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一支实力雄厚、训练有素的后备力量和
一支足以承担国内繁重治安任务的现代化准军事部队 《印度防务评论》1986 年 7 月号的社论指出,象印度这样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穷国,常备军规模不宜庞大而后备力量必须实力雄厚、训练有素,但现行的募兵制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只有实行义务兵役制才能使士兵的年令更加年青化,每年都可以有大批受过训练的退役军人返回地方加入预备役和准军事部队,据估计,实行义务兵役制可使预备役兵员从目前的 20 万增到 200 万,足以满足未来中等规模战争的需要。
为了解除军队维持国内治安的额外负担,需加强准军事部队,扩大其规模,改组现行杂乱的体系,实现武器装备微型化与自动化,并配备武装直升机。
七、实行“最后一根导线”核战略,秘密生产并储存核武器坯件, 研制中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训练三军部队适应核作战需要。 防务专家们一致认为,处于核威胁之下的印度。必须拥有核武器才能确保其大国的地位和安全。为了与邻国保持“核对称咸慑”,印度将被迫采取“最后一根导线”核战略。⋯⋯
据专家们估计,印度在 1982 年即已具备年产 53 枚核弹头裂变材料的能
力,这种能力到 1990 年将增至 119 枚,到 2000 年增至 177 枚,2000 年最高
总产量可达 27000 余枚。
为确保核威慑,三军部队要进行核条件下的生存与作战训练;武器装备须具备三防性能;空军需建立一支空中核反击力量,部署在印度中部偏东地区,以备随时进行核反击。
此外,防务专家们还预测,到 2000 年,印度将可能部署 20—30 枚携多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其目标显然不是用来对付距离很近的已基斯坦,而是针对北部核邻国的大城市。
八、改革现行落后的国防体制,创造条件设立国防参谋长,逐步实 现三军作战统一指挥。 ⋯⋯防务专家建议分两步实行改革。第一步,首先在战区一级实现三军统一指挥,具体方案是:以目前陆军的 5 个军区为战区,将战区内三军的统一指挥权归属在该战区担任主要防御任务的军种。每个战区兵力混编的规模与编成视任务需要而定。与此同时,适当加强参谋长委员会的权力。待第一步经过 5—10 年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后,再实施第二步改革;在国防部设立国防参谋长,实现对三军作战的全部统一指挥。
陈平生《印度的军事战略与建军思想》(《当代外国军事思想》解放军出版社 1988 年 3 月版,
第 168—178 页)综述印度军事战略的目标与基本内容:
印度的战略目标是:立足南亚,面向印度洋,最终成为世界军事强国。其战略重点在印度的西部和北部边境,并以印度洋为其势力圈,抵御外来势力进入。为此,印度积极扩军备战,保持对次大陆和印度洋的军事威慑。在兵力部署上印军以 45%的陆、空兵力部署在西部边境,以 20%的兵力部署在北部边境,以 35%的兵力部署在纵深地区,作为战略预备队和内部治安力量;在沿海部署东、西两支舰队,活跃于北部印度洋的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 并准备建立南海舰队,以加强对南印度洋的监视与威慑。
(一)印军在次大陆的作战指导思想。随着印军武器装备的不断改善, 火力与机动能力的提高,印军的作战指导思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 60 年代
的单纯防御思想发展为 70 年代的积极防御思想,进入 80 年代进一步发展力强调进攻的作战思想。⋯⋯
1、强调快速闪击、速战速决。印军认为,未来次大陆作战利在快速、弊在胶着。⋯⋯在作战指导思想上必须是先敌发起进攻,全力突破,速战速决, 力求一次战役决定胜负。⋯⋯
2、强调实施机械化、大纵深、立体式的进攻。⋯⋯印军日益重视在平原地区采取由武装直升机与机械化部队结为一体、在航空兵的密切配合下的大纵深突入和立体推进的作战方式。为此,印军已建立陆军航空兵。⋯⋯
