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苍郁灵秀的松江派

明代万历年间的时候,由于顾正谊人品高洁,居常好读书,由于家乡多名迹,潜心于临摹鉴赏,而且精于绘画。

在那个时候,顾正谊与浙江画师宋旭、松江人孙克弘是最要好的朋友,他们经常探讨一些绘画方面的旨趣。如山水多作方顶,层峦叠嶂,少著林树,自然深幽,所以自成一派,也就是“松江派”。后来因为华亭人居多,也称为“华亭派”。

顾正谊工画,早年即以诗画驰名江南,后游长安,名声大噪。他喜欢与同郡宋旭、孙克弘等画友穷探画趣。家中收藏名画甚富,尤以元四家为多。

顾正谊的山水初学马琬,后出入于吴镇、黄公望,画山多作方顶,层峦叠嶂,少蓄林树,自然深秀。后来的松江派首领董其昌也曾得其指授。

而顾正谊的好友孙克弘最初以花鸟著名,晚年又学马远水、米友仁父子云山,并擅人物、兰竹。其画善用枯笔,着墨设色,皆极古淡。他个性豪爽,交友极广,提携后进画家不遗余力,对推动松江画风,立下了功劳。

莫是龙、顾正谊与孙克弘皆当时华亭望族,以及后来的董其昌等人,由于松江派在绘画上的造诣以及对绘画理论的阐扬,而且家藏丰富的艺术珍品,可供鉴赏观摩,因此成了早期松江画派的核心人物,领导并推动松江画派逐步进入兴盛时期。

松江画家董其昌、陈继儒等的绘画理论,皆源流于此,顾正谊初学画于本地画家马琬,后画风与元四家相仿,早年即以诗画驰誉江南,他也是画家董其昌的老师。

至1589年,在那个时候,董其昌已经是34岁了,这年经过他的坚持与努力终于考上了进士,供职于翰林院。到了翰林院,董其昌得以继续努力和探索自己的书画艺术。董其昌还是一个十分跋扈之人。

那一年,翰林院学士田一儁去世,因为一生贪腐,为求身后少遭骂名,他便自告奋勇,告假护柩南下数千里,送老师回福建大田县。

董其昌还一度担任了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但因为朝中复杂的人事关系,不久后他便告病回到松江。而由于京官和书画家的双重身份,使他的社会地位也与往常大不一样了。

后来又迎来了董其昌的仕途和绘画才艺的双高峰,他相继担任了湖广提学副使、福建副使,一度还被任命为河南参政从三品的官职。因此许多附庸风雅的官僚豪绅和腰缠万贯的商人纷至沓来,请他写字、作画、鉴赏文物,使得董其昌名声大振,一度成为了名动江南的大画家。

在那个时候,董其昌画名鹊起,而且还拥有了良田万顷、游船百艘、华屋数百间,成为了松江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名副其实的大官商。

虽然董其昌在这时的政治地位较为一般,但是他在绘画领域的成绩斐然,足以算是当时最赫赫有名之人。他凭借着自己的权力在士林中树立了很高的声望,并且对明末的文人绘画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董其昌在当时书法上有“邢张米董”之称,他凭借其画技与位高权重的官位,人们把他与临邑邢侗、晋江张瑞图、天米钟并列。后来的绘画上便有了“南董北米”之说。

董其昌还联同书画家莫是龙、陈继儒等人提倡“南北宗”之说,他们将“院体”山水画与“文人画”巧妙地分成了南北两派。

董其昌强调以古人为师,但反对单纯机械地模拟蹈袭。随着阅历的增加、思想的成熟,他在继承前人技法时不倚傍他人庑下“作重台”,而是有选择地取舍,融入自己的创意。

董其昌认为如果离开了自己的创意,古人的精神也难以表达,故应以自己独创的形式再现古人的“风神”。凭借自己对古人书画技法得失的深刻体会,他摄取众家之法,按自己意运笔挥洒,融合变化,达到了自成家法的化境。

