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武装部队的结构
⋯⋯
1、假如北面和西面两种威胁同时出现,我们的大战略不应是同时对付两种威胁的进攻战略。
2、对付巴基斯坦,进攻战略是可行的,但在遇到中巴两国联合起来的这种最坏情况时,进攻战略就变得脆弱无力了。
3、对巴、中两国分别实行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是可行的主张。这种主张提供了两种选择,第一,对中国实施防御,对巴基斯坦实施进攻以收复敏感的争议区;第二,在达到对巴基斯坦的进攻目标后,挥戈北上,选择在地形对我有利的地域对付中国。由于在对巴基斯坦实施进攻的同时我国的空军可以遮断一些交通枢纽,即使仅占有空中优势也可以有助于遏制中国人从西藏作出的威胁。
另一种提高力量水平的方法是采纳苏联人的思想,即把部队分成三类: 战备部队、动员后 15~30 天内可动用的*部队和动员后 30 天以后可动用的部队。部队装备的总政策是,第一和第二类部队普遍配备现用的武器装备、第三类部队配备更换下来的武器装备。任何装备都不能淘汰,除非它们完全超过了使用年限而做进一步的维修已不合算。质量较好的这类装备可封存起来。
⋯⋯
当代战场环境的主要特点是诸军兵种合同作战。就第三世界国家而言, 空军和海军的基本作用是配合地面部队达到战争的战略目的,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大可能拥有巨大的财力去实现控制海洋的军事抱负,或企望仅仅动用空军就能制服对手。只要战争的战略目标局限于广阔的地面,空军和海军的基本任务仍将是协助地面部队完成其使命。⋯⋯
倪童军《印度的“印度洋控制战略”》(《世界政治与经济》1989 年第 9 期)谈印度国家战略:
⋯⋯印度拥有一支印度洋地区最强大的海军,为其扮演第三世界代言人的角色提供了必备的实力基础。在可预测的将来,印度会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显得更加活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印度洋控制战略”代表了印度国家战略的发展趋势,势必给多层次的国际关系带来程度不一的冲击。
⋯⋯印度以“地区警察”自居,其对外战略一向潜伏着信奉武力扩张的基因,1949 年出兵锡金,并于次年将其变为“保护国”;1949 年攫取了“指导”不丹外交的特权;1950 年以“协助”国王结束拉纳家族统治为借口加强对尼泊尔的控制;1948 年、1965 年和 1971 年三次对巴开仗,最终肢解了巴基斯坦;1975 年正式吞并锡金;1987 年派出远征军卷人斯里兰卡的国内民族冲突;1988 年武力干涉马尔代夫的政变;最近又在谋求向阿富汗派驻维持和平部队,阻止阿今后成为一个受巴基斯但影响的国家。美国学者斯卡拉皮诺对此早有评述:“印度己成为次大陆的一个居于支配地位的力量。一旦印度民族利益需要使用武力时,它不打算采取克制态度。”
⋯⋯
印度的“印度洋控制战略”是印苏关系密切的一个重要基础,鉴于该战略的长期有效性,印把对苏关系放在外交政策首位的既定方针不会轻易改变。印苏军事合作至今已有 30 多年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苏对印军事援助
截至 1985 年达51 亿美元,印约有 70%的进口军事装备依赖苏方供应。从1980 年—1988 年,印相继得到苏制卡辛级导弹驱逐舰、K 级潜艇、“毒蜘蛛”级导弹艇、卡—28 直升机、图 95“熊”式巡逻机等。拉·甘地执政后多次强调: “同苏联友好是印度对外政策的基石”。历次印苏首脑会谈的内容基本上离不开军事合作项目。
印度从战略利益出发,刻意利用苏美和苏中矛盾来维持其在南亚的霸主地位,在不损害自身的海洋权益的前提下,对苏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持默认态度。诚如印防务专家所言:“与其由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在印度洋当太上皇, 还不如让苏联插手印度洋。如果两个超级大国的作用相互钳制,这也是值得欢迎的。”印在此方面的所作所为时有表露,与苏印度洋分舰队多次举行海军联合演习便是佐证,因此,这种企图用“四两拨千斤”,坐收渔翁之利的战略谋划,是印积极发展对苏关系的重要依据。
