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丰富的词语典籍

汉语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这是汉语语法单位基本的特点。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也就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语素单独使用时就是词,不单独使用时就是构词成分。单独使用的语素,如天、地、人;不能单独使用的语素,如但、雳、馄等。不能单独使用的语素需要和其他语素结合成词。

汉语的词,也称为词语。汉语的词语极为丰富,它们的集合体称为词汇,其中也包括性质和作用相当于词的固定词组,如成语。

《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搜集词语、解释词义的书,是古代第一部词典特征的书籍,同时也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尔雅”中的“尔”或作“迩”,意为“近”;“雅”意为“正”,引申义为“标准”。“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标准”的意思。

《尔雅》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全书共19篇,分别为《释诂》、《释训》、《释亲》、《释器》、《释宫》、《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和《释畜》。

19篇中的前3篇与后16篇有显著的区别,从内容的类别来看,可以分为六类:一类是专门解释字义词义的,有《释诂》、《释言》、《释训》;第二类是解释有关人事和生活用器名称,为《释亲》、《释宫》、《释器》、《释乐》

第三类是解释有关天文的,有《释天》;第四类是解释有关地理的,有《释地》、《释丘》、《释山》、《释水》;第五类是解释有关动物的,有《释鸟》、《释兽》、《释畜》、《释虫》、《释鱼》;第六类是解释有关植物的,有《释草》、《释木》。具体解释情况是:

《释诂》是对古代词汇的解释;《释言》是对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的解释。《释训》解释连绵词和词组,以及形容词和副词。《释亲》解释亲属的称呼。《释宫》是对宫室建筑的解释。《释器》是对日常用具、饮食、衣服的解释。

《释乐》是对乐器的解释。《释天》是对天文历法的解释。《释地》是对于行政区划的解释。《释丘》是对丘陵、高地的解释。《释山》是对山脉的解释。《释水》是对河流的解释。

《释草》是对植物的解释。《释木》是对植物的解释。《释虫》是对动物的解释。《释鱼》是对动物的解释。《释鸟》是对动物的解释。《释兽》是对动物的解释。《释畜》是对动物的解释。

其中“释诂”是解释古代的词,它把古已有之的若干个词类聚在一起,作为被训释词,用一个当时通行的词去解释它们。“释言”是以字作为解释对象,被训释词大多只有一两个。“释训”专门解释描写事物情貌的叠音词或联绵词,等等。

由于古代分类学还不发达,对词的分类并不是很清楚,因此,对很多词的解释很简单、模糊,甚至是错误的。

由于尔雅解释非常简单,它所涉及的许多语言知识不容易被人理解,因此后代又出现了许多注释、考证它的著作。

《尔雅》初稿形成于战国末年,经过代代相传,各有增益,西汉时被整理加工始成定稿。唐朝以后将它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尔雅》是我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自它以后的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文字学、方言学乃至医药本草著作,都基本遵循了它的体例。

后世还出了许多仿照《尔雅》写的著作,被称为“群雅”,由研究《尔雅》也产生了“雅学”。

秦朝以前,每年八月,政府派遣“輶轩使者”,即乘坐轻车的使者,到各地搜集方言,并记录整理。这些材料由于战乱而散失。

汉朝初年,古文经学家扬雄的老师严君平收集了1000多字,扬雄对此很感兴趣,他搜集整理了很长时间,经过27年,写成了一部解释汉语方言比较词汇集,称为《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

《方言》收录了大约9000字。释词基本上是按内容分类编排的。释词一般是先列举一些不同方言的同义词,然后用一个通行地区广泛的词来加以解释,还要说明某词属于某地方言。也会提出一个通名,然后说明在不同方言中的不同名称。

《方言》大致分为13卷,卷一、二、三是语词部分,其中有动词、形容词、名词;卷四解释衣服;卷五解释器皿、家具、农具等;卷六、七解释词语;卷八解释动物名;卷九解释车、船、兵器等;卷十解释词语;卷十一解释昆虫;卷十二、十三往往以解释一词,而没有方言词汇比较方面的内容。

《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对象,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但注重了地域差别,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世树立了优良传统。后代学者为《方言》作注疏的著作有多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方言注》、《方言疏证》和《方言笺疏》等。

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和方言的客观存在,唐朝初年,汉魏以来为经典注音的情况已显得比较混乱,阅读十分不便。音韵学、训诂学家陆德明以“典籍常用,会理合时”为基本原则,在校理群书的基础上,编著了《经典释文》30卷。

