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枝一叶总关情

——谈自然美

“自然总是美的。”——这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的一句话。

的确,大自然作为人类的母亲和家园,她从不吝惜自己的一切,总是慷慨无私地向人类献出她所拥有的所有美——

住在海边,你可以经常看到霞光万道、喷薄而出的朝阳,可以天天领略水天相接的太空那种无垠的美,可以听到潮水拍打海岸的声音。当你漫步在沙滩的时候,潮水会在你的脚底窜来窜去,数不清的海螺、贝壳,是海潮带来献给人们的礼物。此刻,一群群海鸥从水面掠过,发出悦耳的叫声,然后自由自在地飞向远方,这就把大海点缀得更美妙更有生气了,你也许幻想着长出轻捷的双翼,和它齐飞。

海滨的人,能亲自体验到大海所赋予的美当然是令人羡慕的。但是,你如果看不到大海的壮丽景色,也不必遗憾,大自然会赏赐你另外的美。在不同地区居住的人,都可分享到各饶风趣的自然之美:在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大小兴安岭,你可看到野兽出没的情景和猎人狩猎时的丰收喜悦;在美丽的天山脚下,你远远看去,那白云朵朵的羊群,以辽阔的蓝天为背景,在山坡浮动着,跳跃着,把你陶醉得目眩神迷;在明丽如画的江南,碧草如绣, 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万紫千红⋯⋯

即使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只要你留意,各种自然之美也会令你心旷神怡,如朝晖晨曦、月朗星稀、碧空如水、细雨缠绵等,至于久居城市的人喜欢在屋舍周围种植些四季长青的花草,或者在屋内点缀一些玲珑俊逸、生趣盎然的盆景怪石,更表明了人们对大自然美的热爱。

人人都爱自然美,喜欢观赏自然美,但是自然又何以为美的呢?

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的认识是不完全一致的。有的美学家认为自然本无所谓美

丑,只是由于它们能感发心灵、契合心情才显得美;有的美学家认为自然所以美是由于造物主的安排,使自然界变得“合乎目的”,因而显得美; 歌德就认为“事物的各部分肢体构造都符合它的自然定性,也就是说,符合它的目的”,因此才显得美。

说自然之美根源于人的心灵,这违背起码的审美常识。有谁能说泰山风光的美不在自身,而是人的心灵的产物呢?说自然之美在于“合目的性”,那么“合”谁的目的呢?这个“目的”又从何而来的呢?似乎也说不清楚。我们认为,要科学地阐明自然美的问题,应该依据马克思关于“自然的

人化”这一思想,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去寻找答案。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自然美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长期的人类实践过程中自然由原来的与人敌对的对象变成与人休戚相关的、对人有益的对象,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作为人化了的自然,人在自然物中直观着自身,自然物构成了人的自我确证和自我观照,这时自然才从生糙的自然变成了人的审美对象。随着人的社会实践的深入、实践范围的扩大,随着自然与人的丰富关系的充分展开,自然美的范围也随着扩大,不仅花鸟鱼虫,青山绿水成了人的审美对象,就是阴霾蔽天、闪电惊雷、火山喷发、怒涛翻卷这些令人畏惧的对象也逐渐进入了我门的审美领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 自然逐渐为人所控制、利用和改造,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如必然与自由、规律与日的、真与善等均达到了交融与统一,自然美也因此变得丰富和复杂起

来。所以马克思说:“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意志、爱等等), 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才产生出来的。”(《马恩全集》第 42 卷,第 95 页)正是人和自然的和谐交融,人才能创造和欣赏更丰富更复杂的自然之美。

这样,人们从“人化的自然”上面,不仅可以看到它本身的自然属性, 而且可以看到它在社会实践中的客观意见,看到它所表现的社会内容。自然美就是自然具有的有益于人类。感动人类、引起人的精神愉悦敬仰的那种属性。自然的种种多彩多姿的景观摄入人类的观野,使人产生种种情趣和意境, 从而陶冶着人类。山高海阔,可以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山奇水碧,体现人的质高性洁;林郁花艳,寄托着人的缠绵情思⋯⋯

这里我们讲个故事。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飘散,到处还是一片废墟时,有两个美国记者去访问一户住在地下室里的德国居民。离开那里之后,两个美国人有如下对话:

“你看他们能重建家园吗?” “一定能” “你为什么回答得这样肯定?”

“你没看见到他们在地下室的桌子上放着什么吗?” “一盆花”

“对,任何一个民族,处在这样困苦的境地,还没有忘记美,那就一定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说得好极了,后来的事实完全证明了这一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十分困苦的战争环境下,同样表现出了乐观的革命豪情,用自然美来寄托他们的情态,故园的稻菽,异国的樱花,雨中的岚山,太行的风雪,六盘山上的征雁,烟雨苍茫的大江,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彩虹,都曾使他们倍添革命的壮志豪情。

