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本的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美国的保护、扶植下奉行“贸易立国”和“科技立国”的国家战略,今天已成为世界上的“超级经济大国”。目前,日本国家战略的目标是,通过发展“自主技术”、“高技术”提高综合国力,促进国防现代化和军事实力的发展,准备在 21 世纪,争当世界政治大国、军事大国和第三航天大国,采取的主要方针与措施是:以综合安全保障战略为核心,通过外交、内政、军事上的努力,保障国家战略的贯彻执行;提高综合国力,以多样化的手段,对付多样化的威胁;推行“保卫一千海里海上航线” 的政策,发展海上力量;提出“人类新领域研究计划”,以此与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和西欧的“尤里卡”计划相竞争;以“资金”、“高技术”为“武器”对其它国家扩大影响力;发展军事力量,争取独力担当本国防务; 在海湾危机中,还曾试派自卫队参加“多国部队”。

日本的国防战略和军事战略,从属其国家战略,均受制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日本在成为世界“超级经济大国”后,企图争当世界政治大国、军事大国,其国防战略和军事战略正向“自主型”的方向发展。基本方针大体是: 力避在本上作战,以在海上作战为保卫日本的上策;由“列岛守备型”的战略逐步向“前方展开型”的战略发展;由“近海防御”作战方针向“远海歼敌”作战方针发展;发展海军、空军,建立海、空防卫网,确保制海权、制空权;逐步摆脱依赖日美安全体系,企图依靠自身的战略力量对敌作战,保卫日本:发展高技术;注重军队质量建设,提高战略作战手段和效益;以原子能用于建设的形式发展核设施,准备突破“无核三原则”的核政策;等等。随着防务向独立型的方向发展,日本将力图建立以其为盟主的地区集体安全体系。它的军事战略由防御性向进攻性转变,将愈加明显。

日本山崎太喜夫《日本的国家战略与保护海上航线》(见《外军资料》1984 年第 954 期)谈“保护海上航线”问题:

1981 年 5 月,日本前首相铃木明确表示:日本要保护 1,000 海里海上航线。⋯⋯

1966 年 11 月确定的《第 3 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具体地明确了海上自卫队的任务。该计划的发展目标是,建造舰艇和生产飞机,提高保护日本周边海域和确保海上交通安全的能力。

1976 年 10 月日本政府通过的《防卫计划大纲》为海上自卫队规定了以下任务,①对付海上侵略;②负责近海海域的警戒和防御;③负责重要港湾、主要海峡的警戒、守备和扫雷;④对周边海域进行监视、巡逻和保护海上航线。所谓周边海域系指日本的太平洋一侧为 300 海里,日本海一侧为 100~ 200 海里。1980 年 2 月 14 日,参议院预算委员会在答辩中首次明确提出保护

1,000 海里的海上航线。

1981 年春,铃木首相访美,在美全国新闻记者俱乐部就“保护 1,000 海里航线”问题发表了演说。

⋯⋯1978 年 11 月在日美安全协商委员会上通过的《日美防务合作指导方针》提出了海上作战设想,“日本海上自卫队和美海军共同实施“海上作战保卫周边海域”及“保护海上航线”。海上自卫队主要实施港湾及海峡的

作战,周边海域的反潜作战,保护船舶和其他作战;美海军支援海上自卫队作战,并实施击退敌进攻部队的作战。这就是说。美海军主要负责进攻,海上自卫队主要担任防御。⋯⋯从日本的角度看,保护海上航线也应是日本的国家战略之一。

“保护日美间海上航线”,目的在于使太平洋上的航线能安全通航。美国要求日本保护其中 1,000 海里的海上航线,为确保关岛以西、菲律宾以北海域内的海上航线,日本必须排除对该海域构成的威胁,即:①从鄂霍次克海南下的“逆火”式轰炸机;②从滨海州和鄂霍次克海的基地出击的潜艇。排除上述威胁可采取以下行动:①采取“攻势行动”,即把构成上述威

胁的兵力消灭在基地上,这项任务由美军担任;②通过时锁三海峡,阻止潜艇通行,同时要加强对海峡要地的防守,以防被敌夺占;③出动 F—15 飞机, 阻止“逆火”式等轰炸机南下;④使用 p—3C 反潜巡逻机、潜艇和反潜舰艇, 排除企图入侵上述海域的苏潜艇的威胁;⑤使用扫雷舰和飞机扫除在主要港湾布设的水雷。通过上述各种作战行动,达到保护“东南”和“西南”两条海上航线的目的。

保护海上航线是国家战略之一。为达此目的,不仅海上自卫队,而且陆上自卫队和航空自卫队也需抽调必要兵力参加行动。例如,防守海峡要地, 需要陆上自卫队的兵力;防空,需要航空自卫队的 F—15 等飞机参加。此外, 还需要美空海军支援作战。

总之,“保护海上航线”是西方阵营的基本战略,实施这种战略的基本方针是采取“联合作战”方式。因此,日本也应根据“西方海洋集体安全” 体制”采取相应的步骤,但这是违反宪法的。

⋯⋯ “保护海上航线”是西方阵营的基本战略。但没有一个国家企图仅靠本

国的力量单浊地“保护海上航线”。“保护海上航线”只有靠西方的“海洋集体安全体制”才能够达成。

⋯⋯

总之,日本面临一个重要的课题是“保护海上航线”,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为达成此目标,解决上述问题是当务之急。首先要解除对防卫的制约, 制定新的安全保障设想,具体他说有以下凡点,①改变把行使“集体自卫权” 定为违反宪法的反联合国宪章的概念;②协助美国部署中程导弹,以对付苏联 SS—20 导弹的威胁,因此要废除“无核三原则”;③为加强和扩充“保护海上航线”的兵力,要取消军费开支不超过国民生产总值 1%的限制;④要支援友好国家加强防卫力量,为此,需废除“武器禁运三原则”。

日本材上熏《保卫一千海里航线与国家战略》(见《外国军事学术》1984 年第 1 期)谈日本保卫海上航线问题:

保卫一千海里海上航线问题,是 1981 年 5 月日美首脑会谈结束后,前首相铃木会见记者时提出的,但在日本国内,部分舆论界人士一直表示反对, 认为“保卫一千海里海上航线,有可能把自卫队纳入美国的世界战略,从而使它走上宪法禁止的‘集体自卫’道路”。

然而,必须看到,保卫一千海里海上航线,是关系到日本生死存亡的问题。如果不能保卫一千海里侮上航线,日本就无法生存。一旦发生紧急情况,

石油、粮食以及美国支援日本的导弹、飞机等武器就运不进来,倒霉的是日本而决不是美国。

日本是个贸易立国的国家。每年从国外进口 6 亿吨原料,出口约 4,000 万吨经过加工的工业产品。⋯⋯

以往的战争也清楚说明,保卫海上航线是关系到日本生死存亡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美国潜艇切断了海上航线。⋯⋯ 1982 年 11 月 3 日,原国防会议事务局长海原治就保卫海上航线问题在

《产经新闻》上发表文章指出,“确保海上航线的安全,平时没有必要,战时又做不到。”

首先必须指出,50 年代和 60 年那种主要靠舰艇保卫海上航线的思想, 在 80 年代已经行不通。

⋯⋯

本文一开始就讲,对于拥有一亿一千万人口的日本民族的生存来说,保卫海上航线势在必行。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意见,

保卫海上航线与国家战略。储备半年的石油和粮食。至少要储备半年的石油,尽可能储备 8 个月的粮食,以及储备半年左右的稀有金属。这对保卫海上航线极其重要。一旦日本发生紧急情况,但只要有半年的石油储备,并实行配给制度,便可维持一年。出现紧急情况时如此,即使中东出现大动乱, 也可解燃眉之急。

与石油相比,8 个月的粮食储备比较容易。储备粮食,不仅为了满足战时的需要,也是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救灾的需要。如能象瑞士那样有 7 个月的储备,一旦有事也心中不慌了。

当然,真正爆发战争,靠这些储备物资是维持不下去的。如不能给敌潜艇以任何打击而任其为所欲为,危机立即就会到来。因此,战时仍需要继续进口一定数量的物资。保卫海上航线的基本理由就在于此。

海上自卫队参谋部于 1975 至 1976 年整理了一份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报告。据估计:“为保持每个家庭 1974 年度的最低生活水平,1985 年度需要进口 1 亿 9,300 万吨物资,相当于平时进口量的 1/3。“运输这些物资,需要 15 万吨级油船 47—58 艘,3 万吨级货船 3D0 至 362 艘。1985 年度的粮食进口量为 2,300 万—2,800 万吨,运输船只每月需要 64 至 93 艘。

为保护这些船队,保卫海上航线就势在必行,如同时储备半年的粮食和石油,保卫海上航线就更有把握。

⋯⋯

利用民用船只保卫海上航线。为有效地保卫海上航线,还需要加强海上自卫队的护卫队群。由于预算有限,也许一时难以做到。但有一种方案可供选择:在加强护卫队群的同时,从体制上做好准备,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就在民用万吨级以上油船和货船上装备反潜侦察和武装攻击直升机,以备不测。

此外,还可考虑用无人驾驶飞机控制宗谷海峡,用同步卫星对日本列岛进行监视。再有,为了保卫海上航线,平时就应让远洋民用船只了解关于战时通信联络,密码使用以及临时避难等应急措施的各种规定。

日本伊藤宪一《核后时代的来临与日本的大战略》(见《外国军事学术》1989 年第 1 期)谈日本在核后时代的大战略:

自从 1987 年 12 月美苏首脑在华盛顿会谈中签署了中导条约,并在为消减 50%的战略核武器进行认真的谈判以来,欧美国家已开始谈论核后时代到来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特别是超级在国将采用什么战略?现在的核战略理论是否会发生变化?超级大国能否维持“核保护伞”的有效性? 以及在这种世界战略环境的变化中,日本的大战略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本文试图就这样一些问题加以探讨。

⋯⋯

核后时代的来临对日本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第一,核后时代的来临决不意味着非核时代的到来,不能抱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无核武器的乐园” 终于实现了。⋯⋯即使作为硬件的核武器被彻底销毁,而作为软件的核武器制造技术也是不可能消灭的。虽说核后时代即将来临,但核武器仍然继续存在,并正在战略上发挥一定的作用,这一点是不应忘记的。第二,美国对日本的“核保护伞”将名存实亡,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必须认识到,美国对北约盟国和日本的“核保护伞”今后将迅速趋于名存实亡。第三,日本自己增强高技术非核防卫力量的必要性将增大。现在,日本的“防卫计划大纲”规定:“原则上,日本以自己的力量排除有限的、小规模的侵略”,“在自己的力量难以排除侵略时”,“等待美军前来支援,予以排除”,“对付核威胁,要依靠美国的核威慑力量”。原则和实际虽然无须乎总保持一致, 但实际上美国在核后时代的“核保护伞”已逐渐趋于名存实亡。当然,苏联对日本的核威胁乃至核攻击的现实性也会随之降低。但是苏联有用非核力,. 量对日进攻的能力。⋯⋯核后时代,日本的防卫战略要求日本加强非核力量, 特别是利用高技术提高装备质量。为了在没有制空权的北海道水际消灭进攻之敌,当然需要地对舰导弹和新型多管火箭炮等高技术兵器。日本原来的防务思想、即抵抗敌人直至美军前来增援的思想,将很快过时。第四,日本的大战略当然包括防卫战略和外交战略,外交战略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日美间贸易摩擦接连不断,现在,分担防务已越来越成为重大问题。今后如何继续维持和加强正在发生质变的日美同盟,将是日本大战略中最重要的课题。具体他说,正是因为战时美军前来增援有困难,所以,平时就应注意为确保美军留驻日本创造条件,努力解决驻日夫军经费及事前在现地储备美军装备的问题。在外交上必须注意加强整个东北亚的稳定与合作,慎重地开展对华、对苏外交,同时要为朝鲜半岛的稳定进行合作。日本已成为世界大国,越来越需要具有超越局部利害通观全局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日本舛添要一《日本要使 21 世纪成为日本世纪》(见《外军资料》1990 年第 13 期)谈日本今后目标与措施:

一、靠美国军事力量维持和平的时代即将结束 90 年代对日本来说,

是一个与明治维新时期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大变动时期。到 90 年代中期,“日美安全条约”可能被废除。敌视日本的情绪将日益严重。⋯⋯

日本应首先把握现在和今后的国际形势。今后,日本将在何种“世界格局”中生活呢?我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一直是靠美国军事力量维持的。但到 90 年代,这种国际秩序将发生重大变化,其迹象已在 1989 年显露出来。主要变化有二:一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二是“日美关

系质的变化”。目前这两种变化正在飞速发展。日本所处的国际环境也随之发生迅速变化,这迫使日本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外交政策和政治。日本如不这样做,就会被世界抛弃。

