誉为中华国粹的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华夏民族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一贯执着和迷恋。早在先秦时期,一些古籍中就出现了一些对句句式,如《易经·系辞》载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有扶苏,隰有荷花。”等。

道家著作《老子》中亦有类似的句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知,前后相随。”这些对句尽管对得还不工整,但对偶形式已开始萌芽。

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过春节时,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两神像或写上两人的名字,这两个木神像或写上名字的桃木板被称作“桃符”。

孟昶是五代后蜀高祖孟知祥第三个儿子,公元934年,后蜀高祖孟知祥病死后,孟昶继位成为了后蜀的皇帝。

孟昶平日喜欢研习联语,对联语有一定的研究。公元964年春节到来之前,他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副,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对句。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认为是最早写在木板上的对偶句式,后来人们将这种写在木板上的对偶句式称为对联,但这种对联,在当时还只是写在宽约一寸、长约七八寸的桃木板上,仍称“桃符”。

由于孟昶是在传统节日春节时题写的这副对联,因此,这幅对联也被称为春联。

南朝梁文学家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令姻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这虽是诗,但语句皆为骈俪,又题于门上,也当属于我国最早的对联。

辞赋兴起于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音乐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

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

律偶是格律诗中的对偶句。格律诗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称为颔联和颈联。标准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

对联这种讲究对仗平仄的文学形式,最终在对句、辞赋、排偶和律偶的基础上独立出来。

对联有固定的格式,它紧密结合居室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的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

另外,对联在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也有例外。

到宋代,春节粘贴对联,已成为一种普遍风俗,如北宋文学大家王安石在他的《元日》诗中写道:“千户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说的“桃符”,其意还是孟昶当时所书写的春联。

据传,把“桃符”推广为春联,使其普及开来的应归功于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定都金陵后,为了彰显明王朝的繁荣局面,在一次除夕来临前,朱元璋传旨:无论公卿士庶,每家门口都要粘贴一副春联。

除夕晚上,朱元璋微服出巡,他见到五彩缤纷的春联,他非常惬意。当走到一家百姓门口时,见没有贴出春联,他很奇怪,一打听,原来这家是以“阉猪”为业的,不好意思写春联贴上。

朱元璋精心思索,亲自给这家写出一副对联,对联是这样写的:“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全联并未说出“阉猪”二字,但这个“阉”字的含义却充分地体现出来了,而且全联对得工整、确切,曲而不浮,当真是好联。

第二天,朱元璋又来到这家门口察看,见门框上仍未贴出对联,他更觉得奇怪。当询问时,这家主人说:“因这副对联是皇上的御笔,我贴到神龛上供起来了。”朱元璋一听大喜,当即赏给这家主人一些银钱。

由于皇帝亲自提倡春联,对联这一艺术形式就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场合。不但婚丧、喜庆使用它,一些名胜古迹、驿店茶亭、官署试院、楼台亭阁等处,也都普遍地使用它。对联就这样流传开了。

对联名目繁多,根据使用的地点及其用途的不同,可分为春联、寿联、挽联、贺联、名胜联、宅第联、答赠联、中堂联等等。对联应用极广,一应大小事务,都有相应的对联品题赠答。

【旁注】

《诗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创作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编订成书。《诗经》原来的名字叫《诗》或者《诗三百》。到了汉代,儒家学者更加推崇《诗》,所以称作《诗经》。

南朝梁 即南梁(502年~557年)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四个朝代中的第三个朝代,由南齐萧衍取代齐朝称帝,建都建康,即后来的江苏南京。因以萧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国号为梁。因为皇帝姓萧,又称萧梁。梁为唐朝所灭。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杰出的政治家。司马相如善作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北宋丞相。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

亭 我国一种传统建筑,多建于路旁,供行人休息、乘凉或观景用。亭一般为开敞性结构,没有围墙,顶部可分为六角、八角、圆形等多种形状。另外,我国传统园林作为艺术是仿自然的,所以许多园林都设亭。亭在园景中往往是个“亮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阅读链接】

对联是我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具有独特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我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北宋文学家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明代文学家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