为宗旨,受到皇室的重视,居画坛正统地位。活动于江南地区的一批明代遗民画家,寄情山水,借画抒怀,艺术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以金陵八家、“四僧”、新安派为代表。

清代中期,南方商业城市扬州,富商聚集,人文荟萃,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的一大都会。各地画家也纷至沓来,卖画献艺,扬州八怪就是其间最著名的一批画家。

此一时期扬名画坛的还有镇江地区的张崟、顾鹤庆创立的丹徒派。

描绘黄山景致的黄山派

黄山,雄伟秀丽,如诗似画,是我国的一处风景胜地,也是一座艺术宝库,是我国山水画的摇篮。黄山享有如此盛誉,功在明末清初创建的黄山画派的艺术大师们。

这些艺术大师开拓了这块艺术瑰宝,在当时“舟车闭塞”的原始山林中,把“天造的画境”绘成纸上丹青,传播民间,对当时的画坛和后来的山水画都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17世纪下半叶,我国社会发生了改朝换代的激烈斗争。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也强烈地表现出时代的革新精神。讲究抒写性灵,提倡气韵超逸,具有鲜明的特征。

明末清初,在安徽徽州地区,形成了一个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山水画流派,叫做“新安派”,其中的画家多为明末遗民,主要继承元代倪瓒画风,弘仁即为此派领袖。

弘仁,擅长山水,初从宋代人入手,后学元四家,尤受倪瓒影响,以瘦劲简淡的笔墨,表现幽僻萧疏的景致,传达冷逸秀峻的格调。他在构图上洗练简逸,笔墨苍劲整洁,善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由于他从黄山、武夷诸名山胜景中汲取营养,重视师法自然。

因此,作品格调不同于倪瓒,少荒凉寂寞之境,而多清新之意。直师造化,而别开生面,真实地传达出山川之美和新奇之姿,他作的黄山诸景都不受倪瓒画法约束,而深得写生传神之妙,富有生活气息。

同时,弘仁也十分重视师法造化,经常游历黄山、雁荡、白岳等名山,作品多以黄山白岳为胜,尤以黄山著称,“得黄山之真性情”,深得传神和写生之妙,笔墨苍劲整洁,富有秀逸之气,给人以清新的感受。查士标在题弘仁山水画写道:

渐公画入武夷而一变,归黄山而一奇。

弘仁的山水画,无论册页小品还是鸿篇巨制,或实地写生,或构思取意,黄山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梅清,1623年出生在安徽宣城,家学渊源,加之钟灵毓秀的宣城山水伴随着他成长。他从小生长阀阅,姿仪秀朗,浸淫诗书。年轻时即喜“与天下人士交结”,显露其豪迈的天性和过人的才华。

1654年,梅清中了举人,此后的他,孜孜以求功名。然而,4次北上会试均以落第告终,这时候,他多少有些心灰意冷。与此同时,又遇家道中落,于是,索性放弃仕途,退隐家乡。

梅清自45岁之后,便开始游历名山大川,以诗画交朋会友,与新安画派的渐江成为了好朋友。他拓宽眼界,开阔胸怀,增进了艺术灵感和情思,创作了大量以自然山川为表现对象的优秀作品。

石涛,原名朱若极,1642年出生在广西桂林靖江王府。他的父朱亨嘉是世袭的第十一代桂藩。他4岁时,其父朱亨嘉在广西桂林以宗室自称“监国”,后为广西巡抚所杀。幼年石涛由内官救出,逃至广西全州,为避清廷迫害,削发为僧,故画史称之为遗民画家。

石涛自小颠沛流离,过着流浪生活,没有受过正规的科举教育,但他天资聪慧,10多岁时便开始了绘画生活,“学画山水人物及花卉翎毛”,而画出来的东西居然受人称赞。

1666年,25岁的石涛云游到安徽宣城,寄居在敬亭山麓的广教寺。在这里石涛和梅清一见如故,很快便引为知己。

石涛来到安徽宣城,很快以其在绘画上表现出来的才华为当地俊逸所瞩目,经常与梅清等书画文坛才子诗酒唱和,交流作画心得。

石涛对自然山川始终如一地热爱着,游屐所至,莫不挥毫写生,特别是黄山景色的熏陶,在石涛的艺术生涯中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石涛在宣城住了15年,年年都要登临黄山览胜,甚至一年数次登临,乐此不疲,感应山川之灵秀,体悟松石之活力,使之创作的激情喷薄而出。

石涛以黄山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一次,石涛游黄山,新安郡守曹冠五得到消息后,特意来书索画,带来了“匹纸七十二幅”,要求石涛“幅图一峰”,石涛“笑而许之”。很快便画出了《七十二峰图》,每幅“笔无定姿”。

