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军备水平以防御需要为限度
过去苏军当局总是要求提高军备水平。戈尔巴乔夫掌权以后曾先后提出使军备“保持在应有的水平上”和同美“保持低水平的均势”。亚佐夫进而明确提出,“苏联武装力量战斗威力的水平,应视侵略的威胁程度而定,应遵循以防御需要为限度的原则”。他强调,这个原则要求战略核力量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对敌人发动的核袭击进行反击,要求常规武器的数质量应能可靠保障苏联人民的和平劳动和完成社会主义大家庭的集体防御任务。
苏联阿尔巴托夫《国防力量究竟多大才算够用》(见《外国军事学术》1989 年第 8 期)谈苏联军事战略的原则:
最近几年来,苏联和华约的官方文件及军政首脑的讲话中,阐明了据以修改军事学说和军事战略的基本原则:首先是承认不可能取得全面核战争的胜利,同时也承认进行有限和持久的常规战争也是不切实际的;华约和北约之间在欧洲爆发一场大规模常规战争,谁也不可能取胜;即使从纯军事观点
来看,也必须据此确定一个基本方针,即必须把防止核战争和常规战争作为军队的首要任务,必须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立场,必须根据防御原则对军事战略、作战计划、军事潜力进行改革和调整。
根据防御原则,可以对防御够用战略作如下几点更具体的补充修正(当然,这些修正是有条件和必然会有争议的):①如果不通过协议彻底销毁核武器,一旦发生核战争,那么进攻性和防御性战略武器的战斗任务就不会是限制损失,也不会是消灭侵略军队,而是对侵略者的要害实施毁灭性回击;
②武装力量和常规武器的任务不是在欧,亚这两个主要战区实施战略性进攻战役,而是实施防御行动,以破坏敌进攻战役;③持久的常规战争是不可能的,武装力量的任务是,使敌人不能在短暂激烈的武装行动中取胜,使敌人的核升级不能免受惩罚;④在可预见的未来,同时进行两线作战(即既对美国及其盟国又对中国作战)的可能小极小;⑤今后,不再派有限兵力直接参加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冲突或内部冲突。
此外,还可考虑采纳如下三条普遍适用的总的原则:一是由强调粗放(即不精细)的防御保障;转而强调集约(即精细)的防御保障,二是预想之敌军事潜力的发展固然对苏联制定计划有客观影响,但苏联所采取的各种措施也能对其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即对其计划既可能产生加快和扩大的作用,又可能产生放慢和压缩的作用;三是裁军谈判正日益为苏联少花钱而使安全得到巩固创造更多的机会。
⋯⋯
合理够用或适度国防,不单纯是指减少军队和武器的数量,而且还是指对军事战略、作战计划和军队进行切实改革,既包括减少军队人数,也包括修改军队现代化计划和改变军队部署。
⋯⋯
谈到防止核战争的战略,则军事技术现实情况和战略现实情况要求人们无条件地承认,所谓的“抗击导弹和航天武器袭击”战略、“打敌国军队和军事潜力”战略,都已过时,这些战略都是将核前时代军事思维套用于现代的典型事例。要解决核航天时代史无前例的安全问题,必须采取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新的立场和观点。苏美协定必须确保反导条约得到坚决贯彻,防止展开航天武器的竞赛。
左良主编《战略学教程》(军事学院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78—82 页)谈苏联军事战略的基本内容及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苏联军事战略的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1953 年)。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苏军装备核武器
