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体画的楷模南宋四家

宋代绘画继承了五代西蜀时期和南唐时期的旧制度,培养和教育了大批的绘画人才。宋代两代绘画各有风格特色,南宋四家指南宋画院的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四家中李唐略早,刘松年、马远、夏圭继承和发展了李唐的画法,成为南宋画院的主流。

南宋四家对五代、北宋时期的山水、人物画进行了重大变革,创立了南宋时期的“院体”画风,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他们的山水画很多取材于东部浙江一带的山川,在山石的画法上,常先用水笔淡墨轻画,然后趁湿用浓墨再画,造成水墨淋漓的特殊效果。在构图上,他们改变了唐代、五代、北宋时期山水画中全景式构图,山水样式奇特。

李唐,原是北宋时期画院待诏,离乱后到临安街头卖画,被一个内官发现后又重入画院。他是宋代绘画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他所画的山水、花鸟、人物、耕牛等皆精,山水成就最为杰出,成为南宋画院盟主。所作笔墨峭劲,气势雄峻,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法,画水打破鱼鳞纹程式,得盘涡动荡之状。

李唐师承古人而超越古人,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是一位人品正、画品高,震烁古今之现实主义伟大画家,对后世影响很大。

他的传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乳牛图》、《江山小景图》、《长夏江寺图》、《采薇图》、《濠梁秋水图》、《晋文公复国图》、《晓雪山行图》、《山水》等。

李唐也培养了一些弟子,其后马远、夏圭继承和发展了他的画风,并和他一起,并称为“南宋四家”。

马远,山西永济人,他的祖父、伯父、父亲、兄弟均为南宋画院画家。他的人物、山水、花鸟都很擅长,尤以山水画的成就最为突出。

马远也曾在南宋画院任待诏。他在艺术上克承家学而超过了他的先辈。他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雄健的大斧劈皴画奇峭坚实的山石峰峦,以多姿形态画梅树,尤善于在章法上大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度空白,表现空蒙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

《梅石溪凫图》是马远的代表作。图中画山崖侧立,腊梅倒垂,薄雾蒙蒙的涧水中,一群野鸭正在游戏。山石以斧劈皴法画之,方硬峭拔,与用笔轻快、毛羽松蓬的野鸭形成鲜明的对比。

画面呈典型的对角线式构图,岩石、梅树都偏居画面的左上部分,梅树枝条的走势更强调了此种布局的形式感,右下方的野鸭既起到了平衡画面的作用,又是全图的点睛之笔,一幅“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景象,无限生趣。

生于悬崖的梅树倒悬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鸭嬉戏,处处都洋溢着春日活跃的生机。此画绘梅枝斜出石上,水中有群凫飞集浮泳。剪裁、构图新巧。有款“马远”两字。

图中所绘梅枝刚劲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树干,显得“瘦硬如屈铁”。山石用大斧劈皴,坚实,爽朗而有力。水波绘制生动,表现迂迴、盘旋以及由微风吹起的微波,画得十分动人。

马远的山水画变古来诸家全景之法,新奇布局,因此有“或峭峰其上,而不见顶;或绝壁直下,而不写脚,或近山参天,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一人独坐”的说法。

峭壁之上,两棵梅树一上一下,红白相映,错落而开。红梅枝干虬曲,取苍龙探海之势,这是马远画树的典型画法,人称“拖枝马远”。

画面左下方的白梅与红梅呼应,俯仰成趣。花朵用色粉点染而就,尽态极妍,正是马家“宫梅”本色。树下石边一泓碧波,10只野鸭嬉戏水中,惬意安闲,水面荡起一层层细细的波纹,颇富于韵律和节奏感。

野鸭虽小,却勾染点簇,精细不苟,毛羽灿然,其灵活的身姿,或顾盼、或相呼、或理毛、或觅食,各具情态,显示了画家精湛的写生造型能力。画面上方留出空白,迷茫空潆,引人入意境悠远的尘外世界。

清人笪重光的绘画理论著作《画筌》记载: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观此画方知此言不虚。在此画中未见马远题款及印章,如不细心查看,连作者的题名也不易找到。原来马远将自己的姓名以近似点苔的笔法藏在岩石下部空白处,稍不留心就会让人误以为是点苔之笔。其构思的巧妙和独到由此可见一斑。

此幅剪裁新巧,布景疏阔。山石用大斧劈皴,梅树枝干转折方硬,笔力恣健,梅花用色簇点而成,略写其意。唯野凫的画法,稍作细密的用笔,但和一般院体的工致画风自是不同。

夏珪,南宋宁宗时期任画院待诏。他早年攻人物画,后以山水著称,取法李唐,也写雪景,全学范宽。他善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称为“拖泥带水皴”笔法苍老,水墨浑融,构图北宋时期重峦叠嶂的全景山水为近景或局部特写。

他的画风有范宽,夏珪与马远同时而略为后出,艺术特色相近而又有所不同。马画“意深”而夏画“趣胜”,但都属水墨苍劲一路,时称“马夏”,同时为南宋院体山水画的代表。

夏珪的代表作《溪山清远图》,卷首古松巨石,烟雾丘陵。平移而下,可见丛掩映山庄,有农夫、僧者徐行。江水辽阔,远山空蒙,风帆点点。对岸突起悬崖苍岩,树木森森。

山外有小桥接岸,桥上有人谈话,桥下货船忙于装卸,桥边为村树篱舍,与近景相对处为水夭苍茫,令人心旷神怡,漫步出村观烟波浩渺,茂林叠翠,奇峰突兀,山下巨石大树,浅溪木桥,平滩斜坡,过坡至山村茅棚处则卷终。

