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画风的扬州画派

清代康熙末年,扬州以经济繁荣而著称,这里富商大贾,四方云集,尤其以盐业兴盛,富甲东南。经济的繁荣,也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兴盛。扬州因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许多名士,汇集于此。

富商大贾为了满足自己奢侈生活的需要,对物质和精神上的产品也就大量地需求,如精美的工艺品、珍宝珠玉、鲜衣美食,在书画方面更是着力搜求。

中产之家乃至平民中稍富有者,也力求将书画悬之室中,以显示自己的风雅审美情趣,民谚有“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之说。

因为对字画的大量需求,吸引和产生了许多的画家络绎不绝。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本地画家及各地来扬州的画家稍具名气者就有100多人,其中不少是当时的名家,扬州有8个怪人就是其中的声名显著者。

这8人与他人不同,他们善于从大自然中去发掘灵感,从生活中去寻找题材,下笔自成一家,不愿与人相同,在当时是使人耳目一新的。人们对8个怪人那种抒发自己心灵、纵横驰骋的作品,感到新奇。

“八怪”的作品有违人们欣赏习惯,人们觉得新奇,也就感到有些“怪”了,于是就将8人称为“扬州八怪”。正如八怪之一的郑燮自己所说:

下笔别自成一家,长于诗文。

“扬州八怪”不愿走别人已开创的道路,而是要另辟蹊径。他们要创造出“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来自立门户,就是要不同于古人,不追随时俗,有自己独创的风格。

“扬州八怪”他们大多在生活上都历经坎坷,最后走上了以卖画为生的道路。他们虽然卖画,却是以画寄情,在书画艺术上有更高的追求,不愿流入一般画工的行列。

“扬州八怪”的学识、经历、艺术修养、深厚功力和立意创新的艺术追求,已不同于一般画工,达到了立意新、构图新、技法新的境界。

“扬州八怪”的画,开创了一代新画风,为我国绘画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业。由于他们在清代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而且人数众多,故有“扬州画派”之称。

于是就这样在扬州形成了以金农、郑燮为首的扬州八怪画风。这些画家都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绘画传统,但他们对于继承传统和创作方法有着不同的见解。

“扬州八怪”诸家也尊重传统,但他们与正宗不同。他们继承了“四僧画派”石涛、徐渭、朱耷等人的创作方法,然而却又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不死守临摹古法。

如郑燮推崇石涛,他向石涛学习,也“撇一半,学一半未尝全学”。石涛对扬州八怪艺术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他提出师造化、用我法,反对泥古不化,要求画家到大自然中去吸收创作素材,强调作品要有强烈的个性。

郑燮认为“古人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人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石涛的绘画思想,为“扬州八怪”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扬州八怪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扬州八怪”虽然只有8人,但后来师从于他们的人却不计其数,“八怪”是指: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鳝、黄慎、李方膺、罗聘。

在绘画艺术上,李鳝早年曾经是学画山水的,入宫后,国从蒋廷锡改学画花鸟,后来又从高其佩学习。与此同时,他还吸取了明代陈淳、徐渭到清代初期“四僧画派”的朱耷、石涛等泼墨写意画法,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题材、笔墨上,大胆地创新,因而对目的传统有所突破,成为扬州画派中的重要画家之一。

郑燮文采盖世,可惜早期穷途潦倒,一天走到一家门前,惊觉门前的对联是自己的诗作,郑生向户主饶夫人问个究竟,饶夫人说自己女儿极爱郑板桥的作品。

郑生忙道自己正是郑燮,别名郑板桥,饶夫人马上把女儿五娘叫出来,并且把她许配给了郑板桥,郑板桥后来高中进士,夫妇两人也恩爱一生。

黄慎与郑燮、李鳝等往来友善,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文、狂草书法,绘画被称“三绝”。曾先后3次到扬州,居留较长。

黄慎年方十八九时寄身萧寺,白天作画,夜间从佛光明灯下刻苦读书,技艺大进。凡人物、花鸟、山水、楼台、虫鱼等,无一不能,但他并不以这些为满足,一次看他先生的作品说:“吾师绝技难以争名矣,志当自立以成名,岂肯居人后哉!”