同一时期的作品还有《黄山八胜图》和《黄山图》,信笔挥洒,无不触处成春,一片生机。在笔墨技法上灵活多变,不拘成法,尤其善于用墨,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合,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浑厚之姿,新颖奇异,苍劲恣肆,其景色、构图、意境诸方面,表现出生动多变的艺术特征。

石涛自己也认为掌握了“黄山之真性情”。当然黄山本无性情,是画家用自己的性情去体悟黄山,经过画家个性化的艺术加工,最终表现出来的是一幅幅面貌和气质各不相同的黄山图。

受石涛作品的感染,梅清也在1671年第一次上黄山。其后石涛和梅清又多次登临黄山。梅清笔下的黄山,以黄山的真景作依据,更将自然的黄山升华为艺术的黄山。

梅清自认“余游黄山之后,凡有笔墨,大半皆黄山矣”。可见黄山在画家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位置。梅清画得最多的是黄山,其《黄山十六景》自题写道云:

余游黄山后,凡有笔墨,大半皆黄山矣。

该图册分别表现黄山的始信峰、西海门、光明顶、翠微寺等16个景点,每图皆有题句。

此外,梅清还有《黄山十景》、《莲花峰》、《天都峰》、《炼丹台》等大量表现黄山的作品。有些作品虽不能确指何处,但那山石、云海、松树以及颤动的线条、细密的皴法、轩朗的画面,一看便知是黄山。

由于梅清和石涛的介入,新安画派突破了地域的局限,从而形成了人们所说的“黄山画派”。

黄山画派与新安画派的区别在于“新安”是指一批徽州画家互为影响所形成的一个画派,“黄山”是指由黄山的外形和内容所决定,经过笔墨锻炼,抽象出的山水画类型。

黄山画派的大师们从黄山山水中不断吸取养分,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他们以凝重简练的笔墨、明快秀丽的构图和清高悲壮的风格、深沉宏达的旨意,在画坛独树一帜。

被后人称为黄山画派“三巨子”的石涛、梅清、渐江,是黄山画派最著名的奠基人。他们不受古法束缚,在写出黄山胜景的同时,不断求新,不断探索。虽同属一个流派,却都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风格。正是:

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渐江得黄山之质。

他们在我国古代画坛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旁注]

丹青 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故称画为“丹青”。《汉书·苏武传》:“竹帛所载,丹青所画。”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民间称画工为“丹青师傅”。也泛指绘画艺术,如《晋书·顾恺之传》:“尤善丹青。”

弘仁(1610年~1664年),清代画家。明代灭亡后于福建武夷山出家为僧,字渐江,号梅花古衲。为清代初期“四画僧”之一。擅画山水,笔法清刚简逸,意趣高洁俊雅。尤好绘黄山松石,为“新安画派”创始人,兼写梅竹,工诗。存世作品有《枯槎短荻图》、《西岩松雪图》、《黄海松石图》等。著有《画偈》。

查士标(1615年~1698年),明代末期生员,家富收藏,故精鉴别,擅画山水,为海阳四家之一。清代初期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诗人。与孙逸、汪无端、僧弘仁等书画家一起被称为“新安四家”。

举人 是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期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期,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也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

科举 科举考试,是古代为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隋唐时期至清代,朝廷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能使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梅清(1623年~1697年),清代画家。中举人后,考授内阁中书,与石涛交往友善,相互切磋画艺。石涛早期的山水,受到他的一定影响,而他晚年画黄山,又受石涛的影响。所以石涛与梅清,皆有“黄山派”巨子的誉称。

新安画派 明末清初之际,在徽州区域的画家群和当时寓居外地的主要徽籍画家,他们善用笔墨,貌写家山,借景抒情,画论上提倡画家的人品和气节因素,绘画风格趋于枯淡幽冷,具有鲜明的士人逸品格调,因为这群画家的地缘关系、人生信念与画风都具有同一性质,所以时人称他们为“新安画派”。

[阅读链接]

石涛15岁时,明代灭亡,父亲被唐王捉杀。国破家亡,石涛被迫逃亡到广西,在湘山寺削发为僧。以后颠沛流离,辗转于广西、江西、安徽、江苏、浙江、陕西、河北等地,到晚年才定居扬州。

他带着内心的矛盾和隐痛,创作了大量精湛的作品。最为人推崇的,是他画中那种奇险兼秀润的独特风格,笔墨中包含的那种淡淡的苦涩味。一种和苦瓜极为近似的韵致。所用世人皆知又让人费思的古怪别号:苦瓜和尚,瞎尊者。

苦瓜何解?石涛双目明亮,又何以称瞎尊者?流行的说法是:苦瓜者,皮青,瓤朱红,寓意身在清朝,心记朱明;瞎尊者,失明也,寓意为失去明代。失明之人,岂有不想复明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