董其昌的山水画大体有两种面貌,一种是水墨或兼用浅绛法,这种面貌的作品比较常见;另一种则是青绿设色,时有出以没骨,比较少见。

董其昌十分注重师法古人的传统技法,题材变化较少,但在笔和墨的运用上,有独特的造诣。他的画风在当时声望显著,成为“松江派”的首领。

然而松江画派的后起之秀的很多,如陈继儒、璩之璞、陆万言、赵左、宋懋晋、朱国盛、吴振、沈士充、蒋蔼、李绍箕、顾懿德、顾胤光、董孝初、曹文炳、顾善有等,均名留画史。

在相当长的时期,松江画派一度以董其昌和赵左为首。董氏对山水画造诣很深,在绘画理论和古画鉴赏方面也有很大贡献,《松江府志》中赞其画为:

集宋元诸家之长,引以己意,论者称其气韵秀润,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

而到了明代后期,松江人赵左学画于宋旭,他善用笔墨,画云山以己意出之,有似米非米之妙。他主张“画须得势”,其论深入精辟。

所谓“势”,即是“理”,合理即得势。又主张技巧与理论并重,学画应多阅读前人画论以吸取技巧经验,并强调作画须重韵味,他的绘画理论,对松江画派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明代莫、顾、孙、董等热情好客,乐于交游,宅第巨大,庭院雅秀,一时士人云集,这些家院成为研究鉴赏及临摹古迹的理想场所。

陈继儒隐居之所小昆山,这里环境幽静,风光秀丽,是写生作画佳处,画家们经常在此聚会,城内本一禅院原名北道堂,在元时已因赵孟頫兄弟而闻名,至明代又有偶萍禅师雅好书画,在此以文会友,吟诗作画。

位于舟山西门外的超果寺也是因为画家们常来这里聚会,无形中成了绘画研究中心之一。松江画派的名称和影响了元明两代,松江画坛人才济济,创作繁荣,在全国绘画界有重要地位,但对松江画派的称谓,却有“松江派”、“华亭派”、“云间派”,“苏松派”等名。

[旁注]

宋旭(1525年~?),明代画家。,为“苏松画派”的先声,为吴门派支流。博宗内外典,通禅理。善山水,兼长人物。万历间名重海内。师沈周,学有师承,故出笔逈不犹人。其山头树木,苍劲古拙,巨幅大幛,颇有气势。与云间莫廷韩,入芟山社绘白雀寺壁,时称妙绝。

孙克弘(1532年~1611年),明书画家、藏书家。礼部尚书孙承恩子。以荫授应天治中,官至汉阳知府。生性巧慧,声音洪亮,状貌疏野。所居四壁皆画苍松老柏,崩浪流泉,有一种澄泓萧瑟之意萦绕其间。

诗画 除了指“诗画轴山水”之外,也跳脱了水墨画的范畴,用于指称“融合诗与画为一体”的艺术作品。这种作品在乍看之下似乎是以“画”为主体,但其实由于重视诗与画的交融,其实“符合图画意境的诗句”与“符合诗句意境的图画”是彼此相依,缺一则无法完整表达作品之意。

翰林院 在古代历史上,曾长期存在着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那就是翰林院。尽管其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波动,但性质却无大变化,直至伴随着传统时代的结束而寿终正寝。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

书法 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中国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文人画 也称“士大夫甲意画”、“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画中流露着浓烈的文人思想。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某些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就出现了,但是文人画作为正式的名称,是由元代画家赵孟頫提出的。

《松江府志》指松江府的府志。松江之建置,始于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华亭县,明初洪武年间改为直隶府,领华亭、上海、青浦三县,为江南缴税大区。《松江府志》最早撰写于元代,如张之翰有大德《松江郡志》8卷,南宋时期还有杨潜撰绍熙《云间志》3卷。

[阅读链接]

董其昌中进士之后曾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几次反复起用。

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他是海内文宗,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明代晚期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

《画史绘要》评价道:“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董的绘画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很大,一直以来,董其昌的作品都是大收藏家寻觅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