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开生面——画派繁兴

在古代绘画史上,明代画风迭变,画派繁兴。在艺术流派方面,涌现出众多以地区为中心,或以风格相区别的绘画派系。

明代初年,各地画派均继承南宋院体画风的画家,后陆续被应召入宫,所以也使得明代院画一时呈现出取法南宋院体画的面貌,宫廷绘画创作达到鼎盛时期。

浙派绘画,也称为“浙江画派”,是明代初期画坛的重要绘画流派,中国画流派之一。它与明代宫廷绘画曾呈双峰之势,浙派绘画自宣德至正德年间,两派并列雄踞当时我国画坛。

明代正德年间以后,吴门派崛起,逐渐取代了南派画风,成为了明代的画派主流。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崇尚笔墨意趣和“士气”、“逸格”的元人绘画传统,其间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最负盛名,画史称“吴门四家”。他们开创的画派,被称为吴门派或吴派。

明末清初的画派有松江派和四僧画派,也是那个时候名噪一时的绘画流派。

元代四大家画派的兴起

元代立国之初,蒙古族统治者在教育程度、文化艺术素养等方面,与中原士大夫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遂礼遇儒臣,重视汉文化,从儒家经典中学习治国之道。

元世祖忽必烈具有雄才大略,他大力招揽人才,广收江南遗逸,重用汉族儒臣,还命汉族士大夫对皇室成员及蒙古族大臣弟子进行汉文化教育。等到了元仁宗和元文宗的时候,两朝帝王更进一步亲儒重道,礼遇文士,尤其喜好书画艺术。

元文宗在元大都建立奎章阁,任命画家、书画鉴藏家柯九思为鉴书博士,对内府所藏书画进行鉴别查定,翰墨之势达到了鼎盛时期。

元代绘画中,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因元代没有设立画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这些画家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

元代画家的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在创作思想上继承北宋末年文同、苏轼、米芾等人的文人画理论,提倡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士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

这与宋代院体画的刻意求工、注重形似大相径庭,形成鲜明的时代风貌,也有力地推动了后世文人画的蓬勃发展。

在元代90余年内,画坛名家辈出。元代的山水画创作,初期以钱选、赵孟頫、高克恭为代表,他们继承并发展了唐以来的山水画。钱选在青绿山水的创作中注入了文人画的笔法和意趣,表现了一种生拙之美。

赵孟頫的山水画面貌多变,他广收古法,自创新机,成就极为突出,高克恭浑穆秀润的画风则来自他对董源、李成、米芾等人绘画的研究。

等到了元代中后期的时候,这时则出现了号称“元四家画派”的黄公望、王蒙、吴镇和倪瓒,他们4人在艺术思想和创作方法上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赵孟頫的影响,但是每个人却又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和特色。

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年轻时曾做过地方小官,先是任书吏,后来,大约是45岁左右时,在一个叫做张闾的官僚手下做过椽吏,后游走于江湖。黄公望一度曾以卖卜为生,他还参加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红尘。由于长期浪迹山川,开始对江河山川发生了兴趣。

为了领略山川的情韵,黄公望居常熟虞山时,经常观察虞山的朝暮变幻的奇丽景色,得之于心,运之于笔。他的一些山水画素材,就来自于这些山林胜处。

黄公望居松江时,观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时终日在山中静坐,废寝忘食。在他居富春江时,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富春江北有大岭山,公望晚年曾隐居于此,他以大岭山为师,曾画有《富春大岭图》。

1347年,黄公望准备画一幅《富春山全图》,此时黄公望已是近80岁的老人了,前后经历4年左右的临摹才算告成。此图描写富春江两岸秋景,笔法上取董、巨,又自出新意,多用披麻皴,干笔皴擦,似平而实奇,整个画面,似融有一种仙风道骨之神韵。

《富春大岭图》纵0.74米,横0.36米。纵观此图,富春山重峦叠嶂,山巅晓雾迷遮,若隐若现。山脚两岸相接,兀石环抱,苍苔点点,坡上丛树槎丫,繁茂峥嵘。山径蜿蜒,盘伸幽谷,行间,可见小桥茅屋,隐落丛中,远处深涧,飞瀑帘挂,缓缓下泻,给人一种“发思古之幽情”的超脱感。

《富春山居图》经明沈周、文彭、周天球、董其昌、邹之麟等题记。邹之麟在题跋中称此图“笔端变化鼓舞,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

明清时期许多画家都从《富春山居图》中得到启示,影响深远。对明清时期影响深远的还有同样为元四家之一的王蒙,他自幼受外祖父赵孟頫的影响,喜好绘画,后来得到黄公望的指教,又常与倪瓒等人切磋,对山水画有独到的创新。

王蒙发明了解索皴画法,善用渴墨苔点,所画山水景色稠密,山重水复,布局繁密,苍郁深秀;他用解索皴和渴墨点苔,表现林峦郁茂苍茫的气氛,为他的独到处。

王蒙创造的“水晕墨章”,丰富了民族绘画的表现技法。他的独特风格,表现在“元气磅礴”、用笔熟练、“纵横离奇,莫辨端倪”。

王蒙山水师巨然,甚得用墨法。他常用皴法,有解索皴和牛毛皴两种,其特征一是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笔,以用笔揿变和“繁”著称。另一是用“淡墨钩石骨,纯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绝无余地,再加以破点,望之郁然深秀”。

