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三月不知肉味”

——谈艺术美

艺术究竟对人具有怎样的感染力呢?

儒家经典《论语》记述了这样一个很著名的故事: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周游列国,在齐国听了韶乐,音乐的魅力使他如醉如痴,竟然三个月尝不出肉味,他感叹说:“要不是因为韶乐的魅力,我是不至于达到这种地步!”

《吕氏春秋·顺说》中也载有这样一则故事:

管子得于鲁,鲁束缚而送之——使役人载而送之齐。皆讴歌而引。管子恐鲁之止而杀己也,欲速至齐,因谓役人曰:“我为汝唱,汝为我和。”其所唱,适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

管子在鲁国被捕,鲁国派人押送管子回齐国。管子害怕鲁国改变主意而杀害自己,想快点到齐国去。他用唱歌的办法,终于把“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可见音乐的魅力和作用。

我国典籍中的这类记载是很多的。不独音乐,任何艺术形式(如戏剧、绘画、诗歌等)的合理情感表现,都可以产生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和魅力。

那么,什么是艺术美?艺术美的本质是什么?艺术美是如何创造的?艺术美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怎样?这是我们在考察“艺术美”形态时着重应该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看一下何为艺术美。简单说来,艺术美是指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它是作家、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

我们知道,“艺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艺术包括“文学”在内, 近于我们说的“文艺”;而狭义的艺术是指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感性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属性、表现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评价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可以说,艺术是人对现实的审美掌握的最高形式。而艺术美附丽于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之上, 它不等于艺术,又离不开艺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体现出来。

美一般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种基本的形态;艺术美是美的三大形态中的一个。众所周知,自然美和社会美都是现实的美,而艺术美却与前者不同,因为艺术是属于观念形态的,是观念形态的物化。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艺术美存在的合理性。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看,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但又比现实美更高、更精致、更细腻;它使分散的美得到集中、浓缩; 使庞杂的现实生活得到净化、提炼;使隐蔽朦胧的美明朗化。

我们这里首先强调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是要强调艺术之水必须根于生活之源,艺术不能违背社会生活的规律。作家、艺术家必须努力观察生活, 从生活的沃土中汲取养料,则艺术、艺术作品才有真实的生命。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在谈到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认为:“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二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让观察简直成为习惯⋯⋯仿佛变成第二天性了!”

在我国宋代有一个故事:一位收藏家得到唐代戴嵩的《斗牛图》,视为珍宝,觉得画得神形兼备,不失为大家手笔。有一次他晾《斗牛图》,正连声赞叹时,一位过路的农民看了却哈哈大笑,显出不屑的神气。收藏家指责他不懂画,农民却说:“牛,我可是看得多了。两牛相斗时,力气用在角上, 尾巴夹在两腿中间。画的两条牛,斗得激烈,尾巴翘得高高的,同实际的情况不符,显然画错了,所以我不禁笑了。”收藏家听了,觉得有理,再不炫

耀《斗牛图》了。

中国画家遵奉“外师造化、中得心原”的艺术准则,因此特别强调艺术反映生活的真实。唐代著名画家韩斡画的马写真传神,皇帝曾向他询问创作的诀巧,韩幹答道:“陛下厩马万匹皆臣之师。”宋代李公麟“每欲画,必观群马,以尽其志”,这些例子都表明了艺术美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艺术源于生活,但艺术又高于生活,因此艺术在表现生活的时候,融入了作家、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及能动性在内。艺术家的审美创作绝不是对生活的简单照相、录音和影印,而是必须经过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认识、选择、集中、提炼、加工,甚至允许艺术家的合理的想象和虚构,进而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表现艺术家的生活理想。这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如果直接写某一个真人,那写出来的决不是典型——结果是个别的、特殊的和索然无味的东西。”鲁迅先生也说过他的人物模特:“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正是作家的这种提炼加工,融入自身的审美情感体验,则艺术作品中的人物才是具体可感、形象鲜明的,于连、约翰·克里斯多夫、唐吉诃德、安娜·卡列尼娜、贾宝玉、鲁智深⋯⋯不都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吗?一提起阿 Q,人们就会想到他那长着癞头疮,留着一根发黄的小辫子,头戴一顶小毡帽,瘦骨伶仃, 孱弱无力的形象,以及好以“儿子打老子”的精神胜利法来自慰的种种特征。我们会感到:这样的形象只能是阿 Q,阿 Q 只能是这样的形象。

艺术美是艺术家主观感受的体现。任何成功的艺术作品,无不传达着艺术家的心灵体验,倾注着艺术家的情感。正因为如此,艺术美对现实生活美的反映,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西方近现代绘画中,大量采用变形的手法, 它们通过对被摹写对象的夸张处理,达到更鲜明突出地表现对象的目的。女版画家珂勒惠支的名作《磨镰刀》就是一幅典型的变体画。画面上最突出的是老农妇那双粗大而有力的手:青筋暴露、满布疤痕,紧紧地握住刚刚磨好的暴动武器镰刀。那大得不合比例的双手,那额前被汗水湿透的一绺短发, 那满怀仇恨、为即将刀始的战斗而兴奋的双眼,强烈地传达出老农妇起义前激动不安的神情。这种作品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生活,但更鲜明的是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审美情绪。

