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乡——南充

南充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嘉陵江中游,古为蚕丛之地,周属巴国,秦属巴郡,唐置果州、蓬州、阆州,宋置顺庆府、保宁府。

南充地形以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土壤自然肥力较好,具有发展蚕丝生产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具有蚕丝原料资源、加工能力、技术力量、名特产品等优势,是我国著名的“丝绸之乡”,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南充丝绸起源于远古。我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记载了南充丝绸最早的历史:

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

即大禹在会稽召集各方诸侯,包括巴国和蜀国在内的不少诸侯带去了玉石和丝绸。

据语文性辞典《辞源》中记载:“巴者,古国名,位于重庆市及四川省东部一带地方”。南充就属于当时的巴国,南充辖区内的阆中市就是曾经的巴国国都。

《南充市志》、《南充蚕丝志》对南充丝绸的发展做了更为详尽的叙述。周初,南充、西充、南部、阆中等地,桑、蚕、麻、纻已成为献周王朝的贡品。

秦汉时期,各县令皆劝课农桑,丝绸业一跃成为南充社会经济的一大支柱。广安等县从汉章帝时起,就实行了以布帛为租,是历代用丝绸为田赋的开始。“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则真实反映了这一时期南充的社会现状。

南北朝及隋代时,南充各县实行均田制,除男授80亩、女授20亩露田外,每人另给20亩永业田作桑田。蚕丝之月,女皆事蚕。这种桑田,实际是家庭桑园的雏形,对于稳定地发展蚕桑生产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南充丝绸发展历史上,唐宋的650多年间是鼎盛时期。杜甫“桑麻深雨露,燕雀伴生成”和贾岛“蚕月缫丝路,农时碌碡村”的名句,正反映了当时南充蚕丝景状。

唐开元中,南充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绫绢产地。南充丝绸的产量和质量,均已称冠全国,有绸、绫、绵、绢、丝等10多种产品被定为朝廷常贡,人称“胜苏杭品质之优,享天宝物华之誉”,并由长安输往日本、名扬中外。

到了元代,忽必烈的“国以农桑为本”政策,对于南充丝绸的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但因战乱纷繁,南充丝绸业趋于停滞和衰败。

到了明代,政府规定耕地5亩以上必植桑麻1亩,违者交绢一匹,刺激蚕桑生产。阆中、苍溪等地所产的水丝,精细光润,畅销吴、越、闽等地。可见,当时南充的丝绸也恢复到了相当的水平。

清入主中原后,官府也注重丝绸发展,阆中、蓬州等地均劝课农桑,西充等县还明令谷雨之后差不下乡,停征停讼,以不误蚕时。“田中清水盈盈,陌上新桑扶疏;农夫挥鞭叱牛,村姑攀枝采桑”。在南充这块广袤土地上,到处呈现出一派栽桑养蚕的繁忙景象。

此外,浙江湖州、江苏苏州、浙江杭州素有“丝绸之府”之称。湖州丝绸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700多年历史。自远古以来,盛名不衰。湖州丝绸以其精美绝伦远销全国、世界,享有“衣被天下”之美誉。

在湖州南郊的钱山漾曾出土了一批丝线、丝带和没有碳化的绢片,经考古测定,确定丝线、丝带、绢的年代为距今47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早期,这是世界上发现并已确定的最早的丝绸织物成品。它的发现使湖州丝绸的历史前推4700年,成为世界丝绸最老的寿星。

元代湖州籍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在《吴兴赋》中有“平陆则有桑麻如云,郁郁纷纷”,明时的诗人在咏湖诗中有“桑柔四郊绿”,两者形象、生动地概括了春天湖州眼野桑林遍地,绿叶叠翠的景观,点染出湖州蚕桑种植园经济特色,和蚕乡的特异风光。

杭州常年生产绸、缎、棉、纺、绉、绫、罗等14个大类,200多个品种,2000余个花色,图景新颖,富丽华贵,花卉层次分明,人物栩栩如生。

早在2000多年前,苏州地区就有植桑、养蚕,以及缫丝、捣棉的生产活动。明清时代,苏州的丝绸已经名扬海外,苏缎与云锦、杭罗被列为中国东南地区的三大名产。

历史上苏州的丝绸产品一直绵延不绝,从春秋时期的吴缟,到三国两晋时的吴绫;从隋唐时期的八蚕丝、绯绫到宋锦、缂丝;宋、元、明、清时期设置官府织造局,产品更是名目繁多,主要有漳缎、织金、闪缎、妆花缎、摹本缎、贡缎、天鹅绒、高丽纱、花素累缎等。

[旁注]

蚕丛 又称蚕丛氏,是蜀国首位称王的人,他是位养蚕专家,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是向前突起,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样式向左交叉,最早他居住岷山石室中。后来蚕丛为了养蚕事业,率领部族从岷山到成都居住。

禹 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是夏王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国土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

均田制 我国北魏至唐中期的一种土地制度。485年,北魏孝文帝下均田令,实行均田制,中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至唐代的780年始废弛。作为我国封建政府的重要土地制度之一,该制度对农民实行计口授田,对皇室、贵族、勋臣和官吏按等级分配土地和奴婢。

良渚文化 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属于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

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代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阅读链接]

杭州丝绸,要先从一个书法家说起。书法家名叫褚遂良,因为唐高宗封他为河南郡公,所以世称褚河南。褚遂良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同时也是唐太宗最信任的朝臣。不过因为反对武则天掌朝,最后被贬,当时褚家后代都被流放到了边远地区。褚遂良的第九代孙褚载,从扬州迁到了杭州。897年,褚载进士及第。

杭州的老百姓传说,就是褚载从扬州迁到杭州的时候,他把扬州的先进丝绸技术带来了,从此杭州丝绸业才得以长足进步。因此,杭州丝绸行业的人,把褚载当作他们的祖师爷来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