二、大国苏联将变成小国 目前,世界上正在发生许多变化,其中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正在发生迅速变化。⋯⋯ 90 年代将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大前提是,苏联从超级大国沦为地区性大

国。在整个 90 年代,苏联将向小的方向发展。美国正在设法支援苏联。从这个意义上看,可以说这是美苏勾结。这两个国家勾结起来要对付的新的敌人就是日本。因此,敌视日本的情绪当然会日益严重。

90 年代,社会主义国家将发生大变动,苏联将逐步沦落为小国。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将导致废除日美安全条约,即美国抛弃日本的时刻即将到来。因此,现在我们必须摸索出能应付这种情况的外交和安全保障体制。

三、日美关系已发生质的变化 前不久,日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即日美经济摩擦在性质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到 90 年代这种变化将更加明显。例如,“日美结构协商”这一名称的出现,本身充分说明日美关系已发生质变。⋯⋯总之,日美两国已处于相互干涉内政乃至相互指责对方价值观的阶段。

四、日本控制着“资金”和“高技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者美国已沦为债务国,而战败者日本却发展成债权国。战胜者借债,战败者成为债主,这就是现状,因此,在“资金”方面日美已分出胜负,在“高技术” 方面也分出了胜负。在与军事有关的技术领域内,美国虽仍部分地处于优势, 但到 90 年代,日本将赶上和超过美国,并将拉大这一距离。结果,日本将以“资金”和“高技术”这两种武器支配世界。美国对此非常担心。

90 年代,日美两国在“资金”和“高技术”方面的优劣,将越来越明显。从历史看,一般说来,一个国家要夺取世界霸权,只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占首位就能成功。这四个方面是:①军事;②经济;③金融;④文化。在金融方面,日本已居世界首位;在经济方面也可作这样判断;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两万美元以上,超过了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使日本在这两个方面居世界第一位的是高技术和尖端技术。日本由于拥有尖端技术,因此也就拥有“资金”,它只要有决心,成为军事大国也并不难。综上所述,在支配世界的四个因素中,日本已具备三个。

五、开创世界通用的文化 所谓文化,是指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所谓文化能力,是指向世界普及和传播文化的能力。开创世界各国想仿效的文化, 并向世界传播,是日本在受敌视的包围网中生存下去的绝妙方法。摸索其内容并努力加以普及,是 90 年代日本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日本应向世界传播什么呢?为了支配世界,英国曾用博爱主义统治殖民地,美国曾用民主主义统治殖民地。日本也必须摸索出世界通用的理论。要支配世界,需要有一种思想。我认为,“勤劳”、“日本式人际关系”和“教育”等,可以作为选择的一种内容。⋯⋯日本必须在 90 年代摸索这些问题。能否找到答案,将决定日本的命运。

六、“日美安全奈约”废除以后有待解决的问题 “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和“日美关系质的变化”,最终将导致对日本的更激烈的冲击。其结果是废除日美安全条约。日美安全条约废除后,关于日本的安全问题,有几种方案可供选择。从理论上说,既可建立日苏同盟,也可同亚洲国家携手合

作。但如日本继续保持现状,就会处于孤立状态。在目前情况下,建立以日本为盟主的集体安全保障体制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最重要的是利用文化支配世界。⋯⋯要向依赖日本经济生存的外国工人教授日语,灌输日本的生活方式和体制,为他们普及日语和日本文化。

七、刷新国内体制 前面我们阐述了 90 年代世界的新格局和日本面临的课题。我国在今后 10 年内必须解决这些课题。⋯⋯日本要适应世界的动向,应首先刷新国内体制,以今天的新题为轴心重新改组政党。为了使即将到来的 21 世纪成为日本世纪,日本在 90 年代要解决许多重要课题。

日本人江隆则《最后胜利方法》(见《参考消息》1990 年 9 月 9 日)日本应以“无胜利取脸法” 谋求霸权:

当前,尽管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东欧形势的剧变上,但美国依然在酝酿“敲打日本”,日美矛盾进一步激化的火种依然存在。例如,美国在国内排斥和打击被称为“菊花俱乐部”成员的日本派和亲日本派人士。

美国新闻媒介散布日本占领美国的“笑话”和“故事”也不可等闲视之。例如发行 25 万份的《国民讽刺》杂志载文说日本人有一项占领美国的计划, 即让美国人喝下日本投入药品的自来水后全部变成日本人。对这些宣传绝对不能轻视。美国是一个经常采取奇怪行动的国家,今人担心。日本在经济战争中确实取胜太多了,这将加剧与各国的矛盾,特别是经济摩擦。因此,日本今后应该采取危险性小的取胜方法。

危险性小的取胜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伊藤博文和俾斯麦采取过的有节制的取胜方法;第二种是欧洲人屠杀美洲印第安人时采取的彻底取胜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今天的经济战争中已经不能再为日本所采取,今天日本已经成为经济、技术和金融超级大国,面临着更加困难的挑战,因此,只能选择第三种取胜方法——没有胜利的取胜方法。具体他说,就是获胜者的胜利无论在名义上或者在实际上,对于失败者几乎不构成任何损失。换句话说, 胜利不单纯是获胜者的胜利,而且是失败者也可以获得同等恩惠的胜利。在人类史上不曾有过谋取这种胜利的事例。但是,在今天日本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困难的形势下,日本若想继续取胜,就只能采取这极其困难的第三条道路。

日本今后可能取得这种“异化霸权”,而这种霸权并非指一般人所说的霸权,而是指一种新概念的霸权行为。就是说,日本应该利用其拥有的经济力量、技术力量和金融力量为保护地球环境作出贡献。

所有的日本人都必须牢记.在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日本可望取得的胜利不应是明显地判断为胜利的胜利,而应是几乎感觉不到是胜利的胜利。否则, 日本将会招来杀身之祸。

日本石原慎太郎《我坚决主张“日本可以对美国说不”》(见《外军资料》1990 年第 23 期)谈日本的对外政策:

抛弃二次大战后屈从美国的意识,推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去年 12 月美苏握手言和,使世界进入了“马耳他体制”的新时代。在这种世界格局中,日本应采取什么立场?我曾在《日本可以说“不”》一书中提出,应该说“不” 的时候就要说“不”,应该回答“是”是时候就要回答“是”。这种立场对

日本来说在“马耳他”之后显得更加重要。因为日本今后要在大变动的世界格局中展开外交活动。

过去,日本是按照美军占领日本时的意图建设起来的。这就是说,日本在精神上没有独立性,是一个没有脊梁骨的国家。⋯⋯现在日本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应同美国建立真正的关系,抛弃二次大战后屈从美国的意识,修改外交政策,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建立自己的世界政略,必要时可摆脱美国而同苏联合作。

日本政界有人主张,如果苏联归还北方四岛,日本就可以解除日美安全条约,保持完全中立,作为补偿,苏联应把西伯利亚的开发权全部交给日本, 对苏联来说,与日本合作比同美国合作更有利。⋯⋯今后,日本的外交政策, 如经济援助、技术援助、对美外交以及对苏外交等,都要从全球角度考虑, 在国际上树立自主的形象。

今后,世界可能出现日、美和欧三极,苏联和中国还不能成其为极,在这种格局的形成过程中,日美经济摩擦将更加激烈。美国可能指责日本是异已分子,⋯⋯对日本进行种种制裁,最后在歇斯底里大发作中“制服日本”。对此,日本必须做好精神准备。⋯⋯

⋯⋯

日本手中掌握着一张强有力的王牌,即领先于美国的尖端技术,今后, 日本应把它作为一张王牌在外交场合加以运用,明确表示自己的立场,同美国讨价还价。

日本的技术水平及其潜力超过了许多人的预料。而且,日本能把技术转变成产品,批量生产的能力也占优势。当然,在基础研究方面,美国仍然领先。但是,即使有技术,如不能批量生产,也没有价值。为使技术商品化, 对世界做出贡献,需要日本的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

今后,东欧国家如同日本合作,其经济实力将日益增强。结果,苏联可能通过东欧国家的途径,完全采用日本的技术。而且,日本也可能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半导体同苏联作交易。这样,日本和苏联的距离将出乎意料地靠近。而中苏关系可能出现阴影。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可能在远东地区制造不稳定因素,并部署兵力来对付中国,中苏关系将变得很微妙,而日中关系也不得不随之而变。

1983 年版日本《自卫队年鉴》(见《外军资料》1984 年第 780 期)谈日本国防基本方针:

警察预备队成立的当时,没有明确的国防方针。1956 年 7 月 2 日,设立

国防会议,并致力于制定国防计划。遂于 1957 年 5 月 20 日,经国防会议通过,由内阁会议决定了国防基本方针。其全文如下:

“国防的目的在于将直接和间接侵略防患于未然,一旦遭到侵略时,即予以反击,以保卫我国建立在民主主义基础上的独立与和平,为实现这一目的,特制定以下基本方针:

1、支持联合国的活动,谋求国际间的协调,实现世界和平。

2、安定民生,发扬爱国主义,建立保障国家安全所必要的基础。

3、根据国力和国情,在自卫所必需的限度内,逐步发展有效的防卫力量。

4、对于外来侵略,依靠同美国的安全保障体系予以阻止,直至将来联合国有能力有效地制止这种侵略时为止。

自卫队装备的是常规武器,在借助于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国的威慑力量时,它的体制才是完善可靠的。目前,世界趋向于建立集体安全保障体制, 这是尽人皆知的。单独防卫需要巨额经费,除美苏两个大国之外,很难承受这样的负担,因而采取国际分工的防卫政策是非常有效的。

国防的基础是国民对国防有积极的认识,在战后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国民生活也提高了,但另一方面更由于没有国家目标等原因,国民的眼光短浅, “小家庭主义”盛行。很多人对国民生活所依赖的国家安全漠不关心,令人寒心。可以说,坂田反官曾经提倡的防卫三原则也是对上述“国防基本方针” 的具体补充。

日本原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竹田五郎《虚构的国家防卫战略》(《外军资料》1986 年总第 1255 期)谈日本的防卫力量发展目标:

一、所谓国家防卫战略 “战略”一词原为军事用语。我特意冠以“防卫”二字,原因是近来这一词汇已经不仅仅用于国家的防卫方面。

所谓国家防卫战略,就是为了保卫日本,准备对付什么样的军事侵略, 自卫队如何同美军合作,准备如何来保卫国家。它是防卫力量建设的基本依据。

非常遗憾,我国没有明确的国家防卫战略。诚然,防卫计划大纲不能说不是一种根据国防基本方针而定的国家防卫战略。但是它太抽象,缺乏具体性和现实性,矛盾百出。

它的最大缺陷是没有明确指出“期待自卫队干什么”,即没有明确的“防卫力量发展目标”。

⋯⋯

二、防卫力量发展目标——自卫队如何来保卫国家 现在,国会正在讨论国防会议的改组、升格问题,但是更为重要是确定国防基本方针和防卫计划大纲(国家战略)。

文官控制的真正意义应在于从政治上明确指出军队要做什么,并为其实施创造条件。

毫无疑义,政府应该决定国家防卫战略的基本内容,但是在我国尚缺少国家防卫战略的核心部分——防卫力量发展目标。

过去提出的 1, 000 海里航线防卫、刺猬式防卫,以及最近成为议论中心的海上破敌、击落 1,000 架飞机等,其真实意图暂且不论,其形式都涉及到防卫力量发展目标。

例如确保制空权问题,在什么地区,多大程度,多长时间?又如保卫海上航线问题,能够依靠自己力量保卫远至中东地区的海上航线自然最好,但是那样做,需要非常庞大的海军力量,在财政上、对邻国的影响上都是大问题。所以,政府应作出综合判断,提出可行的政策,应该确定自卫队的负责范围,以远地区的保卫应寄希望于美军,并决定要确保多大的运输量。

⋯⋯

如果选择风险小、安全系数大的防卫力量发展目标,防卫力量和军费都要增加,国民的负担将加重,一旦超过某种限度,不但会违反宪法,也会给别的国家造成不必要的威胁。而另一方面,如减轻国民负担,缩小防卫力量, 又使国家承担的风险过大。在国家的防卫中,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法,希望国

土和国民一点不受损失的想法很好,但现实中办不到。所以,在政府选择的方案中肯定有风险,执政者至少要充分认识到风险的程度,在许可的范围内、必须尽可能让国民了解这种风险并获得理解。

三、什么是适当的肪卫力量 ⋯⋯保卫日本的最小限度的防卫力量目标应是:在日美军共同协力对付侵略的前提下,①确保本土与周围海域的制空权和周围海域的制海权,抗击敌在本土的登陆;②确保国家续战及美军来援的基础(保卫政治经济中枢、基地、城市等);③即或敌人登着陆,也不得造成其长期占领的事实;④确保 1,000 海里海上航线。在上述情况下,坚持美军来援、反攻。

在决定防卫力量时,确认美军来援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日本原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栗栖弘臣《军人今后应有所作为》(见《外军资料》1990 年第 22 期)谈日本军事力量建设:

