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厚重的汉字典籍

东汉时期,曾大行其道的隶书有了新的变化,结构向扁平发展,笔画出现了雄健的波磔,字体更趋于工整精巧,从而形成了汉朝隶书的独特字体。这个时期的文字,被称为汉隶,也开始叫做汉字了。

这个时候,汉字已经非常多了,表意也非常丰富了,但是同时也变得很混乱了,很多人常常弄不明白一个字究竟该怎么样写,又具体代表什么意义。当时的经学大师许慎十分清楚汉字在使用过程中的混乱局面,他决定编纂一部关于汉字的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这些“不安分”的字。

公元100年,许慎开始编著字书,他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了540个部首,将9353个字分别归入这540部。540部又并为14大类,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卷,卷末叙目别为一卷,这样全书共有15卷。

许慎的工作是在他之前没有人做过的,他开了一个伟大的先河,许慎把这部关于字的书叫做《说文解字》。对《说文解字》的书名,许慎这样解释: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大意是:仓颉开始造文字时,大概是按照万物的形状临摹,所以这种图画似的符号叫做“文”,后来,形与声结合的符号便叫“字”。“文”,就是描绘事物本来的形状,“字”的含义是说滋生、繁衍。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

《说文解字》改变了周、秦到汉代有关文字书的编纂方法,将所收字编成四言、七言韵语的形式,开创了部首编排法,其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

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了按部首检字的方式,由此,清代经学家段玉裁称《说文解字》“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说文解字》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比较系统地提出分析文字的理论。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还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即“六书”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从此,“六书”成为专门之学。“六书”不能单纯认为就是造字法,前四种象形、指示、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则为用字法。

《说文解字》完整而系统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籀文,是认识更古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桥梁,是注释古书、整理古籍的重要依据。

许慎历时21年,最终在公元121年完成了《说文解字》的编纂工作。《说文解字》问世以后,很快就引起当时学者的重视,在注释经典时常常引证《说文解字》。到了南北朝时代,学者们对《说文解字》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系统的认识。唐代科举考试规定要考《说文解字》。自唐代以后,一切字书、韵书及注释书中的字义训诂都依据《说文解字》。

继《说文解字》之后,解释字的著作有了新的发展,晋代学者吕忱编纂的《字林》是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字林》共7卷,仿照《说文解字》而作,共收12824字,比《说文解字》多3000多字,兼有异体,与《说文解字》一样也分为540部。

《字林》在字书发展史上很重要,在历史上曾有过巨大的社会影响,唐朝以前,与《说文解字》并重,而且以此考取书学博士。

公元543年,南朝梁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奉命编纂一部字书。顾野王如约完成了这部字书的编纂工作,这部字书叫做《玉篇》。

《玉篇》也是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收字16917字,共542部,与《说文解字》相同的部首529个,不同的部首有13个。

部首的顺序则和《说文解字》大不相同,除去开首的几个部首和最后的干支部首与《说文解字》一致,其他都是重新安排的。

顾野王有意将意义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例如卷三所包括的人部、儿部、父部、臣部、男部、民部、夫部、予部、身部、兄部、弟部、女部,但他并未能始终维持这一原则。

与《说文解字》以说明字形为主不同,《玉篇》以说明字义为主,所以它不再像《说文解字》那样说“从某,某声”,同时也不限于本义,而是把一个字的多种意义罗列在一起。在这方面,《玉篇》显示出了创造性,丰富了汉字字典内容的多样性。

此外,《玉篇》较《说文解字》改进的地方还有,它先出反切,使读者见到一个字后就可以知道或了解它的读音。它引用了《说文解字》的解释,方便了使用者。虽然有时,《玉篇》没有明引《说文解字》,但也是根据《说文解字》而来的。

顾野王在《玉篇》中尽可能举例,并对例子作了必要的解释,此外,顾野王还注意到一些一词多义的现象,并指了出来。

隋文帝统治初年,音韵学家陆法言知识广博,尤其在音韵学方面,有着精深的造诣。他潜心研究音韵,编写韵书。公元601年,他写成韵书《切韵》五卷。

《切韵》以当时洛阳语音为基础,酌收古音及其他方言音而成书。通过它可以研究上古音和古代方言。

《切韵》收录了12158个汉字,以韵目为纲,共分193韵,其中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

陆法言在研究前人韵书的基础上,使自己的这部著作更加完整系统。全书同音字全被归在一起。每一音前标以圆圈,称为韵纽,头一字下以反切注音。每字均有释义。当时人称颂《切韵》是“时俗共重,以为典规”。

《切韵》写成后,取代了六朝诸家韵书。唐、宋韵书多以它为蓝本,如宋朝陈彭年等重修的《广韵》,即以《切韵》为蓝本编写的。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成书于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

