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文 体

文体是指文章、文学作品的体裁,通常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在这四种文体中,诗歌出现的最早,它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即号子,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散文内容广泛,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散文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语言不受韵律限制,表达含蓄,意味深长。

小说主要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戏剧属于综合性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

除了这四大文体,我国传统文体还包括寓言、童话、应用文、对联等,它们也是非常重要的文体,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正是通过这些多姿多彩的文体来展现出来的。

中华文化明珠的诗歌

远古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为了生存,人们要集体生活,集体劳动,利用集体的智慧来对付恶劣的自然环境。

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如搬运重物,或捕猎大型凶猛的动物时,都会自然而然地从口里发出各种高低长短不同的呼声即号子,一唱一和,同动作的节奏配合以减轻疲劳。如《淮南子·造应训》中说: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另外,在集体生活、集体劳动中,人们还需要相互配合和发表意见,这样就刺激了声音的发展,逐渐可以发出较为复杂的声音了。随着人们语言能力的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些呼声中添上有意义的语词便形成正式的歌谣了。

原始先民的歌谣发生于劳动的韵律,因此,最初歌谣的形态常与原始的音乐、舞蹈结合为一体,其内容大都是生产或狩猎行为的重演仿真,或者是劳动过程的回忆。《吕氏春秋·古乐篇》说: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葛天氏的乐歌是一面歌唱,一面挥舞着用牛尾做成的道具跳舞。而在《尚书·尧典》中也说:

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它描写了人们将石器之类的工具作为乐器,有节奏地敲打,然后模仿各种野兽的姿态跳舞。通过这两则记述,可以看出最早的歌谣是集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这也就是最原始的诗歌。

伊耆氏的《蜡辞》是一首古老的农事祭歌,也是远古时期的歌谣。作品原文是这样的: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大意是:风沙不要作恶,泥土返回它的原处。河水不要泛滥,回到它的沟壑。昆虫不要繁殖成灾。野草丛木回到沼泽中去,不要生长在农田里。

另外,早期的诗歌还有古代哲学著作《周易》中的卦爻辞,这也是我国诗歌的早期形式。不过这一时期的诗歌太过零散,我国诗歌主要还是大致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和汉代的《乐府》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民歌词集,它汇集了从西周时期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流行于我国广大北方黄河流域的民歌,其鲜明特点是运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等方面内容。

《诗经》总共305篇,最初称《诗》,因为后来汉代儒家学者把它奉为经典,于是便把它叫做《诗经》。

《诗经》中的诗歌都是可以入乐歌唱的,它所收集的诗章就是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分作《风》、《雅》、《颂》三部分的。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即《国风》,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称之为正声雅乐。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这使诗歌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赋是指平铺直叙,铺陈、排比;比是指类比,比喻;兴是指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诗经》中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运用,对于后代的诗歌发展有着极大的启发,也是后代诗歌在形式上的鲜明的借鉴,对整个诗歌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战国后期,以屈原为音的楚国诗人创作了一种新的诗体,这就是楚辞。楚辞“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十分浓厚的地方色彩。

《楚辞》是我国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它借由对神话和传说的描写,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它把《诗经》的四言体民歌发展成了一种句式自由、韵脚多变的“骚”体歌。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能呈现精彩细腻的艺术技巧。

屈原的《楚辞》体大量运用铺陈华美、生动瑰丽的辞藻,借助赋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自然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用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增加了诗歌优美的本质。

在我国古代文学种类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可以溯源到屈原。其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诗歌形式对后来歌行体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继《诗经》、《楚辞》之后产生了一种新的诗体,由于它是被称为乐府的专门机构收集编辑的,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因此被称之为乐府。

汉代乐府诗歌是汉代诗歌的代表,它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诗歌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汉乐府在诗歌史上有极高的地位,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它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继承、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发扬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汉代诗歌中,最有思想、艺术价值的,一是乐府民歌民谣,一是文人五言诗。