之前,苏联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苏井中央领导下,认真总结卫国战争的经验, 继续执行积极防御战略。它把加强积极防御,防止敌人侵略作为指导方针, 在军事、政治、组织等方面采取了相应措施,特别重视加强军队训练,扩大兵员储备,加快兵力动员速度,大力改进常规武器和技术装备,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同时,积极研制核武器,防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军事集团的突然袭击。⋯⋯
第二阶段(1954—1964 年)。1953 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内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1954 年苏军开始装备核武器,1957 年先于美国研制成功洲际导
弹,并于 1960 年初建立战略火箭军。在此情况下,苏联领导人逐步修改了原来的军事战略,制定井推行“火箭核战略”。他们认为,战争的命运将由战略核突击来决定,未来战争即使由常规战争开始,也必然会变成毁灭性的火箭核战争,任何局部战争都会迅速蔓延为世界大战;主张优先发展火箭核武器,争夺火箭核优势,贬低常规兵力、兵器的作用;强调战略进攻,否定战略防御,鼓吹先发制人,突然袭击,力求在战争初期达到主要的战略目的; 逐步改变了以陆军为主的诸军兵种协同作战原则,确立了以火箭核突击为核心的作战思想,强调各军兵种要围绕火箭核突击协同行动。这一阶段,随着军事实力的膨胀,苏联开始从事全球扩张活动,同美国既争夺,又勾结,谋求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
第三阶段(60 年代中期以来)。苏联领导人对“火箭核战略”进行了修补,奉行“积极进攻战略”。他们宣称:“苏联的军事学说具有进攻性。” “苏联军事战略将是坚决的,积极的,进攻的。”这一军事战略是苏联全球性进攻战略在军事上的体现。它的基本要点是,以美国为主要对手,以欧洲为战略重点,以“缓和”、“裁军”为幌子,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全面加强战争准备,积极进行侵略扩张,以实现称霸世界的政治目的。苏联在军事上推行“积极进攻战略”的主要表现是:
大力扩充罩备,谋求对美国的全面军事优势 近十多年来,苏联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同美国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继续改进和发展各种战略袭击兵器,不断提高其命中精度、生存能力和战备水平;大力加强常规军备, 大量更新武器装备;协调发展各军兵种,改革军队组织结构,完善指挥体制, 进一步提高军队的合成水平和实战能力,以增强同美国争霸的实力地位。
推进全球战略部署,积极向外俱略扩张 苏联为适应争霸世界的需要,在继续以欧洲为战略重点的前提下,逐步加强东线、南线及其他地区的军事部署,日益重视在两条或两条以上战线作战的准备。在西线,它优先加强欧洲地区的军事力量,集中部署了总兵力的 3/4,基本成战略展开态势, 强化“华约”军事集团,同“北约”军事集团驻欧军队保持重兵对峙,大力加强战区核力量,同美国争夺战区核优势,并不断提高苏军和“华约”集团军队的战区作战能力。在东线,近二十年来,它一直在中苏、中蒙边境派驻重兵,形成对中国的军事威胁。⋯⋯它还支持越南侵占束埔寨,对中国边境不断进行武装挑衅。在南线,即北非、中东和西亚地区,推行南下扩张战略。它通过提供军事、经济“援助”,派遣顾问,培植亲苏势力,攫取海空军基地的使用权,利用和制造混乱,进行渗透、颠覆,策动代理人战争,直接进行武装入侵等手段,加紧扩张活动。1979 年苏联武装侵占阿富汗以来,不断强化侵阿战争,迄今仍拒绝撤军。在第三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拉丁美洲地区,苏联的军事部署也有所加强,同美国的争夺也很激烈。
全面加强实战准备,侧重准备以核武器为后盾的常规战争 苏联强调国家、军队和居民全面地进行战争准备,而军队的战备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它要求军队具有打各种样式和各种规模的战争的能力,既准备打核战争,也准备打常规战争;既准备打世界战争,也准备打局部战争。它的立足点一直放在进行实战准备上。对于核战争,尽管它在口头上也表示“反对核大战”,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在行动上却一直没有放松实战准备,也没有放弃先发制人和打赢核战争的战略企图。对于常规战争,则从武器装备、体制编制、战略战术、训练演习等各个方面,加强研究和准备。近几年来,苏联日