当此之际,目标防卫力量建设方针应重新研究。在和平时期,为表明国家的团结和自主防卫的决心,日本应加强防卫力量的建设。理由如下。

1、国家可信性的保证 一个国家要与其他国家为伍共同生存下去,首要的是取得其他国家的信任。缺乏可信性的国家,不是有内乱的危险,就是容易唯某一特定国家之命是从,或是随意中途改变国策,其命运总是受世界影响的左右。这样的国家不仅外商不敢放手投资,国民生活也难安定。国家的可信性,说到底是国家所具有的独立自主的力量。这里当然需要有政治上的稳定, 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力量,而军事力量也是不可缺少的。军事力量是国家存在的支柱,日本军备的规模,应达到足以使世界各国信赖的程度,应与日本战略地位、经济实力相适应,并且能够与欧洲列强保持同等水平。

2、处交的保证 在外交谈判中,可以让步的就让步,但原则问题则断然不能相让。坚持国家主张的最后心理根据就是本国的军事力量,日本自打幕府末期以来,一受到强烈的外压就改变方针,这似乎已令人遗憾地成为惯例。即使现在,在对苏、美、中、南朝鲜的谈判中,仍常常出现这种现象。这不仅是因为自己缺乏自信,还因为对方已看透了我们的底牌——军事力量薄弱。军事力量是国家执行基本方针的后盾。我们如不具有足以使对手不敢小觑、使其他国家认真听取我们意见的军备,在外交战中也会成为弱者。⋯⋯ 日本军事力量至少要达到能保障实行自主外交并能与盟国一起拒绝其他国家的无理要求的水平。

3、实现均衡发展 日本已成为经济大国,防卫费却仅占国民生产总值 1%左右,与英、法、西德 3%相比是太低了,⋯⋯日本的军事力量应当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4、增强遏制力 不论缓和如何进行,都很难保证国际形势不发生急剧变化。因此,要使安定的生活继续下去,就要做到有备无患。古人曾告诫要居安思危。但要实现这一点,除国民和政治家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外,国家还要有物质和组织上的准备。为提高遏制效果,需要拥有足以压制对方进攻意图的力量,使对方在进攻中遭受超过予想的损失。⋯⋯日本首先应具有迅速反击的能力。但只具有这种能力,而无迅速反击的意志,仍不会有任何效果;有了迅速反击的能力和意志,而反击的态势不健全,那也只能是画饼充饥。国家要建立一套应付危机的程序,部队也要作好行动的准备。必须使遏制力具

有对对方实施直接打击的力量。“专守防卫”实际上是失败主义。对对方实施打击的能力,并不是侵略能力。直接打击能力,指利用导弹等攻击手段, 对付敌广义上的火力,破坏对方赖以发动进攻的基地。拥有了这种能力,就会迫使对方在进攻我国时大为踌躇,从而达到遏制效果。日美安全条约还能持续多久,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北约和华约如解体,日美安全条约肯定会废除。美国也有可能视情况单方面宣布废除该条约。到那时,日本的自卫体制和自立的国家军队,将成为遏制的基本力量。

5、日美安全保障体制 将来日美安全条约会被废弃,但现时保持良好的日美关系对日本的存在及世界和平都是必要的。美国的战略思想是,要求日本作出自我努力,美军主要以海空军给予支援。⋯⋯自我努力包括平时的国防努力、转入战时体制和实施总动员的程度及作战能力等。若要期待美军根据日美安全条约给予支援,则我们自己必须在平时做出相当的军事努力。政府已经以公约的形式承诺了保护 1000 海里海上航线的安全,这就更需要我国保持持久的战斗力,以便在战时能坚持到美军来援。认为有了日美安全保障体制, 日本就可以少搞军备,这种想法是极为有害的。纵观历史,不曾有哪个独立国家让外国军队驻扎半个世纪以上来帮助保卫自己。日本应趁世界形势缓和的时机,着意缩小美军基地。削减美军基地决不意味着反美。

6、增强国内强制力,准备参加联合国军 国内强制力主要由警察实施,在警察力量不够时,将动用军队的力量。自卫队起着警察后盾的作用。日本如将来要参加联合国部队,就应该派遣训练有素的自卫队。届时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日军将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日本伊藤博《依据基本战略建设防卫力量》(见《外国军事学术》1987 年第 2 期)谈日本防卫战略的基本内容:

国防目的 1957 年确定的国防基本方针中,把国防的目的规定为“防止侵略于未然”。所以,在防卫力量的建设中,也必须把最大限度地发挥遏制力作为防卫力量构成的依据。

防卫战略 专守防卫是日本的国策,这一战略在战争理论上是不可取的,在执行中也会困难重重,但它却深得国民的支持,也不会引起周围国家对日本的疑虑。

⋯⋯

本来,建军的最大依据是国家目标和国防方针。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出基本战略,然后按照基本战略决定三军的编制和武器装备。⋯⋯

在军事准备中,应该制定作战计划、确定终战目标,即(1)歼敌于出发基地;(2)歼敌于初战时期的海上;(3)歼敌于登陆前的水际滩头;(4) 敌歼于登陆后的登陆场;(5)在国内抗战到底。这 5 个阶段中,确定那一个阶段为终战目标,对于陆海空三军的兵力编成、武器装备、训练重点,影响极大。

如以(1)、(2)为目标,将是速决战,只需要集中力量加强海空军, 不需要陆军;如以(4)、(5)为目标,则必需准备持久战,不但要全面加强陆海空三军,而且还要进行其他准备,例如民防、游击战、民兵组织等。

(1)案是上策,但日本采取的是专守防卫,只有依靠美军的打击力量。所以, “何时、何地、如何防卫”的防卫战略,必须在(2)至(5)之间选择。

为此首先需要研究地理、民情、资源经济等不可变因素,确定基本战略, 然后根据基本战略建设基础防卫力量,以后再根据国际形势、假想敌国、武器技术等可变因素修正反应战略,决定防卫力量的增减、取舍。这样做必会提高防卫力量建设的效率,减少损失。

⋯⋯

日本在地理上和英国一样,同为海洋国家,国土狭小,城市密集,缺少持久防御所必不可少的纵深,所以不适于陆上防卫作战。相反,日本四面环海,渡海作战是侵略军的最大弱点。所以,从地理上分析,海上破敌能以己之长击敌之短,是上上策。

⋯⋯

日本当局一直在增强地面作战能力,准备在敌突破海空防线之后,在本土进行最后的持久抵抗。⋯⋯

所以说,适合我国民情的防卫战略是确保制海权和制空权,采取海上破敌方案,避免在本土作战。为此,必须彻底加强海空防卫力量,形成防止侵略于未然的遏制力量。

⋯⋯

在日本这样的岛国防卫战中,要确保资源,获得制海制空权是先决条件, 在无资源国家的防卫计划中,长期的持久作战是根本不现实的,应以短期作战为目标。

综上所述,符合国情的防卫战略应是确保制海制空权,在“海上歼敌”, 只有实行这种战略,建立可靠的海空防卫网,在初战时给敌以沉重打击,才能最后迫敌放弃侵略念头,使国土免遭炮火之灾。

⋯⋯

要把防止侵略于未然作为最终目标,就应在防卫力量的准备中,把加强遏制力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敌发动侵略的决心首先来自对双方战斗力的判断,特别是作战初期战斗力的对比。针对日本的情况,使敌人放弃侵略的企图是初期作战时的反击能力即海空力量。⋯⋯因此,有必要着重加强海空力量,完善防空导弹系统,提高支援战斗机对舰对地的打击能力;海上自卫队以护卫舰为中心,以反潜作战为主,增加舰艇艘数,增强近海的巡逻、打击能力,并加强防空措施。

⋯⋯

海洋国家的防卫就是保卫海空,为确保制海制空权,不让一机一舰侵入, 就首先要构成近海、远海、低空、高空的警戒监视网以及相应的火网。一旦有了完善的警戒系统,不用说对初战必胜有重大作用,就是对防止侵略于未然也能发挥最大的遏制效果。

⋯⋯

今后武器的发展方向,应摒弃“重厚长大”型,重视“轻薄短小”型。因为,其一,大型武器造价高,建造 1 艘护卫舰的费用可以制造 10—20 艘高速导弹艇。其二,大型武器建造周期长,“今天的新式武器,明天便成废品”,不利于频繁的更新换代,而发展小型武器却有利于更新换代。另外还有个生存能力的问题。为了荫蔽和减少损失,必需要小型化,地下工事化。损失 1

艘 350 名乘员的护卫舰,相当于损失 20 艘 15 名乘员的导弹艇。小艇高速而灵活,故生存力较之大舰要高的多。

总之,武器发展要多样化,同时也要研究多样化的战略战术。这样,即

使不增加防卫预算,也可以提高作战能力,增强遏制效果。

⋯⋯

在速度和破坏力突飞猛进的尖端武器时代,必须消除依靠兵员取胜的偏见。这方面以色列有些做法值得借鉴。它连续打仗 37 年之久,常备军总兵力

始终没超过 10 万,为了减少兵员损失,以还把大舰换成小艇,用无人机代替

有人驾驶的飞机,研究 1 人即可操纵的反坦克导弹胜于研究 5 名乘员的坦克。

还要学习决心裁减兵员 100 万的中国,大幅度削减不急需或不需要的兵员, 把预算用在加强海空力量和开发尖端武器方面来,谋求体制的改善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日本列岛只要能确保制海权和制空权,即使没有地面作战力量,也能成为不沉的航空母舰。这就是“带壳栗子”式的防卫战略。内核(陆军)虽软,但带刺的壳(空军)和外皮(海军)硬,敌人摸着扎手(带壳栗子式防御),它才不敢吃,最后不得不放弃侵略的企图。

日本松本立秋《日本常规防御计划概貌》(见《外国军事学术》1988 年第 4 期)谈日本常规防御计划:

常规防御计划是防御性的,符合日本的专守防御战略即日本的基本政策。

一、常规防御计划远比战略防御计划现实战略防御计划需要巨额资金, 何时完成尚难估计;而常规防御计划耗资少,还能利用现有武器,可以说是更现实的计划。据日本一些军工企业计算,从发展前景和技术效益看,常规防御计划比战略防御计划优点多。常规防御计划开发的主要武器是无人驾驶攻击机、隐形武器、光纤制导导弹、STAFF 反坦克炸弹(远距离自动寻的)、超高性能战术情报系统等,这些武器将大量应用高技术。⋯⋯自 1979 年度, 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开始承担以下三个课题研究:

(1)提高超音速飞机运动性能的研究;(2)便携式地空导弹的研究;

(3)光波雷达的研究。这些高技术兵器与美国常规防御计划中的兵器研制设想恰恰一致。日本研制相当于常规防御计划的武器系统至今已有 10 年。“日本在军事上领先的时代已经到来”。

二、利用高技术研制新兵器⋯⋯当前研究的目标是,力争将原来雷达发现飞机的距离 1 万米缩短至 4000 米,最后的目标是飞机几乎在目视识别的距

离上也不致被对方雷达发现。据称,这种技术早则 3 年,晚则 7 年可望开发成功。

战略防御计划能否完成,取决于激光武器的研制;常规防御计划能否完成,取决于无人驾驶攻击机的研制。这种攻击机可装 10 公斤炸药,能准确摧

毁相距 100 余公里的坦克和战斗机。自 1983 年,日本着手研制无人驾驶靶机, 现在应进入试飞阶段。在《1987 年防卫力量发展计划概要》上有将 F—104 飞机改装成无人驾驶飞机的项目。根据这个项目,日本将从 1987 年开始把 F

—104 飞机改装成无人驾驶飞机。据称,1987 年度预算约 50 亿日元改装 2 架,到 1991 年进行实用试验,1992 年正式投入使用。⋯⋯

日本还在研制 GCS 新武器系统。这种系统安装在普通炸弹上,能自动操纵尾翼击中目标。这种系统比导弹造价低,它的投放高度比导弹高 3 倍,投

放距离比导弹远 10 倍,计划 1987 年完成。此外,日本还在研制用于空舰导

弹的红外成象制导系统和新型空空导弹。这种系统可将目标发射的红外线转变成图象之后加以捕捉,并利用其弱点实施攻击;这种空空导弹能自动同敌机格斗,并利用敌机死角实施攻击。这两种武器预计 2 至 3 年可完成。

前面谈到的“课题研究”中提出研制三种新武器,这三种新武器中,“现在已着手研制的是 CCV 战斗机,它装有三台数字计算机,能进行巧妙的控制, 机身可保持水平姿态作升降动作和横向滑行,1983 年 4 月首次试飞”。

