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之乡——萧县
萧县位于安徽省最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萧县县城,东有龙河,西有岱河,蜿蜒南羡;左有龙山,右有虎山,背靠凤山,三山拱卫,气势雄壮。前人寄寓祥瑞,因山水之势,将县城取名为龙城。
萧县古为萧国。春秋时附庸于宋,秦置萧县,属泗水郡,后改泗水郡为沛郡。北宋天宝年间改为承高,隋开皇初年改为龙城、临沛,隋大业年间初复为萧县。唐、宋、元、明均属徐州,清属江苏省徐州府,后由江苏省划归安徽省。
萧县,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著名的“书画艺术之乡”。据史料记载,萧县“城形争南北诸朝,风气兼东西两楚”。这里自秦汉时起就是贯通东西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之地,是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素有“文献之邦”的美誉。
从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开始,萧县书画就已孕育雏形。考古发掘证明,萧县自战国时期就有书迹绘事。据清朝同治年间《萧县志》记载:出生于萧县绥舆山的南朝宋国开国皇帝刘裕,精通翰墨,其子孙也多以书画名世。在他之后,萧县民间习书作画蔚然成风。
刘裕先为东晋王朝大将军,南征北讨,屡立战功,420年建立宋政权。称帝后,刘裕接受前代的教训,比较注意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因而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其执政的30多年里,国内出现了少有的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这样,就为一些执政者和文人提供了从事文化艺术创作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
刘裕虽然天资聪颖,可是经年戎马生涯,使他无暇潜心攻读,乃至名声显赫,仍是只能粗通文字,对于书画艺术更属门外汉。但是,他在即位后,察纳雅言,从善如流,接受了僚属谏劝,深感自己的不足,认识到武功仅可称雄一时,而文采却可光耀百代,因而笃志研习书法。
刘裕特别喜爱写大字,每张纸仅可容六七字。年深日久,勤练不辍,艺业锐进,作书雄健遒丽,气势轩昂,竟摘当时书坛的桂冠。
刘裕的第三子文帝刘义隆,自幼受其熏陶,酷爱书法,善于隶书、行草,师承“二王”。然其所书,间架结构,气势韵味,不让“二王”,时人称其书艺成就和高超造诣为“若大鹏之击空,九天之鹤唳”。
刘裕之孙明帝刘彧,雄才大略,辞采华茂,善于行书,汪洋恣肆,气魄恢宏。他既能上溯师承先贤,博采众家之长,又不拘泥于已有藩篱,独创自家风格,惜乎未能贯彻始终,以致成就受到限制。
由于宋武帝刘裕如此爱好书法,且卓有成就,影响所及,一班文臣武将,缙绅贤达,直至故土的墨客士子,也都竞相效尤,极一时之盛。
刘宋之时,除了书法艺术繁荣昌盛之外,绘画艺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时,这一地区土生土长的著名画家有戴逵、戴勃、戴颐等人。他们一反晋代士大夫那种生活放荡,漠视现实,脱离群众,自命清高的风习,力主创作态度严肃认真,反映现实。
有谚语曰:“宋绘闻天下”。这是对于“宋绘”的崇高评价。“宋绘”,不仅丰富了我国书画艺术的宝库,而其对于萧县书画艺术的推动,也有着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
明末,萧县出现了两位著名书画家。一位是王之麟。他自幼颖悟过人,精通经史,风骨佼佼,善鼓琴,工辞赋,书画皆臻上乘,常将供书画用的绢素敷张于住所内外壁上,兴致来时,濡笔挥毫,每有佳作。另一位是许辉祖。他善楷书,深得颜鲁公笔意,深厚凝重,端庄大方。方圆左近的学子,不少受业于他,影响颇大。
清初,在“扬州八怪”崛起的乾隆、嘉庆年间,萧县的画风更是日盛一日,涌现出一批“重传统、重笔墨、重生活”的水墨写意新人,他们频频相聚于龙城,效法“扬州八怪”,追逐时代新潮,以强烈的个性阔笔写意,以泼辣豪放的笔墨写实。
当时的水墨写意人才济济,出现了吴作樟、吴凤昭、吴凤祥、刘云巢、王为翰等有影响的书画家数十人。他们艺术思想一致,技法意境趋同,融合南疆北国,形成了新的流派,因活动中心在萧县县治龙城,被称为“龙城画派”,在徐淮地区享有盛名。
清代末年,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萧县书画创作步入一个新的转折。这时,不仅出现了优秀的书画家群体,使得龙城画派的阵容更加壮大,而且书画作为精神财富,逐渐地由富家豪绅的厅堂和士大夫文人的书斋,过渡到与平民百姓所共享。
萧县书画,它的创造者特别注重植根于深厚的生活基础。重生活,是萧县书画的主要特色。许多作品虽然涉及梅、兰、竹、菊和古典诗词等传统题材,但是更多的是再现丰富多彩的生活,给予人们以美的享受。
利用画面反映农村见闻,比如勃勃生机的玉米、丝瓜、辣椒、荷花、葡萄等,千姿百态的花鸟、雏鸡、鹅等。其他如家中苗圃、庭院风光等也都被画成画幅,写成中堂,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让人们受到启迪、教育和鼓舞。
萧县书画,不仅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步得到提高,并且获得了“国画之乡”的美誉,蜚声于海内外。
[旁注]
皇帝 是我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在上古“三皇五帝”时期,单称“皇”或“帝”,夏代第二任君主启开始至秦代帝国之前,称为“王”,秦王嬴政统一全国之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立“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执政者的正式称号。
隶书 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代,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楷书 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画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因其“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
扬州八怪 是我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为: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书列名“八怪”的,尚有高凤翰、华嵒、闵贞、边寿民等,今多从李玉棻说。
[阅读链接]
吴作樟,字文洁,号云邻,萧县城西古尚村人。自幼攻习书画,陶冶百家,富有开拓精神。他曾经客居从弟吴作哲的杭州府署,巧遇扬州书画巨擘郑板桥。郑板桥为试其书画才干,故作高傲,激其书兴。吴作樟于醉后作擘窠大字,气派非凡,郑板桥深为叹服。后来,他又在金陵为两庙宇书下“大雄宝殿”和“金陵佛寺”两副匾额,字径蕴尺,庄严肃穆,观者无不叫绝。
清乾隆皇帝巡视江南,路经徐州,遍访当地书法名家。偶见吴作樟所书一笔“虎”和一笔“寿”字,极为赏识,评之为“苍、壮、劲、圆”。