倪瓒则称赞他“叔明笔力能抗鼎,500年来无此君。”他的画面空白不多,题咏有时兼用篆隶行楷,对后代明清画家影响较大。

倪瓒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中山水画中采用了典型的技法折带皴,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其作品以纸本水墨为主。

倪瓒的山水师法董源、荆浩、关仝、李成,加以发展,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平远,景物极简,多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岑。他的用笔变中锋为侧锋,折带皴画山石,枯笔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简中寓繁,小中见大,外落寞而内蕴激情。

倪瓒也善画墨竹,风格遒逸,瘦劲开张。画中题咏很多。他的画由于简练,多年来伪作甚多,但不容易仿出其萧条淡泊的气质。

在倪瓒的画论中,他主张抒发主观感情,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不求形似。明清时期受到董其昌等人推崇,常将他置于其他3个人之上。

此外,吴镇18岁开始学画,年轻时游历杭州,吴兴,饱览太湖风光。开眼界,长见识,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启迪了他创作灵感。

吴镇工诗文书法,绘画题材多为渔父、古木、竹石之类,善画山水、梅花。草书学巩光,山水师法董源、巨然而又独出机杼,以雄强笔法辅以丰富墨法,自有一种苍茫沉郁、古厚纯朴之气。

1347年,吴镇68岁,他侨寓嘉兴春波门外春波客舍,专写墨竹。在那个时候他与友人会于精严寺僧舍,心仪佛门,始自称“梅沙弥”。

元代山水画派是由士大夫心态转向文人心态失意痛苦的写照。从而更加重视主观意趣和水墨风格,或苍茫浓郁,或墨气四射,或疏寂简洁,或地老天荒。

元代山水画派将笔墨线条的美推向极致,他们强调绘画笔墨可以具有不依存于景物的相对独立的美。而且将书法与绘画相结合,强调笔意墨趣书味及其所传达的意兴气势、空间张力、时间构成等独特意境,成为元代山水的根本特色。

元四家对于山水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4人均是江浙一带人,都擅长水墨山水并兼工竹石,为典型的文人画风格,他们生活在元末社会动乱之际。

虽然每个人社会地位及境况不尽相同,但他们不得意的遭遇是相似的,在艺术上都受到赵孟頫的影响,通过他们的探索和努力,使我国的山水画在笔墨技巧方面达到了一个高峰,对后世的绘画,尤其是“南宗”一派影响巨大。

元四家的山水画创作实践和理论,代表了此时山水画发展的主流,对明清时期的山水画派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为移情寄兴手段的山水画,在元代画家手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画家的人格与个性,在笔墨技巧的探索上也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是古代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高峰。

[旁注]

元仁宗(1285年~1320年),全名为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元代第四位皇帝,蒙古帝国可汗,是元武宗弟,元武宗封他为皇太弟,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在位期间,减裁冗员,整顿朝政,推行“以儒治国”政策。

钱选(1239年~1299年),宋末元初著名画家,与赵孟頫等合称为“吴兴八俊”。别号清癯老人、川翁、习懒翁等,继承苏轼等人的文人画理论,提倡士气说,倡导戾家画。他提倡绘画中的“士气”,在画上题写诗文或跋语,萌芽了诗、书、画紧密结合的文人画的鲜明特色。

倪瓒(1301年~1374年),元代画家、诗人。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书法从隶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

黄公望(1269年~1354年),元代画家。所作水墨画笔力老道,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经验创作之谈。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

王蒙(1308年~1385年),元代画家。赵孟頫外孙。山水画受赵孟頫影响,师法董源、巨然,集诸家之长自创风格。作品以繁密见胜,重峦叠嶂,长松茂树,气势充沛,变化多端;喜用解索、牛毛皴,干湿互用,寄秀润清新于厚重浑穆之中。存世作品有《青卞隐居图》、《夏山高隐图》、《丹山瀛海图》等。

题咏 为我国文化史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凡名山大川、古画法帖、名园遗址、古刹名寺,都有文人雅士的诗联题刻,因为以诗歌颂扬为主,故名“题咏”。

董其昌(1555年~1636年),明代书画家。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吴镇(1280年~1354年),元代画家。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取马远、夏圭,干湿笔互用,尤擅带湿点苔。水墨苍莽,淋漓雄厚。喜作渔父图,有清旷野逸之趣。墨竹宗文同,格调简率遒劲。存世作品有《渔父图》、《双松平远图》、《洞庭渔隐图》等。

赵孟頫(1254年~1322年),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之一。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阅读链接]

黄公望年轻时做过地方小官,先是任书吏,后来,大约是45岁左右时,在一个叫做张闾的官僚手下做过椽吏,后因张闾犯了官司,黄公望遭诬陷,蒙冤入狱。出狱后,不再问政事,遂放浪形骸,游走于江湖。后参加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红尘。

由于长期浪迹山川,开始对江河山川发生了兴趣。为了领略山川的情韵,他居常熟虞山时,经常观察虞山的朝暮变幻的奇丽景色,得之于心,运之于笔。他的一些山水画素材,就来自于这些山林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