⋯⋯

三、使用高技术武器的合成军队能有效地运用、控制上述高性能兵器的是 C3I 系统。要使 C3I 系统与常规防御计划的武器配套,需要一种一次处理大量情报的人工智能计算机,这种计算机日本已在着手研制,志村正道教授研制的“LAPS”系统就是这种计算机。它懂得人的语言,用一般常识推论、分析。如果其发展型编入 C3I 系统,日本的常规防御计划将具有更现实的意义。所谓日本型常规防御计划就是 1986 年度开始执行的新防卫计划,这个计

划编制 18 兆 4 千亿日元的预算来采购武器。

因此,预计采购的“宙斯盾”舰艇(高性能防空导弹舰艇)和超视距雷达都遵循了新的防卫概念,其基本构想被称之为“海上防空构想”。如果更先进的 C3I 系统、光波雷达、CCV 战斗机,新型便携式防空导弹和隐身飞机研制成功,这种海上防空构想就会更有效果。过去,武器是制定军事战略的重要因素,但科技的飞速发展,使这种关系发生了相反的变化,要求先制定战略,以便运用高技术武器。具体他说,就是陆、海、空自卫队合成的构想。例如、陆、海、空自卫队的行动由中央指挥所全面指挥、控制。可以说,这是有效地使用高技术兵器所必不可少的。如果日本发展象常规防御计划那样的庞大武器系统,自卫队就应该变成陆、海、空合成军队。的确,日本的常规防御计划正在改变现在的自卫队,甚至日本的防卫政策。

柯逖祖《高技术与国家战略》(《中国军事科学》1989 年第 1 期)谈日本新的国家战略:

“科技立国”战略是当今日本的新国家战略。日本推行与不断充实该战略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在克服 70 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的过程中,日本在一系列高技术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成为这次新技术革命的佼佼者。二是,遇到了来自美国和西欧,其中主要是美国推行新战略的挑战。例如,日本有人认为,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属于决定 21 世纪命运的高技术战, 美国人的目的是通过它把西方高技术集中到美国。从而占据高技术的世界统治地位。三是,决定通过走“科技立国”的途径,运用高技术发展其经济和军事力量,使之于 21 世纪成为世界政治大国。因此说,日本实施“科技立国” 的战略意图正是“通过大力开发所谓的“自主技术”,使之成为世界“超级经济大国”及亚洲的军事大国和世界军事强国;进而于 21 世纪成为世界政治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为此,自 1986 年以来,日本采取了下列引人注目的四大战略措施,即: 第一,在基础研究方面提出一系列重要的国家计划,特别是提出了“人

类新领域研究计划”。前首相中曾根讲,这一计划可与美国的“星球大战” 计划、西欧的“尤里卡”计划相抗衡。据介绍,该计划的实施分两大阶段, 即前一个阶段为期 10—15 年,重点研究生物体的起源,和生物体机能的应用技术,后一个阶段是设法将生物体作为工具使用。另外,还制定了《1987—

2000 年全国综合开发计划》。

第二,高度重视对空间技术的开发,决心成为世界第三航天大国。1987 年 5 月 26 日,日本宇宙开发委员会长期政策恳谈会撰写了一份题为《走向宇

宙开发新时代》的报告书。提出了到 21 世纪初为止日本开发宇宙的新目标。该恳谈会认为,宇宙空间的开发,是日本科学技术发展的牵引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日本发展以及尽经济大国国际义务所不可缺少的课题。同年 10 月 9 日,日本时事社报导,日本正在研制月球观测机一“透身测

量者”,以供其 1990 年单独实施月球勘测计划时使用。

第三,逐步加强军事技术研究。日本军费开支已突破了占国民生产总值1%的大关,从而使日本的军费开支上升到世界的第三位。其中,相当部分军费通过武器国产化,转化为军事技术研究经费。基辛格指出:“日本重振军备不但远远不会导致经济发展速度放慢,而且相反会进一步促进一些新技术的发展,增加被保护市场的压力”。

第四,加强与美国的军事技术合作,积极参加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日本在西方同盟中的地位,以满足其做“政治大国”的欲望;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取得高技术的渠道,即继续从美国得到以军事目的为主的最先进的高技术,以推动日本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发展。

美国约翰·E 恩迪科特《日本的防务政策》(见《各国防务政策之比较研究》军事学院出版社1985 年版,第 529—534 页)谈日本的安全政策:

在日本国家安全目标上意见趋向一致,⋯⋯除了日本共产党,现在几乎所有的政党都在某种程度上支持自由民主党自 1955 年创建以来所倡导的基本安全方针。⋯⋯它在日本的宣传工具中,常常被称为全面的或综合的安全体系。⋯⋯

在通商产业省某研究委员会起草的这份原始文件中,设计了一个十年规划方案,勾划出了日本广泛的国家安全政策目标。据该文件认为,安全政策本身不仅包括现有的军事力量和对外敌入侵的制止,也包括为增强日本的技术基础,确保充足的资源,以及实现外交影响而作的种种努力。根据该文件, 基本的国家目标依然集中在美日安全互助条约前提下的确保国家经济繁荣方面;但这一研究委员会却认为,在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日本的防务费用大约只能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1.5%。

对广泛安全的追求,以及强调经济繁荣,既有外部因素的考虑,也有内部因素的考虑。⋯⋯

日本推动实现这些政策目标的单方面战略,可能包括对印度洋沿岸发展中国家的开发性援助(尤其是对东南亚国家联盟国家的援助),向中华人民共和国转让先进技术,以及向苏联提供必要的资金。如上所述,实现当前的这些目标,军事从哪方面讲都只不过是起极微小的作用;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经验所留下的遗产。

⋯⋯

鉴于日本与美国间特殊的历史联系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的教训, 日本选定依靠美日安全互助条约作为它的第一道防线。通过美国的安全承诺,对进攻实施威慑,这是日本战略的主旨。如果威慑失败,冲突可能以几种方式发生。如果涉及的斗争来自于日本内部,并且表现为间接的第五纵队

式的,或者表现为直接的小规模斗争,日本就设法通过它自己的防卫手段来对付。如果进攻是属于大规模常规性质,或者涉及到核威胁或使用核武器, 日本就将期望美国提供必要的援助。

通过使敌人认识到如果对日发动常规进攻就可能遭受重大损失,以威慑敌人的这类进攻,这可能成为 80 年代中日本战略的一个最有效的组成部分。日本人强调自卫队要有能力摧毁或沉重打击敌人向日本本岛投放兵力的能力。实际上,其重点一直放在努力确保交通线畅通和“加强空防能力”上面。但是,为了防止敌人入侵得逞,陆上自卫队一直在忙于推行旨在“提高机动力和火力”的现代化计划。

尽管日本没有公开承认苏联是它首要的潜在敌人,但是它将关键性的防卫部队部署在北海道,并组建一个新的机械化师(该师所具有的火力足以成功地对付一支苏联主要战斗力量),这就有力地表明这个国家最为关心的是什么。

⋯⋯

日本当前防务政策的核心是《防卫计划大纲》,⋯⋯根据《防卫计划大纲》规划,只要下述关于世界状况的设想保持不变,自卫队规模和总的组成也将不会改变:

1、美国和苏联将继续避免核战争和全面卷入常规战争;

2、苏联将继续忙于应付跟北约对抗和控制东欧这样一些欧洲问题;

3、中苏关系即使部分得到改善,但它们之间的对抗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

4、美国和中国双方将继续进行双边谈判,以进一步调整它们间的相互关系;

5、朝鲜半岛将基本上保持现状,不会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

钱建南《浅析日本国防政策的走向》(《外国军事学术》1989 年第 9 期)谈日本的国防政策:

80 年代,为适应国家总体战略的变化,日本国防政策正经历着一次重要的转折与调整。日本已逐渐摆脱“战败国”的束缚,开始进入“堂堂正正” 图谋国防大计的时代;日本国防政策已逐渐走出“政治现实主义”的支配, 开始向“军事现实主义”或“军政现实主义”方向发展。这次转折与调整所展示的日本国防政策的趋向是:

  1. 告别了以基地换取美国单方面保护的时代,真正开始了以实力求日美相互依赖的新时期。从日本承诺在有事时封锁三海峡、为美军在海上护航到日美就一系列共同作战研究方案达成协议;从日本参加日美联合军事演习到日本参加“星球大战”计划并为美提供武器技术,标志着日美军事一体化体制正在逐步形成。今后,随着美军的逐步后撤,日本在远东、西北太平洋上的军事存在对西方世界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2)告别了“列岛守备型” 的消极防御战略,逐步采取“前方展开型”的积极防御战略。即由“本土内陆作战”转变为立足于“海上、滩头歼敌”;由“国土防空”转变成“海上防空”;由“近海防卫”转变为周边几百海里、海上运输线 1000 海里的“洋上防卫”。(3)告别了在防卫政策上设“限制”的时代,开始了以“强行废除”或“变通解释”破“禁忌”的新时期。防卫费“1%限额”被视为扩军的最现实障碍,已被“强行突破”;“无核三原则”由于美国核舰艇一再靠岸,

事实上已名存实亡;“禁止武器出口三原则”因向美提供武器技术而被打开缺口;“专守防卫”、“和平宪法”是日本标榜“和平国家”的招牌,自民党政府在现阶段也无力打破,但因日政府采取“变通解释”的方式,其约束力在变小。

90 年代,日本国防政策从总体上看将沿 80 年代的轨道发展。⋯⋯概括起来说,90 年代,日本将继续稳步中速地发展军事力量:(1)防卫费将继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将略低于 80 年代的 6%的水平;

  1. 现行的《防卫计划大纲》在 1990 年完成后,兵力、武器的数量可能会有所增加,但重点仍将是提高装备的质量;

  2. 将谋求陆海空三自卫队的均衡发展、注重前方与后方的协调及硬件与软件的配套;

  3. 在目前拥有较强的抗登陆反空降、防空反潜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情报侦察、快速反应及海上护航能力,预计,装备用于护航的轻型航母将提上日程。

到本世纪末,日本尚不会成为世界军事大国,因为届时日本尚不会拥有“虎狼式”的军事力量。目前日本军费每年约 300 亿美元,同英、法、联邦德国大体持平,然而只及美苏的 1/10 左右,到本世纪末即便达到 500 亿美元, 与美苏也有悬殊差距;日本不拥有像战略轰炸机、洲际导弹、攻击型航母这样的战略打击能力。这些情况说明,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日本将必然奉行战略防御的国防战略。但是,没有战略打击力并不意味没有战术打击力,日本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防空,反潜及远洋护航能力,日本的战略防御是建立在有一定抵抗力和反击力基础之上的。日本自称以“对付小规模入侵”为建军目标,这相对苏联来说的,对于周边其他国家来说恐怕就不再是“小规模” 了。特别是在核战争等世界规模的战争被遏制、局部常规战争时有发生的当今国际条件下,日本的军事力不论从日本自身的防卫还是从远东西北太平洋的安全来说,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地位。总之,日本的军事力量及其国防政策发展到今天,已经越出了传统的“刺猬式防卫”的范围。日本作为远东西太平洋上的军事强国正悄悄地崛起,这已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潘俊峰《日本当前的防务政策》(见《当代外国军事思想》解放军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18—

146 页)谈日本的“综合安全保障战略”和军事战略:

日本当前的防务政策具有独特的内容,主要为:推行“综合安全保障战略”,以多种手段保障国家安全;受和平宪法的制约,实行“专守防卫”; 警惕苏联的军事威胁,以苏联为主要作战对象;坚持日美军事同盟,加强日美军事合作;加强本土防御,保护海上交通线;实施《防务计划大纲》,建设少而精的基础防御力量;以美国的支援进行核大战和常规大战,以本国力量进行有限的小规模战争。

⋯⋯

“综合安全保障战略”,是日本 70 年代末提出的国家安全战略。按照日本的解释,国家安全战略是“遏制或排除外部的军事的或非军事的威胁和侵略的方略”。它的概念要比国防或者防务广阔。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是“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倡导者和推行者。他在 1979 年 3 月防卫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提出:“确保我国的安全,只有在建设军事力量的同时,综合运用经济

力量、外交力量、文化创造力量等我国拥有的一切力量,才能做到。”继大平首相之后,铃木善幸首相和中曾根康弘首相也采纳了“以军事的和非军事的综合手段保障国家安全”的观点。“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现已成为日本政府各项政策的核心。⋯⋯

(一)“综合安全保障战略”产生的背景(略)

(二)“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基本内容

⋯⋯退役将领奥宫正武从军事角度提出“由军事防御、经济防御、民防、心理防御等组成国内的综合防御”。他认为,国内的综合防御与对外的和平活动结合起来保卫国家的安全,就构成“综合安全保障”。财界首脑人物河野文彦也主张实行“综合安全保障政策”,他认为这是回答美国指责日本在防务上过分依赖美国的良策。⋯⋯