郑板桥为黄慎作诗称他为:

家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涯乱树根,

画到精神飘没外,更无真相有真魂。

黄慎还是一位诗才画艺俱全的艺术家,他的诗作,情韵清远,如岩绝,烟凝霭积,能非凡境,并著有《蛟湖诗钞》一书传世。

黄慎早年师从上官周,多作工笔。山水宗元黄公望、倪瓒、中年以后,吸取徐渭笔法,变为粗笔写意,并草书章草,尝以狂草书法入画笔姿放纵,气象雄伟深入古法,但也有笔过伤韵者。

扬州画派的画家,他们个个的学识、经历、艺术修养、深厚功力和立意创新的艺术追求,已不同于一般画工,达到了立意新、构图新、技法新的境界,开创了一代新画风。

1728年,雍正帝为更新吏治,实行全国荐才,“八怪”之一李方膺以“贤良方正”受到举荐。次年,李玉鋐到京城述职,34岁的李方膺随父进京。被册封为沿海知县。

李方膺罢官后在南京寄居金陵项氏借园,自号借园主人,常往来扬州卖画以资衣食,在南京,李方膺还结识了篆刻家丁敬。丁敬傲岸不群,当时千金难得其一印,但李方膺却得到过丁敬刻赠的好几方印。

后来到了1771年,扬州“八怪”之首金农去世了,“八怪”之一罗聘开始独立卖画为生。罗聘第一次进京时,他在画坛的知名度并不高,进入京城,而且以画谋生,难度是相当大的。

但早已涉足生意场中的罗聘,是知道要利用老师金农的名气来做一点“人情生意”的。因此,他进京后,首先拜访的就是老师金农生前的旧友和名流。

凭借着自己“怪怪”的脾气,罗聘进京后处处碰壁、遭人冷遇,给这位“古怪画家”带来丰富而强烈的创作灵感。在这种背景下,一组不朽的作品《鬼趣图》诞生了。

《鬼趣图》在绘画技法上很有独到之处。据道光年间的学者吴修的记载:

先以纸素晕湿,后乃行墨设色,随笔所至,辄成幽怪之相,自饶别趣。

墨的渗透和渲染是泼墨山水的基本技法,把这种技法引用到鬼物画上,使技法和主题巧妙地结合,充分体现出鬼气和鬼趣,却是罗聘的精心创造和湛深艺术修养的体现。

《鬼趣图》一出,罗聘果然在京城博得了不小的名声。但是,这也招来了许多人的嫉恨,所以当时就有一位罗聘的老乡、大盐商出身的程晋芳劝他赶紧回家,以免生得事非。当年秋,罗聘就打点行头,南下回乡。

回到家乡,罗聘依旧以他的老本行卖画为生。其间,他经常抽空远游,中原地带,他几乎跑了个遍。家中之事,他似乎从来不关心。

1779年5月初,罗聘第二次进京。临行前,他的妻子方婉仪正患病卧床,但这位画家还是动身了。

8月才进京后,他从一个由家乡来京的老乡处得知,他的妻子方婉仪已于5月19日在扬州病逝了。罗聘眼下正身居古庙,身无分文,想回去却没有盘缠。

百般无奈下,他就亲手抄录了妻子写的一首诗,然后送给一名当朝显贵,希望能博得他的一点施舍,但事与愿违,他无法弄到回家的路费。

又挨了几个月,罗聘终于凄凉地回到扬州。这一场人间冷暖的切身体会,使得罗聘对他的《鬼趣图》主题认识更深刻了。

罗聘从此不再画鬼,而改画佛了。10年后,年近花甲的罗聘三上京城。这时,他已是画界知名的大师了。他刚刚住定,一些风雅的士大夫便登门不歇,求索画作,甚至一些在京的朝鲜人也携重金来买他的画。收入多了,他的豪兴也随之而生,游名胜,买古董,挥金如土。

8年后,罗聘带着小儿子准备回乡时,居然又没了路费。有人知道他要回乡,便上门来讨债,原来,他不仅把卖画挣来的大把钞票给花了,还欠了一些债务。

没办法,罗聘只好卖衣服,但衣服卖尽了,债务还偿不清。直至1798年,扬州一位做盐运使的朋友闻讯,才资助罗聘的大儿子赶到京城,把父亲和弟弟接回扬州。

罗聘除了有金农这位师傅外,还有一位是师傅其实是“八怪”之一高翔。

据说,高翔一次与朋友聚会,朋友知道他是丹青高手,要他作画,找到了纸墨却找不到笔,高翔为了不扫大家的兴,居然用指头蘸墨画了一幅花鸟。这张花鸟照样气韵生动,生气勃勃,还特别稚拙可爱。

从此高翔的指画一发不可收,无意中造就了一个新画种,他自然也就成为了这个画种的开山鼻祖。

高翔晚年的指画已炉火纯青,声名远扬。他对指画如醉如痴,经常“甲残至吮血,日匿频烧烛”。他曾为兵部尚书卢舜徒画像,与真人等高,画成后,卢舜徒大喜:“神乎技矣!进乎道矣!”