益重视常规战争的作用,加紧准备核威慑条件下的常规战争。
不断改进作战方法,发展大纵深战役理论 苏联在军事上继承和发展了德国法西斯闪击战的理论,以先发制人,突然袭击,连续突破,速战速决为其基本的作战思想。⋯⋯它认为先发制人,突然袭击是未来战争最有效的开战方式,把突然性作为军事战略的重要原则;战争初期对整个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有决定性意义,注重首次突击,力求初期决胜;战略进攻是战略行动的基本类型;现代战争的基本战役已由方面军战役发展为战区战略性战役, 由大纵深战役发展为大纵深——立体战役;重视战略、战役预备队的运用, 力求连续突破对方战术、战役地幅和战略防线,迅速达成战略目的。近几年来,又重新肯定了战略防御的地位与作用。
综上所述,苏联的军事战略是从属于其全球性进攻战略,并为其争霸世界的政治目的服务的,这一军事战略在今后一个时期仍将继续推行下去。⋯⋯
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苏联军事基本情况》(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3—17 页)
综述 70 年代以来苏联军事战略的主要内容:
70 年代后期以来,苏联军事战略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其主要内容是:
全面进行战争准备、重点准备打以核武器为后盾的常规战争 70 年代后期以来,苏联对核战争和核武器作用的看法有了重大变化,在认为必须作好两手准备,以便进行使用任何武器的战争的同时,更多地把核武器作为遏制手段,越来越重视以核武器为后盾的常规战争。苏联认为“没有一个国家真正能给自己提出在热核冲突中取胜的目标”,“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好处不会导致侵略者取胜”。他们反对有限核战争和战区核战争,强调这类战争“将不可避免地扩大成全面战争”。他们否定“先发制人的核突击”的可能性,认为苏美双方“都拥有进行毁灭性反击所需要的一切”。1982 年 6 月, 苏联首次宣布“承担义务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他们过去把战略火箭军视为“苏联国防威力的基础和达成战争目的的决定性力量”,现在把战略火箭军、战略轰炸机和导弹核潜艇这三者组成的战略核力量只当作“苏联武装力量战斗威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遏制侵略者的基本因素”。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苏联提高了常规战争的地位和作用,不仅认为“局部战争通常是不使用核武器的常规战争”,而且提出了“战区常规战争”的概念,甚至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世界大战也可能是常规战争。⋯⋯但是,苏联也并非绝对不准备使用核武器。当以常规力量作战遭到惨重
损失,苏联可能失败,或当对方首先使用核武器时,苏军是会使用核武器的。为此,苏联不断充实核力量,并要军队时刻作好由常规条件下作战迅速转变为核条件下作战的准备。
加紧两线和多线作战的研究和准备 近几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加紧了对两线和多线作战的研究,强调苏军应保侍同时在两线和多线作战的高度战备。
苏联认为,在面临数个敌人的情况下,必须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 近几年来,苏联从准备在两线和多线作战的思想出发,一面继续增强西
线即驻欧洲地区的军事力量,同时也逐步加强了东线即驻亚洲地区和南线的军事力量。
长期以来,苏联在欧洲地区部署的兵力约占其总兵力的 70%,其特点是
兵力数量多、武器装备精良,战备程度高,采取前出姿态和攻势部署,具有向西欧发动一场大规模闪击战的能力。