3、强调全面夺取空中优势,自始至终掌握战场主动权。印防务家认为, 鉴于未来次大陆战争的特点是时间短、强度高,空军的使用在战争中居于头等重要地位。⋯⋯印度的防务家提出:“空军的基本战略是以先敌打击为形式的攻势作战”,印空军“不仅要执行保卫印度领空和战时为陆军提供持续的近距离空中支援等传统任务,还要摧毁敌国用以支持战争的基础设施,催毁其未来可构成威胁的能力”。因此主张印空军在作战中应“首先轰炸敌空军基地,取得整个空中优势”,然后“转为对局部战术基地的压制,其中最重要的是首先摧毁敌军地面雷达网,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以破坏敌军的反应能力,使之不能对印军的强大攻势进行任何有效的防御”,最后,倾全力对敌军主力进行连续不断的攻击,配合昼夜兼程的机械化部队取得决定性的地面突破。
4、强调采取灵活机动的进攻战术。⋯⋯
5、强调在防御中对敌薄弱环节主动出击。⋯⋯
(二)面向印度洋,实施海洋威慑
1、印度洋对于印度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印度的战略家们及时提出向印度洋发展的问题,指出印度洋对于印度未来的经济和国防发展“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其理由是:第一,从经济上看,印度洋对于印度是“命运之洋”⋯⋯
总之,在印度战略家们看来印度洋是,“未来之洋、命运之洋,它寄托着印度的安全与幸福”。
第二,从地缘政治上看,印度洋“理应”是印度的势力范围,不容外来势力进入。印度的防务专家们指出,当前正值两个超级大国为了各自在全球的战略利益加紧在印度洋的争夺;印度洋沿岸的许多国家如伊朗、沙特阿拉伯、南非、澳大利亚、印尼和巴基斯坦都在积极发展海军,因此,“谁能控制印度洋,谁就能完全支配印度和印度洋沿岸国家”,谁就能控制从地中海到太平洋之间广大地区的整个形势。在此种形势下,作为印度洋中最大国家的印度,其历史使命是:要摆脱拘囿于次大陆的狭隘安全观念,不失时机地“去占据印度洋,而且越快越好”。
2、印度的海上战略目标与发展战略。印度前任国防部长 P·V·N·苏于
1984 年 4 月告议会说:印度海军的现代化目标是“取得对印度洋沿岸国家的明显优势”。同年一位未透露身份的印度海军将领说:“印度海军的目标是要取得控制五个印度洋通道的能力,它们是:苏伊士、霍尔木兹、保克、马六甲和粪他海峡”。英国《简氏战舰》年鉴 1986—1987 年的前言中预言说,
印度到 1990 年将有一支具有世界水平的远洋舰队;一支规模可观的海上警卫队;一支顶用的海军航空兵以及设在沿海和远海岛屿的基地与船坞,并指出: “这不是一个仅仅为了平时保持海洋和平的国家所需要的那种舰队”,而是
为了“在危机期间拦阻外国舰队”和“取得地区超级大国的地位。”综上所述,印度的海上战略目标可归结为:面向印度洋,针对已进入印度洋的超级大国海军实施海洋威慑,最终实现“印度人的印度洋”。为实现这一目标, 印度的海上发展战略是:走海上强国之路,发展海上四层力量,最终实现“印度人的印度洋”。
第一,走海上强国之路,发展海军同发展海洋经济与造船工业相结合。⋯⋯印度政府贯彻发展海洋经济与发展海军同时并举方针的基本做法是:①不断扩大再生产的造船工业,为其发展海军舰队与商船队建立雄厚的工业基础;②在积极开发大陆架海底石油的同时建立并发展海岸警卫队;③ 在发展海军远海基地的同时,开发远海岛屿的经济,如建立旅游区、向荒岛移民等。
第二,建立现代化的四层海上力量和核威慑力量。
印度的战略家们认为,为“获得区域性海上强国的地位,以使印度能够对印度洋地区的力量平衡起作用”,需要建有“得到科学研究和工业充分支持的四层海上力量”。它们是:①一支由远洋立体舰队组成的深海海军:② 一支用以保卫海岸线、港口和其他资产的浅海海军;③一支用以保卫印度二百海里专属经济区内海洋资源的海岸警卫队;④一个控制与监督海洋勘测与工程的组织体系。
在制定海洋战略时,印度的战略家们还主张要“反映出核时代的思想与现实”。他们认为,除美苏两个核大国外,印度洋地区已有五个国家即将拥有核武器,它们是:澳大利来、南非、伊拉克、巴基斯坦和以色列。⋯⋯中国已有核潜艇和潜射导弹。印度对此“必须拥有可与之相匹敌的能力,并能实际制止它们在印度洋地区的任何海军冒险”。结论是:“在这个问题上的任何优柔寡断都将危及我国的安全。只要有了核潜艇,我们就可以进攻或威慑对手”。
