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两酒”的利息

明朝嘉靖年间,有一次山阴才子徐文长的一个邻居张某国家有急事便跑到徐文长家,向他借 10 两银子,可是徐文长自己手头也很拮据,只好陪张某向专放高利贷的高某借债。高某说:“10 两银子,明年到期,利息是 4 两银子,有徐先生作保,就不必立借据了。”说完,高某便拿出了 10 两银子。徐文长灵机一动,忙笑着说:“我看,10 两银子还 3 两酒的利息吧!”高某把“酒”字误解成“9”字,觉得左右差不了多少,就答应了下来。

第二年,张某又来到徐文长家,满面愁容地对徐文长说:“徐先生,去年借的 10 两银子我凑齐了,可那利息钱⋯⋯”徐文长一听就明白了,笑着说:

“别急,我陪你去。”说完,两个人一个拿着 10 两银子,一个提着 3 两白酒来到了放高利贷的高某家。

高某见只还上 10 两银子,说好的利息一文没有,气急败坏地大骂起来。徐文长说:“去年说好的还‘3 两酒’的利息,高掌柜怎么可以说话不算数呢?”说着,把手里的那 3 两酒连瓶一块放到了桌子上。高某气得半天没说出话来,因为当初没有立下字据,他只好自认倒霉,一气之下,把那酒瓶摔了个粉碎。

徐文长帮助张某人赖掉利息,利用的是词语的谐音,逻辑上叫做偷换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