《广韵》是宋以前韵书的集大成者。原本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

《广韵》正文共收26194字,共5卷,平上去入四声分置于5卷之中。平声分上下2卷,上、去、入声各1卷。分206韵,包括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广韵》把同韵字归在一起,而且进一步把同音字也归在一起,注明反切读音,有同字异形的又列出异体,辨析正俗,并对每个字的字义做了解释。有的还引经据典,解释得十分详细。所以它既是一部韵书,又是一部字书,同时还具有类书的性质。

在北宋年间,王洙、胡宿、掌禹锡、张次立等人奉宋仁宗之命相继修纂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此字书名为《类篇》。1066年,编纂工作由司马光接替,第二年该书缮写完成。

《类篇》所收字数为31319字,比原本《玉篇》增多一倍,它依据《说文解字》,分为14篇,加上目录1篇,共15篇。每篇又各分上、中、下,合为45卷。全书的部首为540部,与《说文解字》相同,部首排列的次序变动也很少。

《正字通》也是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由明代崇祯末年国子监生张自烈编撰。这部书总12卷,凡214部。部首次序和每部之内的字次都按笔画多少来排,这跟《字汇》一样,但是《字汇》注释比较简单,而《正字通》繁博得多。

《正字通》在字典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清代修《康熙字典》即参考了《正字通》,而更加详备。

康熙年间,即1710年,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正式编撰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字书。张玉书、陈廷敬等人殚精竭虑,辛勤编纂,历时6年,于康熙五十五年,即1716年,编纂完成了这部具有深远意义的字书。

由于是在康熙皇帝的钦命下编纂的,因此这部字书被定名为《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12集,以十二地支排序,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47035个汉字,为收录汉字最多的古代字典。

除了收字丰富以外,《康熙字典》以214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可以供使用者检阅。

另外,除了僻字僻义以外,《康熙字典》又差不多在每字每义下,都举了例子。这些例子又几乎全都是引用了“始见”的古书。

在《康熙字典》以前,解释汉字的著作都叫做字书,从《康熙字典》开始,都改字书为字典了,因此《康熙字典》是我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

《康熙字典》是历代字书之集大成者,可以满足读者阅读和研究古典文献时查检的基本需要,因此社会意义重大,它的诞生为后世字典的编纂起到了典范和示范的作用。

在《康熙字典》之后,又有两部大块头字典问世,意义重大,而且影响深远。它们分别是《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

《中华大字典》于1909年开始编纂,1914年编成,本书共收字4.8万多,其中包括方言字和翻译的新字,较《康熙字典》多出1000多字。

该书纠正了《康熙字典》中四千余处错误,且全书附有各种插图,在注音、释义、印证方面则更简明、合理、有条理性。

《汉语大字典》全书共收楷书单字56000多个,凡古今文献、图书资料中出现的汉字,几乎都可以从中查出,是规模最大、收集汉字单字最多、释义最全的一部汉语字典。

【旁注】

经学 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汉代独尊儒术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是一种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经学是我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籀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也叫籀书,又称大篆。籀文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说文解字》中保存了220多个籀文。

训诂 也叫“训故”、“诂训”、“故训”、“古训”。一般认为,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一词是从字典《尔雅》里来的。由此产生的训诂学是研究怎样正确地理解语言、解释语言,也就是讲清楚怎样注释的道理。

侍郎 汉代官职,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唐朝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的副手,官位渐高。

音韵学 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也称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等学科,是广义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蓝本 原是古籍版本的一种形式。明清时期,书籍在雕版初成以后,刊刻人一般先用红色或蓝色印刷若干部,以供校订改正之用。由于蓝印本是一部书雕版之后最早的印本,因此有“初印蓝本”之称。蓝本现指著作所根据的底本,多用于书面语中。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山西夏县涑水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地支 天干地支纪法中的一支。在我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天干地支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方言字 是用来书面表达汉语方言所使用的汉字。当不能用常用汉字或没有可用汉字表意的时候,使用生僻字或新创造的字。方言就是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

【阅读链接】

我国古代将字典称为字书。字书一词,作为解释文字的著作的泛称,在南北朝时已经通用。见于著录最早的字书,是相传周宣王时出于太史籀之手的《史籀篇》。

战国至西汉,为我国字书的萌芽时期,代表作除《史籀篇》外,还有秦代李斯的《苍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西汉史游的《急救篇》、扬雄的《训纂篇》等。它们大都只是编次文字,并无解说。第一部有系统的字书,则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为以后字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后仿照《说文解字》编成的字书很多。取“字典”为书名的,通常认为始于《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