人实际行动来看,据《印度斯坦时报》1983 年 5 月 11 日报道,早在 1977 年印度就组成了由经过挑选的核潜艇建造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工作队进行核潜艇反应堆的设计。⋯⋯
3、印度海军的任务。为完成海上战略目标,印度把海军的作战任务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保卫沿海岛屿和二百海里专属经济区。⋯⋯
二是有针对性地取得区域制海权,战时控制印度洋的重要通道。⋯⋯ 三是平时通过军舰外访显示武力,以配合政治外交施加影响。⋯⋯80 年
代以来,印度海军军舰外访次数剧增,范围空前扩大,不仅访问印度洋沿岸国家(包括波斯湾、红海、非洲与东南亚沿岸国家),其新建的国产“戈达瓦里”级导弹护卫舰甚至还周游全球,行迹远至美洲各国。
四是监视大国海军,慑止其对印度洋地区的任何干涉。⋯⋯要使印度海军能够与超级大国海军相抗衡,使其不敢侵犯印度的海域或贸然支持本地区某个敌性国家对印度采取的敌对行动。
王方仁等《苏、美、日等国的军事战略理论与实践》(《外军学术专题资料 88—1》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 1988 年版,第 52—53 页)谈印度军事战略的调整:
印度国防发展战略和军事战略的调整,近年来主要表现在大力加强军队
建设上。
1、以成为南亚和印度洋“第一军事强国”、“世界中等军事强国”为目标。近年来,印度出于称霸南亚的需要,以”安全环境急剧恶化”、“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借口,在国力并不强大的情况下大力加强军队建设。印度政府明确表示:其国防发展战略和军事战略目标是在本世纪末成为南亚和印度洋的“第一军事强国”和“世界中等军事强国”。为此,印度长期保持庞大的国防开支。1987—1988 年度国防预算比上年度猛增 43%,达一千一百多亿卢比,约合 100 亿美元,分别占财政支出和国民收入的 19.8%和 5%, 另拨款 130 多亿卢比用于发展核能力和空间技术。
2、扩充作战部队,增强部队机动能力。目前,印军总兵力已达 122.5 万人,其中陆军 101 万人(10 个军部、34 个师部、182 个旅);空军 16 万人(34 个飞行联队、4 个导弹联队);海军 5.5 万人(2 个舰队、14 个航空兵中队)。印对增强部队的火力和机动能力极为重视:正开始组建陆军航空兵;东部军区部分山地师已配备武装直升机;除组建机械化师外,正将部分普通步兵师改编为半机械化师,并配有直升机分队。
3、大批引进先进武器,提高三军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从 80 年代开始, 印军把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作为军队建设的重点。1980—1985 年用于进口武器装备的费用高达 80 多亿美元。本年度三军装备采购费为 27 亿美元,占国防预算的 27.97%。在主要靠购买苏联武器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同时,印亦重视从西方国家引进先进装备,其中包括美国的 F—404 喷气发动机、F— 20 战斗机,英国的“维拉特”号航空母舰、海鹰空舰导弹,法国的 SA—365N 直升机、幻影—2000 战斗机等等。
4、加强国防科研和军事工业,提高武器装备的自给能力。目前,印度武器装备自给率约为 65%。为实现本世纪末三军装备基本自给的目标,印军不断加强国防科研和军工体系。印国防以往科研费仅占国防开支的 1%,去年已增至 5%,今年达 65.3 亿卢比。
5、秘密生产并储备核武器。据称,印度在 1982 年即已具备生产 53 枚核
弹头裂变材料的能力。这种能力到 1990 年将增至 119 枚,到 2000 年将增至
177 枚,累计到 2000 年可达 2700 枚。
叶龙翔《印度海洋战略的形成和发展》(《外国军事学术》1990 年第 9 期)谈印度海洋战略和海军力量的发展:
