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智慧产物的谜语

在远古时期,原始先民以狩猎为生。当时,生产能力水平低下,制造工具的能力十分落后,狩猎的工具和手段也极为落后。

到了黄帝统治中原大地时期,社会生产力有所提高。捕猎和耕种已成为获取食物的普遍现象,并且不断改进。有个聪明的猎人发明了一种新的狩猎工具,那就是弓弹,也叫弹弓。弓弹既可以射鸟,又可以射兽。依靠弓弹,人们猎获的猎物较以前增多了不少。

有人依据弓弹的制造和用途,创作了一首民歌:《弹歌》。这首民歌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弹”生产制造的过程和“弹”的用途,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以及用“弹”来猎取食物的喜悦心情。

《弹歌》很简单,只有短短的八个字: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断竹,续竹”,是歌咏“弹”的生产制作过程。这就是先将竹竿截断,然后用弦将截断的竹竿连接两头制成弹弓。这样,“弹”的制作完成了。

有了“弹”,一场紧张激烈的狩猎活动开始了:“飞土,逐肉”,一颗颗弹丸从弹弓中射出,击中猎物,人们欢乐地追逐着,满载而归。“飞土”,是指将泥制的弹丸射出。“逐肉”是说猎手们追赶被击伤的鸟兽之类的猎物。

这首远古民歌没有直言弓弹的制造和使用的过程,而是采用了曲折隐喻表达的形式,隐示人们制作弹弓、猎杀野兽的情形。八个字所指何物,就像谜一样引起人们的猜想。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曲折隐喻表达形式已十分流行,并有了名称,叫“廋辞”和“隐语”。什么叫隐语呢?南朝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解释是:

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

就是说,运用闪烁的言辞和诡异的比喻以达到“隐意”、“指事”的目的。在书中,刘勰还列举了古书中许多关于隐语的事例。

有些君主喜欢隐语,而不愿意听直截了当的忠言。《文心雕龙》中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其中有这样一个记载:

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敢谏者死。”伍举入谏,……曰:“愿有进隐,日: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飞),蜚(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

这段话核心意思是:楚庄王在即位的三年中,耽于淫乐,不问国事,而又拒绝纳谏,下令有敢谏者必处以死刑。伍举只得用大鸟作比喻进行讽谏。楚庄王知道伍举的意思,同样以隐语的形式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了伍举。

到了汉代时,出现了射履活动,就是把东西放在器物里面让人猜,猜者猜中后,要用隐语回答,这是一种新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曲折隐喻”的隐语现象有了重大发展,并最终出现了“谜语”这一称谓。刘勰在《文心雕龙》写道:“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此外,道:“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这一定义一直沿用下来。

魏晋南北朝以后,谜语逐渐流行。最早见之于书传的谜语是南朝宋鲍照的《鲍参军集》中的三则《字谜》,其中“井”字谜是这样的:

二形一体,四支八头。

五八一八,飞泉仰流。

“二形一体”指横向是二形,纵向也是二形,组成一体。“四支八头”是四笔支起,形成八端。“一八”是指“井”字的本义为“八家为井”。“五八”是指井字中四个十字交叉的巷口。

综合一下,第一句交代笔画,第二句表述字形,第三句赋以市井之义,第四句引申为泉井之义。这则字谜用拆字兼会意法,写出了“井”字的形体和它的特征。

《魏书·咸阳王禧传》中载有一段有关咸阳王与龙虎猜谜的故事:北朝北魏献文帝之子咸阳王拓跋禧因谋反事败,被官兵到处追捕。

拓跋禧从洪池向东南奔逃,跟随他左右的只有少数几个人了。拓跋禧对随行的龙虎说:“我心中忧虑,请作个谜语猜猜,以解烦闷。”龙虎忽然想起一个旧谜,说:

眠则俱眠,起则俱起。

贪如豺狼,赃不入已。

拓跋禧猜道:这是“眼睛”。而龙虎说谜底是“箸”,就是筷子。这是最早见于书传的物谜了。

以上两则谜语,一则是打一字,一则是打一物,都是通过一首诗的形式设的谜面,要猜的谜底蕴含在诗中,诗中有谜,谜史上最早出现的谜语,就是与诗歌紧密联结在一起的。

从唐朝到宋朝,谜语逐渐盛行,文人雅士聚会时经常作为游戏,并常以谜语作为互相斗智逗趣的手段。宋代谜语的迅速发展,造就了一批专业谜语和谜社组织,同时诞生了“灯谜”这一谜语新形式。

灯谜是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人们将写上谜语的彩条系在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明清时代,猜灯谜在民间十分流行。

在明清两代,出现了一些研究谜语的论著和收录谜语的专集,其中有冯梦龙的《黄山谜》,黄周星的《廋词四十笺》及贺从善的《千文虎》等。

在清代,谜语进入成熟期,人们追求谜语扣合的严谨,逐渐摒弃冗长拖沓的句式,崇尚以大众熟悉的成语或通俗语句为谜面,谜底由原来的文字、事物、人名扩展到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甚至俗语、中药、地名、书名等,这极大地扩宽了谜路,促进了谜语的发展。

谜语可分成两大类,一类叫事物谜,就是常说的谜语,也叫民间谜语;另一类叫文义谜,也就是常说的灯谜。

从制作者来分,谜语又可分为民间谜语和文人谜语。民间谜语也就是群众创作的谜语。群众创作的谜语一般都是口头创作,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不断地演变,便成为集体创作了。