艺术美高于现实美的另一方面表现还在于,生活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美。艺术家通过典型化的表现手法,使生活丑转变成为艺术的典型。这种艺术典型,并非是对丑的讴歌赞颂,而是对它的无情嘲弄和否定,这种否定也可以使人们追求美的愿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从而产生美感。果戈里的《钦差大臣》中市长的形象,巴尔扎克的《欧也尼·葛朗台》中浑身铜臭,贪婪无厌的葛朗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因为看到了多点了一根灯芯而死也不肯咽气的严监生等,这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形象,都体现出了作者的爱憎,曲折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当然,表现生活丑的艺术形象,要有艺术的生动性,要符合艺术形式上的一系列要求。比如在我国传统的戏曲中,丑角有它一套特定的唱腔、身段及舞蹈动作,采用这些形式表现丑,并非是要掩盖、抹杀丑的本质,而是要使它的丑更淋漓尽致地被揭示出来。

《十五贯》中的娄阿鼠,在生活中属于人人憎恶的鼠盗之辈,无疑是丑的,但经过昆曲老艺人王传淞的表演,就使娄阿鼠这一艺术形象在舞台上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他那程式化的念、唱、做,同样能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艺术美是人创造的, 人的审美情感主导艺术的生命,但是艺木美的主观性又是隐蔽的,它的使命不是去说服,而是去感染。艺术家的情感见解隐蔽得越深,艺术的感染力量往往越见强烈。总体说,艺术之美又是具体通过艺术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表现出来的,兹具体论述如下。

第一,艺术作品具有认识世界的作用。艺术作品的特质是艺术美,艺术反映生活是以其审美理想为桥梁的。通过扬美抑丑来认识社会的本质,成为生活的教科书。马克思说,狄更斯等作家“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马恩全集》第 10 卷,第 685 页)列宁也称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美国女作家斯陀夫人在她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用审美的笔触深刻地揭露了奴隶制的罪恶,促进了为解放奴隶而爆发的南北战争。当时的美国总统林肯称赞这本书“引起了这场伟大的战争”。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阿 Q 正传》等都以他们的审美理想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本质。

从另一角度说,认识又是传播科学知识的媒介。任何有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都具有一定科学知识性。文学艺术不仅帮助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津,同时也记载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天文、地理、民俗、医药、工业、农业、教育、文字等内容都在文学艺术中有所记载。以艺术形式表现的科学故事、科学童话、科学幻想小说、科技电影等都把科学知识融汇于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中,它启迪着人们去思索,打开自然和社会的迷宫, 探索未来的世界。如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系列小说,丹麦作家拉格洛夫的

《骑鹅旅行记》等,都堪称这方面的佳作。

第二,艺术作品还具有鼓舞教育人的作用。艺术作品可以通过艺术形象表现作者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对生活道德理想进行评价,讴歌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揭示生活的哲理,启迪人们的性灵,鼓舞人们去创造新的生活。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年轻的艺术家琼珊患了肺炎,生命垂危。生命的最后一线希望将取决于她对生活的勇气。而她对生命并不留恋。她数着窗外秋风吹落的树叶,她想,树叶落光的时候, 她的生命也就该完结了。她楼下住着的一位失意的老画家贝尔门知道了她的这种心境,一夜狂风骤雨,可是第二天早晨,琼珊发现长青树上最后一片叶子还顽强地挂着。她得到了启示,增强了生活的希望和毅力,病情渐渐好转了,她获得了新生。而那片给她以希望和生命的树叶却是老画家贝尔门在风雨中画出的。失意的老画家的艺术救活了一个年轻的生命,这大概要归功于艺术的魅力吧。是的,《国际歌》鼓舞了多少无产者起来战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了人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梁山伯与祝英台》又使多少人如醉如痴,感受到人间的深厚情爱⋯⋯

第三,艺术通过其丰富的情感、神韵和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了人们的性情,从而显示了艺术美的巨大魅力。古希腊美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可以“净化”人的情感;贺拉斯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乐。”主张“寓教于乐”;车尔尼雪夫斯基说: “诗人领导人们追求对于生活的崇高理解和崇高的情操,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习惯对于一切庸俗丑恶的东西感到厌恶,领会一切好的、美的东西的魅力,爱一切高尚的东西;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自己变得更好、更善良, 更高尚。”艺术会使人情高质洁,或扼腕冲冠,或声泪俱下。白居易浔江头

听琵琶,“江州司马青衫湿”,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的感慨。齐白石的《山泉蛙声》令人领会到“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意境,使人感到悠远清扬,体味到生命的活力。而断臂维纳斯使多少人感到人体的健美、人性的纯洁和青春的活力。总之,艺术美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美的三种基本形态中,如果说自然美是形式胜于内容,社会美是内容胜于形式的话,那么艺术美则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美既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美,又开拓了新的审美天地,它既以其独特的形式展示了绚丽的生活画卷,激起了人的情感的潮水,又以其深广的思想意蕴陶冶纯洁了人的性情,培养了人的高尚品德。

美的艺术是人类的瑰宝,艺术美将以其新颖的表现力为人们所欣赏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