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象形——汉 字

在远古时期,华夏先人长期使用口语交流,但日益增长的物资和生活条件以及人们社会活动的增加,口语交流已经不能满足保存或传递信息的要求。在先人不懈努力下,汉字最终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从口语中脱颖而出,人们逐渐学会用简单文字记录生产生活中的事情。

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和书面语开始丰富起来,人们可以用文字完整地记录或表达事务或思想感情了。汉字的形成和完善经历了漫长的实践过程,华夏民族也由此进入了文明社会。汉字是华夏文明的主要载体,也是华夏的文明符号,它经过了漫长的演变,最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字体系,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

千古漫漫的汉字演变史

华夏始祖黄帝在统治中原大地时期,天下太平,百姓和睦,家家安居乐业,人人幸福安康。那个时候,黄帝手下有一个叫仓颉的人,为人踏实,黄帝就分派他专门管理部落里的牲口和仓储。

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他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对这些牲口和食物,他了然于胸,无论谁问起来,都不会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他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除一个结就麻烦了。

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种方法挺奏效,一连用了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每次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难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无法应付这些事务了。这该如何是好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

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飞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比如仓库里储存着一头鹿,仓颉就画一个鹿角表示出来。如果储存着一匹马,就画出一匹马的形状。如果是稻米,就画两片叶子,中间点几个点表示稻穗。以此类推,符号创造出来了,仓颉利用这些符号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这件事后,大加赞赏,他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管理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在各部落推广开了。而这些符号渐渐就形成了文字。汉字就是在仓颉所发明的“文字”的基础上形成的。

仓颉发明文字后,又经过了若干年进入了商朝时期。商代崇尚迷信,凡祭祀、征战、捕猎等,常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并在其上刻写占卜时日、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和占卜结果等,推动了汉字的发展。

刻在这些龟甲兽骨上面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涉及了方方面面的内容。

在商代,甲骨文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记载汉语的文字体系了。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

随着商朝的灭亡,甲骨文也逐渐消逝。商末周初,青铜器技术有了很大提高,统治者令工匠在青铜礼器上加铸铭文以记载铸造的原由、用以纪念或祭祀的人物等,铸刻在这些青铜礼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也叫钟鼎文。

金文一般是先写好字,再刻在模子上铸出来的,也有些是直接刻在器物上的。铸刻的字凹下去的叫“阴文”,这种字最多;凸起来的叫“阳文”。

金文有时代早晚的区分,基本上和铜器的种类、形制和花纹等的分期是一致的。大致为商代到西周前期、西周后期到春秋以及战国时期。

如果从字形、文章和铭文内容等方面看,又可以细分为八个时期:商代前期、末期、西周早期、中期和晚期,春秋早期、晚期和战国时期等。在周朝时,金文达到了鼎盛时期。

金文大约有三千零五字,较甲骨文略多。金文代甲骨文而起,同甲骨文一样,具有古朴的风格。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劲,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脱去了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而且更易于识别。

东周时期,秦国的文字有了新的发展,它们的字形结构大体上保持了西周的写法,只是变得更加整齐匀称,这种文字称之为“大篆”,也叫“籀文”。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一项改革就是统一文字,这项改革是在丞相李斯的主持下进行的。办法是把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酌加简化后,推行到全国,同时废除战国时期那些区域性的异体字——六国古文。这种经过整理的秦国文字就是小篆。

小篆使用圆转匀称的线条,形体整齐,确立了文字的符号性,文字的书写因此有了规律。小篆确定了每个偏旁在文字形体中的位置,不能随意颠倒,每个字形所用的偏旁固定为一种,不能用其他偏旁代替,每个字的书写的笔数也基本固定,这样就做到了定型化。

秦始皇时期刚刚平定天下,政务繁杂,各部门来往的文书繁多,用小篆写公文虽然比以前方便了许多,但小篆不便于速写,还是费时费力,影响工作速度和效率。

当时,有一个叫程邈的狱吏,由于性情耿直,得罪了上司,被关进了云阳狱中。程邈平素喜好思考,所以,在狱中琢磨起文字来。低级官吏出身的程邈深知小篆难以适应公务,他想若能创造出一种容易辨认又书写快速的新书体,不是更好吗?脑子里有了这个想法,程邈便绞尽脑汁地琢磨。

程邈把流传在民间的各种书体搜集在一起,潜心研究,一个一个加以改进,他把大小篆的圆转改变为方折,同时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经过加工整理,十年后,终于创造出一种书写便利、又易于辨认的文字来。这种文字是程邈在监狱中创造出来的。

后来,程邈将3000多个经过改进的文字进献给秦始皇看。秦始皇看了程邈改进的文字,非常高兴,不仅免了程邈的罪,还让他出来做官,提升为御史。由于程邈的官职很小,属于“隶”的级别,所以人们就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了。

隶书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文字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秦朝初创的隶书,结体和用笔都带有篆书的意味,长扁不一,波磔也不明显。

到了东汉,隶书才有了大的变化,结构向扁平发展,笔画出现了雄健的波磔,更趋于工整精巧,从而形成了汉朝隶书的独特字体。这个时期的文字也开始叫做汉字了,汉语之名也由此诞生了。

在篆书向隶书转化的时期,在民间流行将篆书草写,其写法逐渐统一,最终产生了具有规则的字体,这种草写的字体被为草书,早期的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

早期草书和汉代的隶书进一步融合,形成了一种比早期草书雅化的草书,称为章草。章草波磔鲜明,笔画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痕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

在隶书的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中,还孕育着一种新的字体,这种新的字体叫做真书。真书也叫楷书,它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比隶书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楷书始于汉末,在南北魏到晋唐时最为流行。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唐楷的过渡书体,很不成熟,经常带有隶书的写法在其中,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

唐代是楷书的成熟期。楷书书体趋于成熟,书家辈出,其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在楷书的基础上又产生了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字体。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行书产生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繁荣时期是东晋。由于行书比较实用,书写比楷书更为便利,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辩认,所以是人们最常用的字体。

从“仓颉造字”到甲骨文、到金文、到篆书、到隶书、到草书、到楷书和行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期间从复杂到简单,从散乱到规范,从繁琐到简洁,表现了华夏汉字的一路辉煌。

【旁注】

中原 是指以河南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被古代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古时,常也将这一地区称为“中国”、“中土”或“中州”等。

占卜 古代人们借助龟壳、铜钱、竹签等物品来推断未来吉凶祸福的一种手法。由于古代原始民族对于事物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借助自然界的征兆来指示行动。但自然征兆并不常见,必须以人为的方式加以考验,占卜的方法便随之产生了。

礼器 我国古代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礼器是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氏族贵族的出现而产生的。礼器通常包括玉器、青铜器及服饰。

六国古文 战国时期通行于齐、燕、赵、韩、魏、楚等各诸侯国的文字,也叫战国古文。六国古文上承商周的甲骨文、金文,形体很不统一,笔画草率,简体、俗体大量涌现。六国古书不仅见于简、帛、陶、玺之上,也见于某些王室重器。

御史 我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史”这个官职,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而设置御史,则始自秦朝,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这个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南北朝 我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地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

【阅读链接】

有一天,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有个老人和其他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老人说:“仓颉啊,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很高兴,催他快说。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原来他造“鱼”字时,写成了“牛”样;造“牛”字时,写成了“鱼”样。

见仓颉露出了羞愧的神色,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人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