文人谜语产生的年代远远晚于民间谜语。文人谜语,有些是文人自己创作,有些则是文人根据民间谜语加工改写的。其词句比较文雅,如果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两者的差别。

民间谜语的谜面一般字数较多,而且常常是合辙押韵的歌谣,其中以四句形式出现的较多。具有语言通俗,生动形象,而且朗朗上口,适合口头传诵的特点。

谜语一般由谜面、谜目和谜底三部分组成。谜面是猜谜时以隐语的形式表达描绘形象、性质、功能等特征,供人们猜射的说明文字。

谜面是灯谜提出问题的部分,通常由精炼而富于形象的诗词、警句、短语、词、字等组成。谜面文字要求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谜面可以说出来让人猜,也可以写出来。一般来讲,民间谜语,包括简单的字谜,多是说出来的,灯谜则要写出来。

谜目是指谜语中所要猜射事物的属性、分类范围和数量,是谜面和谜底之间的媒介及纽带。谜目附在谜面的后边,比如“打一字”,“打”是“猜”的意思,“打一字”就是“猜一字”。一般谜目规定的谜底是一个,也有的是两个或者几个。

谜底就是谜面所提出问题的答案。谜底字数一般很少,有的是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组,有的是一种事物的名称或者动作,还有的是是一两句诗词。

由于灯谜的不断发展,通常使用的创作谜语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人们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迷格,借助它们来制作谜语。

按照谜格的规定,或者把谜底中字的位置移动一下,或者把谜底中的字读成谐音,或者对谜底中文字的偏旁部首进行一番加工整理,然后再去扣合谜面。

谜格的作用是提示谜底必须作出某种改变。不同的改变形式有相应的谜格及相应的格名。最常用的谜格有秋千格、卷帘格、徐妃格、求凰格、白头格、梨花格、蝇头格、遥对格、解铃格、摩顶格、骊珠格、上楼格、下楼格、红豆格、梨花格等。

谜语的形式,无论民间谜语也好,文人谜语也好,它的谜面多是运用诗的形式,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更多的是七言的。对于它的艺术特点,《文心雕龙》作过专题论述。其中写道:

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像品物,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

这段话准确地揭示了谜语的奥秘所在。所谓“回互其辞”,是指谜语的谜面,不能说得明白如话,必须迂回曲折,使人迷惑,才能引起人们猜射的兴趣。

所谓“体目文字,图像品物”,是指谜底猜射的范围,既有字谜又有物谜。所谓“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这是成谜的要诀。谜面的措辞要求委婉隐约,但是又必须能紧紧地扣合谜底,使猜射者经过苦思冥想后恍然大悟,一箭中的。

一则谜语,令人一望便知其底的,当然不是好谜,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也不能算是好谜。显而不隐,不行;隐而不显,也不行。“婉而正”、“隐而显”,正揭示了谜面与谜底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则谜语,从猜射者角度来说,总是从谜面着手进行揣摩、推敲,然后射中谜底。若从创作者角度来说,则须先选好题材,确定谜底,然后根据谜底设计谜面。

谜语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发展、完善才形成完整的体系格局,其中不同时期的谜语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特点,但无论哪个时期的谜语,都承载了那个时期厚重的历史文化,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旁注】

黄帝 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我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传说中的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亦称有熊氏。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的伟绩载入史册,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刘勰(公元465年~520年)字彦和,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代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曾任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为官清廉。其代表作品为《文心雕龙》,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楚庄王 又称荆庄王,芈姓,熊氏,名侣,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自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共在位23年,在位期间,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鲍照(415年~470年)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鲍照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鲍照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代表作品为《鲍参军集》。

诗歌 我国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在远古时,我们的祖先在从事繁重的集体生产劳动时,为了协调动作和减轻疲劳,每每发出有节奏的劳动号子,那种自然而顺畅的韵律就是诗歌的起源。在我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

四书五经 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儒家经典的书籍的合称。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这些是古代科举考试必考的内容;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礼》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四书之名始立于宋代,五经之名始称于汉武帝时。

押韵 又叫压韵,是指在诗词歌赋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这是诗歌同其他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之一。

七言 古诗体名。全诗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七言诗起源于先秦和汉代的民间歌谣。汉、魏之际七言诗极少,在南北朝时期至隋朝渐有发展,直到唐代,才真正发达起来,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又一种主要形式。

【阅读链接】

除了最早的字谜外,其他谜语之最还有很多,熟知的有:最早的文谜,是南朝宋代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捷悟篇》中记述的汉代蔡邑创作的谜语。其谜面是“黄娟幼妇外孙虀臼”,分扣“绝妙好辞”四字。

最早的诗迷,是南朝徐陵编选的诗歌总集《玉台新咏》中的“稿砧今何在”的古诗。全文是:“稿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时大刀头,破镜飞上天。”谜底是“夫出半月当还”。

最早的灯谜,始于南宋。记载于南宋周密撰的《武林旧事·灯品》:“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最早的以图画悬猜谜底的“画谜”,始于明朝,记载于明朝徐桢卿撰的《剪野胜闻》中画面为一妇人赤脚怀抱大西瓜,谜底是“淮西妇人好大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