至唐代,诗歌发展达至最高峰,也是诗歌体裁形成和完善的时期。唐代诗歌不仅数量超出以前各代诗歌总和的两三倍以上,而且质量极高,题材也极为丰富,诗体大备,名家辈出。

这种繁荣的局面是唐代诗人继承和发扬《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广泛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结果。它显示出我国古典诗歌已发展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唐诗基本形式有6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以律诗、绝句为代表的“近体诗”和以歌行体为代表的“古体诗”可以作为唐诗的代表。

近体诗格律非常严格,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代初期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以用四韵或者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可见它是非常严格的。

杜甫是律诗创作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他在律诗形式方面的成就,对我国诗歌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杜甫以前,七律多用于宫廷应制唱和,这类诗内容贫乏,其语言也平缓无力,而在这以外,佳作也为数不多。而杜甫的诗,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了成熟,更重要的是杜甫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丰富内容。由此,杜甫被誉为“诗圣”。

唐诗另一重要形式是歌行体,在唐代众多诗人中,李白是歌行体诗的集大成者。李白的性格决定了他诗歌的形式特点,当他的澎湃诗情无法被寻常形象所容纳时,他就展开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和幻想,来实现艺术的变形。这种变形依据是诗人感情的强度,它使形象突破常规而染上了奇幻的色彩。因此,李白被誉为“诗仙”。

至宋代,诗歌艺术发展成为了一种词的形式。宋词本是一种合乐的歌词,所以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它开始于唐代,定型于五代时期,全盛于宋代。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宋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宋词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依调填词叫“依声”。

宋词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豪放派。婉约派主要内容侧重儿女风情,其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豪放派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豪放词派广泛地影响了词的发展,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人。

至元代,宋词发展形成了另一种文学体裁,也就是元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而一般指的元曲则是散曲。散曲是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散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元散曲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它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它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同时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光彩,比历代诗词显得泼辣而大胆,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

明清时期诗歌逐渐衰落,小说取代了诗歌成为主流文学,但是,明清时期诗人也有很多,其中比较有名的诗人是明代的于谦和清代的纳兰性德、龚自珍等人。

诗歌发展至近现代,便形成了现代诗。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体裁,它与古代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韵律。现代诗最早可以追溯至清代末期,在当时,一些从西方引进的诗作开始用白话进行翻译,但是这些作品量不是很大,所以影响不大。

现代诗形式自由,内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有感而作,都是心灵的呈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在“可感与不可感之间”获得美的享受。

【旁注】

《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有重要的作用。

《吕氏春秋》 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共同编撰的杂家代表名著。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12卷,160篇,二十余万字。该书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儒、道思想为主,融合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葛天氏 我国上古传说中一位贤能的首领,在位时人民安康,被后人尊为乐神。其部落驻地在今河南宁陵县、长葛市一带,后世将他的统治视为理想社会。

伊耆氏 我国上古帝王,相传为神农氏。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伊耆氏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宗庙 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天子、诸侯设立的宗庙一般设于门中左侧,大夫设的宗庙一般的位置是庙在左而寝室在右。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歌行 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五言 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于近体诗范畴。有仄起、平起二格。五言诗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五言绝句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某种真切的意境。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原名成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独树一帜,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直指本心。”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阅读链接】

采诗是早期搜集诗歌的主要方式。采诗之制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周王朝及各诸侯国都设置采诗官进行采诗工作。《诗经》中的《小雅》、《国风》中的许多诗歌便是依靠乐官到各地“采诗”汇集在一起的。

汉武帝时,音乐机构的规模和职能都大大扩大了,是汉武帝整顿改革礼乐的一项重要举措,目的是改革传统的郊庙音乐歌曲,用新声改编雅乐。当时乐府的具体职能,一是采集和编写歌辞,二是谱写乐曲,三是训练乐工,四是演奏乐歌。在这些职能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项职能就是“采诗”,也就是由乐府机构派专人去各地搜集民歌俗曲,配乐歌唱,供统治者考察政治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