1979 年 4 月,大平正芳首相委托前防卫大学校长猪木正道等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官员,成立综合安全保障研究小组,全面研究“综合安全保障政策”。他们于 1980 年 7 月向日本政府提交了一份报告。这是日本第一篇反映官方看法的文件,也是全面系统地阐述“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文件。报告对“安全保障政策的综合性质”作了论述,指出:安全保障政策“应当由几个不同层次的努力构成”“我们应关心的对象领域是多样的,我们所能采取的手段也是多样的”,在这个意义上,安全保障问题“是综合的”。报告为安全保障所下的定义是“保护本国人民的生活不受各种威胁”,认为为此应从三个层次上努力:一是消除威胁的努力,即努力缔造国际和平环境;二是对付威胁的努力,即努力树立以自己的双手保卫国家的气概;三是介乎上述二者之间的努力,即努力与那些同本国理想、信念、利益相同的国家合作。报告认为:“这三个层次的努力是相互补充的,也是相互矛盾的”,因此, “保持这三个层次努力的平衡,是安全保障政策的要谛”。

“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最基本的观点是主张以多样化的手段对付多样化的威胁。报告认为,⋯⋯“维护军事安全的手段不尽是军事的而是综合的, 同样,维护非军事安全的手段也不限于非军事的而是综合的。”“安全保障政策必须立足于各种手段互相配合的综合效果上。”“综合安全保障战略” 没有忽视军事手段对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报告认为,由于“国际关系是由军事手段和非军事手段的综合作用推动的”,因此,“军事手段当然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军事力量是推动各国外交政策的重大因素”。

“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符合日本的国情,因而一经提出便为日本的历届政府所接受。大平首相在任期内积极推行这一战略。继任的铃木首相也把这一战略置于内外政策中优先的地位来贯彻。铃木首相还采纳报告中提出的建议,在政府内成立了“综合安全保障阁僚会议”。中曾根首相也在他的1985 年 1 月的施政演说中强调:“为了确保日本的和平与稳定,需要根据综合安全保障的观点,努力推行外交、经济合作以及确保资源、能源和粮食的供应等各种措施;同时力了应付严峻的国际形势,还要考虑在同其它各项措施并行不悖的情况下,适当充实防御力量。”

(三)贯彻“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措施 “综合安全保障战略”主张,以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的努力,保卫国家的

和平与安全,⋯⋯所谓“综合性的努力”,主要包括外交方面的努力、内政方面的努力和军事方面的努力。外交方面的努力是指:为了实现国际合作与和平,日本应在政治、经济等广泛范围内,以外交手段预防和解决同各国的

纠纷和摩擦;加强同各国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合作,尤其是同那些与日本安全关系密切的国家,更应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日本应作为“西方阵营的一员”, 为维持东西方之间的力量平衡而努力。为了缔造国际和平环境,日本应为解决世界各地的冲突和缓和各国间的对立而作出贡献;通过同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合作,对世界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支持联合国的各项活动; 推动军备控制和裁军。内政方面的努力是指:为了建立安全的基础,日本应积极采取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提高人民保卫国家独立和安宁的意识;教育人民树立保卫国家的气概。军事方面的努力是指:“为了对付任何样式的侵略,日本应在加强和充实军事力量的同时,维持和提高日美安全保障体制的可靠性”。除上述三方面努力外,日本还强调应对民防“从宏观立场加以慎重研究”;增加资源、能源的储备;加强对海上运输体制的研究;扶植国防工业;发展建筑、运输、通信、科学技术教育事业时要兼顾国防的需要,等等。

⋯⋯

受和平宪法的制约实行“专守防卫”

和平宪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国主义彻底失败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取得伟大胜利的产物,是国际民主力量和日本人民斗争胜利的成果。⋯⋯日本现行的一些主要的防务政策,如“专守防卫”的战略方针,“无核

三原则”的核政策,“有节制地增强防御力量”的建军方针,“文官治军” 的军队管理制度等,都是遵从和平宪法的精神提出的。

(一)战略方针——“专守防卫”

⋯⋯

按照宪法规定,日本在战略上实行“专守防卫”。所谓“专守防卫”, 是指被动的、防御的战略态势。即:只有在遭到武装进攻时才行使军事力量; 行使军事力量控制在为了自卫的必要的最小限度;国家所拥有的军事力量也应控制在为了自卫的必要的最小限度。⋯⋯日本都不得装备洲际弹道导弹、远程轰炸机等对别国可能造成毁灭性破坏的进攻性武器。

关于行使自卫权问题,日本政府规定了三个条件,即:只有在遭到侵略时;无其它手段排除侵略时;行使武力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时,日本才能行使自卫权。⋯⋯

对于“专守防卫”的战略方针,日本国内一直有人持异议。特别是军界人士,反对之声更为强烈。⋯⋯他们提出,对“专守防卫”应重新研究,应以具积极意义的军事战略思想取而代之。看来,围绕“专守防卫”之争,已成为日本军事理论界斗争的焦点之一。

(二)国防基本方针

日本政府 1957 年提出的国防基本方针,⋯⋯指出,日本国防的目的在于“防止直接和间接侵略的发生,排除一旦发生的侵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①“支持联合国的活动,谋求国际间的协调,以期世界和平的实现;②安定民生,发扬爱国心,确立保障国防所必需的基础;③适应国力、国情,在自卫所需要的限度内,逐步建设有效的防御力量;④对外来侵略,在将来联合国能有效地发挥阻止职能之前,以同美国的安全保障体制为基础对付之。” 日本的国防基本方针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它规定了日本国防的目的和任

务,提出了日本的建军指导思想和对付“外来侵略”的基本战略。它强调外交和内政上的努力对保障国防的重要意义,这种思想后来为“综合安全保障战略”所吸收。它规定日本军事力量的建设必须服从于国力、国情,必须是逐步的、分阶段的,必须是自卫所必须的、有节制的,必须是讲究质量、注重实效的,这就为后来的军队建设指明了方向。日本从 1958 年起持续执行了

四期扩军计划,又于 1977 年开始执行《防务计划大纲》,都贯彻了这个思想。至于将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作为本国的防务基础,这已构成今日日本军事战略的核心。

(三)“无核三原则”

日本的核政策是 1967 年佐藤荣作任首相时提出的。它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内容包括:①依赖美国的核遏制力;②在这个前提下,不拥有、不制造、不运进核武器;③主张核裁军;④原子能用于和平目的。近年来,日本政府突出其中的“不拥有、不制造、不运进核武器”内容,这个“无核三原则” 便成为日本防务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日本是个潜在的核拥有国。它完全有能力生产出核武器。日本现有三十余座核发电站,产生的核燃料处理物足以供制造核武器使用。日本《军事民论》1985 年 1 月号的一篇文章指出,日本如果每年以一千亿日元生产核武器,两年内便能成为一个拥有五十枚两万吨级原子弹的国家。⋯⋯日本官方的咨询机构和平与安全保障研究所分析得更为透彻。他们指出日本面临三种核选择,一是继续执行现行的非核政策,只维持适当规模的常规力量,核力量依赖美国;二是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允许美国运进核武器,例如在日本部署战区核武器;三是抛弃“无核三原则”,实行核武装。⋯⋯

日本当前实行“无核三原则”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对待美国的携载核武器的舰艇和飞机进人日本领海、领空的问题。日本社会党等在野党认为,这样做违反“无核三原则”中“不运进核武器”的规定,加以反对;而日本统治阶级内部鹰派势力认为,为了使美国的核保护伞有效发挥作用,日本政府不应该“核过敏”,而应该允许美国的携载核武器的舰艇和飞机进入日本领海、领空。日本政府采取的是“默许”的态度,仅 1986 年一年,美国核潜艇就在横须驾港停泊三十次,在佐世保港停泊七次。这实际上是突破了“无核三原则”的规定。

警惕苏联的军事威胁以苏联为主要作战对象

日本政府不断地对国际军事形势作出分析和判断。日本防卫厅每年公开发表的《防务白皮书》,是阐述日本形势观、威胁观的官方、军万的正式文件。近年来,日本防卫厅对国际军事形势的总的看法是:

(1)苏联不断地加强军事力量,累积效果十分明显。依靠军事力量为后盾,在周边国家和世界其它地区,不断地进行扩张:(2)针对苏联的动向,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在努力加强军事力量,效果已逐渐显示出来;(3) 在日本周边地区,苏美军事对峙,中苏军事对峙,朝鲜半岛南北方军事对峙, 这些复杂情况交织在一起;远东苏军明显增强实力和频繁活动,增大了对日本的潜在威胁:(4)美苏关系和日苏关系虽然有所改善,但苏联加强军事力量的趋势和频繁的军事活动并未发生变化;(5)中东、东南亚、中美洲、非洲等地区仍然在不断发生武装冲突,根据这些情况,日本防卫厅得出结论:

“当前的国际形势是严峻、复杂,多变的。”“日本军事力量的发展应该适应日益严峻的国际军事形势的变化”。

⋯⋯

坚持日美军事同盟加强日美军事合作

日本历史上有依靠一个强国对抗另一个强国的传统。战后,在新的国际条件下,日本投靠美国,与美国缔结了军事同盟。这个同盟,在 50、

60 年代以苏、中、朝等社会主义国家为敌;到 70 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苏联加强在远东的军事部署,开始转为以苏联为主要作战对象。当前,日美军事同盟已成为日本

防务的基础,日本保卫国家安全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

《日美安全条约》从问世之日起,至 70 年代中期,只是原则地规定美国

承担保卫日本安全的义务,至于怎样保卫,并未落实。这个问题直到 1978

年 11 月日美双方签订《日美防务合作指导方针》之后,才开始得到解决。其主要内容为:

1、规定了双方为预防对日本的武装入侵而应采取的措施。日本在自卫所需范围内,拥有适当规模的军事力量,并确保美军稳定、有效地使用日本的基地和设施。美国在保持核威慑力量的同时,在前沿部署应急部队,并保持能增援日本的其它兵力;两国努力建立作战、情报、后方支援等方面的合作,⋯⋯建立两国军队间的通信联络体系。

2、规定了双方在日本遭受武力进攻时的共同行动。当日本有可能受到武力进攻时,两国根据形势变化的需要,建立军队间的指挥协调机构。当日本受到武力进攻时,小规模的侵略由日本独自排除,日本独自排除有困难时, 美国给予必要的合作。两国军队实施联合作战时,密切协同,适时而有效地运用各自的军事力量。

3、规定了两国在远东地区发生影响日本安全事态时要进行合作。两国政府要根据形势变化随时协商。双方要事先研究日本向美军提供方便的措施。

⋯⋯

近年来,美苏在全球范围内的争夺加剧。日本是美国在亚太地区依靠的主要对象,是美国在该地区抗苏战略体系的重点,美国十分重视日本在军事领域所能发挥的作用。日本也出于对抗日益严重的苏联军事威胁的需要,感到有必要加强同美国的军事合作。在这种背景下,日美两国的军事合作发展很快。

⋯⋯

加强本土防御 保护海上交通线

日本防卫厅根据日本的地理特点,设想苏联对日本武力进攻的主要作战样式将是:①使用陆、海、空军在日本登陆和空降;②使用海、空军占领日本部分领土;③使用海、空军破坏日本的海上交通线;④上述三种样式同时进行的“复合样式”。针对这四种样式的侵略,日本防卫厅强调:日本陆、海、空三军应密切协同,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能力,有效地实施防空作战,

抗登陆和反空降作战,保护海上交通线的作战。

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日本军事基本情况》(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0—19 页) 综述日本军事战略的演变:

战后,日本军事战略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 60 年代初 战后初期,日本被美国军队占领,其政治,经济均受美国的控制和支配,美国占领军实际上成为日本全国的统治者。⋯⋯1950 年 6 月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后,开始积极武装日本。

1951 年 9 月日本与美国缔结了军事同盟,1954 年以“自卫”名义重新组建军队,1957 年提出国防方针和开始实施第一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在整个50 年代,日本的军事战略是美国遏制战略和大规模报复战略的一环,是为美国“包围封锁”苏、中、朝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目标服务的。

1、主张“集体防卫”,与美国缔结军事同盟

40 年代末至 50 年代初,美国利用其单独占领日本的有利条件,极力推行“变日本为对付共产主义的防波堤”的政策。⋯⋯

美日两国出于各自的需要,于 1951 年 9 月 8 日签订了《日美安全条约》。条约规定美国“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武装部队”,以“阻挡对日本的武装进攻”;而日本向美国提供“设施和区域”。当时的日本首相吉田茂评价这个条约说:“这是集体防卫思想的产物”,“日本没有军事力量,只能选择这样一种国防体制”。

日本与美国缔结军事同盟,把美国作为自己的保护国,同时也为美国的战略目标服务,这是 50 年代日本军事战略的核心。

2、重建军队,以苏、中、朝为敌

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后,⋯⋯美国杜鲁门政府通过驻日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向日本首相吉田茂递交了《关于加强日本警察力量》的信件,要求日本建立警察预备队,以便担负起“维护社会治安”的任务,警察预备队由内阁总理大臣(首相)指挥,必要时根据内阁总理大臣的命令采取行动,具有准军队性质。它的成立,为日本三军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美国在侵朝战争中的失败,促使日本政府加快重建军队的步伐。1952 年4 月,日本成立海上警备队,10 月将警察预备队改编为保安队。1954 年 6 月, 颁布《防卫厅设置法》和《自卫队法》,7 月,保安队改为陆上自卫队,海上警备队改为海上自卫队,新成立航空自卫队。这标志着,明治维新后初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崩溃的日本军队又重建起来。