印美关系也由于印方希望得到美方尖端技术装备而将继续改善,但两国的印度洋战略有矛盾,关系的发展是有限度的。1984 年拉·甘地上台以后, 印面临美苏竟相争夺南亚的形势,采取对苏近而不亲、对美疏而不远的灵活实用手法,从中捞取实惠。1985 年 6 月拉·甘地出访华盛顿,结果使美向印出售 9 亿美元的军民两用的尖端产品。拉·甘地称此举为“印美两国实质性伙伴关系的开端。”印度冀求获得美高级军事技术,以便减轻对苏的依赖程度,完全符合“不把鸡旦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传统战略思维方式。
印度自 1962 年侵华战争以后,一直把中国视为现实对手之一,在许多重大的国际事件上对中国采取不合作态度。⋯⋯
⋯⋯到 70 年代时机成熟,政府便推出“印度洋控制战略。”拉甘地声称: “如果我们想把印度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必须完全控制周围的水域。”可见,印度将其国家命运寄托于印度洋的想法始终如一。
⋯⋯政府根据国家战略目标的需要,集中有限的军费开支用在对国家利益至关重要的军种,促使其尽快发挥防务效益。70 年代前期,国家战略目标是夺取南亚地区霸主的宝座,防务基本投资的主要对象自然是陆军和空军。 70 年代后期,国家战略目标有所变更,夺取印度洋地区的优势地位,成
为当务之急,防务基本投资的重点随之转向海军。海军军费在防务总开支中所占比例由 60 年代的 5%弱增至现在的 12%,海军在三军基建总投资额中的比重从 60 年代的 7%增至 50%左右,并一直居三军之首。这种突出重点的资金调配,导致海军在较短时间内的迅速壮大。
柯逖祖《高技术与国家战略》(《中国军事科学》1989 年第 1 期)谈印度的国家战略对策:
印度的战略对策。战后四十多年来,印度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目前,印度在经济上已成为世界第七工业大国和第四军事强国,基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随之空前提高。这为印度进入 21 世纪世界强国的行列奠定了基础。
印度所采取的战略对策的核心是发展高科技。其战略目标是加强对某些高科技领域的开发和利用,以期在综合国力不断增长的基础上,巩固其在南
亚和印度洋的领导地位,并争取在亚洲和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印度对高科技的开发主要在三大领域展开,即:第一,在计算机领域。拉·甘地称,他的政府决心把“印度全国推向计算机化”。第二,在核能领域。印度的核电站早在 1956 年就开始投产。现在 3 个核电站正在运转。它计
划不久要建造 22 个核电站,并进一步综合开发核技术。第三,在空间领域。印度已取得了可观成就。印领导人反复申明,只有大力开发航天技术,才能更快地改变印所处的“经济落后状态”。
印度政府采取的重大措施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其中主要是高等教育; 加强对人才的使用与管理,尤其注意吸引印在国外的人才回国工作,给他们提供优惠的条件;加强对外贸的管理,有计划而非盲目地引进用于生产领域的先进技术,保护国内市场,保护民族工业;利用美苏矛盾,设法在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地区使印处于有利和主动地位。
陈早生《印度 2000 年国防发展目标》(《外国军事学术》1987 年第 3 期)介绍印度国防发展问
题:
当前,印度既定的国防发展目标是:在本世纪末成为“世界中等强国”, 争取在 21 世纪跃入“世界一等强国”的行列。为实现这个总目标,印度军界
高级军官和防务专家们自 1986 年初以来在军内刊物上开展了对印度今后 20 年国防发展目标的学术讨论。从讨论中可看出印度国防今后发展的动向,现将其要点结合外刊所透露的计划指标归纳如下:
**一、建立起本国的现代化高技术国防科研与生产体系,完成重武器特许仿制向自力更生的过渡,实现三军装备完全自给。**通过多年的实践, 印度认识到:只有建立起本国的国防科研与工业体系,才能实现在防务领域的独立自主。⋯⋯
印度目前正在研制的主要武器系统有:性能相当于“豹Ⅱ”的“阿君” 式主战坦克,性能“优于”F—16 的轻型战斗机,高级轻型多用途直升机。战术导弹、第三代激光反坦克导弹、中程弹道导弹、预警飞机和 C3I 系统。印度还计划进一步研制巡航导弹驱逐舰、航空母舰、核潜艇、潜射弹道导弹和携多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等一系列更高档次的国产武器装备。