《经典释文》是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书,包括《周易》一卷,《古文尚书》二卷,《毛诗》三卷,《周礼》二卷,《仪礼》一卷,《礼记》四卷,《春秋左氏传》六卷,《公羊传》一卷,《谷梁传》一卷,《孝经》一卷,《论语》一卷,《老子》一卷,《庄子》三卷,《尔雅》二卷。

《经典释文》对所注之书,均标明书名和章节,然后摘录字句,注释音义,绝大多数字都标明反切或直音。不仅为经典本文注音,而且还为注文注音,全书共收录汉魏六朝230余家的各种音切和诸家训诂。因绝大多数音训原书都已失传,因此,本书保存的资料弥足珍贵,后世治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者,均崇此书。

宋光宗时,陈骙出任吏部侍郎,后又历任权礼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等职。陈骙对修辞学很有研究,他朝温夕诵,沉浸古籍,勤于札记,条分缕析,撰成了一部最早的修辞学专著,那就是《文则》。

《文则》论及了语法、句法、辞格、文章、风格、文体等多方面内容,初步建立了大修辞学体系,体现了后来修辞学界所倡导的广义修辞观。陈骙用动态的辩证的眼光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体现了动态的辩证的修辞观。

《文则》一书的诞生,是古代修辞理论研究的一次大飞跃,在修辞学史上具有极多极大的贡献,并且对后世修辞学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清嘉庆年,汉学研究十分兴盛,汉学家王引之博搜例证,考其源流演变,编著了《经传释词》十卷。

《经传释词》是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专以古文虚词为考论对象,共收虚字160个,虽以单音虚词为主,但有同义虚词连用的,也偶然论及。书中对诸词特殊用法的训释,有独到之处,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经传释词》可补《尔雅》、《说文解字》、《方言》诸书遗漏之处,对后世有重大影响,后世《古书虚字集释》、《广释词》之类的著作,虽有所补苴,但其贡献都没有超过《经传释词》。

清朝晚年,经学家俞樾见周、秦、汉三代的书,用词造句,与后世多有不同,抄传刊刻多有讹误,音义变易多有歧意,后人阅读、理解极为不便。

俞樾博览古书诸经,分类总结概括,论说古书中造句特点、诠释方法、语言习惯、各种致误原因等,每说必详为例证,以明其意。最后著成《古书疑义举例》七卷。

《古书疑义举例》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共有八十八例,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文字、音韵、语法、修辞、词汇、校勘、句读、句段、篇章等方面的内容都有所论及,可以说,包括了训诂学的方方面面。

《古书疑义举例》自传刻之后就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赢得了很高声誉。梁启超称之为“训诂学之模范名著”,刘师培叹之为“发千古未有之奇”的绝作。

清末著名学者马建忠认为国家贫穷落后的原因,在于掌握知识的载体——汉语太难,难的原因是“隐寓”在汉语中的“规矩”,即语法规则,没有被揭示出来。

他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构规律,于1898年开始编纂语法书,经十余年的探讨,编纂了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文通》,通称《马氏文通》)十卷。

《马氏文通》十卷,共三十多万字,它是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我国语法的著作,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我国语法体系的建立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除了上述这些重要的词语典籍,其他比较重要的词语典籍还有《助字辨略》、《读书杂志》、《骈字类编》、《分类字锦》、《佩文韵府》等。

【旁注】

儒家十三经 儒家十三部经典著作,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儒家十三经作为反映先秦历史和文化状况的古籍,具有很大的价值。

经部 我国古代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经部收儒家的经典及小学方面的书。《易》、《诗》、《书》、《礼》、《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十三种文献都属于经部。

训诂学 我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

注释 指注解和解释注解的文字,如《十三经注疏》。注是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是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周易》 我国古哲学书籍,也叫《易经》,简称《易》,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

侍郎 汉代官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唐朝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的副手,官位渐高。

经学家 专门指称阐释、注解、研究与宣传儒家经书的学者,官方的经学家通常具有博士、助教之类的官职,但在历史上出名的人物通常是民间学者。

梁启超(1873年~1929年)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自由斋主人。广东新会人士,清光绪举人。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阅读链接】

《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关于它的作者和成书时间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孔子门人所作,有的认为是周公所作,后来孔子及其弟子作过增补。后人大都认为是秦汉时人所作,经过代代相传,各有增益,在西汉时被整理加工而成。

绝大多数人认为《尔雅》成书的上限不会早于战国,因为书中所用的资料,有的来自《楚辞》、《庄子》、《吕氏春秋》等书,而这些书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书中谈到的一些动物,如狻麑,即狮子,据研究,因为地域所限,战国以前是见不到狮子的。《尔雅》成书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初年,因为在汉文帝时已经设置了《尔雅》博士,到汉武帝时已经出现了犍为文学的《尔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