⋯⋯

1957 年,日本提出了《国防基本方针》,并制定了战后第一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国防基本方针》规定:“按照国力、国情,在自卫所需的限度内逐步地发展有效的防卫力量。”“以同美国的安全保障体制为基础对付外来侵略。”这个方针为日本战后军事战略勾画了基本轮廓,至今仍在贯彻执行。⋯⋯

二、第二时期——60 年代初至 70 年代初 ⋯⋯60 年代,美国推行灵活反应战略,主张在亚洲以中国为主要作战对象,准备打一场大战。日本适应美国的需要,制定了在苏、中、朝三国中以中国为主要作战对象,逐步充

实“骨干防卫力量”,准备打一场使用常规武器的局部战争的军事战略。1、修改《日美安全条约》,提出“日美共同防卫”

《日美安全条约》修改的原因之一,在于条约本身。条约规定:日本希望美国在自己国内驻扎军队,“作为临时防御之措施”,与此同时“承担逐渐增加自卫力量的责任”。⋯⋯1960 年 1 月,日美两国签署了《日美共同合作及安全条约》。新条约强调:当日本的安全受到“威胁”时,双方通过“协商”,采取行动,“以应付共同的危险”。⋯⋯这个期间,日本与美国确定的战时分工是:打核大战依靠美国,打常规战争依靠自己;战略上进攻作战依靠美国,战略上的短期防御作战依靠自己;打大规模战争依靠美国,打中小规模战争依靠自己。

2、以中、朝为主要作战对象,逐步充实、增强军事力量 50 年代,日本追随美国的遏制政策,笼而统之地以社会主义国家为敌,强调“共产主义对日本的威胁”。在兵力部署上,重视北、南两头,以北部为重点。⋯⋯

60 年代,日本以中、朝为主要作战对象,主要表现在它与美国联合炮制的“三矢”、“天龙”、“奔牛”三个作战计划上。

1963 年 6 月制定的“三矢计划”,设想朝鲜半岛发生战争,中国参战, 日本陆海空三军进入战争状态,日本国内进入战争体制,1964 年制定的“天龙计划”,设想美国同中、朝之间爆发战争,中国空军进攻驻日美军基地, 日本空军与美国空军协同作战。

65 年制定的“奔牛计划”,准备美国同中、朝在朝鲜半岛以及美国同中国在台湾海峡爆发战争时实施。⋯⋯

60 年代,日本强调“防卫力量是国力的主要因素,是战争的遏制力量”, 按照“依据国力国情渐进扩军”的原则,实施了第二、第三两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这两期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从内容上充实”己有的“若干防卫力量”, 训练能够打现代战争的指挥官和技术骨干,提高部队武器装备现代化、国产化水平,为有效地进行使用常规武器的局部战争做好准备。第二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重点发展了空军;第三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重点发展了海军。

1970 年,防卫厅对完成第二、第三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后的日军作战能

力进行了如下分析:陆军拥有 13 个师,战时即使得不到美军的及时支援,也能发挥相当大的防御力量;⋯⋯

三、第三时期—70 年代初至 70 年代末 60 年代,日本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1968 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西德,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为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进入 70 年代以后,日本在继续坚持日美安全保障体制的同时,提出要确立“自主防卫”战略;主要作战对象由中、朝转为苏联;在军队建设上提出要建设一支能应付小规模入侵的“基础防卫力量”。

1、坚持日美安全保障体制,强调“自主防卫”⋯⋯1978 年 11 月,日美双方通过了“防卫合作指导方针”。其主要内容为:

①规定了双方为预防对日本的武装入侵而应采取的措施。日本应在自卫所需范围内,拥有适当规模的军事力量,并应确保美军稳定、有效地使用日本的基地和设施。⋯⋯

②规定了双方在日本遭受武力进攻时的共同行动。当日本有可能受到武力进攻时,两国应根据形势变化的需要,建立军队间的指挥协调机构。当日本受到武力进攻时,小规模的侵略由日本独自排除,日本独自排除有困难时,

美国应给予必要的合作。两国军队买施联合作战时,应密切协调,适时而有效地运用各自的军事力量。⋯⋯

③规定了两国在远东地区发生影响日本安全事态时要进行合作。两国政府要根据形势变化随时协商。双方要事先研究日本向美军提供方便的措施。 “日美防卫合作指导方针”的制定,意味着 50~60 年代内容比较空洞的

日美军事合作到 70 年代得到了充实和发展,并开始具体落实。日本舆论界认

为它“填补了 20 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的窟窿”,“提高了日美安全条约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70 年代,日本首次提出要采取“与拥有世界第三位经济力量相称”的行动,确立“自主防卫”战略。⋯⋯日本强调“自主防卫”,这标志日本的军事战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以苏联力主要作战对象

70 年代以来,美中、日中改善关系,苏对日军事威胁日趋严重。日本的军事战略转为主要对付苏联。⋯⋯

面对苏联的威胁,日军的作战设想是:以苏军发动 2~3 个师的局部小规模入侵为前提,以北海道为主要防御方向,以作战时间一个月为期限,实施防御作战。先以自卫力量顶住苏军进攻,待美军来援后,再实施反攻。

3、建设一支少而精的“基础防卫力量”

进入 70 年代以后,日本认为“世界总的趋势趋向缓和”,⋯⋯1976 年10 月,日本政府通过了 1977 年以后的《防卫计划大纲》。该大纲在“国内外形势不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提出了军事力量将达到的指标、采纳了以对付“小规模侵略事态”为目标的“基础防卫力量构想”。当时的防卫厅次官久保卓也指出:所谓“基础”,有两个含意:一是指第一线兵力;二是一旦发生战争,可以迅速扩充。为了建设这样一支平时少而精而战时可迅速扩编的“基础防卫力量”,日军强调:“主要不是增加数量,而是充实和提高质量”。⋯⋯70 年代,日本完成了战后的第四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和《防卫计划大纲》前三年的指标,武器装备数量虽没有显著增加,但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了。70 年代后期,⋯⋯为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提出了“综合安全保障战略”。按照“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观点,日本要以经济、政治、外交、文化和军事的综合力量来遏制和排除军事的和非军事的威胁和侵略,“而其中的核心,是充实整备防卫力量”。进入 80 年代以后,日本各届政府都推行了这一政策。⋯⋯其要点是:进一步加强日美军事合作,与美国共同担负亚太地区防务;突出地强调苏联的军事威胁,以苏联为主要作战对象;保持一支“具有威慑力量的防卫力量”,重点加强海空军建设;加强本土防卫,确保海上交通航线的安全。

(一)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1983 年 1 月,日本首相中曾根访美时强调日美两国是太平洋两侧的“命运共同体”,日本将成为西方遏制苏联的“不沉的航空母舰”和防苏的“安全屏障”,并保证要根据日本的力量和地位“承担比过去更多的责任”。1983 年度《防卫白皮书》第一次明文写上“日本周围数百海里、海上航线 1,000 海里左右的海域为日本防卫的地理范围”,日本将保护在该海域内执行任务的美国作战舰艇和向日本运送物资的外国船舶。声称战时日本将在上述海域实施护航作战,对企图通过日本主要海峡的敌潜艇和水面舰艇实施攻击,必要时布设水雷阻止其通行。这表明, 战时日本不但要保卫自己,而且还要给美国以一定的支援。

近年来,日美两国的军事合作有了很大的发展。1978 年 11 月两国通过的《日美防卫合作指导方针》规定的事项正在逐步落实。

(二)强调苏联的军事威胁。⋯⋯为对付苏联的威胁,日本政府不得不加紧研究对策,制定措施。近几年日本政府多次指出要注意苏联的动向,通过坚持日美安全保障体制和有效运用政治、外交及经济等各种力量,排除或缩小威胁因素。1983 年版《防卫白皮书》提出了日本的“防卫构想”,即, 保持适当规模的防卫力量,建立有效地运用这种力量的态势;保持日美安全保障体制的可靠性,建立能够顺利运用这个体制的态势,以便形成能够应付各种样式侵略的防卫体制,防止侵略于未然。当发生间接侵略或使用武力的不法行为时,应能迅速反应,采取行动,及早收拾事态;当发生直接侵略时, 通过迅速采取对应措施,综合地、有机地利用防卫力量,力争早期加以排除; 对于有限的小规模的侵略行动,原则上依靠自己力量排除;根据侵略的规模和样式,依靠自己的力量难以排除时,采用各种方法进行顽强抵抗,等待美军来援。⋯⋯日军强调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应力争歼敌于海上或水际,使战斗波及国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限度;当不能在海上歼敌,出现敌在本土空降和登陆的事态时,应充分利用地形,以地面部队为主体,进行顽强的抵抗。此外,为确保日本所需物资的进口,必须加强对日本周围数百海里、日本以南 1,000 海里海上交通航线的保护。

(三)加强本土防卫,确保海上航线。以北海道为主要防御方向,加强本土防卫;控制宗谷、津轻、对马三海峡,确保日本周围数百海里和日本以南 1,000 海里的海上航线,这是日本当前军事战略的主要内容。⋯⋯

日军根据苏军在进攻作战中强调突然袭击、高速度、大纵深、火力强等特点,提出在未来本土防卫作战中应重视:①由于日本将以劣势兵力采取被动守势作战,因此须提高迅速准确的情报搜集能力和作战部队的快速机动能力。②通过分散配置部队,实施荫蔽伪装,构筑坚固工事,实现部队装甲自行化等,保存实力。③构筑纵深立体防御体系。④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 发挥现代武器威力,打击敌弱点,积小胜为大胜,⑤保障道路和主要海峡的迅速安全航行,提高要地防空能力、交通管制能力、空运能力,建立征用民间力量的态势,以迅速安全地将部队集中于战场。

⋯⋯

(四)建设一支“具有威慑力量的防卫力量”。日军认为:在当前的“严竣、复杂、不稳定”的国际形势下,只有使用军事力量才能排除侵略,军事力量依然是保卫国家安全的“必要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日本的防卫力量与包括核威慑力量在内的美国的军事力量相结合,起着使敌国放弃侵略意图、防止侵略于未然的作用”。基于这一认识,日本当前强调建设一支“具有威慑力量的防卫力量。”

日军认为:保持地面部队,能使侵略者认识到,不下决心从海上和空中投入足够的地面兵力,将不能达成占领对方领土的目的,因此,它起着遏制侵略者侵略意图的作用。同时,地面部队是歼灭登陆和空降之敌的“主体”。日本海军的作用是,与陆军、空军协同,力争阻止和歼灭海上入侵之敌;当敌空降、登陆后,切断其后勤补给线;为确保国家所需物资的进口,对海上交通航线加以保护。日本空军应力争在日本领空之外消灭空中入侵之敌,确保领空及周围空域的制空权,同时配合海军、陆军,消灭从侮上来犯之敌和在日本本上登陆、空降之敌。

进入 80 年代以来,日本特别强调要加强防空能力,反空降。抗登陆能力, 海上交通航线的保护能力。为了加强防空能力,日军正在努力使防空雷达、截击机、地空导弹与自动防空警戒指挥系统联成一体,以构成能够迅速有效地对付空中入侵之敌的防空体制。⋯⋯

高培《中曾根执政以来日本防卫政策的变化》(《外国军事学术》1984 年第 1 期)谈日本军事战略的变化情况:

多年来,日本的军事战略从属于美国的全球军事战略。其基本点是,以苏联为主要作战对象,依靠日美军事同盟,保卫本土,控制海峡,加强防空、反潜,保护海上航线;一旦苏联入侵,力争掌握局部制空、制海权,掩护国家迅速转入战时体制,固守本土四岛,等待美军来援。

进入 80 年代,特别是中曾根上台执政以来,从对付苏联日益增长的军事威胁,缓和日美之间严重的“防卫摩擦”,争取“政治大国”地位,寻求新的经济出路的需要出发,迅速突破了“和平宪法”和法制上的某些“禁区”, 使“防卫政策”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更加强调苏联军事力量的增长对日本的威胁。1983 年 1 月中曾根访问美国同里根总统举行首脑会谈时,日方第一次明确指出“苏联的军事威胁是实实在在的”。8 月 26 日日本内阁会议批准的 1983 年度《防卫白皮书》,

加重了苏联威胁部分的论述。⋯⋯日本内阁会议 10 月 7 日批准的外交兰皮书也指出:“由于苏联在远东,包括在日本北方领土上增强军备,日本同苏联的关系出现了更严峻的局面。”⋯⋯