二、建立一支具有多种作战能力、能实施“失发制人”的“攻势防 御”的三军联合快速部署部队。 印度一陆军中将提出,印度因受其经济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在其漫长的陆地边界和伸入印度洋的每个远海群岛长期布防重兵,因此它需要建立一支具有多种作战能力、能实施“先发制人”的“攻势防御”的快速部署部队,以确保对一切潜在敌国的战略威慑。⋯⋯
三、建立一支精锐的陆军,实现陆军机械化、直升机化和电子化。 某些防务专家提出,在现代国际条件下,印度欲取得举世公认的中等强国地位, 应将目前的100 万庞大的职业陆军裁减为一支以30—40 万精干的职业军人为核心辅以义务兵的陆军,把节省下的钱用于提高部队的火力与机动力,建立一支高技术的机械化部队和一支攻防兼备的山地步兵,陆军实现机械化、直升机化和电子化。
据外刊透露,印度陆军己计划在 2000 年前订购 2000 辆 T—72M 仿制坦克、3000 辆国产“阿君”式主战坦克、5000—7000 辆仿 BMJI-I/Ⅱ步兵战斗车、2000 余门新式中、重型火炮、数百架武装直升机和数千枚第三代激光反
坦克导弹,全军基本建成 C3I 系统。
四、建立一支高质量的空军,平时确保领空安全,战时确保战场制 空权,配合陆战与海战取得胜利。 为了适应未来高强度战争的需要,防务专家们提出印度空军今后须着重发展以下三种能力:
1、空中预警能力 机载空中预警系统是当代空军武器系统的尖端,通过它进行电子侦察、指挥与控制,可使印度空军的攻防能力大为改观。为了在平时确保领空的安全,印度至少需要 5 架象美国 E—2C 那样的空中预警飞机才能保持昼夜不停的空中监视。
2、夺取空中优势能力 ⋯⋯印度空军计划到 2000 年将目前的 31 个战斗机中
队(主要装备第二、三代战斗机约 700 架)增至 45 个,装备第三、四代战斗
机约 1000 架,其中包括近 200 架仿制米格—27M、130 架米格—29、约 100 架米格—31、110 架幻影—2000、120 架经过改装的美洲虎和 200 架国产轻型战斗机。
3、战略机动能力 鉴于印度幅员辽阔而兵力不足,印度空军必须保持一支战略机动力量以备紧急情况时使用。这支战略空运机队将包括上百架专供高原地区使用的安—32 短距起降中型运输机,数十架载货 40 吨、续航力 5000 公
里的伊尔—76 全天候远程运输机和数十架载货 20 吨、续航力 800 公里的米
—26 全天候重型运输直升机。
五、在本世纪末建立一支具有世界水平的远洋舰队,近期争当海上中等强国,保持对印度洋的“海上威慑”;远期争得对印度洋的完全控制。 防务家们认为,从发展眼光看,印度洋对于印度是“命运之洋”,控制整个印度洋,使印度洋真正成为“印度之洋”乃是当代印度人的历史使命。为达此长远目标,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在本世纪末取得对印度洋的有效威慑,能遂行“海上遏阻”;第二步,在 21 世纪建立起强大的远洋舰队,最终
取得对印度洋的完全控制。为此,印度在 2000 年前应以发展“海上遏阻”能力为主,重点发展:
1、远洋侦察与反潜能力 “海上遏阻”的最有效工具是飞机和潜艇。海军必
须
能对南纬 20 度以北的整个印度洋海域进行搜索和侦察,在准确发现敌舰
位置后,能以潜艇和远距离空对舰(潜)导弹对其实施攻击。为此印海军已订购 11 架作战半径为 5000 公里的苏制图—142M“熊”式海上远程侦察与反潜飞机;淘汰现有的 F 级柴油动力潜艇,代之以性能更为先进并适于热带海洋作战的 K 级潜艇、西德 1500 型潜艇和瑞典的 45 型潜艇,数量由目前的 8
艘增至 20 余艘。此外还拟增购 1—2 艘核潜艇并装备潜射弹道导弹。
2、建立两支具有海上威慑能力的航母特混舰队 ⋯⋯印度必须在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各保持一艘航母,在 2000 年前使用现有的 2 艘旧航母,
2000 年以后代之以新式航母。航母的舰载飞机全部更换为“海鹞”式垂
直起降多功能战斗机,总数从目前的 10 架增至 27 架。以航母为核心的特混舰队大型舰只到 2000 年预计将有:2—3 艘导弹巡洋舰、10 余艘导弹驱逐舰、20 余艘导弹护卫舰。每艘军舰均携载 1—2 架新型反潜直升机,配备先进的防空、反潜、反舰导弹和雷达,能迅速开抵作战海域进行空中、水上和水下立体型的“海上遏阻”作战。
3、加强两栖作战能力,组建海军陆战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