画中景物变化甚多,时而山峰突起,时而河流弯曲。画家运用仰视、平视和俯视等不同角度取景,使起伏的峰峦和层层叠叠的巖壁,以及蜿蜒的河川,因为不同的视点在各个独立的段落里,产生独特的空间结构。

画松树林木笔墨变化非常多;画山石是用大斧劈皴法,而这种技法是从李唐的斧劈皴变化出来。画家以干枯的笔墨勾画石壁轮廓,再用夹杂着大量水分的笔墨迅速化开,使画面上产生水墨交融,淋漓畅快的感觉。

夏珪有意识地使突崖与平江、高岭与浅溪,茂林与疏石、横山与点帆在量上相错综。马、夏山水这种大胆剪裁,突破全景式而画边角之景,因而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

刘松年,因居清波门而被人称作“暗门刘”,是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宫廷画家,其师张敦礼是李唐的学生,因此他的画风与李唐一脉相承,却更显精细秀润。比起李唐多描写北方山水,刘松年则多描写西湖一带的风光。张丑诗写道:

西湖风景松年写,秀色于今尚可餐;

不似浣花图醉叟,数峰眉黛落齐纨。

刘松年所画的人物神态生动,精妙入微。他还是位爱国画家,拥护抗金,反对投降,他曾苦心孤诣画《便桥图》,希望统治者效法唐太宗战胜强敌突厥,而不要效法唐高祖之逃跑投降政策。他还画《中兴四将图》,表彰岳飞、韩世忠等民族英雄之伟绩。

刘松年的传世代表作《四景山水图》、《天女献花图》卷,以及1207年作的《罗汉图》和1210年作的《醉僧图》和《雪山行旅图》等。

由李唐、刘松年再到马远、夏珪,发展出了南宋时期独具特色的山水画。这种“一角半边”的构图,在画面中留下大片空白,使画面和景物变得更加简洁、主体鲜明突出而意境完整。这是“南宋四家”在总结前人绘画经验的基础上,在艺术上高度提炼得到的构图样式,使画面情景交融,富有浓郁的诗意。

以“南宋四家”为代表的南宋院体画在南宋灭亡后,并未消失,而是潜伏在民间,直至明代建立,对明代院体画有着深刻的影响。

[旁注]

待诏 古代官名。汉代以才技征召士人,使随时听候皇帝的诏令,称之“待诏”。唐代初期置翰林院,凡文辞经学之士及医卜等有专长者,均待诏值日于翰林院。宋代有翰林待诏,堂写书诏。辽有翰林画待诏。明清时期,翰林院中仍置有待诏,掌校对章疏文史,但地位低微,秩从九品。

《万壑松风图》即《五代巨然万壑松风图》,画作出品五代时期。画中屋宇,以界画而成,表现了画家怀有丰富的绘画技巧。从此画的艺术风格看,当是画家的晚期作品。

焦墨 也可称之为枯笔、渴笔、竭墨。黄宾虹晚期作品多有枯笔山水,画风浑厚华滋,笔墨深沉而浓黑,当为焦墨画者之楷模。后者有张仃、崔振宽、赵亚铭、向维果等皆擅以焦墨作画。

写生 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基本有“风景写生”、“静物写生”和“人像写生”等多种根据描绘对象不同的分类。凡是国画临摹花果、草木、禽兽等实物的都叫写生;摹画人物肖像的则叫写真,而与之相应的有“写心”和“写意”。

印章 秦代以前,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唐代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遂改称为“宝”。唐代至清代沿旧制而“玺”、“宝”并用。

拖泥带水皴 古代山水画的专用技法之一,使用此种皴法要求画者在对景物做全面观察理解,紧紧抓住景物的形、神、势,借助形象记忆,发挥笔墨特点,画中的景物与笔墨一气呵成,浑然一体,这样气脉疏通,气韵也自然生动。

大斧劈皴 即唐李思训所创之勾听方法,笔线遭劲,运笔多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称“斧劈皴”,这种皱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

张丑(1577年~1643年),明书画收藏家、藏书家、文学家。原名张谦德,后改名丑,善鉴藏,知书、画,1626年著《清河书画舫》12卷,对“鉴定之学”作了较为深入的叙述。

《中兴四将图》图中描绘了南宋时期四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全身立像。将领诸像比例准确,姿态自然,衣饰线描劲健流美。人物刻画,或威武或庄重,或深沉或平静,不同形象各具个性特点。侍者的年龄和相貌各异,但都身姿挺健,表情恭谨而机敏,颇有军士风范。

[阅读链接]

马远的《晓雪山行图》,描写的是大雪封山的清晨,一位山民赶着两只身驮木炭的小毛驴在白雪皑皑的山间行走。

山民衣着单薄,弓腰缩颈,使人感到雪天寒气逼人。毛驴、竹筐、木炭及人物衣纹均用干笔勾勒,并施以水墨渲染。

作为环境的山石以带水墨笔作斧劈皴,方硬有棱角,远处山石用水墨大笔扫出。近处树枝以焦墨钩出,横斜曲折富有变化,远处用淡墨钩出。近与远的笔墨浓与淡效果,有着较强的画面空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