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谈审美与人生的关系

少年朋友,当你登上巍巍泰山观喷薄而出的旭日,在黄山云雾中赏形态各异的奇峰,到桂林漓江游如诗如画的佳境,渡长江三峡览险峻壮观的风光⋯⋯当你步入艺术的殿堂欣赏庄严雄浑的奏鸣曲、轻盈妙曼的双人舞、气韵生动的水墨画、神采飞扬的雕塑造型⋯⋯此时此刻,你是否会深切感到大自然和人类生活中处处洋溢着美的气息,焕发着美的活力,从而使人陶醉其中、心旷神怡?

的确,生活离不开美,缺少美的生活就像沙漠缺少绿洲一样枯燥单调、没有生机。爱美,是人之常情,人们常说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便体现了人们对美的渴望与追求。

美,是醉人的。正因为如此。自从有人类文明以来,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在沿着美的踪迹,拍摄美的倩影,探求美的秘密,谱写美的乐章。对美的追求使我们的世界更充满生机。让我们先看一下著名作家高尔基在其作品《人间》中是怎样描写“太阳”的美的:

远处,在草场尽头的树林后边、光茫四射的太阳不慌不忙地升上来,在树林的黑色树顶上燃起了火焰。然后,一种奇怪的、激动人心的活动开始:草场上的雾气越来越快地往上升,由阳光照成一片银白色。这以后,地

面上就耸起灌木丛、树木、干草垛。草场仿佛在阳光下熔化,向四面八方流去,颜色金黄而带点暗红。这时候,阳光接近岸边的、平静无渡的河水了, 于是整个河都好像在活动,所有的水都涌到太阳照看的地方来。太阳越升越高了,它欢欢喜喜,祝福一切,晒暖光秃而冻僵的大地,大地就发散出秋天的甜香。

在作家笔下,太阳这美令人目眩神迷,宛如一幅写意画,调动起人们的无限遐思。本来,地球日夜不停地环绕太阳转动,日出日落,周而复始,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没有什么可惊奇的。然而,一旦我们从美的视野去审视, 则“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赋予了大千世界无限的活力,生活中的美只钟情于那些自觉而执着地去追求它、发现它的人们。

爱美,是一回事;但是在生活中我们是否善于正确地审美,却又是另一回事。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有一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艺术论》第 62 页)在我们的生活中, 确实存在着很多美的事物,但是要发现美、找到美,却需要我们花一番“审美”的功夫。据说,有人曾问贝多芬,你的《月光》奏鸣曲写的是什么内容? 贝多芬走到钢琴前,把《月光》重弹了一遍,回答说:“写的就是这个。” 显然,缺少欣赏形式美的眼睛和欣赏音乐美的耳朵,人们就可能身在美中不知美;不增强审美的修养,我们也就很难真正与艺术家们有共同的语言,也就无法走进艺术的天地。

良好的审美修养是人生的重要一课。早在 100 多年前,马克思就明确指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马恩全集》第 42 卷,第 155 页)人之所以需要美的修养,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人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对象和自身,审美意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重要表现形式。人的活动与动物不同,动物的活动是无意识的。猴子出行,成群结队,

似乎很有组织,但这种组织性只是他们的生物本能;蜜蜂的蜂巢尽管造得十分精巧,但是这种活动仍然是其本能所为之。而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融入了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精神,它具体体现为人类的创造性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又历史地形成了人对现实的各种精神关系,如认识的、伦理的、审美的、以至于宗教的关系,等等。而人对现实对象的审美关系,就是人们以情感观照的方式来把握现实的美。人们通过审美情感体验去反映客观对象,去创造新的理想生活,去“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

少年朋友都熟悉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其中有这样的一段很漂亮的文字: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这里生动地描绘了与对象世界的审美关系:在诗人的眼里,洞庭湖水潮涨潮落,万千气象,是一个有生命的自然存在,诗人把变幻的自然景色与自己的美感交融在一起,从而达到一种物我不分的统一境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这种境界正是人与对象世界审美关系的体现。

审美活动是人类文化创造的重要形式,因此它也是人类自由精神的体现。在美的世界中,我们更能够体验出人生的意义与美好。马克思说过:“如果音乐很好,听者也懂音乐,那么,消费音乐就比消费香摈高尚”(《马恩全集》第 26 卷,第 312 页)。因为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是调动起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其中的,是“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在此时此刻, 任何功利的实用的目的、甚至于理性的思考都不存在,人们只是保有着一种物我合一的审美心态,宛如一个小女孩,冲出门户森严的家烷,扑到春天的原野中去。突然发现一朵绽开的野花,而且她深信这是人间的第一朵报春花, 这种发现的喜悦溢于言表,她把它紧贴在自己绯红的面颊上,低声赞美说: “啊!这花儿多美呀!”

