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文字游戏

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考官看了三篇蹩脚文

章,按规定他必须排出一、二、三的名次,还得写上恰当的评语。他思索再三,提起朱笔分别在答卷上划等加批:“一等放狗屁”;“二等狗放屁”; “三等放屁狗”。三份文章的批语都是三个字,仅仅排列的次序不同。其区别何在?原来,一等作文者在考官眼中还算是人,仅是放了一次“狗屁”而已;二等作文者则似狗,但除了“放屁”之外,尚有看家本领;三等作文者则是专会“放屁”,别无所长的无用之狗。

清末某“名将”与太平军作战,屡吃败仗。他向朝廷奏报军情,原稿有一句为“臣屡战屡北”。有人认为这句非改不可,因为“常败将军”是有杀头之罪的。建议改为“臣屡北屡战”。这样,虽一字未易,但意思便变为“不屈不挠,坚持到底”了。果然,清帝看了奏章,不但没有降罪,而且还嘉奖这位常败将军“坚贞忠勇”。

明朝初年,瓦埠河畔有一个大集镇,一天,有一个恶棍闯进一百姓家里, 见一病妇卧床不起,便翻箱倒柜,抢劫起来。恶棍见一无所获,便扑向床上惊恐万状的病妇,强奸了病妇,还抢走了她的金手镯。几天以后,这个恶棍被官府抓住了。被害者家属请了一个教书先生写了一个状子准备报诉县衙。那位教韦先生熬了一个通宵,写了一张状子,其罪是“揭被夺镯”。病妇的丈夫有些担心,怕状告不赢反受其辱,便拿着这张状子去请教刘之智。刘之智问明原由后,提笔把“揭被夺镯”改成了“夺镯揭被”。病妇的丈夫见没有多大改动,有些不解。刘之智解释说:“前者要点在于‘夺镯’,顶多判个抢劫罪,我把词序一倒,重点就转到了‘揭被’。这样,那恶棍就犯了两条罪状,除了抢劫罪,还犯了强奸罪。而且,这样写,一般人也不会想到那恶棍曾强奸了你的媳妇。”病妇的丈夫点头称是,便将状子告到了官府。果然,半个月后,官府判了那恶棍死罪。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凡表示关系的转折复句(或词语),如果将它们的顺序加以颠倒,它们所表达的判断就不一样了。

如此“天机”

从前,有一个算命的道士,占卜吉凶,推演因果很有一套。当地的许多人有事的时候,都去他那里求签问卜,算上一卦。

有一次,有三个书生进京赶考,路过此地,听说那道士算命非常灵验, 便一同前去算命道士那里,虔诚地向那道士说:“我们三个人此番进京赶考, 烦道长算一算谁能考中?”那道士眼都没睁,嘴里煞有介事地叨念了一会儿, 向他们伸出一个手指,但却只字未说。三个考生莫名其妙,有个着急地又问道:“我们三人谁能考中?”那道士还是一言不发,依旧伸出一只手指,算是回答。三个考生见道士迟迟不肯开口讲话,以为是天机不可泄露,只好心怀疑虑地走了。

三个考生走后,道士身边的小童好奇地问:“师父,他们三人到底有几个得中?”

道士胸有成竹地说:“中几个都说到了。”

道童说:“你这一个指头是什么意思?是一个中?” 道士说:“对。”

道童还是有些不解,又问:“要是他们中间有二人中了呢?” 道士答道:“那就是有一个不中。”

道童说:“他们三人要是都中了呢?” 道士说:“那就是一齐中。”

道童又问:“要是三人都没考中呢?” 道士说:“这个指头就是一个也没中。”

小道童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师傅所谓“天机”就是钻“语句歧义”的空子。同一语句常常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表达不同的判断,因此可以根据某种需要做出不同的解释,所以他的话总是“灵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