(二)增加军费,扩充军事力量。中曾根上台不久,就声言日本的军费“将突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1%的框框”。据《防卫白皮书》公布,1983 年度的军费额为 27,542 亿日元,比上年度的 25,861 亿日元增长 6.5%。军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由上年度的 0.93%提高到 0.98%,今年 8 月29 日防卫厅提出的 1984 年度军费总额为 29,437 亿日元,比本年度又增长

6.9%。根据日本新的五年扩军计划(1983—1987 年度),今后五年的军费总额为 610—640 亿美元,势将突破国民生产总值的 1%。

目前,日本每年的军费超过 100 亿美元,居世界第 8 位,其中装备费约占 20%。1983 年度扩军计划中,大幅度增加了弹药和油料采购费。这两项费用的预算额,分别比上年度增长 42.4%和 17.5%。更新武器装备的重点是增强反坦克、反潜和防空力量。

(三)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承诺关岛以西菲律宾以北海域的反潜护航任务。日美合作是日本的基本国策,自民党的“根本立足点”。1983 年 1 月,中曾根访美时进一步强调日美两国是太平洋两侧的“命运共同体”,日本将成为西方遏制苏联的“不沉航空母舰”和防苏的“安全屏障”,并保证要根据日本的力量和地位“承担比过去更多的责任”。

1983 年的防卫白皮书第一次明文写上“日本周围数百海里,海上航线

1000 海里左右的海域为日本防卫的地理范围”,并将保护在该海域内执行任务的美国作战舰艇和向日本运送物资的外国船舶。声称一旦有事,日本将在上述海域实施护航作战,对企图通过日本主要海峡的敌潜艇和水面舰艇实施攻击,必要时布设水雷以阻止其通行。

为提高:“日美安全保障体制”的可靠性,日本决定对美国在 1985 年以

后的 4 年间在日本的三泽空军基地部署 40—50 架 F— 16 战斗机的计划,采

取积极合作的态度。中曾根上台后,决定加强日美欧“战略合作”,并于 1983

年 1 月派遣安倍外相去西欧游说。在 5 月底举行的威廉斯堡会议上,日本又积极支持里根的对苏战略。这表明,日本正式开始同北约组织进行“战略磋商”,“成为西方军事体系中的事实上的成员国”。

(四)决定向美国提供军事技术,开了“打破禁区”的先例,为进一步改变现行“防卫政策”开辟了道路。1983 年 1 月 14 日,日本内阁会议作出的向美国提供军事技术的决定,是中曾根上台后在“防卫”问题上采取的一个重要行动。这一决定突破了“禁止武器出口三原则”的限制,标志着日本战后的“防卫政策”正面临一个“新的转折点”。

修改宪法的活动,今年以来也颇为突出。中曾根宣称自己是“改宪论者”; “修改宪法”的方针写进了自民党大会决议;一些军国主义分子公开主张修改对复活军国主义有一定约束力的宪法第九条关于放弃战争、否认交战权的条款。1983 年 8 月 15 日,日本内阁高级官员 15 人参拜靖国神社。日本《产经新闻》发表社论,叫嚷东京审判在法律上是“错误的审判”。日本《全貌》杂志载文宣传南京大屠杀事件是虚构的。《文艺春秋》杂志发表“座谈会纪录”,露骨地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翻案。日本已正式酝酿要对“联合维持和平”作出“贡献”,准备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活动,包括提供资金、器材以至承担武装监察任务,为向海外派兵打开缺口。

颜磊《当前日本军事战略及其未来走向》(《外国军事学术》1990 年第 11 期)谈日本军事战略的内容及发展趋势:

二次大战结束后,日本作为美国在亚洲地区的主要盟国,其军事战略一直从属于美国的军事战略。进入 80 年代,随着美苏在亚大地区军事斗争形势的发展,特别是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日本的军事战略亦发生变化,正进入一个新的过渡时期。从目前看,“寓攻于守”的战略框架已具雏形;从长远看,传统的“专守防卫”战略,有可能为全新的“攻势防卫”战略所取代。

当前日本军事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大力加强日美军事合作,与美共同承担亚大地区防务

(一)在军事技术领域广辟双向交流渠道。

(二)在战争准备、作战研究、军事训练方面与美协调统一。⋯⋯截至1986 年,已完成《日美联合作战纲要》、《联合保交计划》等重点研究课题, 并使之得到迅速落实。1988 年双方又着手研讨第二阶段联合作战计划,即在远东和中东地区同时爆发战争的条件下,如何防止战事波及日本,从而使日美联合作战想定及应战措施更趋协调、统一。⋯⋯80 年代以来,日自卫队突破宪法中关于不允许行使集体自卫权的禁令,参加由美、加、澳等国联合举行的“环太平洋”海上作战演习;1988 年将两国三军联合指挥所演习列为年度例行性演习,同时决定每 5 年举行 2 次联合实兵演习。这标志着日美联合演习正渐趋多样化、正规化、制度化。

(三)在地区防务上逐步建立互为依托的合作体系,共同承担亚大地区防务。⋯⋯1983 年 1 月,日本政府首脑首次允诺更多地承担亚太地区的防务

责任。同年度《防卫白皮书》明确提出“日本周围数百海里、海上航线 1000 海里左右海域为日本防卫的地理范围”。这表明,在未来战争条件下,日本除进行一定规模的“自主防卫”外,还为美提供必要的海空支援,与美共同担负起亚大地区的防务。

二、以苏为主要作战对象,加紧完善对苏防御态势。长期以来,日本作为西方遏苏抗苏的“前哨阵地”,十分警惕苏联的军事威胁,并将其视为主要作战对象。近年来,美苏关系缓和,日苏关系改善,并未使日的这一战略思想发生根本改变。目前,日仍在加紧完善对苏防御态势,以防患于未然。

⋯⋯

三、以“质量建军”为宗旨,努力提高自主防卫能力。突破军费限额, 清除扩军障碍。军费拨款额是衡量一国政府试图建立何等军事力量的重要标志。1976 年日本三木政府曾作出防卫费不得超过国民生产总值 1%的决定, 但自 80 年代后期以来,日军费接连突破这一限额。一般认为,此举力日本加速扩军铺平了道路。近几年,日本军费开支的年增长率达 6%以上,其递增幅度之大,位居西方国家之首。目前,日本年度军费预算已达 300 多亿美元,

仅次于美、苏两国,居世界第 3 位。这为其加速实现高质量建军目标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障。今后,日本军费有可能继续增长。按照美国前国防部长卡卢奇的预言,日本将这些钱用于军事,其军队性质就会由防御型变为进攻型。

⋯⋯

日本军事战略的发展趋势

一、日美军事同盟关系可能被多极安保体制所取代 今后 10 年是国际战略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转折期,现存的国际性区域性政治、经济、军事联盟有可能逐步解体,并以其他形式获得重新组合。尽管日美两国在共同抗苏战略上互有所求,其军事合作关系短期内不会出现大的裂痕,但随着美苏、日苏关系的改善,日美“贸易战争”的加剧,以及日本自主防卫能力的提高, 未来日美双边关系将会变得更加微妙和复杂,日美同盟体系可能日趋松散化。日本在下个世纪的奋斗目标是由经济大国发展为政治大国,试图在多极世界中扮演重要一极的角色,因此有可能通过加紧在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渗透,不断加强其在国际问题上的发言权。同时,还可能趁美苏在亚大地区调整收缩军力之机,以单方面提供军事援助和开展相互军事交流为诱饵,与亚太各国,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发展军事关系,逐步建立起一个以日本为主轴的多国安保体系,最终取代日渐脆弱的日美军事同盟。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美方的制约,日本在亚大地区寻求新的军事合作伙伴乃至建立多国安保体系的步子不会迈得太快。

二、防御性军事力量可能发展为进攻性军事力量 由于受本国宪法的制约和国际舆论的监督,日本目前只能保持适度规模的防御性军事力量,军备发展与其国力相比也是低水平的。但随着国际国内政治气候的变化及本国经济科技实力的增强,日本着力发展进攻性军事力量、图谋充当地区性军事强国的意向已明朗化。近年来,日政府要员公开扬言“要拥有与国力相称的国防力量”,换言之,就是应当拥有弹道导弹、远程轰炸机、攻击型航母、核动力潜艇等战略进攻性武器。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日本的军备领域逐渐拓宽,扩军速度明显加快,预计本世纪末,其军事力量特别是海空作战力量将

会有较大发展,具有到远离本上的海空域遂行独立作战任务的能力。

三、“专守防卫”的内涵可能发生实质性变化 日本一再宣称“专守防卫”是其基本防卫战略。这一战略的涵义是:日本只能保持低水平的军备, 不得拥有进攻性武器;只能在本土及其所属海空域进行防御作战,不得对他国领土采取攻势行动;作战行动只限于自卫,不得主动挑起战争。然而,日本军方的一些人历来对这种战略持批评态度,认为“专守防卫”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战略,甚至主张未来作战的地理范围须视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这明显反映出日自卫队内存在着企图突破“专守防卫”原则的意向。近年来, 日自卫队已开始对传统的防卫战略进行实质性的调整,赋予其更多的进攻性内容。如军方有人主张把地面防御作战方针从“内陆坚守和反击”转变为“前沿抗击、迅速歼灭”;要求航空自卫队不只进行本土防空,而且要具有阻敌入侵的海上制空能力;要求海上自卫队除担负反潜、护航、封锁海峡任务外, 还应配合美海军舰队在西太平洋海区实施攻防作战。由此可见,日自卫队作战指导思想将更加注重攻势防御,即从以往的“滩头歼敌”、“固守待援” 向“海上歼敌”、“抵近攻击”演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日本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及国际地位的提高,日政府已有人提出向国外派遣军队的可能性。例如,有人主张为协助解决地区武装冲突,应派员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1988 年 2 月日美军界首脑在商讨“90 年代西太平洋的日美防卫战略” 时,日方也曾承诺把分担海上通道的防务扩大到印度洋,并可在事态紧急时向东盟国家提供有效的军事合作。上述事实标志着日本“专守防卫”的内涵将发生实质性变化,从近海防御转向远洋进攻,从固守国土转向保护“国家利益”。

温味几、王力争《日本军事战略发展趋势浅析》(《未来军事世界》续集,国防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13—315 页)谈日本防卫政策: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西太平洋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化。苏联加强了远东地区和在日本北方四岛的军事力量,对日本的军事威胁日益增大,对美国西太平洋军事战略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开始采取实际步骤,调整和修改原有的防卫政策,归纳起来,有四个“突破”、两个“发展”。

四个“突破”是:

(一)部分突破了“无核三原则”(即日本不制造、不拥有、不运进核武器),默许美国携带核武器的舰艇靠岸、停泊。

(二)实际上突破了“禁止武器出口三原则”⋯⋯同意并开始向美国转让军事技术;还正式宣布参加美国“战略防御计划”(SDI)的研制工作。

(三)突破了“不行使集体自卫权”原则,同美国签署了在日本遭受入侵时的联合作战计划,宣布承担保卫 1000 海里海上交通线任务,为美国舰艇提供海上反潜护航。

(四)突破了 1976 年三木内阁制定的防卫费不超过国民主产总值 1%的限额,于今年 1 月 24 日正式宣布,今后将用控制防卫力量装备计划预算总额

方式取代。据此 1987 年的防卫费用开支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1. 004%。两个“发展”是。

(一)在建军思想上,由过去注重陆军的建设,改变为在加强陆军现代

化的同时,重点提高海、空军现代化建设水平。

(二)在作战思想上,由过去的滩头歼敌思想转变为海上歼敌思想;从近海作战扩大到中、远洋作战。

尽管如此,日本的防卫政策和防卫体制也还有些迄今未发生变化,归纳起来,有五个“未变”:

(一)以苏联为主要作战对象、朝鲜为次要作战对象未变;

(二)以日美军事合作为基础的战略思想未变;

(三)“文官治军”的原则未变;

(四)实行“精兵”政策,即控制军队数量提高质量的政策未变;

⋯⋯

(五)以国产为主、引进为辅两条腿走路的军事装备方针未变。

迄今日本的军事战略仍由两上“基轴”组成,一个叫“日美安全保障体制”,另一个叫“专守防卫”战略。

“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于 1951 年 9 月初具雏形,经过多次修补,已用条约、协定等形式固定下来,又经过近几年的不断调整日臻完善。其主要内容有:(一)在日本遭到核攻击时,由美国提供核保护;(二)在日本遭到大规模常规武器攻击而日本作战能力难以对付时,由美日实施共同作战;美国承担对中、远程距离的攻击;日本负责对宗谷、津轻、对马三大海峡的封锁作战,为美国舰队在西太平洋的活动护航。这一体制的确立,将日本绑到了美国的战车上,成为美国“不沉的航空母舰”。