美的人生是幸福的,也是令人向往的。然而要健康地进行审美活动,则需要进行自觉的美学修养。马克思说得好:不具备音乐的耳朵则最美妙的音乐对他也没有意义,你要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人的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有明显的分工,大脑左半球是处理语言、数学和其他分析功能的主要活动中心,大脑右半球则主要是处理空间图型,识别音乐、环境、声音,一般处理直觉和艺术方面的信息。在中小学生中,有的同学爱好数理而不善绘画、音乐;有的同学爱好音乐、舞蹈、戏剧,却对数理化不感兴趣。这一事实表明,学生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发挥,是存在差异的,如果我们不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大脑两半球的和谐发展,就不利于年轻一代的成长。而以形象直观感受为主的审美活动,对于青少年朋友的全面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概括说来,审美活动对人生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如下几点: 第一,提高感受性、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古时候的蔡文姬从小听父亲弹琴,有时琴弦突然断了,能听出断的是哪根弦。有修养的乐队指挥,能辨别大型乐队里十几种乃至更多的音响与音调。画家经过训练的眼睛能辨别同一颜色的细微差别。这些事实都体现了人的感受力对人的完善的重要性。人们要感知外界事物,必须使自己的各种感觉分

析器官有敏锐的感受能力。而我们通常所说的“聪明”人,即“耳聪目明” 的人,也就是听、视觉等各种分析器有较强感受能力的人。而人的分析器的感受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增强的,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的一年级小学生,听写故事的能力可以优于二三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对于音乐、色彩和语言的感受能力,在幼儿时期就需要通过文学艺术的审美教育,进行训练,以开发自己的能力。

审美对想象力和形象思维的培养作用也十分明显。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总会引起艺术联想,并通过想象去体会艺术作品的意境,理解艺术作品塑造的形象和表达的内容,因此一个艺术作品,往往因欣赏者的不同而引起不同的想象与思维。例如学生一道欣赏贝多芬的《月光》曲,它所唤起的想象就不同,有的想象的是一个少女在月光下为生病的亲人祈祷,有的认为是一个青年在月色下的孤独徘徊,而看过《贝多芬传》的学生听了,则认为这是贝多芬对他的恋人倾诉爱情。显然,想象力的培养是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最杰出的本领,如在绘画中,想象 2000 年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想象未来的星际旅行;在戏剧表演中,想象人物的身世和性格;在写作中,想象瑰丽的自然景色和曲折的故事情节,等等,这将会深化人们对生活世界的感知和体验。

第二,净化心灵,陶冶思想情操。

艺术审美形象是艺术家的能动创造,其中渗透了艺术家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因此欣赏者通过艺术的审美过程,会对自身的思想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德国音乐家梅亚贝尔一次为一点小事和妻子吵得面红耳赤,可是他认为那不是什么重大的问题,不希望再吵闹下去,但也不愿向妻子求饶。为了使自己镇静下来,他在钢琴前面坐下,弹起了友人肖邦送来的名曲《夜曲》。一弹钢琴,他的注意力立刻被这支乐曲的魁力吸引过去,刚才跟妻子吵架的不快也完全忘掉了。有意思的是,怒气未消的妻子也为那优美的琴声所吸引,她情不自禁地走到钢琴旁边,两颗心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找到了理解和沟通⋯⋯审美活动可以引导欣赏者超越自身的利害得失,并全身心地沉浸到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境之中去,在物我之间的交流时, 达到一种忘我的心境。

尤其是当欣赏者的审美情绪全部投入、与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以至达到忘找程度的时候,欣赏者尽情体验着真、善、美的高尚和假、恶、丑的卑下,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如我们看影片

《天云山传奇》,当纯朴无华的冯晴岚决心与错划为右派的罗群结合时,多少观众被感动得落泪。又如看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最后决斗一场时, 台下竟有老太太高喊:“当心呀,那把剑是上过毒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遇到的困难挫折,学习、工作中的紧张疲劳、感情的过分压抑等,都可能导致心理平衡的失调。在这种情况下,当人们沉浸到美的欣赏与创造中的时候,由于注意力的转移、节奏的变换、情感的陶冶,可以使心理平衡得到恢复。如健康优美的音乐可以使人由冲动转为平和、由消沉转为振奋,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战年代对人的鼓舞力量是众所周知的。

第三,完善人格,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按照“美的规律”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我们审美教育的目的。马克思自己曾认为,崇高的艺术世界是他的“信仰的第一个学校”,在

马克思看来,热爱美、追求美的生活,这是人的天性,审美活动不是某种简

单的艺术技巧和形式的活动,审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产生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

按照审美的目的要求来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可以从多方面去努力:(1)培养身体美:身体美是体育的自然性美的表现,人的身体成长发育是按美的规律进行的。身体、线条、姿态的造型美,筋骨、肌肉、肤色的肌体美和生命活力的生气美等,都是完美人生所应拥有的;(2)培养精神美:列宁说, “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审美可以引导人去不断开拓新的人生,不断拼搏进取,有利于培养人们精神上的蓬勃向上、捍卫民族尊严的理想美, 礼貌、团结、诚实、公正、友谊的道德美,勇敢顽强、坚毅果断、不屈不挠的意志美以及体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情感美,等等。(3)培养技巧美: 技巧美包括动作协调、节奏明快、反映敏捷等等,另外生产技术的操作与运用也是培养技巧美的重要内容。古今中外无数艺术家,把各种精湛的运动技术,绘制成动人的画卷,编就成美妙的诗篇,赞美那飞驰旋转的滑冰运动员, 转翻跳跃的体操运动员,勇猛角逐的足球运动员等等,这些精湛的技巧展示了人的青春活力。

上面我们从几个方面谈了审美与人生的联系,应该说,这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人生的领域有多大,审美的天地也有多大。少年朋友,这里我愿冒昧地做个不称职的向导,与大家一道去领略一下播撒于自然、社会、艺术和人生之中的美的花朵,去做一次审美王国的漫游。相信这会为你那闪光的年华点缀上一层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