既然欣赏自然美与主体的情志有密切关系,所以,为了更好地领略自然美,必须努力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一般说来,欣赏自然美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所欣赏的自然对象事先有个大体的了解,如与该审美对象有关的典故、传说、故事等,这样可以尽可能地使自己的审美心态投入到审美对象之中。第二,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即注意从自然物的形态、色彩、声音、质料等形式方面入手,把这些特征同人的某种趣味、理想联系起来,进而展开丰富的想象。如人们喜爱梅兰竹菊,将它们称之为“四君子”,这便与人们的审美想象分不开:梅的冰肌玉骨,兰的清雅幽香,竹的虚心挺拔,菊的傲霜斗雪。丰富的想象可以给自然美的欣赏赋予更丰富的人文内涵。第三,调动起主体的全部感觉器官,去综合捕捉自然对象的声、色、光、味,从而导致丰富的审美趣味。美是到处存在,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主动地发现和创造,要注意发掘大自然的审美潜力。如我们在欣赏雨花石展览时,各种色彩斑斓的石头在水的浸衬下的确很美,但同时我们也由衷地佩服雨花石的收藏主人别具匠心地为每一块石头图案所起的名字:“狂犬吠日”、“嫦娥奔月”, “春江花月夜”、“雄鸡唱晓”等等。这无疑是审美主体文化素质的体现。

了解和把握了自然美的基本内容,我们再进一步看一下自然美的基本特征。其主要特征有:

第一,自然美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它与人类社会生活的联系,决定了它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自然美所以成为美,当然离不开它的自然属性,自然对象的特征往往决定了人们的审美想象的方向,如人们描述枫叶“霜重色愈浓”、“晓来谁染霜林醉”、“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名句,也与枫叶的自然特征关系密切。自然对象的色彩、形状、声音、质料、无疑具有美的意义。例如,关于水的美, 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夭斯基曾写道:“水,由于它的形状而显出美。辽阔的、一平如镜的、宁静的水在我们心里产生宏伟的形象。奔腾的瀑布,它的气势是令人震惊的,它的奇怪突出的形象也是令人神往的。水,还由于它的灿烂透明,它的淡青色的光辉而令人迷恋;水把周围的一切如画地反映出来,把这一切屈曲地摇曳着,我们看到水是第一流的写生画家。”这里,静如平镜的水,动如泉涌的水,晶莹明澈的水,素淡清辉的水,这些形形色色的水之美,不都是由它的质料、形状、色彩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吗?否认自然因素和属性在自然美中的作用,恐怕无论如何是不行的。

然而也应看到,有些自然美还存在着与它的自然属性不一致的地方。比如,企鹅过于肥胖的身体和笨蠢的步态,常常让人感到一种喜剧性的美。但是如果从自然属性来分析,它长成这种样子,却是“适者生存”的结果,可以说是自然而然的,无所谓滑稽与不舒服问题。只是由于人们往往把它的形象同生活中行动愚笨的人联系在一起,企鹅的喜剧性美才产生出来。再如天鹅,从天鹅的生理特点来看,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和善,它不允许其它禽类靠近自己,甚至要把它们咬死。为什么不和善的天鹅反倒成了善与美的体现呢?因为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凡是纯洁无私的都是善良的,而天鹅的羽毛洁白,色纯不杂,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纯洁有某些相似之处,因而对纯洁、善良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它才形成人们心目中的善良,高雅的美。我们如果离开了它同社会生活的联系,仅仅从它的生理特点来分析,则是很难区分天鹅的美与不美的。可见,自然美是自然对象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第二,自然美具有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相类似的一些特征,因而可以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寓意和象征,成为生活美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表现。

孔子喜欢松树、柏树,因为“岁寒知松柏之后雕”,以松柏喻示人的高风亮节。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喜爱莲花,认为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是纯洁人格的象征。有人从山看到愁,“忧端如山来”(杜甫);有人从海看到愁,“落红万点愁如海”(秦观);有人从雨看到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可见,自然界的事事物物,都对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有着多方面的象征意义,从而传达出不同的审美情怀。

自然事物对人的社会生活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因而也就有着多方面的象征、暗示意义,人们也就可以从多方面来欣赏自然对象的美。例如同是面对“落花”这一自然现象,有人借其比喻光阴易逝,青春不驻:“惟草木之飘零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有人借其发国倾家危、人生的飘泊无际之感慨:“江南春老叹红稀,树底红英高下飞。”(顾炎武)有人借以传达国破身囚的悲观绝望之情:“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江雨晚来风。”

(李后主)有人视落花为待放春潮的奇葩异草,令人耳目一新,青春洋溢: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而毛泽东的咏梅词“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了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这些都说明每一个自然对象总是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同人们的社会生活

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于是人们就可以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活种种类似的地方,看到人,看到自己的生活形象。

第三,自然美对人们社会生活内容的反映比较模糊笼统,具有形式胜于内容的特点,侧重于形式美。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美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社会生活,有某种暗示、象征和寓意的作用。但是这种反映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人们可以这样欣赏,也可以那样欣赏;但自然美的形式却很清晰具体,这种情况使得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时,往往对于它所间接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忽略不计,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它的形式方面:色彩、声音、线条、形状、质料等, 如花的色彩缤纷,鸟的千啼百啭,湖的碧波万顷,瀑布的激越飞扬,高山的陡峭险峻⋯⋯这些自然美的形式压倒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好像成了与内容无关的相对独立的形式美。

正由于自然美的这种以形式取胜的特点,吸引着人们从形式上逐渐深化对它的审美体验。这样,人们欣赏、品评自然美的经验也将逐渐丰富,大自然的审美意蕴也将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大自然是美的,孕育着生命的大自然是美的,一切显示着蓬勃生机的大自然是美的。自然造就了富有理性和情感的人类,而正是人类,又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展示了大自然母亲的无比生动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