“专守防卫”战略于 1965 年正式提出,1970 年在《防卫白皮书》中得到确认。其主要内容是:(一)在日本遭到外来侵略时,首先依靠本国力量实施防御;(二)始终贯彻战略防御原则,而不实施战略进攻;(三)以建立一支能够应付小规模战争有限军事力量为目标;(四)防卫行动限制在本上及其周边地区和一定范围的海上通道之内。“专守防卫”战略对日本军事力量的发展有严格的限制,它已与日本目前的防卫政策不相适应,势必要进行某些调整。

⋯⋯

潘俊峰《日本当前的防务政策》(《当代外国军事思想》解放军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59—167 页)谈日本防务政策的发展趋势:

日本今后防务政策的变化,将受到日本今后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的影响。⋯⋯日本周边地区将成为美苏争夺的一个重要地区。美苏两国将加强在这个地区的军事部署,军事对峙有可能更加严峻,角逐也会愈演愈烈, 苏联有可能软硬两手并用,一方面加强对日本的军事压力,一方面施展“微笑外交”,企图离间日美关系,美国会针锋相对,绝不退让,加强日美军事同盟,使日本成为自己在亚洲对苏抗衡的可靠的堡垒。⋯⋯

日本内部环境也不大可能发生重大变化。⋯⋯80 年代初日本提出了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过渡的口号。为了适应这一国家战略目标的需要,日本肯定会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世界军事形势依然严峻,苏联对日本的军事威胁不减,美国不断向日本施加压力,要求日本“分担防务责任”,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特别是执政党内鹰派势力要求成为“军事大国”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有可能推动日本改变现行防务政策的某些内容。但是,⋯⋯

现行主要防务政策不至于发生根本性变化。

(一)在“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框架内发展军事力量

预计今后日本同国际的经济联系会更加紧密,日本在原料市场、商品市场上严重依赖国外的局面不会改观。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将坚持“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观点,继续以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文化的、军事的综合力量保障国家安全。日本将努力发展经济,以保持国内社会的稳定,努力加强对外合作、对外经济援助、对外文化往来,以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努力加强日美军事合作,充实和发展本国的军事力量,以“防止侵略于未然”。为适应向“政治大国”过渡的需要,日本将在不破坏“综合安全保障战略” 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谋求军事力量有更快的发展。⋯⋯在今后几年内,日本军费仍可能突破国民生产总值 1%的限额,1991 年后还有可能进一步增长。军费的不断增加,无疑将使日本军事力量的发展速度加快。

(二)现行防务政策的某些方面可能发生变化

2000 年前,日本防务政策的防御性的、被动性的总体特征不致变化,但它的内涵有可能改变。⋯⋯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提出对宪法要进行“彻底批判”,主张宪法应明文写进“拥有军队”、“不否认交战权”、“承认集体自卫权”等内容。这是很危险的动向。⋯⋯

今后,日本口头上不会放弃“专守防卫”原则。但是,随着它的军事实力越来越强,防御范围越来越大,以及发展可用于进攻目的的武器装备,它的“专守防卫”的概念将变得模糊不清和“空洞化”。日本在 60 年代未提出“无核三原则”,其中的“不运进”一条早已遭到破坏。在日本默许下,美国核潜艇一直在自由出入日本港口。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已拥有生产核武器能力,而且一向认为它装备核武器并不违反宪法,所以,它在认为需要时。完全有可能抛弃现行的“无核三原则”,实行核武装。⋯⋯

(三)苏联仍是日本的主要作战对象

日苏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历史上积怨甚深,民族感情严重不和,苏联在远东地区加强军事部署,长期霸占日本北方领土拒不交还,这使日本多年来一直视苏联为自己的主要威胁,将苏联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戈尔巴乔夫上任以后,苏联对对日政策作了某些调整,日苏两国关系有所缓和。但是,⋯⋯只要美苏两国的对立继续下去,日苏关系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日本陆军已在其 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的“未来设想”中,以前所未有的明确姿态,“将苏联作为主要敌人”。

(四)日美军事合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日美军事同盟仍将存在下去。这是因为,这个军事同盟在存在符合两国各自的战略利益。⋯⋯日美之间的军事关系,将由过去的不平等的仆从关系, 发展为平等的、互补的伙伴关系。这主要表现为:在平时,日本将积极参与西方阵营的防务,尽到“西方阵营一员”的责任;以自己先进的科学技术, 为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助一臂之力;在战时,封锁苏联太平洋舰队进出太平洋的三海峡,担负起一千海里海上交通线的防御任务,为美国第七舰队调往印度洋创造条件。

日美之间尽管贸易上有磨擦,而且这种磨擦有愈演愈烈之势,但这不会妨碍它们军事上的合作。日美军事合作已进入“稳定期”。今后日美军事合作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两国的联合作战计划会进一步落实,为此而进行的联合演习和训练会更加频繁。规模更大。

(五)突出“前方战略”和远洋护航

日军在作战上将抛弃消极的“在本土固守待援”的思想,转而采取积极的在海上歼敌的“前方战略”。日军将进一步加强北海道和本州东北部的作战部署,以防备苏联的入侵。陆、海、空三军将加强合成,发挥协同作战能力,力求歼敌于海上,不使战争危及本土。为加强在海上或者在水际歼敌的能力,日陆军将调整兵力部署,对师进行改编,组建反坦克直升机部队、岸舰导弹部队,增加自行高炮和地空导弹的装备。⋯⋯

今后日军还将发展远洋护航能力。为了适应远洋作战的需要,日海军正进行体制改革,将现有的四个护卫队群发展成为四支由八艘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驱逐舰和八架高性能舰载直升机组成的“八·八舰队”⋯⋯日海军在体制改革的同时,将抓紧舰艇装备的更新。其主要趋势是:舰艇朝着大型化、多用途化,舰载武器朝着导弹化、直升机化方向发展。时机成熟,日军还可能发展核潜艇和轻型航空母舰。

(六)向新的建军目标迈进

日本将坚持既定的国防基本方针,继续有限度地、有节制地、稳妥地、逐步地充实和加强军事力量。日本军队建设的着眼点仍在提高质量而不在大规模增加数量。日本将发挥其经济和科学技术上的优势,锐意提高军队现代化水平。数量即使有所增加,幅度也不会很大。日本军队建设的总趋势是, 在保持适当规模的同时,通过改革体制、调整部署、改进装备、加强教育训练、完善预备役制度等措施,提高部队战斗力,同时为战时迅速扩编打好基础。日军现只有预备役四万三千九百人,今后有可能增加到三十万人。

执行十年之久的《防务计划大纲》将面临修改。这个《大纲》对日军的编制和主要装备数量应达到的水平,作了明确、具体规定。这些指标目前还未完全达到。⋯⋯1986 年版《防务白皮书》首次提出,《大纲》应能适应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适应外国技术水平的发展。这是官方也是军方修改《大纲》的信号,也暗示出《大纲》修改的方向。预料修改后的《大纲》将突出面临的军事威胁,提出军队编制和主要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上的更高目标。这将意味,70 年代中期以来延续至今的日本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可能由建设“脱威胁型军队”,向建设“对付威胁型军队”转变。

多年来日本采取平战结合、“寓军于民”的荫蔽扩军方针,常备军规模变化不大,但战争潜力却增长很快。日本现有总兵力虽,然不足三十万人, 但短期内可扩充到数百万人。⋯⋯现在日本的一亿二千万人可扩军至六百余万人。⋯⋯日本以其先进的尖端技术为后盾,在发展高技术兵器上已走在世界前列。日本的核工业技术和宇航技术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日本目前正在加紧 H 系列火箭的研制。预计于 1991 年完成的 H—2 火箭,能运载二千公斤的卫星,可作为战略导弹的运载工具使用。日本计划至 2000 年再发射五十颗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的研制工作也在进行。日本的军事潜力如此之大,加之其国内又始终有一部分人想使日本最终成为一个“军事大国”,因此,人们对日本今后防务政策的发展变化,有理由给予密切注意。

钟庆安《日本关于建军方向的争鸣》(《外国军事学术》1987 年第 1 期)介绍日本人士谈日本建军问题:

21 世纪日本将在美苏中三角结构下求生存,因此不应倒向任何一国,而

应在三角中求平衡,应废除日美安保条约,拆除一切美国军事基地,军事上完全独立。

⋯⋯

为此,应改革现有三军体制,撤销空军,将空军部队分别编入陆海军, 建立以大型航母为核心的海军,使之成为日本的第一层防卫圈。组建以抗登陆为主要任务的地方部队——国土防卫军,该军种拥有海上部队,以布雷为主要任务;拥有地面部队,以抗登陆为主要任务,它是日本的第二层防卫圈。建立具有强大火力和机动力的陆军,陆军所有师均应成为“空中机动师”, 负责对登陆后之敌作战,它是日本的第三层防卫圈。

另外,日本还应有自己的核武器和各种投掷手段,以提高日本的政治、军事地位。⋯⋯

日本的国防建设应以建立迅速对付任何形式侵略的防卫体制和加强日美军事同盟体制为根本。三军建设的目标是:陆军独立对付侵略,海军在空军的协同下保卫海上航线,空军在美军的支援下抗击空中入侵之敌。

现三军种防区不统一,不能有效地组织三位一体的防卫作战。因此应设立统一指挥三军种部队的方面军司令部。全日本统一划分北部、中部、西南部三个防区,设三个方面军司令部。陆军是国土作战的中坚力量,应编有装甲师、机械化步兵师、高机动师,分别抗击苏军的坦克师、摩步师和机动使用的部队;应增编战斗机飞行队和导弹旅,支援抗登陆作战。空军增加战斗机部队,提高海上防空能力,成立早期预警机飞行队,统一指挥高低空防空导弹部队。海军舰队按“八·八”(8 艘护卫舰、8 架直升机)编组。

防卫的合理化措施首先应从整顿军政、军令系统开始。现在是行政官僚集团的防卫厅各局同时掌握军政、军令大权,不利于作战指挥。建议把防卫厅升格为国防部,各局只负责军政;撤销三军种参谋部,成立三军联合参谋部,下设联合部队;成立北部、中部、西部三个联合作战集团和负责全日防空的航空集团,仿效美国形成最高司令官(首相)一联合参谋部一联合作战集团的军事指挥系统。

温味几、王力争《日本军事战略发展趋势浅析》(《未来军事世界》续集,国防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15—317 页)介绍日本国内对新的军事战略的讨论:

从去年 5 月起,日本国内掀起了新的军事战略大讨论。这次大讨论已引起日本军政首脑和一些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讨论中大都认为“专守防卫” 战略存在严重不足,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纷纷要求修改。⋯⋯主要提出了以下 3 种选择方案。

(一)逐步向“攻势防御”战略转变。主张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专守防卫”战略是一种“消极防御”战略,在敌方大规模地面进攻面前,只能使日本陷入被动挨打局面,同时在军事上对美国也很不利。日本国土狭长,防御纵深太小,人口、工业过于集中,3/4 的国土为山地,不便于大兵团机动作战,因此推行“攻势防御”战略,即战时在美国支持下,通过先机夺取空中优势和向敌方实施连续主动攻击,将其消灭在空中或基地,是击退入侵的最好办法。为些目的,今后日本的国防建设应以确立对付任何形式侵略的防卫体制和加强,“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为基础,大力加强三军建设,但仍应以保卫日本本土及周边地区为主,同时兼顾美国的防务要求。

(二)逐步向“海洋”战略转变,主张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专守防卫” 战略极大地限制了日本军事活动范围,难以分担美国交给日本的防务,更难以对付苏联大规模的海上进攻。日本是一个海洋国家,加之国内资源十分贫乏,工业原料、能源、粮食和其他重要战略物资,绝大部分需要依赖国外, 每年运进物资高达 6 亿吨之多。敌方对日本的进攻必将首先从海上、空中开始。一旦海上运输线被切断,周围海域被封锁,整个日本将处于瘫痪状态。日本应以保护海外权益为重,这是日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因此,日本应积极推行“海洋”战略,建立一支大型化、导弹化、电子化的海军部队, 进一步增强海上力量,提高远洋作战能力。日本的军费最终应达到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2%以上。

(三)逐步向“自主防卫”战略转变。主张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攻势防御”战略和“海洋”战略,都不是什么灵丹妙药,难以对付大规模的突然袭击和全面进攻,难以摆脱对美国的依赖。一旦美国中止《日美安全条约》, 把日本甩掉,日本将陷入困境,只能束手待毙。因此,日本应大胆地推行“自主防卫”战略,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保卫自己,建立独立的、能够对付各种规模战争的防卫力量。为此目的,日本应建立独立作战的国防体制;建立一支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包括有巡洋舰、驱逐舰、潜艇在内的海军部队;建立一支具有先发制人打击能力的空军部队;建立一支能够独立作战并具有反攻能力的陆军部队。必要时,日本还应拥有自己的核武器及各种运载手段。这样, 日本才能具有真正的威慑能力,迫使敌人放弃侵略企图,或在敌人发动进攻时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