“八怪”之一汪士慎37岁时,携家带口来到扬州,投奔老乡马曰琯、马曰璐兄弟。

马氏兄弟是徽州祁门人,一直在扬州经营盐业,当时已是名震扬州的大户。马氏兄弟具有典型的“贾而好儒”的品质,特别乐意结交文化人,对文化人也十分慷慨,只要有好字、好画、好书,那可能就成了他俩的好朋友。

汪士慎来扬州的一个重要外部原因,就是扬州当时是江南著名的繁华之地。这里经济繁荣,而且文气畅达,字画都有很好的市场。汪士慎来了之后,就开始卖画。

汪士慎的画则有浓厚的文人画气息,有“师心”“师自然”的风格,即不受拘束的发挥较多。由于这一矛盾的存在,汪士慎的画作自然不会有很好的销路,就像他自己说的:“自笑成孤调。难堪入尘世。”清高自笑,但绝不随波逐流。

“扬州八怪”在画技上,各显神同,风行于清代画坛。在京城也享有盛誉!

[旁注]

《扬州画舫录》李斗所著的清代笔记集,共18卷。书中记载了扬州一地的园亭奇观、风土人物。书中不仅有戏曲史料,还保存了一些小说史料。1793年,袁枚为此书作序,认为此书胜于宋李廌的《洛阳名园记》和吴自牧的《梦粱录》。

郑燮(1693年~1765年),即郑板桥,清代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50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朱耷(1626年~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号八大山人等,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宗,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练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存世作品有《水木清华图》、《荷花小鸟图》、《六君子图》等。

高翔(1688年~1753年),清代画家。擅画山水花卉,间作佛像人物。篆刻与汪士慎、丁敬齐名。又与高凤翰、潘西凤、沈凤并称“四凤”。高翔少年时期崇尚石涛,后与石涛结识为友,常相往来,情谊深长,受益颇深,是石涛的挚友和忠实追随者。

黄慎(1687年~1768年),清代画家。所画多历史人物、佛道、樵夫渔父,早年工细,后参以怀素草书笔法,所作人物用笔粗犷,顿挫转折,气象雄伟。花鸟笔法洗练,形象概括,画风泼辣;山水境界开阔,注重诗意的表达。

篆刻 因印章多用篆文刻成,故称“篆刻”。篆刻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传统艺术,又称“玺印”、“印”或“印章”等。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讲究章法、篆法和刀法,有系统的理论,技法和审美取向。后者主要靠描和修反复而成,并不计较章法、篆法和刀法的艺术。

盘缠 指路费。古钱是中间有孔的金属硬币,常用绳索将一千个钱币成串再吊起来,人们在出远门办事探亲之时,只能带上笨重的成串铜钱,把铜钱盘起来缠绕腰间,既方便携带又安全,因此古人将这又“盘”又“缠”的旅费叫“盘缠”了。

盐运使 古代官名。始置于元代,设于产盐各省区。明清时期相沿,其全称为“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简称“运司”。其下设有运同、运副、运判、提举等官,有的地方则设“盐法道”,其长官为道员。这些官员往往兼都察院的盐课御史衔,故又称“巡盐御史”。

[阅读链接]

21岁时,罗聘和一个名叫方婉仪的女子结婚。方婉仪和罗聘是同乡,结婚后,两人情趣相投,虽然粗茶淡饭,但两人不改所乐,谈书画,游山水,赋诗词,同来同往,琴瑟和谐。

据说当时扬州有一名大盐商,名叫卢雅语,财大气粗,一般人很难跨进他家的大门,但此人附庸风雅,对达到一定“级别”的书画名人,则网开一面,很多书画名流为能受到卢雅语的邀请而感到荣幸,而罗聘则是可以随便进出卢家的贵客。

种种场面的抬举,使得罗聘在当地声名鹊起。当时,活跃在扬州的书画界名流如郑板桥等,都对罗聘刮目相看,尤为重要的是,“八怪”之首的金农也对罗聘的画作特别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