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兴趣因素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感情的体现,促使动机的产生。在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注意运用语言、举例、实验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偶发性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借助于教师的引导作用来保持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借助于教师的引导作用来保持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生持久而深刻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法必须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教学活动的性质和方式是多方面的,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当侧重于培养阅读能力时,采用的教师引导下,先学生个体阅读辅以小组帮助,再大组交流讨论学习的内容、方法及至于学习态度、情感、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方法;当侧重于培养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时,采用教师示范讲解,板演或学生小组研究, 大组发言或先由少数学生大组发言而后大家评论的方法;当侧重于培养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时,可以不看书,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与新知有联系的旧知出发,运用联想猜想,实验操作等手段,大胆探索而后推理论证,去伪存真; 当侧重于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时,可先给学生一定的数学材料,而后由学生观察、思考,演绎论证,归纳出数学的结论等;当侧重于培养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口头表达能力时,让学生讲自己的思维过程,研究的方法以及经验、教训等;当侧重于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力时,可以让学生先阅读,先练习,后听教师讲解或同学讲解,进行自我对照,再把反思、回顾、检索的过程和内容在小组或大组交流,相互评价;等等。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各有不同的效果。由于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教材不同的要求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同一教材的不同的进行阶段根据要求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因而使得学生的认知活动十分活跃,不断增强兴趣,避免了由活动的单调而降低学习兴趣的情况。最深刻持久的学习兴趣存在于自己参与智力活动,并从中不断品尝到智力劳动的成果中。
总之,认知、情感、意志、行动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情感、动机、兴趣以至于意志又是常常交织在一起,互补的,相促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智力的手段,同时更是教学的一项目的,才有利于人的总的性格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