苏联在亚洲地区部署的兵力占其总兵力的 30%,近年来苏联建立了远东战区指挥机构,增加了外贝加尔军区、蒙古和日本北方四岛的兵力(陆军 3
个师及其他部队),局部调整了兵力部署,更新了武器装备,部署了 100 余枚 SS—20 中程导弹和 100 余架“逆火”式轰炸机,加强了太平洋舰队实力使之成为苏联最强大的两支舰队之一,同时还在越南取得了金兰湾和帆港等海空军基地,把它的海、空军向南延伸了 4,000 多公里。苏联增强东线军事力量的目的是:包围、遏制中国,威胁日本,对抗美国、加紧向东南亚扩张势力,并企图把太平洋至印度洋的海上通道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使它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置同它在印度洋、波斯湾、中东、非洲、欧洲的部署联系起来。
苏联对南线也很重视。苏联在第三世界的活动虽然遍及亚非拉广大地区,但其主要矛头始终指向苏联的南翼,即北非、中东、波斯湾、南亚、阿富汗这一弧形地带,尤以中东、波斯湾地区最为突出;迄今苏联对第三世界国家提供的军事援助的 80%。相当一部分可使用的海外海、空军基地集中在这一地带。近年来,由于中东、波斯湾地区的局势始终处于动荡之中,苏美在这一地区的争夺也最为激烈。苏联南下的战略目的,是逐步扩大势力范围, 抢占战略要地,控制海上交通要道。并把苏联在欧亚两线的战略部署联接起来。
继续强调战略进攻,同时也重新肯定战略防御的地位和作用 70 年代后期以来,苏联在军事上继续奉行“积极进攻战略”,强调“苏联军事战略按其性质来说是积极的、进攻的”。认为只有使用全部军事力量,实施积极的、坚决的战略进攻,才能夺得战略主动权,彻底战胜敌人,占领敌国领土,赢得战争胜利。
近几年来,苏联由于对未来战争的看法有了变化,承认有可能打常规的局部战争和世界大战,加之它面临两线和多线作战的形势,因而又重新肯定了战略防御的地位和作用,承认战略防御是“武装力量的一种军事行动类型”,“承认必须和可能在战略范围内组织和实施防御”
⋯⋯
主张打速决战的同时,更多地强调作持久战争的准备 苏联一贯强调打突然袭击、先发制人的速决战,目前仍然坚持这一观点,但是近年来,苏联更多地强调认真地进行持久战争的准备。
强调战区战略性战役是现代战争中战略行动的基本样式,并重视破 坏西方国家的海洋交通线 苏联认为⋯⋯现代战争中战略行动的基本样式应是“战区战略性战役”。它又分为“陆战区战略性战役”和“海战区大洋战区战略性战役”;“战区战略性进攻战役”和“战区战略性防御战役”。⋯⋯过去,苏联认为世界大战将是短暂的火箭核战争,破坏西方海洋交通线
的意义不大,因而不甚重视。近几年来,苏联认为世界大战可能从常规战争开始,而且无论核战争或常规战争都可能是持久战,因而十分重视破坏西方海洋交通线的斗争,他们认真分析、研究了各条海洋交通线的重要性,西方对它们的依赖程度,并探讨了破坏的方法,主要是用潜艇和航空兵封锁航道, 袭击西方的运输船队和护航舰只。
王书中主编《美苏争霸战略问题》(国防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84—193 页)谈战后四个时期苏联军事战略的主要内容:
第一时期(1945~1953 年) 这一时期,苏联军事战略的要点是:
1、巩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的势力范围。
⋯⋯
2、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
3、强调以陆军为主的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原则。
⋯⋯
4、加紧研制核武器,竭力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第二时期(1954~1964 年)
50 年代中期至 60 年代前期,美国政府先后提出过“大规模报复战略” 和“灵活反应战略”,并继续在世界各地组织区域性军事联盟和增建军事基地,从四面八方包围苏联。1953 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内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1954 年苏军开始装备核武器,1960 年初建立了战略火箭军,并逐步修改了原来的军事战略,制定了一整套较完整的火箭核战略理论,其要点是:
1、强调未来战争必然是世界火箭核大战,完全排除常规战争和局部战争的可能性。
⋯⋯
2、过分突出核突击的作用,放弃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原则。
⋯⋯
3、全力争夺核优势,贬低常规兵力的作用。与此同时,苏联领导人贬低常规兵力的作用。
1955~1964 年期间,苏联共裁减常规兵员 240 万人,并曾削减常规武器生产,一度撤销陆军总司令部。
第三时期(1965~1976 年)
⋯⋯勃列日涅夫等党政领导人认为,苏联当时正处于国家实力的极盛时期,应该不停顿地开展历史性进攻。苏联军事当局也明确宣布,苏联军事学说具有进攻性。苏联军事战略将是坚决的,积极的,进攻的。苏联“进攻战略”的要点是:
1、依靠军事实力,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
2、准备打各种样式的战争。
⋯⋯
3、强调全面发展军备。
⋯⋯
4、重视持久作战的准备。
⋯⋯
第四时期(1980 年~迄今)
70 年代末期以来,苏联的内外处境遇到新的困难。国内,经济增长率遂年下降,领导班子老化和主要领导人多次更迭。国外,美国对苏政策趋于强硬,使苏联面临新的挑战。东欧个别国家局势动荡,危及到苏联后院的稳定。苏联在阿富汗、越南、古巴、中东等地的包袱越来越重。美苏关系僵冷,苏中、苏日关系非正常化。在这种情况下,苏联谋求世界霸权的总战略目标虽未改变,但它对其积极进攻军事战略却做了较大的调整。要点是:
1、全面加强综合国力,力求保住美苏之间最低水平的战略平衡。
⋯⋯
2、全面加紧实战准备,重点准备打以核武器为后盾的常规战争。
⋯⋯
3、在继续强调战略进攻的同时,日益重视战略防御。
⋯⋯
4、继续主张打速决战,同时强调做好持久作战的准备。
⋯⋯
林野、俞才良《当代苏联军事思想》(见《当代外国军事思想》解放军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25
—36 页)谈战后苏联军事战略的基本内容及演变:
苏联军事战略从属于政略,并为政略服务。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冷战”时期开始以后,苏联无论在政治上或军事上始终都是以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为主要敌人,在地理上则以欧洲为战略重点,在手段上准备以联盟战争对联盟战争。
战后至 50 年代末,苏联采取的“军事战略就是⋯⋯陆军、空军和海军坚决联合作战的战略”,或者说是传统的以陆军为主体的诸军种联合作战的战略。这个战略实质上是二次大战期间苏联军事战略的延伸和发展。随着核武器的出现,远程火箭的研制成功,以及这两者结合为统一的整体,苏联军事战略发生了质变。1960 年 1 月 14 日,以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的报告为标志,宣告了苏联新的、核时代军事战略的产生。这一战略按照苏联自己的表述就是“深远的火箭核突击与各军种的行动相结合的战略”。在苏联以外,人们通常把这个战略称为火箭核战争战略、其实质就是核武器决胜。关于该战略的具体内容,《军事战略》一书作了全面的阐述。
⋯⋯1964 年 10 月赫鲁晓夫下台后,苏军报刊对过高估计核武器的作用, 把核武器绝对化,以及在军队建设等方面的错误观点展开了批判,开始了“纠偏”的过程。
⋯⋯苏联军事战略在 70 年代后期作了一次较大的修改,其主要观点变化如下:
1、首次明确“世界大战爆发时和爆发后的一定时间内可能只使用常规武器。”这是苏联军事战略思想一次重要的转变。这一结论是在 1977 年奥加尔
科夫元帅出任苏军总参谋长后作出的。⋯⋯
2、立足速决战,同时更多地作持久战的准备。⋯⋯
3、否定有限核战争。在美国提出有限核战争的理论后,苏联也曾一度考虑只使用战役战术核武器的局部战争,即有限核战争。但是,鉴于这种战争难以控制在不升级为全面核战争的范围内,特别是考虑到如果这种战争仅限于欧洲地区,包括苏联东欧国家在内的欧洲国家将不堪忍受核灾难,而美国本上却可以置身于核灾难之外,安然无恙,因此,否定了有限核战争。勃列日涅夫就说过:“任何‘有限的’核战争都是不可能的。”⋯⋯