1973 年的中东石油危机,使印度深受其害,印度政府开始认识到海上石油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从而也进一步认识到,印度要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来保护其海上的经济利益。这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印度政府更加关注海洋防务,国防战略的重点开始转向海洋。此时印度的海洋战略中心内容是: 建立一支以航空母舰编队为核心、潜艇力量为主体的区域性海军,以确保印度两个要害海区——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不受敌人的袭扰,捍卫海洋商业通道,保护航运的安全。
1976 年印度在南部科钦组建了南部海军军区,把南部海域的侦察、巡逻及对印度洋中部的监视和控制交给该军区。1978 年印度正式成立独立的海岸警卫队,负责遂行海岸防御、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的保护、护渔、海上缉私等任务,使海军成为专门从事海洋作战的远洋舰队。印度还在其东南的安达
曼和尼科巴群岛上修建了海军前沿基地,在西侧的马尔代夫群岛上也修建了海军基地,以此作为远洋舰队中继站和海防前哨,扼守马六甲海峡和通往中东的航道等战略要冲。
80 年代,印度加快了实施其海洋战略的步伐,其显著标志是,海军军费随着国防经费的增长而得到较大增加。海军的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一直占三军之首,实际经费由 1980 年度的 12 亿卢比上升到 1989 年度的 100 多亿卢比。⋯⋯
与此同时,作为其海洋战略一个方面的印度商船队,也发展迅猛。到 80 年代末,印度己拥有商船 40G 多艘,1000 多万吨,成为印度洋地区最庞大的商船队。
随着印度海军力量的发展,印度的海洋战略也在不断调整,1988 年,印度政府领导人曾声称:“印度所需要的强大海军,不但要能保卫自己的港口、海岸和海上交通,而且要具有开展潜艇战、海基空袭、反潜、扫布雷,以及远距离攻击敌方港口和封锁敌国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控制和施加影响于马六甲海峡、亚丁湾、苏伊士运河和甫非等海上要冲”,为此,“要制定海军远景规划,要使印度海军在印度洋上真正发挥作用”。这意味着印度海洋战略已经从保卫印度海上安全、海上经济利益转向谋求“印度洋霸主地位”的海洋战略。
80 年代末的印度海军,已经是一支拥有以航空母舰战斗群为核心,以核潜艇和潜艇为威慑力量,具有一定综合作战能力的区域性海军,是印度向外显示力量、实现把印度洋变成“印度之洋”的海洋战略的一支重要力量。
⋯⋯
90 年代印度的海洋战略趋向:
90 年代,印度的海洋战略将继续朝着加速海上军事力量建设的方向发展,谋求建立海上军事优势,使自己真正成为印度洋的“洋主”。在海军力量的发展上,具体做法可能是:
1、自行设计建造 3 艘航空母舰。据报道,该型舰标准排水量在 30000~
35000 吨之间,装备倾斜甲板和蒸汽弹射器,以便搭载垂直短矩起降飞机和
自己研制的轻型战斗机;动力装置为柴油机或涡轮机,第 1 艘服役时间将是
1997 年印度独立 50 周年之时。另 2 艘也将陆续建造。
在发展航母的同时,印还将购买苏联的导弹巡洋舰 2~3 艘,作为航空母舰的护航舰或单独遂行作战任务。原计划购买的“克列斯塔Ⅱ”级,有可能改为“现代”级,将继续引进 3~5 艘“卡辛”级改型驱逐舰,同时将进一步加快水面舰艇国产化的步伐。
2、将再从苏联引进 2 艘 C 级 I 型攻击型导弹核潜艇。并将对其进行改装, 使其能够携载核武器,从而使印度海军具有水下发射核武器的能力。在常规动力潜艇的建设方面,把原已中断的潜艇研制计划重新纳入议程,且有可能把联邦德国为澳大利亚设计建造的 2000 型潜艇作为其新潜艇的样板。
3、在印度西海岸修建的卡尔瓦尔大型海军基地将加紧施工。这个耗资高达 40 多亿卢比的大型军港,将于 1995 年以前建成使用,届时,这个占地 9000 多英亩的印度最大军港,将是印度远洋舰队(尤其是西部舰队)的良好补给和维修中心。
4、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前沿基地建设。有报道说,印度将把位于马六甲海峡西北的尼科巴群岛中的大尼科巴岛建成世界商业中心,成为“印度的香
港”,这样,印度海军就可能把布莱尔基地建成大型联合海空基地。
5、着手成立南部舰队,争取在印度洋中部发挥作用,成为苏美争辅印度洋的一个重要平衡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