4、重新肯定战略进攻是战略行动的基本类型,战略防御是武装力量的军事行动类型。战后一个时期,苏联认为战略进攻是基本的战略行动类型,战略防御是暂时的战略行动类型。1960 年新的军事战略产生后,把两者统统加以否定。在“纠偏”过程中,苏联军事思想强调把发展与继承妥善地结合起来,既看到当前军事理论和实践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又看到二次大战期间许多重要原则仍有其现实意义,并且要加以发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苏联重新肯定了战略进攻,认为战略进攻是由各军种在一个或数个战区(战略方向)按最高统帅部的统一企图和计划实施的一系列进攻战役;其目的是粉碎敌军战略集团,占领敌方战略地域,从而根本改变军事政治态势或导致战争结束。
战略防御是武装力量为抗击敌战略集团的进攻和重创敌人,扼守本国(联盟)领土的要害地区,为转入战略进攻(反攻)创造条件而采取的军事行动类型。战略防御可于战争初期或战争过程中在整个战略正面或某一地段实施。⋯⋯
5、强调战争是一个复杂系统。除社会政治内容外,仅就战略内容而言, 战争是由同时和先后实施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大规模战略性战役组成的复杂系统。每一次战略性战役的总目的构成战争的一个局部性政治军事目的。⋯⋯
进入 80 年代以来,⋯⋯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中央新领导提出“新的政治思维”,在国内实行全面的改革,其中军事领域也要改革。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正在对未来战争一些“根本的军事政治问题、战略和战役问题重新加以思考。”这些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五个方面:未来战争究竟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这场战争需要一支什么样的武装力量;需要什么样的武器装备; 未来战争的作战方法;为适应这种战争如何训练军队。
当前,苏联军事战略以“新的政治思维”为指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基本立足点已由打核战争为主转为打高技术常规战争为主,同时不放松核战争的准备。这一战略的基本思想如下:
1、立足于打新水平的高技术常规战争。⋯⋯苏联军事战略把立足点转移到准备打高技术的常规战争上,同时不放松核战争准备,并以核武器为遏制手段,这是不言而喻的。⋯⋯
需要说明的是,有一种意见认为,早在 70 年代后期,苏联军事战略就已进入一个新时期,重点准备打以核武器为后盾的常规战争。现在看来,这个结论似乎失之过早。事实上,苏联军事战略基本立足点的转变显然是在 1987
年上半年,并于当年 5 月在华约范围内统一了思想。⋯⋯
2、立足于持久战。苏联长期以来一向认为,⋯⋯两大社会体系之间的核大战不过是几天甚至几小时的时间,或者用他们援引美国兰德公司原高级研究员康恩的估计,整个核战争的时间可能为五小时,最长到两个月。后来他
们逐渐修正这一提法,考虑战争持续下去的可能性,并且把立足点渐渐移向后者。⋯⋯
随着基本立足点转移到常规战争,苏联战争准备的立足点相应地也由速决战转移到持久战。⋯⋯
3、强调“只有各军种联合努力才能获得战争胜利。⋯⋯
苏联军事战略理论强调,不论是核战争或常规战争,任何一个军种,无论它拥有多么强大的武器,都不能单独完成全部任务。只有各军种联合努力, 密切协同,才能获得战争胜利。
4、进一步纠偏,重新肯定一系列传统的战略原则和概念。如前所述,60 年代初苏联火箭核战争战略产生后,除否定战略进攻和战略防御之外,还否定了在决定性方向上集中兵力兵器、节约兵力和积小胜为大胜等原则,同时认为战略展开、战略机动等基本概念大都失去了意义。随着对核武器作用的认识和战略思想的变化,以及立足点向高技术常规战争的转移,苏联在 70 年代后期重新肯定战略进攻和战略防御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把《军事战略》一书所否定的上述一些基本战略原则和概念全都重新加以肯定,这当然是结合新的条件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